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华塘村

华塘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华塘村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武义县南部,距县城35公里。据《(民国)宣平县志》载:周围都是山,当中低,象一口塘,元朝叫坳塘。清朝末年,人口增多,改名为华塘。村落层峦环抱,溪流围绕似弓。村东岱石峰,峭拔似剑,直插云霄,旧为宣阳(宣平县)八景之一,名岱石流霞。武(义)坦(洪)宣(平)公路经过村前。宋代属丽水县应和乡。明景泰三年(1452)属宣平县应和乡。1930年属华塘乡。1937~1949年5月属保华乡。1949年后至1958年5月宣平撤销县建制前属云华乡。1958年,为胜利人民公社华塘大队,1959年为桃溪人民公社华塘大队。1961年10月改属云华人民公社。

  •   基本简介

      华塘村11983年属云华乡。辖华塘、山后坑、李水垄、后齐、舍弄5个自然村。村委会驻地华塘。1992年有274户、815人。水田548亩,旱地31亩。工农业总产值7997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7584万元,占9483%,工(企)业总产值413万元,占517%。工农业总产值比1984年4835万元增长6046%。

      武义县柳城畲族镇华塘村曾是贫困村,80年代末,人均纯收入仅650元(集体收入7200元)。1990年以来,在上级政府与农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该村大规模发展名茶,至今,户户有名茶基地、63%的农户用机器加工名茶;茶叶面积已达1513亩,人均2.4亩,茶叶总产值1200万元,仅茶叶人均纯收入达到6200元(集体收入43700元),

      华塘村历来注重文化教育。清末至民国时期,村内一批杰出人物,居家讲学,创办学校,推行新政,培养众多人才,被誉为历史文化村。

      清同治、光绪年间,贡生陈以忠(1814~1912)居家设芸香草堂教学40余年。其次子、廪生陈逢庚(1863~1930)为父佐助执教后,慕名到陈家求学者更多。光绪十一年至三十二年(1885~1906)先后受业生2000多人,其中考取拔贡一人,廪生、庠生50多人。在戊戌变法前后,陈以忠父子关心国事,常对学生进行时事启蒙,鼓励研讨时务,芸香草堂一时成为宣平进步青年的聚学之所。清末民初宣平知识界知名人士陈鹤书、陈丹书、郑如璋、邹家箴、王锡三、俞华塘村2师昌、周耀枢、邱兆麟、陈逢甘、曾懋修、潘文渊、陈逢时等都曾就读于此。

      1949年后,华塘村发扬重教兴文的优良传统,努力实现义务教育,积极发展幼儿教育,1978年为华塘小学建新校舍680平方米。至1992年,村人在外地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属教授级高工、研究员的有陈振诚、陈汉德、陈雷3人。恢复高考后的大学毕业生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1人),现在校大学生6人。中专毕业生和在校中专生9人。

      华塘村还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27年10月成立中共宣平县委时,村人陈俊为县委委员,负责宣传工作,并兼宣平北营红军党代表。1928年春夏间,宣平县中共党组织前后成立了5个区委会,华塘区委设华塘村,区委书记由村人陈祥云担任。时有共产党员32人,其中华塘村27人。

  •   文明建村

      华塘村4全村有共产党员28人,每逢农历十五日定期组织全体党员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照党员标准,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并通过民兵、共青团、妇女、治保、调解等组织,对村民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识,开展创建文明村、户活动。因此村民互尊互爱,村容村貌发生了新的变化。乡里的敬老院办在村区。全村户户装上自来水和主要路道铺上水泥路。1992年经全体村民相互评议,全村评出文明户、五好家庭和爱国守法户共239户,占总户数的87.22%。1987~1992年连续被评为金华市文明村。党支部书记陈冠忠,带头推广制茶先进技术,获得高产,1984年由国家经委、科委、农牧渔业部、林业部授予全国农林科技推广先进工作者称号。

      到1992年止,全村共结扎146人,其中男扎3人,女扎143人。村里对独生子女、妇女产假和怀孕流产等,还在经济上给予一定的照顾。全村1978年后无一个计划外生育。据1984年至1992年的统计,每年生与死人口相抵后,9年内全村仅增加26人。

  •   经济发展

      华塘村3华塘村民聪明勤劳。清道光年间,便开始大片营造用材林和封山保护森林。其后又发展莲子、菸叶、制糖。1917年由陈鹤书、陈逢甘、陈逢时邀集村人,在大溪滩、郑回、泽村开辟模范桑园,植桑2000余株。1919年又在村内举办养蚕传习所,延聘东阳县机工教织绸绢,于是蚕丝生产在当时宣平县迅速推广。

      1949年后,由于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不断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粮食生产成倍增长。全村平均亩产由50年代初的200多公斤,至1992年提高到697公斤。在村党支部领导下,为迅速发展农村经济,从60年代开始,在村前琴山开辟成片茶园。70年代已有收益,以后茶园不断扩大,1992年已有成林茶园232亩,1992年春又新辟茶园180亩、柑桔150亩、桑35亩。

      村内建有茶厂1座,厂房20间,建筑面积850平方米。厂内设有粗制、精制设备,包括炒青机2台、揉捻机7台、大型自动烘干机1台、干炒机1台、锯块机1台,以及长斗、圆筛、滚筒、风选机等设备。

      1991年3月,中国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在华塘村试点,举办了有20名学员参加制作龙井名茶培训班,华塘村女青年陈旭峰在培训班上学到一手制作龙井名茶的技术要领。尔后,村又请师授课,举办了两期60多人参加的制作龙井名茶培训班。从而逐步形成了一支制作龙井名茶的技术队伍。

      在茶厂的引导和制作名茶技术队伍帮助下,全村户户种茶,并有206户精制龙井茶,占种茶户数7518%。1992年,全村生产茶叶30吨,其中烘青绿茶27吨,龙井茶3吨,年产值达186万元,户均679元。其产品销往杭州、上海等地,华塘被称为龙井华塘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