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中山大学天文台

中山大学天文台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1929年6月29日建成的中山大学天文台(简称中大天文台)。位于现在越秀中路广州演出电影公司附近、始建于1927年2月。如今它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广东科技报目前驻扎于此。中山大学天文台是广东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中国第二座天文台。中山大学天文台比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了5年。当时广州往西,要直到印度境内才有天文台。

  •   光辉事迹

      中大天文台建成后,结合教学积极开展天文观测,取得丰硕成果。1946年冬,张云教授应美国哈佛大学邀请,赴该校讲学。1947年12月,他在美国发现一颗位于鹿豹座南端的新变星,即德雷伯星表第25878号星。张云教授发现新变星的消息,1947年12月间由美国哈佛大学天文台台长沙利普向全世界及各天文台予以发表。哈佛大学为此还把远东最大的天文望远镜及一批新式仪器寄赠中大。由于这一新变星的发现,张云名传世界学术界。

      在二十世纪的30至50年代,中大天文台除了教学科研之外,还承担了许多民用军用项目。广州市经纬度的首次测定,广东空军需用的日月出没时刻计算,航空学校天文学的教学等都由中大派员担任。1933年的万国经纬测量,1936年到苏联、日本进行日食观测,中国都派出了中大的队伍。

      人才辈出

  •   历史

      1926年8月17日国立广东大学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后,学校进行了教学体制改革。在改革过程中,学校聘留法获天文学博士学位的张云为数学系教授。因张云教授特长天文学,数学系改称数学天文系,此乃全国高等学校之首创。并于1927年2月在该科所在地附近建成天文台,又是全国高校之首创,它比著名的南京紫金山天文台还早建成5年。 

      1926年,后来曾三任中大校长的留法天文学博士张云教授申请在越秀山筹建中大天文台,但未获政府批准。1927年初,中山大学以数学系为基础成立了数学天文系,天文台随即于当年2月在校内兴建,1929年落成,比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了5年。1935年,石牌新校落成,中大除医学院外全部迁入新校。1937年,新的天文台完工,面积是老天文台的4倍。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当时中国惟一的天文学系——中大天文系全体师生、天文台员工,以及仪器设备调入南京大学,天文学研究从此在广东中断,只剩下新旧两个天文台。

  •   外貌

       在越秀路的天文台,于1929年6月落成。天文台地面部分为一座长方形二层楼房,坐北向南,正面有数十级阶梯。楼房东侧为相连的六角塔形三层楼房,地下部分为一地窖。主要仪器有法国制天文标准时钟,15厘米口径子午仪、20厘米反射望远镜、德国制赤道仪各1个,气象仪器多种。这座天文台除供天文教学与研究外,还承担一部分全国天文观测工作。由于当时世界著名天文台多在北纬40度以上,而这座天文台位于北纬20多度,可以从不同于那些世界著名天文台的角度观测天象,因而在天文科学与教学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   简介

      1929年6月29日建成的中山大学天文台(简称中大天文台)。位于现在越秀中路广州演出电影公司附近、始建于1927年2月。如今它是广东省重点保护文物单位,广东科技报目前驻扎于此。中山大学天文台是广东最早的天文台,也是仅次于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的中国第二座天文台。当时这座天文台除供天文教学与研究外,还承担一部分全国天文观测工作。中山大学天文台比大名鼎鼎的紫金山天文台还早了5年。中大天文台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它位于北纬20多度,而当时世界上的天文台多数分布在北纬40度以上;广州往西,要直到印度境内才有天文台。在落成之后的第二年,中大就参与了国际变星观测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