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拜将坛

拜将坛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为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拜将坛 所在地: 陕西汉中市汉台区 开放时间: 08:00-18:00

  •     世纪大钟汉中世纪大钟

      安放于拜将坛的汉中世纪大钟,重达11吨,属中国西北最大的铜钟,其声宏亮,气势壮观,与拜将坛相应交辉。

  •    汉王朝的发祥地---拜将坛

  •   【作者简介】

      侯居坤,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详。

      【注释】

      ①高皇,指汉高祖刘邦。元戎:元帅。此句指刘邦拜韩信为大将事。

      ②刘:指刘邦。赤帜:刘邦军队的旗帜为赤帜。多多善: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刘邦与韩信谈到韩信能带多少兵时,韩答:“臣多多益善耳。”

      ③拒彻: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立为齐王,齐人蒯通(本名彻)劝韩信与刘邦、项羽三分天下,鼎足而立,韩信不听。耿耿:忠诚貌。此句言韩信对刘邦忠心耿耿,不肯背叛。

      ④“项蹶”句:汉五年,项羽被韩信军追击,自刎于乌江岸边。

      ⑤“身擒”句:汉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以游云梦泽为名会诸侯,乘机擒拿韩信,韩信事先丝毫未加防范。

      ⑥国士:国中才能出众之士。这里指韩信。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信投刘邦后未得重用,便中道离去,萧何亲自把他追回,刘邦问萧何追的是谁,萧何说是韩信,刘邦骂道:“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萧何说: “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拜将坛

      [清] 郑日奎

      汉皇拜将处①, 突兀但荒台②。

      王气芙蓉冷③, 秋城鼓角哀④,

      拜将坛6 秦山日浩渺⑤, 炎鼎久尘霾⑥。

      缅想风云际, 凭高首重回⑦。

      【注释】

      ①汉皇,指汉高祖刘邦。

      ②突兀,高耸突出貌。但:只,仅。全句言刘邦当年拜将之处,现在只留下一个高耸的荒凉土台。

      ③王气:帝王兴趣之处的祥光瑞气。

      ④鼓角,战鼓和号角,军中用以传号令,壮军威。

      ⑤秦山,秦地之山。浩渺:广阔貌。

      ⑥炎鼎:指汉王朝。汉朝自称因火德而兴起,鼎足立国重器。尘霾,灰尘。此句言汉朝早巳成为历史陈迹。

      ⑦凭高:居高,站在高处。

      拜将坛

      [清] 张潮

      不见将军登古台①, 空谋相国为雄才②。

      五年筹策数言定③, 万里烟尘百战开。

      猛士计成夸善将④, 《大风歌》起动悲哀⑤。

      闲亭独倚江城外, 惆帐斜晖满绿苔⑥。

  •   【注释】

      ①将军:指韩信。

      ②相国:指萧何。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投刘邦后,不为重用,遂逃走。萧何闻知,来不及告诉刘邦,亲自将韩信追回。

      ③五年:指进行了五年的楚汉战争。筹策:筹谋画策。数言定:数言定论。《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韩佰被拜为大将后,为刘邦筹划了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的战略决策, “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I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I以义兵从思东归之:何所不散I……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刘邦大喜,“遂听估计,部署诸将所击。”这句意思是说,楚汉间五年战争的结局早在韩佰的几句话中就作了定论。

      ④猛士,指韩信.计成:指韩估施展高超的计谋终于消灭了项羽,助刘邦统一了天下;夸善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刘邦消灭项羽后,用计将耶倌擒捉,降为淮阴侯。刘邦曾与韩信论兵,韩信说刘邦不过能将十万兵,而自己将兵多多益善。

      ⑤“《大风歌》句《史记高祖本纪》载,刘邦讨平英布叛乱后回到故乡,与沛中父老饮酒欢宴,席间作歌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句是说刘邦杀害了善于统兵做战的猛士韩信,在作《大风歌》时才悲哀地感叹没有猛士为他锁守四拜将坛。

      ⑥“惆怅”句:此句是说自己望着夕阳下长满绿苔的拜将坛,吊古伤怀,心中无限惆怅。

      拜将坛

      [清] 李 柏

      无情风雨入荒台, 黯淡愁云锁不开。

      一统山河平上将①,万邦奠定忌雄才。

      天怜国士存韩半②,地显丹心赤草莱③。

      莫怪子房耽避谷④,良弓高鸟正堪猜⑤。

      【注释】

      ①“一统”句:指统一的国家靠韩信平定建立。上将,指韩信。

      ②国士:国中才能出众者。这里指韩信。萧何曾对刘邦说,韩信是“国士无双”。

      ③赤草莱:草莱,草茅、杂草。相传韩信被杀之地只长一种红色的草。

      ④子房:指张良。张良字子房。耽:酷嗜。避谷:不食谷物熟食,为逝家之术。参见胡超《谒留侯祠》诗注③

      ⑤良弓高鸟: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六年,有人上书韩信谋反,刘邦计擒韩信。韩信说:“果若人言:‘狡兔死, 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巳定,我固当烹。”这末二句言人们不要奇怪张良为什么在天下大定之后却要去修仙学道,那是因为他深深认识别“高鸟尽,良弓藏”的历史教训,因而借学道以避祸全身,言外之意是说韩信缺乏张良的明智。

      拜将台怀古

      [清]张炳蔚

      江流咽尽鼓鼙声①, 谁似淮阴善将兵②?

