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泊湖

泊湖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泊湖在太湖县最南端,襟连太、宿、望三县。东至华阳、杨湾两闸口,西抵宿松西桥,南达黄浦湾,北到徐桥下桥坝。湖水与华阳河相通,浩浩荡荡注入天堑长江,水域面积达36万亩。

  •    中文名: 泊湖 集水区国家: 中国 湖泊长度: 22.0 湖泊阔度: 8.2 湖泊面积: 180.4 平均深度: 4.41 最深深度: 6.86

  •   介绍

      泊湖水域辽阔,水草丰茂,营养盐含量合理,有利于淡水鱼繁衍生长,可发展高效渔业。泊湖曾以盛产白尾银鱼而著名,白尾银鱼通体透明,味道鲜美,畅销皖、鄂、赣等地。80年代初捕捞季节最高日产量达万斤。《太湖县志》载:“1956年望江华阳闸、杨湾闸建成后,结束了江水倒灌的历史,泊湖水面得到控制。”此后江中鱼群不能上溯泊湖,加上一些人为求眼前利益,以牺牲湖中生态环境为代价致使鱼源枯竭,河豚、红梢等濒临绝迹,还有武昌鱼、青鱼、鲫鱼、甲鱼、鳗鱼,以及四大害鱼——管鱼、鳜鱼、乌鱼、鲇鱼也逐渐减少。

  •   原生动物

      原生动物7属8种,3360.6ind./L,0.0012mg/L

  •   底栖生物

      见有底栖动物12科19属,其中软体动物7科14种,环节动物3科4种,节肢动物2科2种。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纲以河蚬分布最广,全湖均有分布,淡水壳菜次之;腹足纲以园田螺和纹沼螺较多;环节动物主要有沙蚕、水丝蚓和尾鳃蚓;节肢动物有摇纹虫和水栖昆虫。底栖动物不论在种类或是数量上都不丰富,以生物量而言,70年代38.66g/m2,90年代减少了33.87%。

  •   水生植物

      水生植物计有24科34属41种,其中沉水植物12种,浮叶植物6种,漂浮植物4种,挺水和湿生植物19种。以菰、马来眼子菜、苦草、黑藻、聚草、菱等为优势种。水生植物分布面积155.5km2,占全湖总面积的86.3%。可划分为7个群丛:1.菰群丛;2.莲群丛;3.马来眼子菜-黑藻+苦草群丛;4.马来眼子菜-苦草群丛;5.马来眼子菜群丛;6.苦草+黑藻群丛,7.苦草群丛。

  •   浮游动物

      见有浮游动物40属42种,其中原生动物7属8种,轮虫19属19种,枝角类7属7种,桡足类7属8种。优势种为沙壳虫、龟甲轮虫、象鼻、秀体和剑水蚤等。全湖浮游动物平均数量4341.8ind./L,生物量0.0068mg/L,其中原生动物3360.6ind./L,0.0012mg/L;轮虫580ind./L,0.0015mg/L;枝角类90.4ind./L,0.002mg/L;桡足类310.8ind./L,0.0021mg/L。平面上以北部的田墙咀水域数量最高,为11313.1ind./L,是全湖平均数量的2.6倍;湖南部江家坝水域最低,为114.3ind./L;沿岸带原生动物和轮虫较多,敞水区大型枝角类较多。

  •   浮游植物

      见有浮游藻类8门33属,其中蓝藻门5属,绿藻门10属,硅藻门5属,甲藻门属、裸藻门和金藻门各3属,黄藻门和隐藻门各2属。以蓝藻门的微胞藻、绿藻门的栅列藻、硅藻门的针杆藻等为优势种。1993年9月调查,浮游藻类数量488×104ind./L,生物量0.961mg/L。其中蓝藻384×104ind./L,0.135mg/L;绿藻72×104ind./L,0.266mg/L;隐藻16×104ind./L,0.328mg/L;硅藻16×104ind./L,0.232mg/L。

  •   湖泊类型

      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淡水湖

  •   生态环境

      泊湖1湖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6℃,1月平均气温3.8℃,极端最低气温-12.5℃(1969年2月6日),7月平均气温28.7℃,极端最高气温40.4℃(1961年7月23日)。多年平均日照时数2051.8h,无霜期255d,降水量1291.3mm,降水日数137d;最大年降水量1776.9mm(1977年),最小年降水量916mm(1966年),最大日降水量138.2mm(1969年7月15日)。

      属华阳河水系,上承龙感湖、黄大湖以及凉亭河等来水补给,调蓄后经华阳河下泄,由华阳、杨湾两闸南注长江。建闸前,多年平均水位13.99m,历年最高水位21.61m(1954年8月1日),最低水位11.99mm。建闸后,多年平均水位12.62m,历年最高水位16.30m(1983年7月20日),最低水位10.96m(1983年3月2日),绝对变幅4.96m;年内水位最大变幅5.15m(1983年),最小变幅1.32m(1972年)。年内变化以1月最低,4月下旬至5月中旬汛期开始,最高水位大多出现在7、8月,至年终水位平落。建闸前,湖水位随长江水位的涨落而变化,建闸后由于受人工控制,水位变化平缓,最低水位上升,变幅减小,峰型也不显著。湖流流态以风生流为主,平均流速2.3cm/s,最大流速13.2cm/s;平均流向SW;当风速达7.1m/s时,可产生0.8m高的波浪;湖水含沙量0.04~0.07g/m3,平面分布呈自南向北递增的特点。

