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庞寨乡

庞寨乡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庞寨乡位于河南省卫辉市最东端,三县交界,东与鹤壁市浚县的新镇接壤,东南与延津的丰庄镇相邻,引黄七支渠流经南部,北部南北长虹渠横贯东西。 全乡现有人口3.1万人,面积51平方公里,13个行政村,640名党员,23个党支部。约有富余劳动力1万余人,常在外务工人员8000余人。省道新范101公路穿境而过。 庞寨乡不仅交通便利,更是一个人文底蕴深厚和充满灵气的地方。

  •   地区简介

      经济概述2006年,全乡社会总产值达到1.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26万元;企业完成增加值980万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378万元,实现利润288万元,入库税金312万元,人均现金收入达到3200元。

      按照建设生态农业、富民农业、高效农业的总要求,突出特色,扩大规模,大力发展蔬菜、林木、优质小麦三大经济,巩固提高传统养殖,把优质小麦、蔬菜、林木、传统养殖发展成为我乡的支柱产业。全年共完成沟渠路等四旁植树3余万株,万亩速生林面积达到了1.3万亩。西夹堤村建设大棚100座以上,带动全乡蔬菜种植,大田蔬菜发展近2000亩。全乡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截止年底,全乡生猪存栏达到1.5万头,家禽存栏37万只,大牲畜存栏2100头,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较往年显着提高。

      行政辖区庞寨乡辖小屯、东崔庄、梨园一、梨园二、梨园三、庞寨、东纸坊、万户寨、孙庄、西夹堤、东夹堤、西柳位、东柳位13个行政村。新(乡)濮(阳)公路穿境。

      行政代码庞寨乡410781206:~201小屯村 ~202东崔庄村 ~203梨园一村 ~204梨园二村 ~205梨园三村 ~206庞寨村 ~207东纸坊村 ~208万户寨村 ~209孙庄村 ~210西夹堤村 ~211东夹堤村 ~212西柳位村 ~213东柳位村 ~214五四农场

      历史沿革1973年建庞寨公社,1983年改乡。1997年,面积49平方千米,人口2.4万人,辖孙庄、崔庄、犁园一村、犁园二村、梨园三村、庞寨、纸坊、万户寨、小屯、西夹堤、东夹堤、西柳卫、东柳卫13个行政村。

  •   文化名人

      刘知侠刘知侠(1918-1991),河南省卫辉市庞寨乡柳卫村人,著名作家。他一生中给后人留下了400万字的文学作品,其中风靡了整整一代人的《铁道游击队》至今不衰。

      刘知侠原名刘兆麟,自幼家贫,跟随父亲在村边道清(滑县道口镇--博爱县清化镇)铁路打工、捡煤核,跟随母亲在外祖母家放猪。刘知侠11岁那年才开始上半工半读学校,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卫辉一中。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随父亲和铁路员工撤到了黄河以南流落到武汉。1938年夏天,他从报纸上得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招生的消息,怀着抗日救国的热情,奔赴陕北抗日军政大学学习。这年冬天,在行军路上,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1939年5月,刘知侠抗大毕业后,又留校学习军事专业。学习结束后,刘知侠随分校到了山东抗日根据地,分配到抗大文工团工作。

      全国解放后,刘知侠担任了济南市文联主任。1950年山东省文联成立,他任编创部长、秘书长、党组委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短篇小说《铺草》,深受广大读者喜爱.1952-1953年他的长篇小说《铁道游击队》出版,后改编成电影文学剧本,搬上银幕。据统计,《铁道游击队》的原本加上各种节编本、缩写本共出版了300余万册,并译成英、俄、法、德、朝、越等8国文字在国内外发行。1953年,刘知侠调上海作家协会,从事专业创作。他将建国后发表的短篇小说编成《铺草集》,同时创作了《铁道游击队的小队员们》。1959年,山东省文代会选刘知侠为省文联副主席兼中国作家协会山东分会主席,并担任《山东文学》杂志主编。同年被选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60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红嫂》和中篇小说《沂蒙山的故事》等,后又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了《沂蒙山故事集》。1979年刘知侠任山东省文联党组书记期间,写了中篇小说《芳林嫂》。1986年刘知侠定居青岛后,在垂暮之年又以超人的毅力,完成了40万字的长篇小说《沂蒙飞虎》与40万字的《知侠中短篇小说选》以及20万字的《战地日记》(即淮海战役见闻录)。

