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坡区古称眉州,是眉山市市辖区,位于眉山市西南方向。2013年总人口86万人,面积1331平方公里,辖15个镇、8个乡、3个街道。东坡区是中国脐橙之乡、中国优质稻米之乡、中国泡菜之乡。东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北距成都67公里、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南到乐山、峨眉山60公里。是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中文名: 东坡区 别称: 眉州 所属地区: 中国 成都 下辖地区: 太和镇、象耳镇等15个镇、8个乡、3个街道 建立时间: 1950年 面积: 1331平方公里 人口: 83万 地理位置: 地处岷江中游 著名景点: 三苏祠━乐山大佛━峨眉山 地方特产: 东坡饼 东坡牛脯 东坡豆腐鱼 甘蔗东坡肉 清汤东坡肉 电话区码: 028 邮编区码: 620000 政府驻地: 苏祠街道 火车站: 眉山火车站 建立时间: 1950年 人口: 83万 面积: 1331平方公里 邮编区码: 620000 电话区码: 028 著名景点: 三苏祠━乐山大佛━峨眉山
-
产业发展
东坡区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水果、蔬菜、甘蔗、生猪、家禽、蜂蜜、水产品等农副产品,是中国脐橙之乡,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瘦肉型猪等14个基地县和项目县及全省水禽、水果等12个基地县或项目县。科研成果“集约化流水网箱养鱼”项目在全国居领先地位。年粮食产量42万吨,油料产量2.5万吨,水果4.6万吨,蚕茧产量580吨,出栏生猪64.5万头,出栏小家禽畜1500万只,水产品产量6625吨。全县建成优质水稻、优质水果、优质畜产品、优质水产品、无公害蔬菜五大农业基地;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320户,产业化龙头企业48户,产业 化经营产值9.8亿元,合同农户7.48万户,占总农户的39.3%;全县有8个省级小城镇试点镇,7个乡镇企业工业区,2个省级科技示范镇,占乡镇总数的50%,农业基地化、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
区域内部属、省属、地属、县属企业齐备,总产值46.0亿元,占全区50%。实施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面,形成了股份企业、私营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等非公有性为主体的经济格局。初步形成了占总产值89.5%的食品、饲料、化工、建材等4大支柱产业和三苏酒、象牌硝、恒泰焦糖色素、美琪乐冰淇淋、艺精艺硝等10个国优、省优名牌产品。通威集团、华森公司、仲辉集团跻身全国私营企业500强行列,省政府1998年将东坡区列为“四川省眉山民营经济示范区”三年基本实现个体工商户翻一番、私营企业翻两番的目标,全县民营经济占全县经济总量的75%,缴纳税金占53.1%。
-
区位特色
东坡区矿产资源丰富,能源充沛,通信发达,钙芒硝矿贮量100亿吨,石膏矿贮量3亿吨。拥有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6座,10千伏开关站1座,是乐山电力北送,成都电力南输的枢纽站。本地网程控交换机总量将达到12.84万门,建成43个农话模块局,90%的村、10.6%的农户,开通光纤、光缆电话,农村交换机容量达4.4万门。
县境内4个火车站设有物资仓贮转运单位20多家,东坡区火车站开通集装箱运输业务,每年通过铁路的货物进出量达200万吨,居成都铁路分局各站之首,全县已建成各类专业和综合市场53个,面积26万平方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3亿元,集市贸易成交额达4.4亿元。商贸业税收占地方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
-
历史沿革
东坡区因旷世文豪苏东坡而得名。
自古以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南宋大诗人陆游赞誉“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早在一千多年前,东坡区就是州、郡治所。