      学剑早轻万人敌③, 登坛还使一军惊④。

      从龙几见侯封遂⑤, ?(雉)翻教祸水成⑥。

      猛土飘零王气歇⑦, 歌风台下暮云横⑧。

      【作者简介】

      张炳蔚,清代人,邑诸生,生平事迹不详。

      【注释】

      ①鼓鼙:古代军:古代军中之鼓。

      ②淮阴,指韩信。汉六年,刘邦降韩信为淮阴候。善将兵:《史记·淮阴侯列传》:“上(指刘邦)常从容与信(即韩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益善耳’。”

      ③学剑:据《史记·淮阴侯列传》,韩信少时好带刀剑,项梁渡淮时,韩信“仗剑从之”。

      ④“登坛”句:据《史记·淮阴侯列传》,刘邦决定拜韩信为大将后,“斋戒,设坛场”。当时,“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⑤从龙:追随帝王创业开国。这里指韩信跟随刘邦打天下。几见侯封迷:韩信先后被刘邦拜为大将、相国,封为齐王、楚王、淮阴侯。

      ⑥?雉:雌性的野鸡。这里指吕后。吕后名雉。祸水成:指吕后设诈谋杀害了韩信。祸水:旧时称惑人败事的女子。这见指吕后杀韩信事。

      ⑦猛士:指韩信。参见张潮《拜将台》诗注⑤。飘零,坠落,这里指韩信被杀害。王气歇:指汉朝早巳灭亡。

      ⑧耿风台:汉高祖刘邦歌大风之处,后人因筑歌风台,并立石刻歌辞,故址在今江苏沛县东泗水西岸。

      将台怀古

      [清] 章 炬

      高秋乘兴一登台①, 云净天空四望开。

      远浦烟光迷岭岫②, 平芜野色上蒿莱③。

      重瞳慢敌谁知勇④? 隆准轻儒实爱材⑤。

      推毂筑坛千载事⑥, 英雄过此尽徘徊。

      【注释】

      ①高秋:秋高气爽之时。

      ②远浦:远处的水滨。岫,峰峦。

      ③平芜:长满野草的平地。篙莱,野草。

      ④重瞳:眼中有两个瞳子。这里指项羽,《史记·项羽本纪》:“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又闻项羽亦重瞳子,羽岂其苗裔邪!”慢敌:轻视敌手。这句是说项羽轻敌,不知韩信之大智大勇,故终为韩信所败。

      ⑤隆准:指刘邦。轻儒,侮慢儒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沛公不好儒,请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爱材:指刘邦采纳萧何的主意,拜韩信为大将。这句是说刘邦轻视儒生,但很爱重有真实才干韩信。

      ⑥推毂:《汉书·冯唐传》:“上古王者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寡人制之,阃以外将军制之’。”后因称帝王信用将帅为推毂。推毂即推车轮轴,助车前进。筑坛:萧何向刘邦推荐韩信,刘邦答应用韩信为大将,要召韩信来拜将,萧何说,“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于是刘邦便郑重地筑起高坛,拜韩信为大将。

      拜将坛

      [清] 张正蒙

      拜将台高此暂存, 英雄千载属王孙①。

      炎刘未帝心先诈②, 强楚方张气已吞③。

      拒彻数言恩不倍④, 王齐一策祸为门⑤。

      闲来不尽登临意, 汉水秦山草木昏。

      【作者简介】

      张正蒙,清代人,曾任郡守。余不详。

      【注释】

      ①王孙:指韩信。参见郭士藩《汉台》诗注④,

      ②“炎刘”句:指刘邦尚未称帝已起了前除异姓之心。

      ③“强楚“句:指韩信在项羽力量还很强大之时就已气吞强楚,预言了他必然败亡。

      ④拒彻:指韩信拒绝蒯彻“三分天下,鼎足而居”的劝说。倍:通“背”,背叛。

      ⑤王齐一策:据《史记·淮阴侯列传》,汉四年,韩信平齐,派人邯汉四年i韩倌平齐,派人对刘邦说:“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变。”当时,刘邦正被项羽困于荥阳,闻知大怒,后接受张良、陈平之策,才假作慷慨说:“大丈夫定诸侯,即为真王耳,何以假为!”封韩信为齐王。此句言韩信请封齐王一事已为后来被杀害启下祸端。

      汉高皇拜将坛

      [清] 黄作棣

      几丈荒坛阅雨风,残碑断碣已全空。

      拜将坛5 汉家四百灵长祚①,犹在城南夕照中②。

      【作者简介】

      黄作棣;清代人,邑困生。

      【注释】

      ①“汉家”句:汉代共420年历史。灵长祚:绵延长久的国运。

      ②城南:拜将坛在汉中南郊。《汉中府志》“拜将台,在南城下。”