      他用稿费资助过别人,用稿费缴过3万元党费,而他自己却克勤克俭,艰苦朴素。用过的火柴盒他总舍不得丢掉,去买些零散的火柴棒装进去继续用。

      1991年9月30日上午,刘知侠因脑溢血猝发去世。但他的作品仍在鼓舞、教育着一代又一代人。可以说生而有芳,死也留芳。

      卢光照卢光照,字春塘,别署三不子老人,河南汲县(今卫辉市)庞寨乡庞寨村人,1914年4月24日生。国画家、美术编辑,为北京齐派四大家之一的花鸟画家。

      1932年,卢光照在河南省立第五师范学校肄业,后在农村任小学教员一年。1934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受业于齐白石、溥心畲、黄宾虹诸家。深得白石老人赏识,有“光照弟画此粗叶,有东坡意,乃同校之龙也”(题墨竹)题句。又赐赠一纸,题词“吾贤过我”,可谓奖誉备至。1937年在该校毕业。其时,经白石老人提示,并亲选卢光照和二位同窗好友谢炳焜、雒达之佳作,出版了《三友合集》。白石老人还为之撰序言、题封鉴,称许他们“心无妄思,互相研究,其画故能脱略凡格。即大叶粗枝,皆从苦心得来。三年有成,余劝其试印成集以问人”。

      卢光照于1934年考入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师从齐白石、傅心畲、黄宾虹等国画大师。“七七”事变后参加张自忠所部五十九军从事抗日宣传工作,历经临沂、台儿庄、徐州等战役。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美术出版社长期从事美术编辑工作。卢光照在国画艺术领域探索60多年,特别是在中国大写意花鸟画方面独树一帜,享有很高的声誉,曾获日本富士美术金章。他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曾作为国礼赠送给外国元首,并被中南海、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等收藏。

  •   神话传说

      募化渔歌:募化潭位于庞寨乡东纸坊村的正东方600米处,距卫辉市20公里。相传,在很久以前,募化潭原是一个很大的土坟墓,也不知是哪个朝代,何人之墓。忽然一日,坟墓坍陷,平落地下有十几米之深,随冒出一股清泉,面积达30000平方米,这就是传说中墓化潭的成因。坟墓化潭以后,传说与与浚县新镇镇淇门村南关一口水井相联,自墓化潭以后,井口天天喷放水莲花,观赏的人络绎不绝。群众在打水时不慎将桶掉入井中,在这口井中是打捞不上来的,只有跑到我们卫辉市庞寨乡的募化潭边。面对潭水,唱起渔歌,桶就会从潭中涌出来。这就是俗语所讲的“淇门井里掉只桶,要到募化潭边等”的来历。

      由于观赏的人多,游人因拥挤无意间落入井中。但当地人认为这是井中水妖作祟,于是淇门人就在井口边立了一块大石碑,又在井上面建一砖塔,以此作镇,以降此妖。现在这口井和砖塔依然存在。

      募化潭由于常年积水不漏,鱼虾很多。所产红鲤鱼与众不同,红尾金边,色泽艳丽。

      募化潭四周芦苇环绕,绿树成荫,潭内碧波如涟,风光迤逦,是您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柳毅传书:柳毅故里位于庞寨乡柳位村东部,现建有柳毅庙一座。相传古时候黄河泛滥成灾,为了治理黄河,皇帝派柳毅为特史治理黄河。柳毅为官清正廉明,尽职尽责,率领民众日夜奋战在黄河大堤上,为百姓除害驱难保平安,百姓安居乐业,尽享太平,成为百姓心中大英雄。西至孟津,东至东明沿村百姓无不敬仰。公元六七六年天降大雨,黄河泛滥,柳毅在东明县境内一次抢险中壮烈殉职。唐太宗下旨敕封柳毅为黄河上的河神,位居大王之职。

      为了纪念柳毅,黄河沿岸都盖有他的庙宇,故里柳毅屯不但修建庙宇,还把他的生日农历三月二十二日定为庙会会期,传说中柳毅大王多次显灵,使百姓免遭劫难,保佑民众平安。

      柳毅真正的故里在柳位,现有柳毅故里碑为证,此外还有“柳毅史考”、“柳卫村名考证碑”等,柳毅在群众中被敬为河神,作为楷模搬进电影,写进高中教课书,名扬全国,流芳千古,是中华民族之瑰宝,

      目前“柳毅故里”已通过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认定。

      参考资料

      1.卫辉市庞寨乡人民政府网 http://weihui.xinxiang.gov.cn/xiangzhen/pangzhai.htm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