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泰顺县

泰顺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泰顺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隶属于中国浙江省温州市,为温州下辖六县之一。东南邻苍南县、福建省的福鼎、柘荣,西南接福建省的福安、寿宁,西北靠景宁,东北毗文成。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下辖10个乡镇(包括2个少数民族乡镇),人口23.34万。全县“九山半水半分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省级生态县,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泰顺是“中国古廊桥乡”和“中国茶叶之乡”,境内叶蜡石、辉绿岩储量大,尤其是盛产叶蜡石的龟湖被称为“世界蜡都”。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泰顺县 外文名: taishun 所属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 浙江省温州市 下辖地区: 下辖10个乡镇 建立时间: 1452年 面积: 1761.5平方公里 人口: 23.34万(2010年) GDP: 31亿人民币(2008年) 地理位置: 东经119°37′-120°15′,北纬27°17′-27°50′ 著名景点: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承天氡泉、白云尖 地方特产: 龟湖叶蜡石矿、辉绿岩、梅花鹿、官洋黑豚、木偶 知名产业: 茶业、旅游业、竹木工艺、养殖业 电话区码: 0577 邮编区码: 325500 行政类别: 县 车牌代码: 浙C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 面积: 1761.5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 人口: 23.34万(2010年) 邮编区码: 325500 电话区码: 0577 行政类别: 县 著名景点: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   历史沿革

      泰顺县6泰顺县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县,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赐名“泰顺”。

      明景泰三年(1452),朝廷派兵镇压了浙闽边境邓茂七、叶宗留为首的农民起义队伍,遂析瑞安县义翔乡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5都1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三十八、三十九、四十3都6里置县,立治罗阳,景泰帝以“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赐名泰顺。隶浙江布政使司温州府。清代,隶属未变。宣统三年(1911),辛亥革命爆发,浙江光复,泰顺属温州军政分府管辖。民国元年(1912)废温州军政分府。3年置瓯海道,泰顺属之。16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制,县直隶浙江省。21年,实施行政督察区制,泰顺属浙江省第十县政督察区(旋改称第四特别行政督察区。22年,改称第三特别行政督察区,同年8月,又以特区驻地县命名为永嘉行政督察区。23年3月,改称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36年4月,全省改划行政督察区域,泰顺县一度划归第六行政督察区(今丽水地区),5月复划归第五区(温州)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公署。1949年8月,隶浙江省人民政府第五专员公署。10月,第五专员公署易称温州区专员公署,旋改称温州专员公署,泰顺属之。1967年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管会、支左联合指挥部管辖。1968年12月,隶温州地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9月,属温州地区行政公署。1981年9月至今,隶温州市。

      明清代县城东至分水排(今属文成县桂山乡)的平阳界130里(步行里程,华里,下同),南至樟坑的闽霞浦界100里,西至黄坭隘的闽寿宁界10里,北至上燕的景宁界100里,东北至平溪(今属文成县仰山乡)的瑞安界100里,至蟾宫埠(今文成县汇溪乡)的青田界100里,西南至东溪头的寿宁界10里,东南至月湖烊的平阳(今苍南县)界和闽福鼎界170里,西北至寿宁、景宁县界50里。

      民国27年(1938),福建寿宁县第一区辖地葛藤(绳)岭、张家洋、卓家坑、东溪头、双港渡等村划归泰顺,并分别在李家山上村桥头、东溪头、双港渡三地树立界碑,此后两县以东溪(今名寿泰溪)为界,划入面积9平方公里。

      民国37年,1948年1月,百丈区汇溪、两岸两乡及翁山(旧荣城乡)、白云(旧新川乡)两乡部分辖地划归新设置的文成县,面积计180.5平方公里,今为文成县汇溪、双溪、稽洋、东龙、仰山、桂山乡地。