2002年8月2002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消眉山地区,设立眉山市,撤消眉山县,设立东坡区,东坡区成为眉山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南(朝)齐建武三年(496)建齐通左郡,南梁改称齐通郡,并建齐通县,太清二年(548)置青州。北朝西魏废帝二年(553)改青州为眉州。隋唐相沿为州,郡建制。宋太平兴国元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因峨眉山为名。宋、元、明、清至民国初,眉山均为州、郡、县治所。1913年撤眉州,恢复眉山县。
2000年6月10日2000年6月10日,国务院批准:(1)撤销眉山地区和县级眉山县,设立地级眉山市。市政府驻新设立的东坡区。(2)眉山县设立东坡区,以原眉山县的行政区域为东坡区的行政区域。区政府驻东坡镇。2000年12月正式撤地建市,原眉山县改为东坡区。
1997年,眉山县面积1330.8平方千米,人口78.7万,辖16个镇、17个乡:东坡镇、松江镇、象耳镇、张坎镇、崇礼镇、太和镇、悦兴镇、永寿镇、罗平镇、思蒙镇、修文镇、崇仁镇、多悦镇、尚义镇、万胜镇、秦家镇、白马铺乡、富牛乡、土地乡、复盛乡、复兴乡、柳圣乡、金花乡、莲花乡、黄家乡、龙兴乡、郑军乡、正山口乡、广济乡、三苏乡、伏东乡、盘鳌乡、晋凤乡。县政府驻东坡镇,距乐山市73千米。
2000年2000年,东坡区辖17个镇、16个乡:东坡镇、松江镇、张坎镇、崇礼镇、太和镇、永寿镇、罗平镇、思蒙镇、修文镇、崇仁镇、多悦镇、尚义镇、万胜镇、秦家镇、黄家镇、白马镇、富牛镇、复盛乡、土地乡、伏东乡、正山口乡、三苏乡、盘鳌乡、广济乡、郑军乡、莲花乡、晋凤乡、金花乡、伏兴乡、龙兴乡、复兴乡、金花乡、柳圣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区总人口799309人,其中:东坡镇139233、象耳镇24371、太和镇35353、悦兴镇29940、尚义镇32920、多悦镇28394、秦家镇24914、万胜镇30039、崇仁镇14402、思蒙镇44946、修文镇29246、张坎镇17830、松江镇22598、崇礼镇39086、富牛镇24276、永寿镇29588、罗平镇17058、白马铺乡19970、莲花乡9029、龙兴乡9794、黄家乡9601、三苏乡12888、伏东乡20516、广济乡20577、盘鳌乡10428、晋凤乡8341、正山口乡7786、郑军乡6659、土地乡15436、复盛乡14315、复兴乡21130、金花乡16357、柳圣乡12288。
2003年6月23日2003年6月23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眉山市东坡区撤销东坡镇的批复》(川府民政[2003]19号)同意东坡区撤销东坡镇建制,在原行政区域内新建城北、城南两个街道办事处。9月2日,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东坡区新建通惠街道办事处和大石桥街道办事处的批复》(眉府函[2003]70号)同意在原东坡镇行政区域内新建通惠街道办事处和大石桥街道办事处。一、大石桥街道办事处在旭光社区选址新建,辖白玉、田店、圣寿、鱼山、普田、江公、旭光、高灯、明星、白虎滩、定江、红星路等12个社区。二、通惠街道办事处驻原东坡镇政府,辖庄店、先锋、城南、平春、瓦窑、上游、东郊、金龙、新村、大东街、学道街、环湖中路、小北街、下西街等14个社区。
2004年,东坡区辖2个街道(通惠、大石桥)、17个镇(象耳、太和、悦兴、尚义、多悦、秦家、思濛、修文、张坎、松江、崇礼、永寿、罗平、万胜、崇仁、富牛、白马)、15个乡(复盛、土地、柳圣、金花、龙兴、黄家、莲花、正山口、广济、三苏、伏东、盘鳌、晋凤、复兴、郑军)。
2005年4月30日2005年4月3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15号)批复:东坡区撤销郑军、正山口、晋凤、三苏、黄家、龙兴、莲花7个乡和张坎、罗平2个镇。东坡区扩大9个乡镇的行政区域: 将原郑军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多悦镇。多悦镇政府驻多悦场。 将原正山口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秦家镇。秦家镇政府驻秦家墩。 将原晋凤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盘鳌乡。