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平氏镇

平氏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平氏镇位于桐柏县城西45公里处属南阳盆地东部边缘。北邻312国道,S239线横贯全境,北与埠江镇为邻,南与程湾乡接壤,东与新集、安棚两乡相连,西与唐河县搭界,地势除南与西南部为浅山区外,余皆平坦,交通十分便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8070亩,其中田11000亩、地17070亩,现有小二类水库4座、塘堰174口、荒山荒坡7000余亩、经济林2400亩、用材林5000亩 。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平氏镇 本词条内容尚未完善,欢迎各位编辑词条,贡献自己的专业知识!

  •   历史沿革

      平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春秋战国属楚,西汉始置平氏县,王莽建新后,改名平善县,东汉恢复平氏县。历经三国、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清代居桐柏四大镇之首。该镇是一个富有革命传统的乡镇,1947年12月17日桐柏区委、行署及军区驻地平氏镇。李先念、赵紫阳、刘志坚、王宏坤等老一辈革命家在此工作和战斗过,现有红色文化遗址3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是历史上著名的宛东三大名镇之一。

  •   概况

      平氏镇位于桐柏县城西45公里处属南阳盆地东部边缘。北邻312国道,S239线横贯全境,北与埠江镇为邻,南与程湾乡接壤,东与新集、安棚两乡相连,西与唐河县搭界,地势除南与西南部为浅山区外,余皆平坦,交通十分

      平氏镇1便利,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49平方公里,其中集镇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耕地28070亩,其中田11000亩、地17070亩,现有小二类水库4座、塘堰174口、荒山荒坡7000余亩、经济林2400亩、用材林5000亩。镇辖12个行政村、13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360人,其中农业人口23649人、非农业人口1711人,镇直单位20个。

  •   经济

      平氏镇是传统的平原农业大镇,常规农业以玉米、小麦和水稻为主,特色农业以中药材、蔬菜林果和螺旋藻养殖为主,芹菜、萝卜和黄酒是该镇的三大名产,并享誉豫鄂两省四县八方。2004年该镇GDP达到1.49亿元,农业产值1.78亿元,人均纯收入1670元,2000年以来,该镇立足实际,适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蔬菜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产业,止2004年底,蔬菜面积已达到2800亩,其中大棚蔬菜800余亩,以板蓝根、栀子为主的中药材1500余亩,林果2600余亩,其中退耕还林1400余亩,年特色产业产值2500万元。被省政府授予“无公害中药材生产基地”、“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和“无公害花生生产基地”之称号。2005年,镇党委书记马书培、镇长安凤辉带领镇新一届领导班子开拓创新、务实重干、拼搏进取,实现了镇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新跨越。该镇该年GDP达到1.78亿元,农业产值实现2.03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1897元,是平氏历史上增长幅度较为明显的一年。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特色产业增长明显。新建螺旋藻生态养殖基地2个共500亩、新发展蔬菜面积600亩、中药材900亩,速生用材林2100亩,以蔬菜、中药材、速生杨和螺旋藻养殖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面积达到6500余亩,产值达到4600万元。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2005年新发展专业养殖厂15个,畜禽存栏达到12万只(头),出栏18万只(头);认真落实“惠民工程”,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实施以治山整地为主的农建工程,共开挖荒山荒坡6000余亩,栽植以两松和栀子为主的绿化树木近60万株;高标准水泥硬化10个村乡村道路16.8公里,处理路基31.6公里;克服夏季洪涝灾害的应响,主动出击,新打机井9眼,修建机电灌站6处,提灌站4处,塘堰清淤68口,修复完善渠系1.2万米,除险加国库塘堰坝1500米,摘夺了南阳市农田水利建设“兴水杯”和“三星级小城镇”等荣誉称号。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