      1998年,泰顺县辖11个镇27个乡,人口34.33万人。

      2001年,泰顺县辖11个镇(其中1个民族镇)、24个乡、1个民族乡,6个居委会、518个村委会,总人口348 069人。

  •   古城欣赏

    泰顺县12泰顺县13泰顺县14泰顺县15泰顺县16泰顺县17泰顺县18泰顺县19
  •   名优特产

      泰顺有许多特产,如:茶叶,婆饼,烟熏腊兔等。泰顺产茶环境得天独厚,茶园多依山傍林而建,其土壤、水、大气洁净无污染。茶树长期受云雾笼罩,漫射光照时间长,山区昼夜温差大,芽叶生长时间充裕,持嫩性好,内含物积累丰富,所产茶叶香气高爽,滋味鲜醇,风格独特,自然品质优异,古以“黄汤”、“白毫银针”著名,现以“三杯香”、“雪龙”享誉。“天坛”牌特级珍眉获得世界第25届食品博览会金奖,“三杯香”、“承天雪龙”等名优茶,深受茶叶专家和广大消费者好评,屡获国际国内名茶评比大奖。产品销往全国20余个省市和出口德、美、日等国家,主销区在杭州、苏州、上海、北京、温州等大中城市。

      梅花鹿

      三魁镇现有养鹿场三个:1、浙江省泰顺县劳务养鹿场,属集体企业,建场於1982年;2、金钟山养鹿场;3、曲尺潭养鹿场。全镇年产鹿茸角750斤,干鹿茸片250斤,并供应梅花鹿种。鹿产品质量可靠,价格合理。

      官洋黑豚

      官洋黑豚产自泰顺县三魁镇官洋特色养殖示范村,是一种集野味、滋补、药用于一体的食草动物。其产品无污染,是一种纯天然的绿色、第四代自然功能食品。

      官洋黑豚是老少、孕妇、病后体虚理想的营养、滋补保健食品。对胃病、冠心病、高血压的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食疗效果。并且还有抗癌的功效。

      官洋绿头野鸭

      泰顺县三魁镇官洋特色养殖示范村驯养的绿头野鸭具有野味香浓,肉嫩而鲜美,瘦肉多。

      其肉情甘、凉无毒,平胃消食,是一年四季的滋补佳品。该野鸭富含人体所必须氨基酸和蛋白质,以及微量元素,对健全肌体发育有较高的价值。

      泰顺婆饼

      凡是到过泰顺的人,一定都会对具有山城特色的的风味小吃——婆饼,留下深刻的印象,而提起山城做婆饼的人,不能不提到徐世跃夫妇,到2013年,夫妇俩在城关环城路上开的这家婆饼店已经15年了。

      做婆饼讲究好几个因素,比如说火候、馅料和饼皮的厚薄,无论哪—环节做的不到位,都无法体现出婆饼真正的滋味。为了保持婆饼的口味,徐世跃夫妇煎婆饼用的都是用木炭或是木柴。他说用木柴虽然不象用煤气那么省事,但是口味会更好些,因此只要大家喜欢,自己也就不怕麻烦了。

      从开店来的十几年的不断摸索,徐世跃夫妇做婆饼的技艺也越来越好。在他和妻子的言传身教下,家中的女儿、儿媳、女婿都掌握了做婆饼的技术,同时他们还带出了三个徒弟,也已经在城关的其他地方开起婆饼店。说起山城的婆饼,徐世跃夫妇满怀信心地告诉记者,这是泰顺的特色小吃,今后还要更好地把它做好,传承下去。

      鳟鱼一般栖息在比较凉的淡水中,尤其是湍急的溪流和较深的池塘里。而泰顺的自然气候和地理环境比较适宜适合鳟鱼产卵和生存,因而鳟鱼也是泰顺特产之一。

      鹧鸪

      泰顺的鹧鸪也十分有名。鹧鸪又名石鸡,飞龙,是一种集野味、观赏、保健、药疗为一体的珍禽新品种。具有良好的药用作用和滋补作用。

      石蛙

      石蛙的学名称棘胸蛙,又名石蛙的学名称棘胸蛙,又名石坑,石鸡,石坑泰顺蛮讲叫“石冻”。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诸省的深山密林的山涧溪流中,长期以来处于野生状态。石蛙肉质鲜美,清凉滋补,富含高蛋白、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因而具有补虚损、解热毒、驱痞瘦、化毒疮之功效,所以石蛙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鸳鸯梨南瓜

