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县,位于云南省中南部,地处元江中上游,介于北纬23°19′至23°55′,东经101°39′至102°22′之间。东与石屏县接壤,南与红河县相连,西与墨江县毗邻,北紧靠新平县。县人民政府驻澧江镇,距玉溪市所在地130公里,距省会昆明210公里。
-
交通邮电
2006年,全县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道路状况进一步完善。元红二级公路一标段(除5号桥尚未完成外)路基工程已基本完成;梅浦公路路面改造工程全面完成;东峨客运站建设通过初验;大水平至东峨公路、南(溪)安(定)公路和都贵公路路面改造工程顺利启动;石(屏)红(龙厂)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2423千米,其中:国道116千米,县道481千米,乡村道1754千米,专用道72千米。全县10个乡镇、70个村委会都已通公路,县乡公路通车率达100%,乡村公路通车率达90%,自然村通车率达98.59%。全县共有大型汽车1095辆;小型汽车2761辆;农用运输车534辆;拖拉机1185辆;摩托车20272辆。全年共完成客运量33.76万人次,旅客周转量4001万人千米。2006年,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8万元,比上年增201万元,增长11.12%,其中:邮政完成352万元,电信完成165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5%、11.89%;邮电业务收入1753万元,比上年减44万元,减2.44%,其中:邮政完成343.90万元,电信完成1409万元,分别比上年增11.69%、减5.37%。程控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8994门,与上年持平。全县电话用户27735户,比上年9854户,增55.11%,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5735户;流动市话用户8758户;公用电话840部(其中IC公用电话97部)。固定电话(含流动市话)普及率为每百人13.62部,比上年减0.59部。移动电话用户49800户(不含神州行卡用户),比上年增加17261户,增长53.05%,其中:移动公司用户36000户(不包括神州卡用户),联通公司用户13800户;移动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25.18部,比上年增10.72部。年末共有互联网用户2769户,比上年增加618户,增28.73%。
全县全年共订销报刊23.08万份(其中报纸14.73万份,杂志8.35万份),比上年减63.18万份;传递邮件26.21万件(其中函件25.43万件,包件0.78万件),比上年增3.97万件。
-
人口民族
2006年末,全县总户数55816户,总人口198705人,其中:男101976人,女96729人;农业人口172015人,非农业人口26690人;少数民族人口158723人,占总人口的79.88%,其中哈尼族81709人,彝族44027人,傣族24387人,白族6381人,苗族728人,拉祜族960人,其它少数民族53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1.12%、22.16%、12.27%、2.20%、0.37%、0.48%、2.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4‰。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69人。
-
历史沿革
元江,古属西南夷地,称“西南荒裔”;夏商周时名惠笼甸,属梁州地;蜀汉、西晋时名罗槃甸,属兴古郡地;隋、唐时名步头,属黎州地;宋大理时名因远部、罗必甸,属威远睑治地;元至元元年(1264年)名罗槃部,属元江路治地,至元二年(1265年)改为元江府,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设元江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设元江府;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改设元江直隶州;民国2年(1913年)改设元江县,属普洱道;1949年8月成立元江县临时人民政府,属蒙自专区;1954年7月改属玉溪专区;1979年12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元江县,1980年11月22日元江县正式挂牌成立。
-
气候特征
元江县位于玉溪市的西南部,地处东经101°39'至102°22',北纬23°18'至23°55'之间,总面积为2858平方公里,最高点海拔(阿波列山)为2580米,最低点海拔(小河垤)为327米,相对高差达2253米。由于元江县高差海拔悬殊,地形地貌多样,以及受山川走向、植被疏密等因素影响,对光、热、水等主要气候要素起着重要的分配作用。所以,全县跨五个气候类型,即热带、亚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寒带。形成了“一山分四季,隔里不同天”,“山顶穿棉衣,山腰穿夹衣,山脚穿单衣”独特现象。元江地处低纬高原,属季风气候,冬夏半年各受两种不同的大气环流影响,冬半年(即干季11-4月)受北非及印度北部大陆干暖气流和北方南下的干冷气流影响,空气干燥温暖,降水量少,蒸发快,晴天多,日照充足。夏半年(即雨季5-10月)受印度洋西南暖湿气流和太平洋东南暖湿气流的影响,空气湿度大,降水量多,多阴寡照,形成了冬暖夏热,冬春干旱风大,夏秋多雨湿润,干湿季明显,雨热同季的气候。
县境内各地年平均气温12℃-24℃,最冷月平均气温7℃-17℃,最热月平均气温16℃-29℃,极端最低气温-0.1℃--7℃,极端最高气温28℃-42.5℃,大于等于10度年积温4000-8700度。无霜期200-364天,年平均降水量770-2400mm,雨季平均于5月16日开始,10月22日终止。
-
特色生物产业
2006年,特色生物产业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成为元江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年末全县芦荟种植面积5112亩,芦荟产量14254吨,实现农业产值606万元,比上年增加99万元,增长19.53%,实现工业产值5040万元,比上年增加1287万元,增长34.29%。茉莉花种植面积7800亩,鲜花交易量达3449吨,实现农业产值2194万元,比上年增加570万元,增长35.10%;加工花茶4827吨,实现工业产值386万元,比上年增97.05万元,增长33.59%。热带花卉种植面积3233亩,比上年减少90亩,实现产值2017万元,比上年增加12万元,增长0.60%。台湾青枣种植面积3295亩,产鲜果3924吨,实现产值919万元,比上年增加31万元,增长3.54%。
-
科教文卫体