      湖水蓝绿色,透明度1.5~2.1,pH值8.3,总硬度10.20德国度,矿化度113.85mg/L。离子组成以HCO3-和Ca2+为主,其含量分别占阴、阳离子总含量的70.91%和62.1%,属重碳酸盐类钙组Ⅱ型淡水湖。DO7.75mg/L,NH4+-N0.193mg/L,NO3--N0.141mg/L,P2O5-P0.038mg/L,TFe0.15mg/L,SiO21.96mg/L,TN0.62mg/L,TP0.102mg/L。

  •   简介

      泊湖位于安微省境内,跨宿松、太湖和望江县。为古长江变迁与跨今长江两岸古彭蠡泽解体后的残迹湖。水位15.00m,长22.0km,最大宽13.5km,平均宽8.2km,原有面积420.0km2,围垦后现有面积180.4km2;最大水深6.86m,平均水深4.41m,蓄水量7.94×108m3。

  •   说明

      一直是渔民自然捕捞的泊湖,自1995年开始得到系统开发。现在采取人工放养、鱼蟹混养等措施,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效益好转。1998年,县水产公司经营的2.6万亩水面,虽遭洪灾侵袭,仍捕成鱼。20多万公斤,毛蟹3000余公斤,产值达105万元。近几年,为保春草萌发期鱼苗不被大鱼摄食,对早期鱼种采用小围网圈养。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注意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加了小面积围网,用小体积网箱养殖名贵鳜鱼、彭泽鲫及乌鱼,效果显著。因此,泊湖渔业正由自然资源型向经济效益型转化。

      泊湖不仅水产丰富,而且风光旖旎。泊湖之滨,青畴衬碧水,柳岸笼紫烟。极目远眺,湖内水天一色,清亮亮,绿盈盈,空灵灵,山光云影相映,游鱼帆船竞游。清晨,旭日东升,碧水流金;渔夫撒网,村民等渡。夜晚,月光溶溶,湖水似银;船火如豆,渔舟自横。真是一幅绝妙的水乡画。有名的杨树嘴,银沙覆地,绿柳遮阴。桃花汛期,杨柳好像仙女涉水盥洗,青丝飘拂,袅娜多姿,让人如痴如醉,泊湖最深处——莲潭,距田祥嘴不远。一湖碧水在此变得满眼浑浊,待风敛浪收后,又碎莲万点,散落湖面,让人叹为观止。

      田祥嘴头“北神庙”,原名忠节大王庙,重修后易名“屈原庙”。该庙始建何年,无从稽考。虽经兵火之祸,洪水之灾,仍屹立于泊湖之滨,为太湖县名胜古迹之一。庙内有副楹联:“独醒独清,湖上波光江上月;何从何去,吴中山色楚中天。”令人凝思静想。庙前观月台,系白蚌银螺筑成。夏夜在此纳凉,月朗风清,菱荷送香;佛灯近照,渔歌远传;无蚊蝇乱耳,唯禅心似月。此乐何极!

      端阳时节,为吊千古忠魂,龙舟竞渡月台前,声势浩大,令人咂舌。眼前雄壮气势,让人们忆起半个世纪前,为渡长江,刘邓大军屯兵操练泊湖之滨的情景。那是何等惊心动魄啊!在那炮火连天的日子里,泊湖人做出了很大的奉献。其中,汪秀东、章宗平二位烈士奋不顾身的英雄事迹永远留在太湖人心中。那时,大军渡江临时指挥部就设在泊湖北岸徐桥镇的杨泗寺内。

      瞻仰杨泗寺雄伟殿堂,会触发人们思古之幽情。该寺既是弘法之所,又是渡江纪念地。旧为“杨泗庙”,始建于明朝,传说为纪念杨泗将军斩孽龙有功而建。民间又传同治十三年(1874),杨泗将军显灵,曾挥剑破浪救商船。以后,该寺香火更盛。“文革”十年浩劫,该寺遭到破坏。1985年重修,1990年赵朴初先生回乡,书赐“杨泗寺”三字。1993年修全堂佛像,置巨钟、大鼓、铁鼎于其内。同年5月县佛协举办盛大佛事庙会,盛况空前。

      该寺位于泊湖之滨,面对徐桥镇大街,水陆交通方便。寺背后隔河有小安山,寺院内花开四季。钟声悠扬,香烟缭绕。若泊湖为裙裾,则屈原庙、杨泗寺就是裙裾上两颗闪闪发光的饰珠。

      泊湖四周千山异,古今佳话万万千。泊湖不愧称为“宝湖”。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泊湖人民将根据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水域特征和自然、经济条件,统筹兼顾,合理开发,使它更美更富更有利于人民。也可开发旅游资源,让更多的人能走进这个水上世界,领略这儿的奇异风光,聆听那美丽的传说和渔歌号子,体会渔村人的生活情趣。

  •   鱼类

      湖中计有鱼类13科54种,其中鲤科鱼类32种,占总数的59.3%。据主要经济鱼类历年产量统计,建闸前最高年产量3500t(1955年),建闸后逐渐下降,至1964年仅450t。1964年以来,泊湖管理委员会采取了家鱼人工放流措施,产量有所回升。1976~1981年又先后放养蟹苗计135.5kg,1980~1981年河蟹年产量均达75t,1982年增加到150t。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