      属观赏型南瓜。梨形小果,果实底部为深绿色,上方为金黄色,并有淡黄色纵纹相间,呈现明显黄绿双色果。果径4—6厘米,果高8—10厘米,单果重100克左右。座果力强,连续结果性好。

      竹木制品

      浙江省泰顺县司前竹制餐具厂创建于1988年,坐落在风景优美的国家级生态县泰顺境内。自创办以来泰顺立足浙南丰富的竹木资源,以生产竹木工艺为主,同时兼营碗具、茶具、酒具、花瓶、果盘、花篮、果菜篮等竹木日用品,产品以达500我品种。产品除行销大陆外,75%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来、台湾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受国内外客户的好评。现已挤身全国最大、品种最齐全的竹木制品厂家之一,缔造着一个竹木制品的神话王国。

      产品:司前竹制餐具、有色烤印筷、缩花筷、刻花筷、彩虹筷。

      烟熏腊兔

      泰顺为浙江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是著名的廊桥之乡、茶叶之乡,古廊桥、古村落保存完整,山清水秀,无工业污染。腊兔采用山区农民泰顺县20烟熏腊兔青料饲养的肉兔经特别烟熏而成,兔身焦黄外观好,肉质鲜嫩,并有烟熏后特有的焦味,无腥味。在当地,烟熏后的兔肉加如笋干佐以黄酒、醋、辣椒做菜,味道极其鲜香,适合在酒店、美食世界等餐饮场所以特色菜推出,满足现代都市人对农村健康、绿色、特色美味的追求,亦是馈赠亲朋好友之佳品。

      三杯香

      三杯香采摘于清明前后,因冲泡三次后仍有余香而成名。该炒青绿茶外形条索细紧有苗锋,色泽翠绿油润,芽毫藏隐,泡开之后呈一芽两叶叶形。系采用泰顺深山茶园中的茶树细嫩芽叶,精工细作而成,以“香高味醇,经久耐泡”著称,其外型条索细紧苗秀,毫锋显露,大小匀齐,色泽翠绿;内质嫩香或栗香馥郁持久,滋味鲜爽丰厚,汤色绿艳明亮,叶底嫩绿鲜活。

      雪龙茶

      雪龙茶产自中国生态示范县、中国茶叶之乡--浙江泰顺。雪龙茶精选一芽一、二叶初展鲜叶为原料,采用机械和手工相结合,精心炒制而成。其形似龙井,以香高味醇、清汤绿叶而驰名中外,是中国名茶之一。雪龙茶多次被中国国际茶博览会、农博会评为“金奖”和“国际名茶奖”,一九九九年荣获IMO国际“有机茶证书”。

      茶叶之乡的泰顺,曾有过生产“乌龙茶”的历史,在20世纪五十年代初,由于计划收购价格,闽高浙低,悬殊较大,在一时无法解决的情况下,只好停产,“乌龙茶”的生产工艺也随之被“隐匿”起来。五十多年后,这一古老的名茶,在茶乡人民经过多年研究和努力发掘,终于又重新焕发青春,投入了批量生产,并随2011年春茶上市见新,与消费者见面。

      “乌龙茶”的生产,除因泰顺县地处洞宫山脉南部一带,山地广阔,岩岩壑壑,山峦连绵,云雾缭绕,地沃水丰,气温适宜等天然。

      高山云雾茶

      高山云雾茶是我国十大名茶之一,始产于汉代,已有一千多年的栽种历史,宋代列为“贡茶”。高山云雾茶以“味醇、色秀、香馨、汤清”而久负盛名。畅销国内外。仔细品尝,其色如沱茶,却比沱茶清淡,宛若碧玉盛于碗中。若用幕阜山的山泉沏茶焙茗,就更加香醇可口。风味独特的云雾茶,由于受高山凉爽多雾的气候及日光直射时间短等条件影响,形成其叶厚,毫多,醇甘耐泡,含单宁,芳香油类和维生素较多等特点,不仅味道浓郁清香,怡神解泻,而且可以帮助消化,杀菌解毒,具有防止肠胃感染,增加抗坏血病等功能。赞美高山云雾茶云:“高山云雾茶,味浓性泼辣,若得长时饮,延年益寿法”。[7]

