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东冲河杂岩

东冲河杂岩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东冲河杂岩(Dongchonghe Complex)的时代属新太古代。指湖北宜昌黄陵庙地区的变质TTG岩石,与上覆崆岭群(水月寺群)呈不整合接触。

  •   命名:

      李福喜和聂学武1987年创名,命名剖面位于宜昌县野马洞和东冲河①

  •   备考:

      该杂岩的原岩性质、时代、主体岩石及不同岩石之间的关系等尚有不同认识,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①李福喜、聂学武,1987,黄陵断隆北部崆岭群地质时代及地层划分,湖北地质,第1卷,第1期,pp??19—41。 ②北京地质学院,1960,巴东幅(东半幅)1∶20万区域测报告。 ③北京地质学院,1963,宣城幅1∶20万区调报告。 ④马大铨、李福喜等,1992,黄陵花岗岩基侵入期次、时代及成因研究(科研报告)。 ⑤据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山等研究, 这些混合岩及混合岩化黑云斜长片麻岩相当TTG岩套。

      编撰者: 刘国惠

      作者1: 李福喜

      年份1:

      作者2: 聂学武

      年份2: 1987

      系名: 太古宇

  •   沿革:

      1924年先后由李四光、谢家荣和赵亚曾将宜昌黄陵庙地区的变质岩系命名为三斗坪群,自下而上分为黄陵花岗岩、美人沱片麻岩及崆岭片岩,李四光将其归属前震旦纪。谢家荣、赵亚曾则认为属太古宙。1935年李学清等认为黄陵庙一带由太古宙花岗岩组成。1954年赵宗溥认为黄陵地区的前震旦系与滹沱系相当,自下而上分为崆岭片岩、黄陵花岗岩。1959年胡海涛、李鄂荣把三斗坪群改名黄陵杂岩,崆岭片岩改名方岭片岩,黄陵花岗岩改名莲沱花岗岩,均属前震旦纪。1960—1961年北京地质学院先后测制了1:20万巴东幅(东半幅)和宜昌幅(西半幅)地质图,首次命名为崆岭群, 归属元古宙②。1963年北京地质学院测制1:20万宣城幅地质图,把俞建章(1929)归属前震旦系的结晶片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命名为杨坡杂岩③。1970—1986年期间,各家一直沿用崆岭群之名,与之相当的杨坡杂岩后又改名为杨坡群。1987年李福喜等认为黄陵断隆南、北部的变质岩系不同,南部仍叫崆岭群, 北新建立了新太古代东冲河组和古元古代水月寺群。1987年鄂西地质大队测制1:5万兴山东半幅和水月寺幅时把东冲河组并入水月寺群,自下而上分为野马洞组、黄良河组和周家河组,时代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1990年宜昌市地质图说明书和《湖北省区域地质志》仍沿用崆岭群,属古元古代,并认为杨坡群相当于崆岭群上岩组。1991年郑维钊根据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认为李福喜等命名的东冲河组应当解体,他命名了中太古代龙头坪组,新太古代三阳群和古元古代坦荡河群。同年1:5万新滩东半幅、莲沱西半幅、过河口东半幅和三斗坪西半幅等地质图说明书,仍沿用北京地质学院(1960)的划分方案,但时代则归属中元古代。1992年马大铨、李福喜等人认为黄陵背斜“北部崆岭群”是由古侵入岩(奥长花岗质灰色片麻岩)和表壳岩组成,时代为新太古代至古元古代④马大铨、李福喜等,1992,黄陵花岗岩基侵入期次、时代及成因研究(科研报告)。。1993年富公勤等认为黄陵庙地区的岩石属变质杂岩,将混合花岗岩改称为水月寺花岗岩,其中残留的表壳岩被命名为王家湾群,认为是太古宙基底,其上命名为黄良河群。本典综合考虑了各家划分方案和同位素年龄资料,将崆岭群之中的东冲河组分出,归入新太古代,其中混有变质TTG岩石,目前难以分出,故改称东冲河杂岩。

  •   特征:

      主要分布于宜昌县圈椅淌花岗岩穹隆周缘的曲长寨、野马洞、东冲河一带和雁落坪地区,大致是东经111 至111 15′和北纬31 10′至31 17′的范围,属黄陵大背斜的北部。本杂岩主要是混合质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混合质黑云斜长片麻岩,夹少量石英岩和黑云片岩,常见条痕、条带状及角砾状黑云(或角闪)斜长混合岩、均质混合岩及奥长花岗岩古侵入体(或灰色片麻岩)⑤表壳岩的原岩以基性至中酸性火山沉凝灰岩为主,夹硅质岩及基性侵入岩,不含石墨和碳酸盐岩石。总的变质程度属于角闪岩相,但已遭受多期变形,混合岩化强烈。该杂岩中黑云斜长片麻岩(变粒岩)锆石U-Pb一致曲线年龄年龄为2891Ma(李福喜等,1987),东冲河的龙斗坪附近黑云斜长变粒岩锆石U-Pb一致曲线年龄为2855±15Ma(郑维钊等,1991),奥长花岗质灰色片麻岩(4个样)和斜长角闪岩(1个样)全岩 Rb-Sr 等时线年龄为2675±173Ma,前者(4个样)全岩Rb-Sr与Sm-Nd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652Ma、2981Ma(马大铨等,1992)。该杂岩底部未出露,顶部与古元古代水月寺群呈假整合接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