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房县黄酒酿制技艺

房县黄酒酿制技艺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房县黄酒酿制技艺》指的是房县黄酒酿制的方法和技术。它的酿制具有很大的区域性,必须用房县本地的材料才能酿造出地道的房县黄酒。

  •   传说故事

      庐陵王贬房州(今房县)

      房县地处闻名遐迩的神农架山麓,群山环绕,古木参天,蛮荒之地,当时有治无城,只有自然形成的村落坐落在南北两河的三角洲上。庐陵王至房州后,审度地势,建造行宫,又把带来的工匠散落在民间,让他们传授技艺。

      房州大旱,南北两河断流,百姓无水可吃,求天告神,均不应验,众多百姓只好弃家逃荒。庐陵王整天也在为水发愁,四处派人寻找水源,查看掘井之地。一天,来到南北两河汇流之地,发现四处地裂、树死、草枯,唯独有一丛水灯草青叶滴翠。庐陵王上前拔起水灯草时,只见一股清泉流溢,向深处挖去,土坑越大水越旺。庐陵王捧起水来喝了一口,水味清甜可口。于是调来民夫挖井,劳累时,喝一口井水,就可消除疲劳。可也怪,喝过这井水的人,老人觉得自己年青了,年青人喝了,觉得力气更大。千百万人都来饮用井水。一天到晚挑水,井水不见少,暴雨倾盆,河水暴涨时井水也并不见涨,一时被当地人称为神井圣水。庐陵王用琉璃嵌成了“八角琉璃井”。匠人用祖传秘方,用苞谷、大米、高粱、荞麦做为原料,取这井水酿成酒来,香溢四季。庐陵王不敢独自饮用,装好四大坛,亲手封好,派人押运长安进贡,并书呈武则天,叙述神水之功效,请诏封酒名。

      武则天把儿子贬房州后,时时派人打听儿子李显的情况,听到儿子勤于政事、布德四方,很感欣慰,又见到儿子送来的美酒,当殿启封,尝一口后,顿觉神清目朗、满口异香,连称好酒。上大夫徐彦伯口占一绝:“房州神泉水,皇家桌上珍,托得天子福,喜得百宫醉。取名叫‘房陵御酒’吧!”皇上一封,此酒就出名了。四川、陕西、湖广,皆慕名来房州,亲尝此酒,一饮为快。庐陵王也饮用此酒成瘾,渐生出“日饮黄酒三小杯,不辞长作房陵人”的情怀。

  •   制作流程

      主要要把握好三个关键。

      一是曲子关黄酒所用的曲子是用蓼子花 (一种专用植物),掺兑米粉(将泡胀的饭米碾成粉)、甘草粉及曲母粉一起拌匀,捏成比核桃略小的圆球,放在簸箩里盖上椿树枝,温度控制在25℃--30℃之间,发酵24小时(发酵时要长菌丝,从菌丝的颜色便可分辨酒曲好坏),待散出酒的芳香,凉干用线穿成串,挂在避光、通风、干燥的地方,随用随取。一般一颗曲子可做3斤糯米的黄酒。

      二是蒸米关做酒必先将糯米放水中浸泡3—4小时,然后淘尽、控水、蒸熟、凉冷至27℃为“晾縻”,也有浇冷水降温的为“淋糜”,搓碎米疙瘩,然后将碾碎的曲子粉撒入拌匀,并适当拌些凉水,盛入瓦盆或瓦缸,中间留出一个碗口粗见底的窝,用于透气下湫水。

      三是温度关将配制好的原料放入备好的酒窝(用稻草编制,用于保温),将温度控制在27℃—30℃,一般在24小时就可发酵,待酒窝中沁满了湫水,用勺子舀湫水均匀地淋向酒糟的表面(土语叫打头),然后适当降温到24—25℃,放至1—2天后转入罐子中密封存放一些日子取出用温水或凉水投酒,一般投酒比例为1:3,即一碗酒糟兑3碗水,待酒糟漂浮在上面后插酒抽子(竹篾编织的竹篓),通过24小时沥出糟子,即是香醇可口的黄酒。如果较长期存放,还须经一两次叠酒,即将清亮的酒转入其它容器,剩下的浑浊物(土语叫酒良子),单独存放用于发面或其它所用,做出的馍馍气味芬芳、甘甜、柔软、无以伦比。