      天然山珍

      泰顺自产的山友牌系列天然山珍,均采用国家级生态县境内野生野长的天然野菜为原料。返朴归真,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粗纤维及人体所必需的营养成份。本系列产品在传统加工工艺基础之上利用再现代微波技术精制而成。炒、熘、凉拌或佐以各种火锅,味道鲜美。

      产品:菜花、大刀豆、皇帝豆、葫芦片、芥菜。

      干竹荪烧笋干

      干竹荪是一种名贵山珍,有"真菌之王"的美称。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矿物质等营养成分,具有肉质香脆、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清火益气之特点。与肉、排骨、猪蹄等同煮风味更佳。

      烧笋干经传统方法蒸煮、脱水干制而成,烧笋干味香脆,肉鲜美,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氨基酸和矿物质,并且有开胃抗癌之功能。食用方法:把烧笋干放入锅内用小火焖煮6-8分钟或者用温水浸泡于水中,然后捞起沥干水分,依个人口味加入肉片,等佐料,炒、炖、煮即可。

      花香菇

      花香菇是优质的香菇,被誉为“香菇之王”。它不仅肉质脆嫩,味道鲜美,是宴席和家庭烹调的最佳菜肴,而且营养丰富,能治疗多种疾病。

      青刀豆

      青刀豆称四季豆、芸豆、玉豆、小刀豆等,原产于中南美洲,我国南方各省春、秋两季可栽培。按其色泽,刀豆有青刀豆和覆盖有蜡质的黄刀豆,我国以前者为主。按形状,刀豆有扁形或圆形,也有中间类型,种类很多。刀豆营养丰富,嫩荚含蛋白质6%,还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尤其是维生素C)。

      刀豆罐头是世界性商品,我国也有生产,1992年产量为1.92万t,其中广西1.47万t,浙江0.19万t。

  •   景观简介

      泗溪上桥

      又名溪东桥,桥身红色,叠梁木拱。桥上建有长廊一样的桥屋共15间。水面上看桥洞是规矩的等腰梯形。桥屋覆歇山顶,四角高翘,端正之中,显几分轻灵。桥面为木板铺就,正中部分桥栏封闭,地面水平,一侧有三座龛。桥头的碑上刻有此桥历史,知其始建于明代。

      泗溪下桥

      又名北涧桥,上桥、下桥位于同一溪水上下游,沿公路走几分钟就到。这里地势平缓,水网纵横,泗溪就是因4条溪水交汇于此而得名。下桥结构与上桥一样,同为叠梁式木拱廊桥。桥头两棵古树茂盛参天,一樟一“桐”,夏日里,荫蔽半桥。桥屋墙上贴有“文革”口号,身置此间,如时光倒转,一切如旧。

      毓文桥

      始建于清,位于两山缺口处,全长23米,有桥屋6间,三层楼阁,系石拱木廊桥。拱卷青石筑砌,呈半月状,与周围古松、溪水融为一体,是现在造型最丰富优美的廊桥,宛如一幅精致的古画。

      文兴桥

      泰顺县9文兴桥两端分别连接平地与山坡,目测桥基有很小的高差度。河面上看,桥洞是不规则四边形,屋顶也不水平。“歪头斜肩”是文兴桥最大特点,桥屋地面呈三段坡面,无一尺平地,站在最高处,西面一坡到岸,稍陡。东面则一坡二折,稍缓。中间桥屋连同供奉的佛像也是向一边倾斜。供桌上设一香炉,一油灯,一签筒。

      庵前张宅村

      位于三换魁镇的秀溪边,规模不大,最初由张氏祖屋底厝及各房宅院和宗祠组成。张氏祖屋底厝早已毁于火灾,现在的房屋是1960年在部分旧址上重建的,各房宅院只剩下“七榴”和“九榴”保存比较完整。宗祠保留有祭祀活动。张宅村背依东山,面向平野。武水在村前缓缓淌过,田野的尽头是山脉,这种地形,正合风水术中“背山,面水,案山”的要求。