盘鳌乡政府驻盘鳌场。 将原三苏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伏东乡,伏东乡更名为三苏乡。新的三苏乡政府驻伏龙场。 将原黄家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崇仁镇。崇仁镇政府驻张场。 将原龙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修文镇。修文镇政府驻冬瓜场。 将原莲花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思蒙镇。思蒙镇政府驻思蒙场。 将原张坎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松江镇。松江镇政府驻眉青路口。 将原罗平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永寿镇。永寿镇政府驻王家场。月日,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县调整乡镇行政区划的批复》(眉府函[2005]号)。
2005年2005年,东坡区辖2个街道(通惠、大石桥)、15个镇(象耳、太和、悦兴、尚义、多悦、秦家、思濛、修文、松江、崇礼、永寿、万胜、崇仁、富牛、白马)、8个乡(复盛、土地、柳圣、金花、广济、三苏、盘鳌、复兴)。
2006年5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同意眉山市东坡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川府民政[2006]16号)批准:同意同意东坡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将象耳镇的快乐、崇义2个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通惠街道办事处管辖。同意东坡区增设苏祠街道办事处,辖芙蓉路、环湖中路、为民巷、小北街、大北街、下西街、桂香街、大东街、学道街、下大南街、东郊、白虎滩、金龙、上游14个社区,办事处驻金鑫街115号。
2006年6月9日2006年6月9日,根据四川省政府《关于同意眉山市东坡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川府民政[2006]16号)和眉山市政府《关于东坡区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批复》(眉府函[2006]30号)精神,苏祠街道正式挂牌成立。调整后的东坡区中心城区共有3个街道,34个社区。
-
名优特产
东坡饼东坡饼是黄州地方风味名点,距今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相传为苏东坡设计,由安国寺大和尚参寥试制成功。这是一种“千层饼”,系用上等细面粉做成蟠龙状,用麻油煎炸,片片如薄丝条,然后撒上雪花白糖,具有酥、香、脆、甜的特点。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遂将此饼叫做东坡饼。当地人一般用来招待远道来的贵宾,也有的逢年过节作为馈赠礼品。
东坡牛脯配料:主料:牛肋肉
辅料:胡萝卜、白萝卜
调料:番茄酱、湘妹子酱、排骨酱、花生酱、盐、白糖、葱、姜、蒜、干辣椒、香果、八角、香叶、鸡精
操作:1、牛肋肉上火煮成七成熟,切成方块,胡萝卜、白萝卜切成块备用;2、坐锅点火入油,放入番茄酱、湘妹子酱、排骨酱、花生酱、干辣椒炒香加入汤、葱、姜、蒜、香果、八角、香叶、白糖、鸡精、盐,再加入牛肋肉、胡萝卜、白萝卜,焖入味至软烂。
特点:香辣软糯,味厚滑爽。
天天提示:此菜调味品较多,用时要注意先后顺序。
东坡豆腐鱼苏东坡被贬湖北黄州,初至黄州,即写诗赞美黄州为“长江绕廊知鱼美”。黄州出产一种鱼,俗名“胖头鱼”,头肥,巨口,当地人常以“胖头鱼”炖汤,传说苏东坡很喜欢喝这种鱼汤,经他改进,加入豆腐,味道更好。流传至今,成为黄州名菜。
甘蔗东坡肉东坡肉是最典型不过的中国食物。加上甘蔗就更一样。甘蔗切成片,和东坡肉共同蒸制,然后,甘蔗水渗入肉中,别样的清新滋味。
清汤东坡肉清汤东坡肉是古城开封的名菜之一,相传,大文学家苏东坡喜食鲜笋,称竹笋为“玉板和尚”,
