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剥皮寮

剥皮寮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剥皮寮,是台湾台北市的一个老街区地名,位於老松国小校园南侧,今万华区广州街,康定路及昆明街所包围之街廓。

  •   一炮而红

      剥皮寮5台北文化局为推广剥皮寮可谓煞费苦心,资助电影《艋舺》在此拍摄就是一例。不想电影一炮而红,今年春节前首映,台湾本地票房超出《阿凡达》近三倍,最终票房达到2亿多元新台币。而据媒体报道,万华区在春节期间的客流量也比往年增加了5倍以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超过3亿元新台币的营业额。

      台北市文化局长谢小韫介绍说,该局自2010年8月剥皮寮修复後就策划了一连串不同主题的特展,加上电影《艋舺》等影视作品强力宣传,至今吸引约60万人次参观,此地也成为台北市“超夯”的文化旅游景点。

  •   人文轶事

      剥皮寮3街道中间有座私塾,附近的一间房子是戊戌变法後,章太炎在台的避居住所,老街因此也与这位国学大师牵上渊源。

      在章太炎《自定年谱》中记载,光绪24年(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章太炎被清廷列入通缉名单,於是南渡台湾。章太炎来台北後,在台湾日日新报做编辑,次年6月转赴东京。他在《自定年谱》中说:“台湾气候蒸溼,少士大夫,处之半岁,意兴都尽。”

      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这里既有清代街屋、精致日式洋房,还有闽洋融合混搭的骑廊建筑。诸如茶馆、表店、私塾、米铺、浴室、理发店、照相馆、旅馆、医院、报馆等店铺一应俱全,有不少是老字号,像长寿号茶桌仔、秀英茶室、日祥旅社、宋协兴米号、怀安医院、太阳制本所等。1996年,台湾导演侯孝贤的故事片《恋恋风尘》就在剥皮寮“太阳制本所”取景,诗意镜头、写意风格,惊鸿一瞥地留住剥皮寮的风华。如今,时光的打磨使这些建筑斑驳颓然,一派古旧气息。置身于此,恍如隔世。

      台北地方史研究者说,剥皮寮老街得以保存可以说是阴差阳错。剥皮寮紧挨著老松小学,政府早就将剥皮寮列为校舍预定地。“剥皮寮的保存要归功於政府行政的行动缓慢。倘若当年政府行动效率快速,上世纪70年代就徵地进行拆除,改建为老松小学校舍,则老街早就烟消云散了。”

      如今,老松小学的学生不到千人,对比当年学子云集及剥皮寮老街的变迁、重生,不禁令人有沧海桑田的感叹。

  •   历史沿革

      剥皮寮2剥皮寮来历众说纷纭,据地方耆老所言,剥皮寮乃因清朝时期福州商船运进杉木,在此剥去树皮而得名。1799年清嘉庆四年,初见此地名为“福皮寮”。清道光年间直至清末,老街被称为“福地寮街”。日据时代则称为“北皮寮街”,台湾光复之後才出现俗称的“剥皮寮”。.因为该长约数百公尺的街道於1945年之後列为老松国小的校地预定地,且不能增建改建,因此意外被完整保留。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於2003年8月成立剥皮寮古迹保存再利用的经营团队——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

      2010年上演的国片电影《艋舺》,除了描述万华以前的黑道、色情、赌博之外,也让大家了解到万华是以前台北的重要商业发展中心。

      今日的剥皮寮已无人居住,原因是台北市政府耗资4亿多元新台币对老街进行多年整修,去年8月完工,作为游览、乡土教育和文艺活动的场所。如今的剥皮寮,已是台北一条很有特色的观光老街。

  •   基本情况

      剥皮寮1“一府二鹿三艋舺”。台南、鹿港、艋舺,是清代台湾南、中、北三大繁华城镇。艋舺就是今天台北的万华区,万华区上有一条名字怪怪的街道叫剥皮寮。最近因为一部名为《艋舺》的台湾电影,剥皮寮声名日隆,游人如织。

      老街位於台北市西南,北侧的街屋与老松小学仅一墻之隔。这所小学曾盛极一时,在校小学生达11000多人;南侧的街屋紧临广州街。老街离台北香火鼎盛的龙山寺一步之遥,是清代艋舺水上货物运输要道,造就一时繁华。

      剥皮寮街道不长,仅三四百米,宽约3米,蜿蜒两侧的多是一二层高的砖木结构房屋,红砖映衬黑瓦和深褐的木门、木窗,闽南式骑廊,显得古意盎然。

  •   文化创意

      剥皮寮4从古老到现代的文化创意

      在这条既保留原汁原味又赋予很多新意的老街上,“台北市乡土教育中心”无疑成为最耀眼的一抹亮色。中心内利用改造后的老房舍,设有教育空间、展示空间、公共服务空间、行政空间和收藏空间。仅教育空间里,就有形式多样的寓教于乐的陈列及游戏设施,如老民宅、老课堂、老教具、老课本、人力车、老收音机等,供儿童们在玩乐中了解老街的过去。笔者来时就看到不少来来去去的小学生乃至托儿所孩童,在老师或家长的引领下津津有味地参观。

      老街上一些老旅社、老照相馆、老西药店、老餐馆、老杂货店还是过往的铺面,当年门上的牌匾、墙上的广告虽已褪色却依稀可见。尽管大多已不经营,只是复原陈列,留给人们的依然是身临其境的感觉。一些时尚男女更是将这里作为拍摄婚纱和艺术照的外景地,把老迈的街区装点得新意盎然。

      这里的经营团队利用这些展示空间经常举办各类展览展示活动。老街开街时举办了“古街文化节”,集中展现了那些隐没在蜿蜒巷弄的传统人文及景观变迁,透过艺术文化展演、主题讲座、艺术导览培训等教育活动,活跃了老街。2010年9月,剥皮寮老街修复开放一周年,经营团队又推出艋舺兴百工起“福虎生丰开工大吉”特展,展示台湾老品牌区、产业区与工艺区,将百年传统的铸字工艺、金银楼、传统饼铺、纸糊店、香铺等传统文化一一再现。“翻开老相簿——剥皮寮影像记忆展”则更勾起了老街上老住户的难忘记忆。此外,这里举行的“混搭——台北当代艺术展”等,也都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借助电影《艋舺》,剥皮寮更成为老台北、老艋舺的历史缩影和文化地标,以及当下台北时尚文化创意园区。

      今天的台湾,越来越多的老建筑、老街区被当做传家宝收藏、保护和利用起来,从而成为台湾的一种文化现象和时代风潮。剥皮寮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就是一个成功的例证。在台湾,这样的历史文化街区和文化创意园区还有很多,像台湾南部的高雄港将码头上废弃的仓库、厂房改作展览馆和画廊;在鹿港、宜兰,也都有些类似的好去处,让你去追忆和凭吊台湾的旧日时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