      黄酒经过几道转叠,越来越清,呈米黄色,饮时或温或冷因人因时而宜,冬天烫了喝发热御寒,夏天喝冷黄酒消暑止渴。做酒,首先是要把糯米泡好,一般从吃过早饭到午饭后的三四点钟正好。然后把泡好的糯米取出来放在笤箕中沥干,等到不再滴水了,就可以上笼蒸了。

      锅里添上水,以淹住蒸笼的下边三寸为最适。加热,至沸,把锅盖盖上,逼气。等到笼内雾气满满的,浓浓的了,就可上糯米了。上糯米这可是有讲究的,不能一盆子整个儿地倒进去,要一勺一勺地抖散,均匀地一层层铺开。这样,蒸出的“媒”(熟的糯米)才会受热均匀,不会夹有生团。这一步叫“蹿气”,要做出好酒,这一环节是很重要的。

      上了糯米,把蒸笼的上沿围上毛巾,不让其透气,加温加压。等到热气遏不住,拼着命把锅盖朝上顶着往外钻时,差不多已经好了。打开盖儿,用筷子搅划一下,如果不散,粘,呈柔和的亮色,说明是已完全的熟了,就可以出笼了。这熟的“媒”拌上糖,很好吃。它和肥肉一样,吃多了也会腻人。取出一些这样的“媒”,加糖,使劲儿揉,搓,捏,碾成饼状贴到锅里炕,这就是“糍粑”了。有斤实,有韧性,斤拽拽的,好吃。把这些“媒”晾到温热,和碾碎的曲子一起拌均匀,装进坛子里,注入适当的水,这水要冬温夏凉。如果在冬天,最好在坛子外面围上稻草、米糠或破棉絮什么的用以保温。一切就绪,就只等它酿成后吃甜糟子了。

  •   历史渊源

      “房陵黄酒”源远流长,古称“封疆御酒”、“帝封皇酒”。据史料记载,绍兴黄酒最早产于公元前492年越王勾践时期,而“房陵黄酒”早在公元前827年西周时期已成为“封疆御酒”。

      周宣王时,楚王派房陵人尹吉甫(周朝太师《诗经》作者)作为使者向周宣王进贡,尹吉甫带了一罈房陵人自产的“白茅”(黄酒)献给周宣王,宝物呈上殿开罈满殿香,周宣王尝了一口,大赞其美,遂封为“封疆御酒”。并派人把房陵每年供送的“白茅”用大小不等的罈子分装,依“白茅”封疆土,奖诸侯,并任尹吉甫作太师,扶朝政。后来,尹吉甫成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一代伟人。

      汉朝时,房陵黄酒广为普及,成为达官贵人的随葬品, 1974年房县七里河出土的汉墓中,发现大量的装黄酒的酒具,其中一个大罈子仍保留有当时的黄酒。

      到了康熙三十八年,八角琉璃井被知县董芳铸造真武神像于井上,并建造起了“铁佛寺”。每逢阴天,真武神像下可听到潮水声音。现在,“铁佛寺”虽不存在,但井水依旧旺盛,房县酿酒厂在八角琉璃井遗址边建厂,取此井水作汁,以房县优质糯米为原料,用祖传秘方制作的小曲为发酵剂,经传统工艺加工,多次发酵而成黄酒。

  •   基本简介

      文化遗产名称:房县黄酒酿制技艺

      所属地区:湖北 · 十堰 · 房县

      遗产编号:Ⅷ-21

      遗产类别:传统手工技艺

      申报日期:2007年

      申报人/申报单位:房 县

      遗产级别: 省

      黄酒,是世界上三个最古老的酒种之一,是我国的民族特产,其用曲制酒、复式发酵酿造方法,堪称世界一绝。中国黄酒以绍兴黄酒为最,天下尽知,但在祖国深处,有一种“房陵黄酒”却比绍兴黄酒还早400年,至今盛产不衰。(房陵即今房县)

  •   独特之处

      它酿造具有极强的区域性,即只能用房县的小曲、房县的糯米、房县的溪水和地下水,在房县的土地上,才能酿制出独特的珍贵佳品。房县黄酒性温和、酒味甘醇、绵长,有一种特殊的馨香,鲜甜可口,喝不赘头,有通经养颜,养脾扶肝,舒筋活血、提神、御寒、增进食欲、健体强身、延年益寿之功效。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