称赞烧笋是“惮悦味”,又将鲜笋奉为“素中仙”。在一次诗文酒会上,他赋诗一首:“无竹(笋)令人肥,无肉令人瘦;不肥又不瘦;竹笋加猪肉。”故而竹笋加猪肉的制作方法不胫而走,在骚人墨客中流传开来,并以“东坡肉”冠其名,渐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清汤东坡肉的制作方法是:把猪肉煮成八成熟,片去外皮的二分之一(以除去鬃毛气味),切成长方块,与冬笋片,冬菇片错茬摆入蒸碗内,放入盐水、原油、料酒等佐料,上笼蒸烂后翻入碗内,除去浮油,兑入适量的清汤即成。其特点是:汤鲜肉烂,清醇利口,肥而不腻。
-
基本概况
东坡区位于成都平原西南边缘,地处岷江中游,是北宋大文豪苏洵、苏轼、苏辙的故乡。古称眉州。全区幅员面积1330.81平方公里,辖3个街道,15个镇,8个乡,总人口83万人(2006年)。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侗族、瑶族、蒙古族、土家族、僳僳族、满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东坡区是历史悠久的中心城市。早在一千多年前东坡区就是郡、州治地,1950年至1953年设立眉山地区,之后改属乐山市。
东坡区处在“成都━三苏祠━乐山大佛━峨眉山”国际旅游线上,每年接待中外游人100多万人次。有名扬海内外的三苏故居三苏祠传统旅游胜地,占地3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湖泊1000余亩)的东坡湖新兴游景区以及风格各异的蟆颐山、砦子城、望月湖、苏坟山、白塔山等文化、古迹、风景、休闲旅游景点。
-
基础设施
大力实施农村、城市电网改造工程,全县电网不同等级的输电线路在供区内纵横交错,电后合格率达到99.8%,供电可靠率99.6%以上。变电站布局合理,容量充足。城区分布220千伏平春变电站和5万千伏安庄店变电站,平春变电站设计容量为24万千伏安,220千伏出线间隔6回,110千伏出线间隔8回,10千伏出线5回,主供东坡区城区用电。庄店变电站为50000千伏安,乡镇分布变电站10座,全县变电站总容量达414200千伏安,基本满足今后5-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全县有110千伏输电线路11条, 总里程达161.362公里;35千伏线路11条,总里程达110.867公里,低电线路14887.46公里,有变压器1967台,应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公路和城市建设
东坡区县城是眉山市的中心城市,是四川盆地西南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境内交通四通八达,一级成乐高速公路、二级国道103线纵贯南北,省道106线横穿东西,三级县乡联网路纵横交错,四级村级水泥路通村达组。全县公路总里程达2638.3公里,省道干线成乐高速公路、103线和106线公路86.8公里,公路等级高,方便快捷;县道公路197公里,已有中心城市到各乡镇主要公路150余公里县道按国家三级水泥路“沟端路直树成行”的标准修建为三级标美路;乡道公路245公里;厂矿专用道22.6公里,联网公路218公里,村级道路1868.9公里。全县公路总里程相当于解放初的52倍,公路密度每百平方公里拥有188公里,每万人拥有31公里,86%的村通上了油路或水泥路。从东坡区到成都、乐山不足半小时,到最偏远的乡镇也不超过40分钟。
-
投资环境
东坡区内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自古“山川灵秀,物产丰富,甲于西蜀”。境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很适合农作物生长,是农副产品产品产出基地,盛产水稻、小麦、油菜、水果、蔬菜、甘蔗和生猪、家禽、水产品等农副产品。先后被列为全国商品粮、瘦肉型猪等14个基地县或项目及四川省水禽、水果等12个基地县或项目县。1999年,东坡区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2000年,九号脐橙被评为"中华名果"。张坎、思蒙等乡镇还盛产鱼腥草,年产量达9000吨,是百姓喜爱的绿色食品和用途广泛的中药材。东坡区还积极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打造西部奶业生态大市"的工作方针,在养殖肉用牛的同时,大力倡导养殖奶牛,发展乳业,目前已有一定规模。
