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太平陂

太平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仙游县枫亭太平陂

      太平陂位于枫亭镇霞桥村。元大德八年(1304年)由寺僧崇福倡建。陂基用长条石砌筑,全长200米。陂筑成后,海潮只能涌到太平陂下,海水溪水截然分开,枫江两岸万亩望天田变成良田。太平陂600多年来几经兴废,现存陂坝为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十月重建,巧设12道闸门,用以控制水位。1984年12月,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古老水利工程太平陂

      太平陂3太平陂位于萩芦溪上游莲花石下,是莆田四大陂之一,是一处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水利效益,灌溉二万多亩田地。

      宋嘉佑年间(1056—1063),知军刘谔在萩芦溪上游莲花石下拦溪筑坝建太平陂。原用草木拦阻遏流,深6.85米,陂长92米,宽50.55米,用大溪石垒筑成滚水坝,坝顶设泄水口,宽1.1米、深0.65米。陂南侧开圳沿山而行,用石铺砌,“迂壑断处,乃作砥柱联驾石船飞渡之。”石圳蜿延20余里。及入境处乃分上下二圳。上圳长11公里,得水七分以灌兴教、延寿二里(林外、枫岭、下刘、松坂等)高仰田地;下圳长5公里,得水三分,专灌兴教、吴(梧)塘、漏头(林外、东张、东牌、太平庄、埔头等)处平洋田地。

      太平陂自知军刘谔创建以后,历代屡有修建,使水利工程不断完善。宋绍定年间(1228—1233),知军曾用虎重修太平陂,一度更名为曾公陂。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太平陂4再次进行修建。清乾隆13年(1748)和道光二年(1822)重新整修上下两圳水渠。咸丰五年(1855)陂首又进行重新整修加固。

      1950年以来,太平陂多次进行全面整修,开挖干支分渠。目前主干渠一条长达22.5公里,支渠25条共长达33.7公里。灌溉范围除原来的萩芦、梧塘外,再扩大延伸到西天尾、江口、涵江等地30多个行政村,灌溉面积由原来的6000多亩,目前增到2.3万多亩,保灌的面积就有1.9万亩,基本上实现自流灌溉。

      百姓为纪念刘谔、曾用虎修建太平陂造福于民的功劳,于宋绍兴二年(1191)在梧塘建太和庙,奉祀刘谔和唐太守何玉。后来,又增祀蔡襄、曾用虎等修建太平陂有功之士。明隆庆6年(1572)重建。此外,宋时还在枫岭另建庙祀刘谔、曾用虎,庙名为世惠祠。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