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先秦行政区划

先秦行政区划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先秦行政区划,范围是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天下的这一段时间。其中齐国无置郡,但有五都。而秦国设置的郡,仅列战国时期所设置的郡,前221年以后设置的郡。

  •   主要内容

      远古至西周《尚书》中的《夏书・禹贡》记载,大禹的时候,天下分为九州,分别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豫州。豫州是中心,其他州环绕豫州。

      根据考古与文献资料,夏朝时其中心地区在今河南省西部,以及黄河北岸、山西省南部地区,以河南偃师二里头类型的文化为夏文化的代表。夏都阳城可能是登封王城岗发现的古城址。以後,夏的势力向东扩展,融合了东方的夷人。向南发展到长江、淮河之间,与南方的苗蛮频繁交往,形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华夏族。虽然从此以後夏在黄河流域有了较固定的活动区域,但并无统一的管理和区划。商、周时期,出现了「分土封侯」、「封邦建国」的分封制度,商王、周天子将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卿大夫,作为他们的采邑,各受封领主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绝对的权力,仅仅对商王或周天子以象徵性的贡纳和服役,王与诸侯各自为政,因此在商、周王朝的疆域内并没有真正的地方行政区划。

      商朝约西元前21-16世纪间,曾多次迁徙都城,�庚以後稳定在今河南安阳的小屯一带,为商王的王畿。《尚书酒诰》指出商代有内、外服之分。内服是商王直接统治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分封给邦伯的封地。以後演化成「五服」「甸(日祭)、侯(月祀)、绥(宾,时享,即每季祭祀纳贡)、要(岁贡)、荒(终王死时才来通知)」,此说只是依据远近表示小诸侯应尽的义务和待遇,所以不能算地方行政区。只有商王直接统治的疆域内,才算是地方行政区划开始的标志。

      西周时,有两次大分封:第一次是武王伐纣以後,封功臣谋士。第二次是周公东征胜利後,重新分封。这两次把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的位置大致确定下来,也为以後郡县制时代的行政区奠定了基本格局。

      周武王灭商以後,把商王直接管辖的地区分为卫(以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为中心)、庸(以商都以东的今山东境内)、邶(商都所在之漳河以北的今河北省中、南部)三部分,分别由蔡叔、管叔、商纣王之子武庚治理,并称「三监」。为了监管原殷王畿地区的殷民,以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册立了大约50馀个大小封国。

      春秋及战国郡县行政区划的产生和名称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了。县的名称在《周礼地官》和《礼记王制》都是指王畿附近的地方,本意为「悬」,即「县」所代表的这块地区直接由周天子掌握,以作赏赐。春秋後期,各诸侯国也仿效周天子的办法,不再分封,而是将新兼并的领土、被灭亡的小国或大邑转化为县,由诸侯王直接掌管。从现存的文献分析,最早设县的是楚和秦。郡的起源较晚,大致在春秋末期,主要是战国时期,郡最初在边远地区设置。战国时,郡比县的辖区宽广,但是经济开发程度不如县,地位也不如县重要,长官职位也低。至战国後期,列国纷纷置郡,先在边地,後各国之间为相互防御亦相应置郡。

      县、郡之间原没有什�隶属关系。到了战国末期,郡的地位在县之上,这是由於郡管辖范围大,分置数县统之。在内地设郡时,沿用了边郡的成规。战国时期可能郡县制与分封采邑制始终同时存在。至秦灭山东六国,於各地置郡,郡下均划分若干县以便於划一的统治管理,遂演变成秦朝郡统辖县的二级制局面。

  •   各国置郡

      下表列出各国所设置的郡,其中齐国无置郡,但有五都。而秦国设置的郡,仅列战国时期所设置的郡,前221年以後设置的郡,见秦朝行政区划。

    战国各国置郡列表诸侯国郡名郡治命名原因现今位置设置时间/备注魏国河西郡

    因在黄河之西今陕西省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魏文侯时设置上郡

    因方位得名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魏文侯时设置河东郡安邑因在黄河之东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前328年以後设置方舆郡