设施齐全区内基础设施齐全,环境优势突出,距省会成都60公里,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50公里,距世界"双遗产"乐山大佛和峨眉山60公里,是成都的卫星城市。成昆铁路、成乐、成雅高速公路、省道103线、106线和岷江水道纵横交织,与区乡标美路、通乡联村到组的公路形成了便捷的交通网络,是成都平原通联川南、川西的重要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中心。全区通信设施先进,能源供应充足。有500千伏变电站1座、220千伏变电站1座,110千伏变电站5座,35千伏变电站6座。有日供水能力为5万吨的自来水公司,日供气量7600m3,且供气稳定的天然气公司。目前,供气管道已架至区域内太和、松江、象耳、思蒙等乡镇。通信实现了数据传输光纤化和数字化,完成了村通电话工程,Internet宽带正在全区大力铺开。全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工业基础好区内工业基础好,民营经济发展快,外贸出口态势良好,于今年初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全省20个重点区(市、县)之一,使外贸出口真正成为了推动全区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区内目前已建有太和、象耳、松江、思蒙四个省级工业开发示范区,划定了东坡、松江、太和、象耳等12个乡镇为重点工业镇,提供水、电、路、气、通配套服务。区内企业发展较快,初步形成了食品、饲料、化工、机械、电子、建材等六大重点产业和通威、金象、仲辉、华森、辰龙等名牌企业及名牌产品。特别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蔬菜、水果、酿酒、粮油、肉制品等食品行业中产生了吉香居、惠通、李记等知名企业和品牌,它们的产品大都远销国内外,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011年概况2011年全区GDP完成229.6亿元,同比增长15.4%,2011年东坡区GDP总量位居四川省各区县排行榜第20位;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4.9亿元,同比增长2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8亿元,同比增长2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5亿元,同比增长28.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4.7亿元,同比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2640元;符合政策生育率达88.13%;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向上争取到位项目200个,到位资金7.73亿元。招商引资新签约项目30个,协议资金192.2亿元,其中亿元项目17个,10亿元以上项目4个,世界500强企业1个,到位资金67.1亿元。全年开工建设投资上千万元以上项目150个,其中亿元项目15个。实际利用外资4977万美元。
坚持工业主导地位,工业化率上升到52.3%。园区发展态势强劲。投入6450万元,经开区新区市政设施主框架基本成型,新落户企业8个、达24个,实现产值16.5亿元。投入6400万元,完善经开区东区市政设施,新落户企业16个、达73个,实现产值26亿元。产业企业加速发展。五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162.5亿元,较上年增长54%。投入46亿元,实施千禾味业10万吨/年酱油醋等110个技改项目,新增规模企业10家、达139家。要素配置日趋完善。新增工业贷款8.28亿元,居全市第一。政府性融资3.95亿元,创历史新高。投入2.8亿元,推进河东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工业用电达18.9亿度,工业用气达412万方。
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4万吨以上。新增蔬菜、水果、蔺草、竹木、水产面积10万亩,新增适度规模养殖户457户。成功举办“中国四川泡菜国际展销会”,“东坡泡菜”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9个。获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先进区称号。基础设施加速完善。投入1.78亿元,实施全国小农水重点县等项目,整治病险水库7座,完成32处提灌站维修改造,解决农村安全饮水3.8万人。建成通乡通村公路180公里,新建农村客运港湾式招呼站4座,完成4座危病桥和太和码头整治。
