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姑孰镇

姑孰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姑孰镇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地处马鞍山、芜湖、南京城市群中,交通便捷,基础设施良好,沪铜、皖赣铁路、马芜高速、205国道314省道纵横境内,长江黄金水道穿境而过,系当涂县县城所在地,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   介绍

      姑孰镇2“姑孰”作为城名最早见于东晋,但其“肇筑于孙吴黄武年间(222-228)”历代县志均载:城之奠基有“黄武”二字。东晋兴宁二年(364),大司马桓温镇姑孰,重建姑孰城,并于城北建子城。隋开皇九年(589)迁侨置当涂县治于姑孰城,从此,姑孰城不仅作为历代当涂县治所在,还曾为宋太平州,元太平路,明、清太平府附廓。

      南唐保大三年(945)县城扩建,南跨姑溪河至三里店,东连凌家山,城垣高三丈围十五里。南宋建炎三年(1129),知州郭伟鉴于城区跨河不便守御,弃姑溪河于城外,城区“减旧三分之一”。其后始开挖护城河,增南北水关引水,并建五门城楼,明清两代又进行多次改进加固。据说《乾隆十五年当涂县志》记载,当时的姑孰城已修成高三丈六尺、围9里19步的砖石城垣,设城堞1850个,警铺5所,四隅建有敌楼,开城门6道:东为行春门、西为澄江门、北为清源门,城南临姑孰溪,自东向西分别为龙津门、南津门和湖孰门。

      咸丰四年(1854)太平军入城后拆城墙砖石,运至金柱关改筑军事工事“天保城”。同治三年(1864)清军又将天保城砖石运往金陵城,修固城池。至抗日战争前,旧城墙尚存两座残破的城门,当涂沦陷后,为防止日军盘踞,始将其全部拆除。姑孰县城巍然壮观的古城垣虽已不存在,但城东、西、北三面,总长4公里、宽近百米的护城河却风采依旧,其保存完好程度,在全国已不多见的。

      姑孰城自隋开皇九年(589)以来,至1956年11月一直是马鞍山地区行政、文化、经济、军事的中心,所以姑孰城的城池功能完善、格局科学合理,是中国古代城池的缩影。现以清代姑孰城的格局作一介绍。当时城内主要建筑有大成殿,文昌宫、太平府署、当涂县署、府县学宫、试院、都察院、建阳卫指挥使署等,另有城隍庙、化城寺、玄庙观、南禅寺等寺庙观院30余座。主要街道有4条,分别是:自府衙前至南津门约2里长的东街;自清源门至湖孰门约4里长的西街;自行春门至澄江门约4里长的十字街,同治四年(1865),清军在十字街中段设长江水师提督衙门,十字街中段遂改称提署路;自张家桥至向化桥的儒林街。

      街宽一般6-8米,呈“井”字形布局。在东西街、两侧及马军寨,有东西走向的小巷50余条,巷内多为青砖小瓦平房,为主要居民居住区。商贸方面,主要集中于上下浮桥两岸埠头及沿河南寺巷一带,这里除有著名的东西当铺外,又有众多店铺,形成东市、西市,有专门从事柴草、米粮交易的街坊,即今柴巷、米巷。城中横贯东西的提署街北侧多为行政机关,如太平府署、都察院、长江水师提督署、建阳卫指挥使署等等。城东南为文化教育中心,大成殿、文昌宫、府县学宫、安徽提督学政署多集中于此。城东和城北多驻军,有东营、南营和马军寨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