      下武林家厝

      泰顺县10三条桥林家厝在三魁镇下武,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与庵前张宅村遥相呼应。林家厝环境优美,运用了中国传统的风水理论选址。前水后山草木茂盛,郁郁葱葱。尤其是中轴路正对的案山,山形起伏有致,左右对称。

      三条桥

      位于洲岭乡与泽溪乡的交界处,是泰顺最古老的木拱廊桥,始建于宋代,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建,桥长32米,跨径21米,横在夹岸对峙的峡谷当中,傲然独立,形态古朴优美,状若飞虹,与四周环境相当协调,是泰顺自然景色最为优美的木拱廊桥。关于三条桥的传说,一说该桥最早曾用3条巨木跨溪为桥,另一说则称该桥有3条山道相通,故而得名。

  •   气候与游季

      季风气候显著,四季分明,年气温适中,光照较多,雨量丰沛,空气湿润。夏季平均气温在24.8-26.0度,夏季降季水量在400-600毫米。

  •   社会事业

      文化泰顺药发木偶戏

      又称“琼花木偶”,2006年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周尔禄。药发木偶在泰顺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它通过火药带动木偶来表演,是所有木偶表演艺术中最特殊的一种,同时,泰顺药发木偶戏也是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唯一的火药类保护项目。

      泰顺木偶戏源于何时,现无证可考,比较共同的,切合实际的观点是宋末,据现今有600多年历史。在《泰顺县志》、《分疆录》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具体记述的:唐末“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宋朝,泰顺的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使得木偶戏传入泰顺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把木偶戏这种艺术带入山区,则成为泰顺木偶戏可能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根据泰顺三魁镇木偶戏情况调查:锦溪有薛氏,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公元前922年)迁基至今已传三十九世,至十八世分四房。明洪武间(1426年),其时薛氏兄弟四人,薛汝楫行四,分居锦溪东岸,小地名凹丘居住(见薛氏乾隆年间族谱)。据传,薛氏四房祖宗,在神香岭见木偶戏一担堂,无人招领,便挑回家安放,后多有显灵,遂香火不绝,历代相传,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薛宅戏师爷显灵,为人治病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薛氏所存的木偶担自明初洪武间,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全套木偶约48身,木偶头约60个,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唯有(“临水平妖传”的陈、林、李三位夫人,《十国春秋》生角头三个即五显灵官大帝中的三个,包公头一个,戏师爷一身)九身木偶被薛家存放在山洞里,三年后才偷偷取回,服装、线、腹笼腐烂,头部也有腐蛀。现6个存泰顺文博馆,3个仍存放在薛氏家族。

      在泰顺、福鼎交界金山徐茂雄家存古木偶25身,也是作为“戏神”保存的。徐家虽贫,但长年香火奉祀“戏神”,据说已有400余年。该“戏神”原从泰顺驮地桐子弯村传去,为“杭州府铁板桥头:田公元师、郑一郑二郑三相公,郑四、王老先生”,据徐茂雄回忆:“最早由王法成师公传毛琬清师公,往下传徐法显→徐应忠→徐法通→徐应灵,再传徐茂雄也已七代。另据木偶艺人自己说和家族家谱记载(因家谱毁于文革无法考实),柳峰高场周德家传木偶戏13代;筱村枫林黄宗衙家传12代,如实均为500—600年。

      县歌《采茶舞曲》(2005年确立)这首源自浙南茶叶之乡泰顺的歌曲,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流行于大江南北,为周大风先生所作,更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亲自修改《采茶舞曲》歌词,在艺术界传为佳话。因其浓郁的江南特色,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亚太地区风格的优秀音乐教材”。