-
旅游资源
东坡区处在“成都━三苏祠━乐山大佛━峨眉山”国际旅游线上,每年接待中外游人100多万人次。有名扬海内外的三苏故居三苏祠传统旅游胜地,占地3平方公里(其中天然湖泊1000余亩)的东坡湖新兴游景区以及风格各异的蟆颐山、砦子城、望月湖、苏坟山、白塔山等文化、古迹、风景、休闲旅游景点。
三苏祠
三苏祠是北宋时期(960-1127)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故居。位于四川省眉山城西南隅纱彀行内。元代改宅为祠,祭祀三苏。
三苏祠明代洪武年间扩建,明末毁于兵火,仅存五碑一钟,清康熙四年(1665)在原址按明代规模重建,尔后历代均有增益补修,现占地面积56800平方米。1980年7月7日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4月成立“眉山三苏博物馆”。
三苏祠自元代建祠以来,几兴几衰,一直是文人墨客和广大民众拜祭圣贤的聚集场所,经数百年的营造,整个祠堂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了“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
三苏祠总建筑面积有115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正门,前厅,正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云屿楼,披风榭,瑞莲亭,百坡亭,碑亭,抱月亭,快雨亭,式苏轩,景苏楼,绿洲亭,半潭秋水一房山,彩花舫,南堂,疏竹轩,绿筠轩等。殿堂部分由三进四合院组成,虽按轴线处理,但两边却运用了均衡而不严整对称而有自由变化的手法,有收有放灵活多致。
园林景观形成和保持了浓郁的清代四川传统园林自然,古朴,典雅的显著特点,屋宇堂廊,布局有序,点线呼应,疏密有致,匾额对联,缤纷耀彩。整个祠堂具有历史文化名人故居庄穆典雅气氛,使人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被当代中外文化名人,古典园林专家称誉为中国四川古典园林的典范。
-
经济概况
东坡区自然条件,包括光温、土壤、降雨、无霜期、森林覆盖率、水资源等都适宜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农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捷,电力充足,适宜发展各类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宽松的政策环境,雄厚的农业科技实力,发达的科技网络,畅通的科技信息,都为特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东坡区特色农业起步早,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发展名、优、特、新、稀产品,现已成为川西平原特色农业的一大亮点:优质稻总面积达到23.5万亩。200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眉山优质稻米之乡”;优质水果基地25.5万亩,其中眉山脐橙15万亩,并于1999年被中国特产之乡组织宣传推荐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脐橙之乡”;无公害水果9000亩,产量17000吨,产值3300万元。重点发展了新世界、纽荷尔、不知火、天草、早晶、太田椪柑、岩溪晚芦、落叶果树、梨园黄、爱甘水、大五星枇杷等优质水果品种;无公害蔬菜5000亩,产量16000吨,产值1800万元;特色竹业15万亩,产量36万吨,产值11000万元。主要发展了杂交竹、麻竹、清甜竹、吊丝球竹等优质品种;特色水产品5230吨,产值5612万元。重点发展斑点叉尾鮰、鲶鱼、大口黑鲈、武昌鱼、黄颡鱼等优质品种;特色畜牧业主要发展奶牛、肉牛、“DLY”三杂猪。年出栏DLY三杂猪18万头,产值10152万元;年出栏肉牛1.5万头,产值1800万元;存栏奶牛2000头。目前全区已建成无公害水果基地18个,无公害蔬菜基地12个,特色水产基地5个,特色竹业基地25个,特色畜牧业基地58个。东坡区正通过基地建设、产业化经营和品牌创建等措施,实现东坡区特色农业跨越发展:
