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华侨历史博物馆

华侨历史博物馆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坐落于清源山南麓,由海外乡亲捐资兴建,始建于1993年,1996年落成。1997年市编委批准该馆为全额拨款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下设办公室、保管部、陈列群工部三个部室,目前在编人员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建馆以来,该馆先后被确定为“泉州市红领巾文化教育单位”、“泉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群英、省政府原副省长潘心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省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宋闽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秋平、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朱、中国博协“丝绸之路”专委会主任委员俄军、中国博协副理事长陈浩及其它省(市、自治区)博物馆的负责人和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开幕式,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林鹰副馆长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   构造

      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由1座主楼、1座综合楼、2座馆前区附属楼组成。主楼正面由圆弧状拱门连接东西两翼,寓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乡亲的桥梁作用。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博物馆功能区域布局合理,设有文物库房区、文物修复室、科研实验室、展览区、公共服务区、办公区、学术报告厅、接待室、中心控制室、值班室、停车场等专业功能区和相关配套设施。

      博物馆主楼正面由圆弧状虹门连接东西两翼,喻意博物馆起着连接泉州与海外侨亲的桥梁作用。主楼建筑面积6523平方米,高24米,为拱门形五层大楼,共10个展厅,12个库房,一个图书资料室,一个108座席的学术报告厅及一个45座席的贵宾厅。全馆拥有文物藏品1000余件,参考品2000多件。该馆于1996年建立华侨史图书资料中心,主要收藏华侨史书籍、刊物、报纸、图片、音像制品。累计已收藏图书5000多册,其他资料数千件,成为海内外较有影响的侨史研究资料中心之一。2001年起,该馆用了近两年时间,搜集了泉州地区各县、乡与华侨有关的谱牒20多部,共100多卷,初步建立起华侨史族谱资料中心,为泉籍海外乡亲返乡寻根谒祖提供了重要的查找依据和手段,也为华侨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1997年,泉州市编委批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为市侨联下属科级建制事业单位,核编12名。该馆内设保管部、陈列群工部和办公室三个部室,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1人(含双肩挑,下同),中级职称4人,初级职称5人,专业人员梯次、结构合理。在编人员均具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其中硕士2人,本科5人,大专3人。

  •   活动

      该馆落成以来,先后成功举办了“爱国主义教育图片展”、“反腐倡廉图片展”、“纪念反法西斯战争和抗日战争胜利55周年图片展”、“纪念香港回归图片展”、“纪念澳门回归图片展”、“台湾问题图片展”、中国侨联“20世纪华侨华人图片展”、“泉州市侨联成立四十周年图片展”、“纪念孙中山先生图片展”等临时展览80余个,使博物馆经常有新内容、新形式出现,工作比较活跃。2003年,博物馆还派员到南安梅山帮助有关方面布置《李光前故居纪念馆》(南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该展览在纪念李光前先生百年诞辰庆典时如期展出,效果良好,颇受海内外乡亲的好评,使博物馆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历经三年精心筹备的“丝路帆远——海上丝绸之路文物精品七省联展”大型专题展览,于2013年10月18日上午在福建博物院隆重拉开序幕。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群英、省政府原副省长潘心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文化遗产专员杜晓帆、省人大教科文卫工委主任宋闽旺、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陈秋平、省文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朱、中国博协“丝绸之路”专委会主任委员俄军、中国博协副理事长陈浩及其它省(市、自治区)博物馆的负责人和代表共200余人参加开幕式,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林鹰副馆长应邀参加此次活动。

      展览分别从“艰涉鲸波·探索远洋”、“港埠渐隆· 海路绵延”、“碧海云帆·货通万国”、 “大洋通衢·丝路涅磐”四个单元分部分展陈。精品文物展示出“西汉朱庐执刲金印”、“唐代波斯孔雀绿釉陶瓶”、“北宋龙泉窑青釉执壶“、“元代凤纹织金锦”、“明代云纹金冠”等, 荟萃海上丝绸之路沿线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广西、海南七个省的45家博物馆近300件精品馆藏。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弥足珍贵的文物之一“巨型玳瑁标本”荣幸入选,并成展示的耀点,让观众大饱眼福。

      本展从历史、商贸、科技、文化、宗教、交通等方面,见证了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展现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的独特魅力。

      “丝路帆远”专题展是七省博物馆馆际间真诚合作与相互学习的成果,这种联袂展示模式,拓展博物馆区域的学术与交流,有力推动各馆在文物收藏、保护、研究等方面的新途径,实现博物馆事业的共同繁荣。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