    因地名方舆今山东省嘉祥以南金乡等地,包括江�省丰县一带前284年以前大宋郡

    因宋国得名今河南省商丘及江�省砀山等地赵国上党郡

    因地名上党得名今山西省和顺、榆社等县以南,南与韩国上党相接有24县雁门郡

    因雁门山得名今山西省北部神池、五寨、宁武等县到内蒙古一部分赵武灵王破楼烦、林胡後设置云中郡

    因地名云中得名今内蒙古大青山以南,黄河南岸及长城以北代郡

    因代国得名今山西东北部和河北、内蒙古一部分赵武灵王时设置,有36县安平郡

    因城邑安平得名今河北安平县因与齐、燕、中山交界而设郡韩国上党郡

    因地名上党得名今山西慢河以东一带,北与赵国上党相接有17县三川郡

    因有黄河、洛水、伊水三川得名今黄河以南,河南灵宝以东,中牟以西及北汝河上游地区韩宣惠王时设置上蔡郡

    因地名上蔡得名今河南上蔡一带韩�王时设置楚国宛郡

    因地名宛得名今河南省南阳市为中心,东南到息县楚悼王时设置汉中郡

    因汉水得名今陕西东南角,南到今湖北西北角楚怀王时设置新城郡

    因地名新城得名今河南伊川一带约楚怀王时江东郡

    地处江东而得名今安徽东南部,江�南部及浙江北部前306年楚怀王灭越国後设置黔中郡

    因黔山得名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楚威王时设置巫郡

    因巫山得名今湖北清江中、上游和四川东部楚怀王时设置燕国上谷郡

    因在大山谷上边今河北张家口、小五台山以东,赤城、延庆以西及北京昌平以北燕将秦开破东胡後设置,有36县渔阳郡

    因在渔水之阳今内蒙古赤峰以南,北京通州、怀柔以东及天津以北燕将秦开破东胡後设置辽东郡

    因在辽水之东今辽宁大凌河以东地区燕将秦开破东胡後设置辽西郡

    因在辽水之西今辽宁大凌河以西,长城以南,河北迁西以东燕将秦开破东胡後设置右北平郡

    因在北平右边今河北承德、蓟县以东,辽宁大凌河上游以南,六股河以西燕将秦开破东胡後设置秦国上郡肤施

    前304年置河东郡临汾

    相当於魏的河东郡前290年魏献河东地後置陇西郡狄道

    前279年置南阳郡宛

    前273年置会稽郡

    前222年置邯郸郡

    巨鹿郡

    太原郡

    雁门郡

    云中郡

    东郡

    三川郡

    颍川郡

    渔阳郡

    上谷郡

    右北平郡

    广阳郡

    辽西郡

    巴郡江洲

    灭巴国後置汉中郡南郑

    前312年取楚汉中郡蜀郡成都

    前285年废封国置郡南郡郢

    前278年取楚地後置北地郡义渠

    前271年破义渠後置陶郡

    原为齐地,五国合纵破齐後置,後为魏所取。秦灭魏後,未再设郡上党郡长子

    取赵、韩上党郡置砀郡

    前225年灭魏国置泗水郡

    灭魏後,前224年置薛郡

    灭魏後,前224年置长沙郡

    前223年灭楚後置九江郡

    前223年灭楚後置楚郡

    前223年灭楚国置黔中郡

    取楚黔中郡、巫郡置,治临沅代郡

    前222年灭代後置辽东郡

    前222年灭燕後置齐郡

    因齐国得名

    前221年灭齐後置,不久改名琅琊郡

    因地名琅琊得名

    前221年灭齐後置

  •   简介

      先秦行政区划,范围是从远古至秦朝统一天下的这一段时间,由於年代久远,其地方行政由于史料欠缺只能大略绪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