      泰顺百家宴

      泰顺“百家宴”史称“做福”,始于北宋时期,明清时期极为流行,

      舞龙

      至今已有970多年历史,源起三魁镇张宅村,先人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一天同饮团圆酒,以期“聚宗亲,商族事,祈丰收,保平安”。现已发展成为每年一度的民俗旅游盛会,2007年,泰顺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2010年春摆下6000余桌,6万人赴宴,亦被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

      教育状况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12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03万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69万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9.34万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

      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1085人上升为4800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6149人上升为8707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22228人上升为24373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47176人下降为39988人。

      全县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3.06万人,文盲率为13.11%。

  •   简介

      泰顺县1泰顺县泰顺位于浙江最南端,与福建交界。系“全国生态示范区”、“中国古廊桥之乡”和“中国茶叶之乡”。全县总面积1761.5平方公里,辖36个乡镇(包括2个少数民族乡镇),人口35万。明景泰三年(1452年)建县,县名寓“国泰民安,人心归顺”之意。

      这里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这里山青水秀,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境内群峦起伏,涧谷纵横,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9座,其中白云尖海拔1611米,为浙南第一高峰;大小溪流百余条,可开发利用的水力资源达40万千瓦;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40余种,其中龟湖叶蜡石矿被称为“世界蜡都”。

      泰顺拥有号称“生物种源基库”、“绿色生态博物馆”的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享有“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盛誉的承天氡泉省级自然保护区;境内保存完好的唐、宋、明、清代的木拱廊桥达30余座,其数量之多、工艺之巧、造型之美以及与周边环境之和谐,在世界桥梁史上堪称一绝,是《清明上河图》中虹桥结构的再现。座座廊桥如瑰宝般镶嵌在群山之间,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同时也迎来了泰顺廊桥特色旅游的热潮。

      泰顺县2泰顺县近几年来,泰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县”战略目标,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绿色产业,求民富县强。现已初步走出一条以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1年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村和种养专业户,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基地45万亩,并建成全省最早的有机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茶叶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以天然、安全、保健为特征的“雪龙”有机茶、“山友”绿色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以小水电开发、竹木加工和矿产深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工业不断壮大,40多种竹木工艺品走销欧洲、日本及台湾地区,辉绿岩、叶蜡石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已连续四年外贸出口供贷值超亿元。同时,打响了“廊桥”牌和生态牌,精心培育生态旅游业,编制完成全县生态旅游规划,开辟了氡泉生态保健游、九峰重走红军路、乌岩岭生物探密游和古廊桥古民居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共引资近亿元,建成浙南大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

      良好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以绿色为支点,化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面建设生态大县,已成为泰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如今,泰顺正按照“2005年基本实现小康、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开拓创新,推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跨越”,即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超前发展;跨越先粗放后集约阶段,以科技为手段提升绿色产业层次;跨越先工业化后城市化阶段,建立独具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泰顺县3增强造血功能,壮大县域经济--立足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经济体系,实现农民增收,县级综合实力增强。

      增强集聚功能,优化县域经济--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要求,以“521”交通工程(到杭州5小时,到温州2小时,到各乡镇1小时)、特色工业园区和县城新城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增强幅射功能,放大县域经济——充分利用“蓝天、青山、碧水”和“天然大氧吧”的良好生态环境,建成浙南闽北的旅游度假中心和绿色食品基地,成为温州最大的后花园。

      泰顺成为温州第一个“国”字号山区生态

  •   经济概况

      近几年来,泰顺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确立了“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生态大县”战略目标,走生态之路,做特色文章,兴绿色产业,求民富县强。现已初步走出一条以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生态旅游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之路,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较大发展,2001年财政总收入超亿元。全县涌现出一大批种养专业村和种养专业户,各类农业综合开发基地45万亩,并建成全省最早的有机茶基地和全省唯一的茶叶型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以天然、安全、保健为特征的“雪龙”有机茶、“山友”绿色食品等畅销国内外市场。以小水电开发、竹木加工和矿产深加工为主的清洁型工业不断壮大,40多种竹木工艺品走销欧洲、日本及台湾地区,辉绿岩、叶蜡石等产品出口量大幅度增加,已连续四年外贸出口供贷值超亿元。同时,打响了“廊桥”牌和生态牌,精心培育生态旅游业,编制完成全县生态旅游规划,开辟了氡泉生态保健游、九峰重走红军路、乌岩岭生物探密游和古廊桥古民居文化游等特色旅游线路。共引资近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仕水碇步元,建成浙南大温泉旅游度假区,游客日益增多。  