畜牧业突破性抓好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东坡区土地肥沃,畜草资源丰富,发展畜牧业有良好的基础和优越条件。东坡区把奶牛、肉牛的发展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抓住国家退耕还林、还草的契机,建成沿岷江、S103线和S106线16个乡镇为重点的奶牛和肉牛产业带。依托上海光明乳业和新阳坪乳业,实施“公司+业主+农户”、“龙头连基地”的奶业发展模式,走出一条独具东坡特色的奶牛、肉牛发展之路。预计到2008年,实现全区奶牛存栏1.5万头,按60%产奶汁计算,年产鲜奶4.5万吨,年出栏肉牛3万头,建成标准化奶牛小区20个。
自然生态优势建设高标准绿色特色农产品基地。以现有水果、优质水稻、水产、无公害蔬菜等初具特色的产业为基础,不断提升和扩大特色标准化基地,把东坡区建成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到2007年,力争全区所有重点农产品达到无公害标准,绿色食品达到30%,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资源条件和生态特征为依据,逐步形成不同类型的农业发展区块。充分利用“中国眉山优质稻米之乡”的品牌,以岷江沿岸和S103线、S106沿线的20个乡镇为中心,建成30万亩标准优质稻生产基地;充分利用“中国脐橙之乡”的品牌,以尚义、秦家、广济、白马、多悦、三苏等乡镇为重点,建成25万亩标准优质水果基地;以土地、修文、思蒙、白马、松江、东坡、多悦等乡镇为重点,建成标准化名特优新特色养殖基地;以太和、崇礼、永寿、东坡、崇仁、修文、广济等乡镇为重点,建成12万亩标准化无公害蔬菜基地;以S103沿线的太和、东坡、松江等乡镇为中心,建成万亩花卉园艺生产基地。
农业产业化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运销业,将扶持和引进一批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农副产品加工或销售龙头企业,力争使全区具有区域特色和明显优势的主导产业全面实现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渔业协会、蔬菜协会、奶牛协会等产业化“龙头”载体,通过协会组织农民进行基地建设,指导农民按无公害操作规程进行农业生产,推进无公害农业产业化进程。
创建名优品牌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实施品牌战略是特色产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规避贸易堡垒的有效措施。东坡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蕴藏着众多的名优特产,今后将进一步提高农特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特别要鼓励加工经营企业创建品牌,努力打造几个在国内外市场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特产品牌。通过高素质的营销队伍,运用电子商务、超市、连锁、配送、代理、拍卖等现代营销方式,扩大品牌产品的销售渠道,使品牌产品进入更广阔的市场,到2008年力争20%的优质农产品出口创汇。
-
自然地理
东坡境内一江四河,水系呈树枝状分布,江河全长148.8公里。
月江河岷江一级支流,古称鱼蛇水。发源于仁寿县马鞍山秧鸡口,流过顺河后即人东坡区境.曲折西流至家相,右纳蟆颐水,折南流于五皇场左纳盐沟,乃人青神县境,过高台,于杨柳嘴汇入岷江。
东坡湖夜景鲫江河道长76km,流域面积月江河在东坡区境内地貌以缓丘平坝主.丘顶浑圆或呈方山状.斜坡多具不明显的台阶,丘间平坝坦荡,地面微有倾斜,与冲积平原浑然一体。岩层出露主要为侏罗系、自垩系红层砂、页岩,第四系珠积层主要分布在平坝地带。流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均温17.4℃,1月均温6.9℃,7月均温26.7℃,极端最高气温38.6℃,极端最低气温一3.8℃,≥10℃活动积温5865℃,无霜期307天;多年平均降水量1009枷,降水量在年内分配不均,主要集中在7、8两月,7月平均降水量2“mm,8月平均降水量234巾m,最多月降水量达5076mm,出现长1960年7月,降水量最少的是1月,月平均降水89哪,最少的月降水量仅0.3mm,出现在1962年12月。降水量在年际问变化也较大,最多近“10mm,出现在1961年,最少仅766mm,出现在1969年。干旱对域内农业生产威胁最大,主要是冬干、春旱,时有夏旱、伏旱发生。灾害性气候还有夏洪、秋涝、冰雹、大风等。东方渠五期蓄水工程——黑龙滩水库的修建减轻了月江河下游地区的洪涝灾害。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水稻,小麦、玉米、红苕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其次还有油菜、花生、蚕桑、芝麻、茶叶、烤烟等。随着东坡泡菜的的强势兴起,流域经济作物由甘蔗转变为青菜。 望月湖望月湖位于东坡区唯一的一座中型水库--两河口水库,该湖距东坡镇(东坡区城区)22公里,坐落于东坡区多悦镇境内,交通方便,风景秀丽。