2006年,教育工作继续全面贯彻实施《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和“三免一补”政策;“两基”成果进一步巩固,普通高中和职业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高考成绩再创历史新高,600分以上人数位列全市第三。年末全县共有小学校73所(不含教学点);普通中学15所(其中:高中2所,初中13所);职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共有教职工2570人(其中专任教师2169人)。在校学生34006人,其中:小学20495人,初中9853人,高中2960人,职中698人。年内招生8310人,其中:小学3403人,初中3432人,高中1098人,职中377人。当年毕业7715人,其中:小学3491人,初中3486人,高中655人,职中83人;大学录取人数为480人,录取率为43.17%;中专录取人数为395人,录取率为17.0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13.29%。全县共有幼儿园9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园5所),学前班87个班;在园(班)幼儿3789人。全县共有党(职技)校11所,其中:县委党校1所,乡镇党职技校10所。县委党校年末共有大、中专函授班5个班,在读人数278人,年内毕业人数146人。2006年,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科技兴元”战略,以经济发展为目标,突出科技进步与创新,积极开展科技进村入户活动,科技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年末全县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713人,其中已取得专业技术资格的3606人(其中:高职137人,中职1267人,初职2202人),在岗未评定职称的专业人员107人;专业技术人员占全县总人口的1.87%。年内全县共举办各种科学技术培训2264期,受训164530人次;共有6个科技项目荣获县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1个项目荣获市级科技进步奖(三等奖)。
2006年,文化部门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活动;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取得新进展。年末全县文化单位主要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歌舞团1个、电影院1个、国营书店1个、文化站10个。县图书馆藏书77271册;文化单位全年共举办各种文艺演出357场,观众达32.7万人次(其中县民族歌舞团演出90场,观众15.1万人;县文化馆组织演出60场,观众7.6万人;各乡镇文化站组织演出207场,观众10万人);全年共放映电影1893场,观众达19.8万人次;新华书店发行图书104.13万册,全年完成销售收入552.90万元(其中门市销售90万元,一般图书发行264.71万元,其它销售收入198.19万元),实现利润49.4万元。
2006年,广播电视工作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条主线,切实将广播电视宣传和广播电视事业建设任务落到实处,继续深入开展“村村通,户户看”创建工程,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6座,解决1020户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充分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优势,为构建和谐元江、推进全县社会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年末全县共有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580,电视覆盖率为95%;广播覆盖率达100%。县电视台全年共播出电视新闻1400条(其中被中央电视台采用11条,省电视台采用101条,玉溪电视台采用518条);播出各种电视专题栏目34期、专题片7部。县广播电台全年共播出新闻稿件1400条(其中被省广播电台采用43件,市广播电台采用473条)。
2006年,卫生工作围绕医疗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共有140581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2.85%;积极推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卫生防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传染病总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年末全县共有各种卫生机构59个(含个体),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个,乡镇级卫生机构12个,其它卫生机构42个;有乡村医疗点72个。共有卫生技术人员651人,乡村卫生人员219人,个体开业人员184人;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33人。拥有病床344张,每张病床对应人数为578人;病床使用率为53.26%,病床周转率为20.09次。全年门诊总诊疗病人40.54万人次;住院人数8136人次,出院人数8094人次;治愈率37.55%,好转率45.33%。儿童计划免疫四苗覆盖率达98.57%。传染病发病率为245.20/10万。2006年,体育工作认真贯彻执行《体育法》,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期工程,加强体育设施建设,积极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具有元江特色的多元化全民健身体系,全面加快体育事业发展。全年共举办体育运动会48次,共有319支体育代表队参加比赛,参赛人数达9.63万余人次。学校体育达标率达98.9%。全县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38.5%。全年共向上级体育部门选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14人。在市级以上体育竞赛中,本县运动员全年共获金牌18枚、银牌16枚、铜牌15枚。
-
行政区划
2006年,全县共辖6乡4镇3农场(不含省属元江农场):澧江镇、东峨镇、因远镇、青龙厂镇、洼垤乡、龙潭乡、羊街乡、那诺乡、咪哩乡、羊岔街乡、红光农场、红河华侨农场、甘庄华侨农场。共有70个村民委员会、5个居民委员会,705个村民小组,644个自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