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四川金华山

四川金华山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被誉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四川金华山-前山门金华山,汉代名"烟墩岭",位于射洪县城北20公里金华镇涪江之滨,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被誉为川中名山。前山为金华道观,后山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少年时代读书台。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巧夺天工。金华山既具有历史沧桑感,又不失现代休闲味,是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堪称涪江中游的一颗明珠。走遍涪江两岸,无敌金华山;揽尽世间风光,独数此美景。

  •   人文环境

      美丽的涪江,携着人间瑶池黄龙的圣洁,由北向南滚滚而来,滋润着这片土地。江水在这里被宏伟的金华电航桥工程拦腰截断,蓄成了巨大的金湖。浩淼金湖,平波舒展。湖中渔帆点点,游人时现。3000米长堤,为栏作槛,轻风徐来,杨柳依依。堤岸上,人们祥和地休闲,悠然地垂钓。碧波中几叶小岛,悠游其间。真乃人间仙景,世外桃源。金华山与一湖(金华湖)、一堤(金湖堤)、一坪(西山坪)、一城(金华古镇)构成了金华山景区,因其水秀山灵而闻名遐迩。

  •   历史由来

      金华山因其山中的金华道观而得名,清末以来,统称金华山,沿用至今。其名的来历,根据清光绪年间《射洪县志》记载,取"其山贵重而华美"之意。物换星移,岁月沧桑,金华山虽历经近1500年的盛衰变化,但殿宇楼阁鳞次栉比,古风犹存,游人、香客往来不绝。

  •   基本概况

      被誉为“天下无双景,人间第一山”的

      四川金华山1金华山,汉代名"烟墩岭",位于射洪县城北20公里金华镇涪江之滨,因其“山贵重而华美”得名,被誉为川中名山。前山为金华道观,后山是开初唐一代诗风的著名诗人陈子昂少年时代读书台。山上古柏森森,亭台楼阁鳞次栉比,巧夺天工。金华山既具有历史沧桑感,又不失现代休闲味,是度假旅游的好去处,堪称涪江中游的一颗明珠。走遍涪江两岸,无敌金华山;揽尽世间风光,独数此美景。

      四川金华山2金华山素有“涪江保障”之称,位于遂宁市射洪县金华镇北郊,东临滔滔涪江,西靠绵渝公路,山水相依,青幽秀丽,素来被誉为"川中名山"。金华山海拔高度仅300多米,虽然算不上雄伟高大,却因为这里是盛唐杰出诗人、"天下文宗"陈子昂早年读书的地方,留有"读书台"古迹,遂闻名遐迩,享誉千秋。金华山古建筑群众,散布山间,呈层次分布,错落有致。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行走山中,山中无尘雨,却有空翠湿人衣的感觉。历代追索先贤遗风,来此凭吊者众多,且多有题记,都存于山中博物馆。杜甫晚年居蜀,曾扶杖前来,留下《野望》等名篇描写山中胜景,抒发心中慨叹!

  •   教育地位

      金华山的玉壶阁在1950年之前,属射洪县学堂旧址,七十年代射洪县的卫校曾设立在山中的寺院内,为当时的农村医疗站培养了很多实用人才。陈子昂读书台于一九九六年四月被列为遂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景点

      金华山道观

      四川金华山3金华山道观与都江堰的青城山道观、大邑的鹤鸣山道观,三台的云台观并称四川四大名观,位于金华山前山,道观坐北面南,依山取景,层叠而上,有六殿、五楼、三洞、二院、二门,结构谨严,布局合理,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年)。东晋时,有方士陈勋来此结茅为庵,修道学仙,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502-519),敕令在该山修建规模宏大的金华观,距今近1500年。唐代重建时,更名为九华观。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又改名玉京观。金华山祖师殿内供奉的是真武祖师的彩色座像。真武祖师是金华山奉祀的正神,他出道飞升的日子为农历三月初三,因此就有了"三月三"金华山庙会的来历。每年农历"三月三",朝山拜佛的香客,观光旅游的客人络绎不绝,一天达5一7万人。盛况空前,热闹非凡。

      玉壶阁

      四川金华山4玉壶阁是盛唐伟大诗人、文学家、政治家、散文家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陈子昂(公元661—702),字伯玉,出生在射洪县武东乡一个世代富有的读书人家,因家境富裕,年至十五、六岁还是一个任侠放纵的"公子哥儿",十八岁时慨然发愤,在这里闭户读书三年。他学成出仕,因一篇《谏灵驾入京书》为武则天所赞赏,官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曾两次随军出征,因与主帅意见不合,38岁时辞职还乡,后被县官段简害死,时年41岁。陈子昂是唐代诗歌革新运动的先驱,主张诗歌创作要有内容和理想,提倡雄健质朴的表现形式,坚决反对言之无物、无病呻吟、专讲辞藻格律的诗作,后人评价他开创了唐诗的一代新风。玉虚阁石碑刻“蔚蓝胜景”回文诗一首,字形龙蛇飞舞,顺念倒念皆成诗句。其风景名胜、文物古迹,千年来虽遭风雨剥蚀,仍然古貌犹存,声名愈显。玉虚阁右侧有一座两米多高的回文诗碑,背面刻有清嘉庆四年(1799年)射洪县令胡魁撰写的《增栽金华山林木碑记》。正面刻有清代盐亭人杨太虚在金华山道观作住持时所作的回文诗。回文诗的书法为一种怪异的龙蛇字体,它是在草书的基础上,融人传统的隶书和道家的符书,三种书法互相渗透,错落有致,形成一种龙飞凤舞的字形,不太好认,且听我念来:

      龙头倒卧见高峰,洞古铺天绿树笼。

      封郭满天撑老柏,卷波烟水映乔松。

      浓情尚吐飘香桂,觉梦惊声听晓钟。

      淙夜澈泉流韵雅,茸红剪处妙罗胸。

      如将每两句诗倒读,则为:

      笼树绿天铺古洞,峰高见卧倒头龙。

      松乔映水烟波卷,柏老撑天满郭封。

      钟晓听声惊梦觉,桂香飘吐尚情浓。

      胸罗妙处剪红茸,雅韵流泉澈夜淙。

      作者以诗人的笔触,描写了金华山"倒头石龙","蔚蓝洞天","撑天古柏","卷波乔松","飘香金?quot;、"梦觉晓钟","清泉雅韵"等景观。情景交融,十分贴切。

      纯阳阁

      与玉虚阁相距约30米有一座纯阳阁,阁内供奉着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此处,原为"读书台"旧址,清道光十年(公元1884年)迁读书台于后山梧南岭。但阁前平台右侧仍留下这一座巨大石碑,碑的前后分别刊刻着唐代大诗人杜甫亲笔书写的《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和《金华山野望》两首诗。杜甫在宝应元年(762年)冬天到金华山凭吊陈子昂,当诗人看到冬日的金华山一派冷清,陈公读书堂又长了许多青苔,不禁发出"悲风为我起,激烈伤雄才"的感慨

      读书台

      四川金华山5陈子昂读书台一九八0年七月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九六年四月被列为遂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华山因古读书台被誉为"千山景色此间有,万古书台别地无"。陈子昂读书台位于射洪县城北23公里处的金华山上,是初唐诗人陈子昂青年时代读书的地方,原名读书堂,或称陈公学堂。其旧址在金华山古观之后,今祖师殿一带,唐大历年间,东川节度使鲜于叔明曾为陈子昂立旌德碑于读书堂前。中唐后政局混乱,战争频仍,学堂因之衰废。宋嘉裕年间,邑令庞子明在其遗址建拾遗亭。明初,拾遗亭已毁,廉承务逍于旧基建屋塑像,并立明远亭于其侧,成化时,县令郭镗立感遇亭,至清初,上述建筑全坍坏。康熙五十一年,知县唐麟翔于学堂旧址建方厅一大间,置匾额为古读书台,道光八至十一年,邑令钱秉德,汪澍移读书台于岭后梧岗山。光绪六年(1880),知县文芳等捐资劝募,拆去短垣,芟除荆莽,于亭前新建厅三间,翼以回廊曲槛,外置甬道门阁;亭右立精舍三间,亭后辟地增葺大厅三间,额拟留云山馆,游廊环绕,外蔽缭垣;最后砌台竖荷叶亭一大间,额拟涵波临江,建船房三间,小榭一间,已初具规模。此后基本保持原状,略有增修。古读书台内匾对甚多,多数为古今名家手迹。其木刻《感遇三十首》及《陈伯玉先生别传》等为重要文物,留云仙馆内陈列的陈氏有关文献资料亦不可多得。"读书台"遗址,也成为后人凭吊的一处胜景。清康熙年间,射洪乡贤杨甲仁在此处讲学20年,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一九八七年春,峨眉电影制片厂曾在这里拍摄故事片《野店》。金华山山势呈马鞍形,前山是主峰,山脚下这座桥名虹飞桥(又名百尺桥),因陈子昂《登金华》诗有"鹤舞千年树,虹飞百尺桥"的诗句而得名。穿过雕梁画栋的虹飞桥,顺左上三十余级石阶,即可到达金华山前山门。站在前山门,一眼望去,层层石阶直上山头,两旁古柏森森,云环雾绕,颇有世外仙山的味道。从前山门上行的石阶共有365级,始建于明代崇祯年间,一九九0年修复。这石阶有一个美好的传说,即你从金华山的前山门始,心诚意专地登完365级石阶到达南山门,就能使你在今后每年的365天都心想事成,大吉大利。

  •   植物资源

      四川金华山6金华山上林木蓊郁,有国家级保护古柏千余株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