  •   主要景点

      南台

      拜将坛南台拜将坛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南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足以看出对于刘邦“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做法,人们是难以接受的。两碑相望,更为古坛增添色彩。

      南台下东边竖一高约2米的碑,是书法家舒同为拜将坛题字。碑背面刻有韩信登坛与刘邦的一段对话,摘自司马迁的《史记·淮阴侯传》。

      北台

      拜将坛北台北台上建有一亭,顶部是斜山式。斗拱飞檐翘角,下边枋檩竹等均施玄紫彩色和苏式彩画。此亭形体舒展而稳重,气势雄浑而大方,金碧辉煌,十分壮观。北台亭阁有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在汉中期间的题联:“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正是这个拜将坛,把具有军事才能的韩信推到了楚汉相争这一军事大舞台,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叱咤疆场,所向披靡,助刘邦打下半壁江山。从某种意义说,拜将坛实际上是汉王朝的奠基台。

       

      拜将坛3

  •   历史典故

      拜将坛韩信像相传在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王,就国南郑南。韩信便到南郑投靠刘邦,虽经萧何多次的引荐,但是刘邦并将韩信不加以重用,韩信伤心就此逃走。萧何听到韩信私自逃走的消息,在来不及禀报刘邦的情况下,亲自将韩信追回,并在刘邦面前反复陈述重用韩信的利害,因此说服刘邦,曰:“择良日,设坛场,具礼。”拜韩信为大将。

      韩信,少事项羽未被重用,逃归刘邦,又未重用,再逃至现留坝县内的樊河边,夜间水涨不能渡,被萧何追回。萧何说服了刘邦,择良日,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拜将坛2

  •   历史记载

      在汉中城新南门外,有两座各高丈余的土台,相传这就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的坛,人称“拜将坛”,又叫“拜将台”。台方圆100余步,面积7000多平方米,南台竖一石碑,上刻“汉大将韩信拜将坛”,北台有亭阁一座。

      韩信,淮阴人。秦末,农民起义军与六国旧贵族起兵反秦,韩信投奔项梁部下,项梁败后属项羽.公元前206年,刘邦为汉王,都南郑,韩信“亡楚归汉”投奔刘邦。同年,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这儿说的“坛场”,即后人所称的“拜将坛”。《汉中府志》载:“拜将台,在南城下,相传汉高祖拜韩信为大将,筑此以受命。今址尚存。”

      拜将之后,韩信率兵伐魏、举赵、降燕、定齐、灭楚,为刘汉王朝建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楚王,与萧何、张良称汉兴三杰。汉王六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降韩信为淮阴侯。汉王十一年,韩信被吕后计缚斩杀。

      一代英杰早已长逝,但这座拜将坛却长存人间。1938年,冯玉祥曾在拜将坛立碑,上刻:“盖世勋名三杰并,登坛威望一军惊,”(碑石今已佚失)。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拜将坛的保护工作,拨出专款进行了维修。现在,坛的四周菜畦碧绿,榆柳成荫,风景绮丽。拜将坛正以新的风姿,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

  •   拜将台

      [明] 侯居坤

      汉水城南万木丛, 高皇曾此拜元戎①。

      兴刘赤帜多多善②, 拒彻丹心耿耿忠③。

      拜将坛5 项蹶乌江功已最④, 身擒云梦计何穷⑤?

      登坛旧迹今犹在, 千古人怀国士风⑥。

  •   有关拜将坛的辞文

      [清] 何景明

      汉王西封日, 淮阴拜将时①。

      拜将坛4 坛场如往昔②, 朝代几迁移。

      王气风云歇③, 雄图日月垂④,

      江山空故国, 谁复见旌旗?

      【注释】

      ①“汉王”二句,公元前206年,项羽佯尊怀王为义帝,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辖巴、蜀、汉中,都南郑(即今汉中)。刘邦以萧何为丞相,并接受萧何的建议,拜韩信为大将。淮阴,指韩信。韩信是淮阴人,灭项羽后封为楚王。固有人告韩信谋反,降为淮阴侯。

      ②坛场:刘邦拜将的场所。《史记·淮阴侯列传》:“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

      ③“王气”句,指汉王朝早巳覆亡,王气,王朝的气运;歇:这里指衰败。

      ④“雄图”句:指韩信的雄才大略如日月一样垂映千古。

  •   简介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汉中市城南门外,距离古汉台西南约200米处。拜将坛现已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并建立文管所,对其加以保护。

      拜将坛1拜将坛主体由南北分离的两座夯土台筑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此坛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面积与古汉台接近,是当年刘邦驻汉台拜韩信为汉大将军,举行隆重的授印仪式时所筑。

      拜将坛亦称拜将台,位于陕西汉中石城南门外。南环中路南侧有南北两座土台组成,台高3米多,面积为7840平方米,相传为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南台四周用汉白玉栏杆围砌,台场平坦宽敞,台脚下东西各树立一石碑,东碑阳刻“拜将坛”3个字,碑阴刻《登台对》。西碑阳刻“韩大将韩信拜将坛”8个字,碑阴刻七绝一首:“辜页孤忠一片丹,未央宫月剑光寒。沛公帝业今何在,不及淮阴有将坛。”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