      泰顺县8泰顺县良好的生态环境已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资源。以绿色为支点,化生态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全面建设生态大县,已成为泰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如今,泰顺正按照“2005年基本实现小康、2015年基本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目标,开拓创新,推进环境与经济社会的统一协调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三个跨越”,即跨越先发展后治理阶段,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超前发展;跨越先粗放后集约阶段,以科技为手段提升绿色产业层次;跨越先工业化后城市化阶段,建立独具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增强造血功能,壮大县域经济——立足丰富的生态和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绿色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有机农业、清洁型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的经济体系,实现农民增收,县级综合实力增强。

      增强集聚功能,优化县域经济——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集镇”的要求,以“521”交通工程(到杭州5小时,到温州2小时,到各乡镇1小时)、特色工业园区和县城新城区建设为载体,进一步加快城镇化步伐,促进人口、产业等要素集聚。增强幅射功能,放大县域经济——充分利用“蓝天、青山、碧水”和“天然大氧吧”的良好生态环境,建成浙南闽北的旅游度假中心和绿色食品基地,成为温州最大的后花园。

  •   自然地理

      泰顺县4泰顺县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界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涧谷纵横,海拔千米以上山峰179座。山高路远,群峦起伏,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

      温州第一高峰--白云尖

      白云尖海拔1611.1米,是温州第一高峰。尖顶经常处于云雾之中,站上尖顶,云海茫茫,犹似进入天上仙宫,所谓“人在雾之中,云在脚下过”。在赤日蓝天,则是加一番景象,登巅眺望,景宁、文成、苍南、寿宁等的部分地域依稀可见。山脊梁上的道道防火线犹如北国长城、蜿蜒伸展,每当春天,防火线两旁杜鹃花开,鲜花簇拥,胜似天宫花园。秋天顶上是观日出的最佳场所。远看白云尖如“众星拱月”,高耸挺拔。 泰顺境内的大小溪流百余条。

      位于泰顺雅阳会甲溪峡谷底部的承天氡泉,因出水量大、出水温度高、医疗价值高而被誉为“浙南大温泉”。省水文地质大队测定,承天氡泉泉水是在地层下经过38年循环增温而成的地下水,并从5000多米深处的地层冒出,出露地表水温为62摄氏度至68摄氏度,日出量500多吨。氡泉于2001年5月被列入国家级浴用医疗矿泉水名单。

      泰顺属亚热带海洋型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夏季平均25.1℃,冬季平均14.7℃,年降雨量2000mm,无霜期280天。泰顺多山近海,雷雨频繁,雨量丰沛。6月降水最多,12月降水最少。3-4月为春雨期,雨日多,降水强度小。5-6月为梅雨期,暴雨增多,降水强度大。7-9月是台风雷阵雨期。所以在选择出行时间时要考虑避开雨期。

      由于地处中亚热带南北亚带分界线上,气候条件适于南北动植物群的繁殖生长,具有开展“优、特、奇、新”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深厚潜力。日照短、云雾多,发展茶叶、中药材的条件得天独厚。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40余种,其中龟湖叶蜡石矿被称为“世界蜡都”。

      泰顺县5泰顺县动物区系属于东洋界中印亚界华中区的东部丘陵平原亚区,目前知名的动物有230科1129属1466种(含种下等级和养殖种类,下同),其中兽类24科55属73科,鸟类40科130属206科、爬行类9科31属51种、两栖类8科11属28种、淡水鱼类18科51属66种、昆虫类109科797属957种、蜘蛛类22科54属85种、在各类动物品种中,人工养殖的有16种。

      珍稀濒危动物多,是浙江的重要保种基地。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云豹、金钱豹、虎、黑麂、金雕、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鼋8种,占全省40%、全国7.41%;属国家二级保护的有短尾猴等42种,占全省42.86%、全国15.91%;属省级保护的有五步蛇等33种,占全省66%。

