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南阳湖

南阳湖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微山湖,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在山东省南部。由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和南阳湖组成,湖光山色,富饶美丽,有“鲁南明珠”之称。 南阳岛,坐落在微山湖北部的南阳湖中。公元1278年,文天祥经南阳镇作《发鱼台》,称南阳镇周围为泗郊镇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济宁知州吴柽在运河与牛头河之间修筑一道长一千二百六十丈的横坝,以阻湖水北泛。今之新河,昭阳居其西,南阳居其东,纵使黄河之水从西逆奔,则有昭阳为之受;山之水自东突冲,而南阳湖有以为之蓄,是又一昭阳也。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南阳湖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在地: 山东省潍坊市 票价: 免费 著名景点: 微山湖、昭阳湖

  •   南阳古镇

      地理位置南阳湖1南阳古镇,距济宁市区约40公里,位于微山湖北部的南阳湖中,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古镇北依济宁城区,紧靠山东三大都市带,南面是江苏的苏北地带,东面是国际旅游目的地孔孟故里曲阜、邹城,西面是牡丹之乡菏泽,南阳镇离京福高速30公里,距济宁机场60公里,区位优势明显。

      自然环境在南阳镇空旷辽阔的南阳湖里,零星散落着80多个小岛屿,构成隔水相望的奇特北方水乡景观。这里拥有浩淼的南阳湖,清澈的运河,古朴的民风,沿运河而错落有致的民居,以船逮捕的叶叶小舟,千顷荷花鱼蓝天、碧水、野鸭、苇草形成天然的水上游乐园。成为度假休闲的绝妙去处。

      名优特产南阳镇湖产资源丰富,水质肥沃,属营养性湖泊,

      各类资源居北方淡水湖之首,素有“日出斗金”之美誉。

      有鱼虾鳖蟹等鱼类近百种;芦苇、菰、莲藕、菱米、芡实等水生经济植物50多种,

      野鸭、野鸟80余种;浮游水生物360多种,

      尤以四鼻孔鲤鱼、中华鳖、中华圆田螺、麻鸭、水貂等饮誉中外

      特色民俗渔家的婚礼极富情趣,是渔家民风民俗的集中体现。婚礼之时,为了抒发喜庆之情,几十条船首尾相接,从头至尾,宛如长龙浮游于水上,组成水上舞台,渔民们端起传统的乐器——端鼓,边唱边舞,曲调粗犷、豪放,微山湖歌也挟带着朴实无华的韵味飘荡在辽阔的湖面之上。船上彩旗飘扬、彩绸飞舞,小船来回穿梭,水下的倒影则更显美丽。烟歌笑语伴随着渔家人欢快的唢呐声,使得这一片水域显得格外热闹,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让游客在快乐度假的同时,感受到别样的渔家婚礼风情。

  •   历史风貌

      南阳古镇,战国时期齐国地图标绘;兖州至湖陵沛北之泗水流域有南阳。正是今之南阳镇所处位置。在《史记》中,几处提及“齐之南阳”,《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越王曰“愿魏以聚大梁之下,愿齐之试兵南阳、莒地,以聚常、郯之境”。《史记.鲁仲连列传》载:且楚攻齐之南阳,魏攻平陆......以为亡南阳之害小。在《孟子.告子下》载孟子曰:“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一战胜齐,虽有南阳,然且不可。”可见在战国时期,今之南阳就已存在,且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楚、鲁两国均想争之,据此推算,南阳的历史至少有2200多年。从秦汉两晋,迄于隋唐由于北起南阳,南至沛留,地势较为低洼,自古有沛泽之称,泗河自北向南流经全境,南阳常有水患,加之战乱,一度造成南阳人烟荒芜,这一历史阶段的南阳没有史料记载。直至唐武德七年(624)年,山东境内的运河由西而东迁,引汶泗二水至济宁,再南北分流,南下顺天然的泗水下流,过南阳,经徐州南达江淮,到了宋代南阳已成为泗水岸边的较大村镇。公元1278年,文天祥经南阳镇作《发鱼台》,称南阳镇周围为泗郊镇甸,元至元十九年(1282年)开济州河时,建南阳闸。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南北大运河通航后,南阳成为运河岸边的重要商埠,元至顺二年(1331年)在与古老的泗水重合的京杭大运河上重建南阳闸。从此,南阳便有了名气。到了明代中期,南阳已成为古运河畔四名镇(另有夏镇、镇江、扬州)之一,镇名可见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重修正觉寺碑文》。南阳镇由陆地变成湖中之岛是在清初。数十年间,南阳这座兴旺的运河码头和集镇,经常处于南北逆流的不断侵袭和威胁之中,时而被围困,时而被水淹,迫使当地地势不断提高,以免遭沉没。南阳镇终于在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衔接处,四面环水地存留在运河两堤上,以宽阔的运河河面为“街面”,显现出她独特的自然景观。

      形成明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北征开塌场口引黄入泗济运后,黄河屡经牛头河入泗。黄水、坡水潴积在今南阳镇之北,运河之西,逐渐成湖。《兖州府志》载:“南阳湖……自开凿新河(漕运新渠)始蓄之为水柜,积潴不及昭阳什之二、三而灌注过之,则居上游之功矣。”由此可知,在明隆庆元年(1567年)漕运新渠开凿之前,南阳湖已出现,不过面积很小,不及当时昭阳湖面积的十分之二、三。

      漕运新渠通航后,原泗河运道的南阳至留城段淤弃,南阳以北原入泗的赵王河、洙水河等河道失去出路,加速了南阳湖面积的扩大。

      万历三十二年,黄河决溢,上灌南阳,下冲李家口,鱼台、济宁间平地成湖。南阳湖的面积扩大数倍。清康熙前期,南阳湖由鱼台县境向北扩展至济宁境,“周回四十余里”。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济宁知州吴柽在运河与牛头河之间修筑一道长一千二百六十丈的横坝,以阻湖水北泛。乾隆十年(1745年),湖水越过横坝北漫,淹没谭村寺、张家堰、枣林等40余个村庄,即所谓沉粮地。

      湖水继续北泛,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又在横坝北五里筑了一条新横坝,东起枣林闸北运河西岸,西至秦家庄,长约6里。

      1983年11月,微山县在地名普查中,于谭村寺(南阳湖内)旧址发现乾隆二十五年立的名传后世碑(俗称沉粮碑),碑载:“……如我济之南乡,谭村寺等村地方,地势低洼,接年水淹,自乾隆十年至今未涸,洼地变成沧海,粮田俨若泽国……”并附有沉粮村庄:谭村寺、张家埝、鲁桥、枣林、牛头河等五个地方的四十个村庄。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决铜瓦厢,一股由赵王河东注南阳湖,横坝俱毁,南阳湖向北延至石佛,向西越过牛头河,面积扩大十余倍。但水位极不稳定,深时五六尺,浅时二三尺。同治十二年(1873年),黄河大决直隶东明石庄户,漫牛头河、南阳湖,顺漕运新渠南下,马公堤、漕运新渠堤等尽冲毁。南阳、独山、昭阳、微山四湖连成一片。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