该湖水面面积1500余亩,主体分为两叉,蜿蜒曲折,层峦叠秀,沟堑丛生,纵深十余公里。
东坡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霜雪少见,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温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2℃,无霜期318天,年平均降雨量1057.5毫米,年均日照时数1193.8小时。水资源丰富,年平均径流总量5.43亿立方米,总水量15.03亿立方米。
-
行政区划
Dongpo Qu
511402
620010
区人民政府驻通惠街道
2005年,东坡区辖2个街道(通惠、大石桥)、15个镇(象耳、太和、悦兴、尚义、多悦、秦家、思蒙、修文、松江、崇礼、永寿、万胜、崇仁、富牛、白马)、8个乡(复盛、土地、柳圣、金花、广济、三苏、盘鳌、复兴)。
-
风土人情
巴蜀民间节日何其多。但以东坡命名的节日却非眉山莫属。大自然的厚爱,使眉山成为川西平原上一颗灿烂的明珠:一门三杰(苏洵、苏轼、苏辙)的绝伦文章,特别是苏轼惊人的成就,更使眉山以“三苏故里”闻名于世,遂有“千载诗书城”之美称。
“三苏”得于父子三人齐登科。老泉之凝炼。东坡之豪放,颖滨之冲雅,数千年文化长河,哪家可比?特别为人们称道的是东坡之雄,雄就雄在他罕见的全才。诗有“苏黄”,词有“苏辛”,文有“苏欧”,画有"苏文",字“苏字”,而且医药、食品、体育、音律、园林等无所不精。地以人传。因“三苏”而得名于世的古眉州,而今已是一座百代名城。相传,从南宋伊始,民间便自发地开展在经念"三苏"为主的文化活动,那时,家家户户吟“苏诗”、唱“苏词”、练“苏字”已世蔚然成风。难怪陆游在环湖瞻仰东坡遗像时欣然赞曰:“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每至清明,更是把纪念活动推向高潮。人们扶老携幼,结伴而行,或去环湖荡舟,或往苏坟山吊抚,或登连鳌山赏迹,或上蟆颐山踏青,或来苏宅(现三苏祠)怀古。苏宅红墙环抱、绿水萦绕、翠竹掩映,环湖的碧波荡漾,蟆颐山的古木扶疏,野趣十足,使人神往,令人崇敬。午间小憩,人们席地而坐,共进野餐。饮一碗以优质红梁和老人泉为料,按苏轼酿法精工酿制的"苏酒",登临望江楼,把酒临风,那态,喜气洋洋,那味,好香好醇;品一块按东坡的享饪技术制作的佳肴“东坡肘子”、“东坡鱼”,那肘子肥而不腻,粑而不烂,那鱼,好鲜嫩,好精美。
传说很久以前,地处眉山金花乡大旺山寺庙内住有师徒二人。一日,小和尚到庙角龙井取水,正向井下牵绳放桶之际,突见井水中涌出一天仙般的美貌姑娘来,自称青莲,直呼小沙弥哥哥。一向不识人间烟火的小和尚竟为美色所动。自此,小和尚常瞒着师傅,深夜去龙井与青莲幽会。
其实老和尚对两人的幽会早已察觉,却不动声色,常手持一根毒针隐于庙角窥视。一日,小和尚又去与青莲幽 会,老和尚飞身上前,将毒针刺入青莲胸脯,只听青莲一声惨叫,遁地隐身。老和尚取来锄头挖地三尺,虽不见青莲形迹,却挖出一块块似人非人的“银坨坨”来。老和尚带回庙内置于鼎中烈火蒸煮,恰遇一香客来庙敬香,见寺内大气冲天,一白胖妹妹煮在鼎中,当即向衙门报案,引来官兵将大旺山团团围困。老和尚见事已至此,忙端着‘银坨汤'围着寺庙浇了一周。刚刚浇完,整座寺庙便沉入山中,没留下丝毫痕迹。
从此,到大旺山烧香拜佛者逐渐稀少。据说每当端午节,当地人常常听到“美女穴”龙井传来女人的哭声。许多人怕美女精找上门,纷纷搬迁,大旺山再也不兴旺了。
到了清朝咸丰年间,大旺山忽然来了一位通晓阴阳的老者,指着美女峰说:“只要在此修一座十三层的白塔,可保大旺山再度兴旺。”端午之夜,山上狂风四起,飞沙走石。刚把塔顶封好,只听塔底传来一声惨叫,紧接着风也停了,云也散了。传说这白塔正压在美女精的心窝上。老者去时留下一张白布,上写“当年隐身殿,白银山中埋”。于是人们争相到山中挖白银,却挖出许多石膏,换回无数金银,大旺山从此大兴大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