      百岛飞云湖由百丈湖、莒江湖、洪口湖三大湖及大小不等的岛屿组成。湖周森林植被茂盛,森林覆盖率为74.4%。溪流纵横交错,形成众多的飞瀑险滩、清泉碧潭。沿湖从百丈至司前要经过白鹤峡(瞿门峡),峡的两岸层峦叠嶂,峭崖壁立,山光水色,移步换景,有“十里画廊”之称。

  •   获得荣誉

      中国市场投资开发第一县

      浙江省十大欢乐健康旅游城市

      中国名茶之乡

      中国廊桥之乡

      中国农村水电之乡

      中国黄腹角雉之乡

      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第一县

      浙江十大养生福地

  •   顺道游览

      泰顺县11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泰顺县境内西北部,洞宫山脉南段,浙闽交界处。境内峰峦重叠,漫山林木,郁郁葱葱,森林复盖率高达98%。且保存有大面积原生性常绿阔叶林,故誉为浙南绿色宝库。

  •   风土人情

      泰顺县7泰顺县顺木偶戏源于何时,现无证可考,比较共同的,切合实际的观点是宋未,至今600多年历史。在《泰顺县志》、《分疆录》对泰顺历史是这样具体记述的:唐未“前后入山著籍者凡十八大姓,……开山立业至今八九百年,子孙尚多聚族而居,自宋以后生齿日繁,文物渐盛,科甲肇兴,人才辈出,至南渡之盛,山中土著遂多为瑞平世家巨族……”。宋朝,泰顺的文风鼎盛,人才辈出,使得木偶戏传入泰顺成为可能。与此同时,宋末元初的战乱,南宋杭州文人、艺人纷纷逃往浙南山区避难,把木偶戏这种艺术带入山区,则成为泰顺木偶戏可能产生于宋末的外在动因。

      根据泰顺三魁镇木偶戏情况调查:锦溪有薛氏,五代后梁末帝龙德三年(公元前922年)迁基至今已传三十九世,至十八世分四房。明洪武间(1426年),其时薛氏兄弟四人,薛汝楫行四,分居锦溪东岸,小地名凹丘居住(见薛氏乾隆年间族谱)。据传,薛氏四房祖宗,在神香岭见木偶戏一担堂,无人招领,便挑回家安放,后多有显灵,遂香火不绝,历代相传,至今当地民间还流传许多有关薛宅戏师爷显灵,为人治病的故事。更难能可贵的是薛氏所存的木偶担自明初洪武间,一直保存到文革前,全套木偶约48身,木偶头约60个,大部分在文革中被毁。唯有(“临水平妖传”的陈、林、李三位夫人,《十国春秋》生角头三个即五显灵官大帝中的三个,包公头一个,戏师爷一身)九身木偶被薛家存放在山洞里,三年后才偷偷取回,服装、线、腹笼腐烂,头部也有腐蛀。现6个存泰顺文博馆,3个仍存放在薛氏家族。

      在泰顺、福鼎交界金山徐茂雄家存古木偶25身,也是作为“戏神”保存的。徐家虽贫,但长年香火奉祀“戏神”,据说已有400余年。该“戏神”原从泰顺驮地桐子弯村传去,为“杭州府铁板桥头: 田公元师、郑一郑二郑三相公,郑四、王老先生”,据徐茂雄回忆:“最早由王法成师公传毛琬清师公,往下传徐法显→徐应忠→徐法通→徐应灵,再传徐茂雄也已七代。另据木偶艺人自己说和家族家谱记载(因家谱毁于文革无法考实),柳峰高场周德家传木偶戏13代;筱村枫林黄宗衙家传12代,如实均为500—600年。 泰顺“百家宴”史称“做福”,始于宋代,明清时期极为流行。当地将它看作是“聚宗亲,商族事,祈上苍,保平安”的善事,深受百姓喜爱。2007年,泰顺因“百家宴”被省文化部门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保护基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