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巩县隶属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处贵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北部,位于东经108°20′~109°03′、北纬27°09′~27°32′之间,东接铜仁市玉屏侗族自治县,南连黔东南州镇远县,西邻铜仁市石阡县,北抵铜仁市江口县、铜仁市。至黔东南州府凯里市154千米,距贵州省会贵阳市335千米。面积1486.5平方千米,辖7镇4乡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县人民政府驻新兴经济开发区。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侗族、仡佬族、土家族等18个民族,总人口22.73万人。岑巩盛产优质大米、水果、花生、油菜籽、茶叶、中药材、猪、牛、羊、鱼等农牧产品,其中地方名优特产思州绿茶、思州水晶米、思州文旦柚、思州桐油最负盛名。著名景点有龙鳌河景区、马家寨景区、文笔塔、陈圆圆陵墓。岑巩,古名思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史学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
-
交通要塞
1978年,岑巩境内公路通车里程只有174千米,其中四级公路1条,其余均属等外公路,路况差。一直到2008年,岑巩县115个村通公路,76个村通汽车。县境内有渡口16处,渡改桥4处,现有渡口12处。整治了渡口码头2处,完成渡改人行吊桥5座。客运已延伸到广东、上海、福建、浙江等省市,拥有跨省班线3条,跨区班线4条,跨县班线2条。
截至2012年,全县公路里程达1130千米,全社会公路货物周转量14763万吨千米,比上年增长25.5%,客运周转量40047万人千米,增长127.6%。全县民用汽车拥有量6290辆。
-
历史前言
岑巩古名思州,春秋时期属楚,隶属黔中郡。
汉属武陵郡。
晋永嘉元年(307年),思州脱离中央王朝统治。
南北朝为“五溪蛮”地。
北周保定四年(564年),蛮师田思鹤以地内附,因置奉州。建德三年(574年),改为黔州。
隋开皇五年(585年),置清江郡清江县。十九年(599年),置巴东郡务川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置羁縻思州。四年(621年),置务川。贞观四年(630年),改务州为思州。八年(634年),置夜郎县,属巫州。天授元年(690年),改夜郎县为峨山县。长安四年(704年),以峨山、渭溪二县置舞州。开元十三年(725年),改为鹤州。二十年(732年),改鹤州为业州。天宣元年(742年),改为思州宁夷郡。干元元年(758年),复名思州。元和二年(807年),思州,奖州隶黔中道(其州、郡、县治地均在岑巩县境)。
北宋大观元年(1107年),番部长田恭内附,置思州郡,后改为务川城。
元代至元十二年(1275年),置沿江(边)史抚司,隶思州宣抚司。十四年(1277年),思州宣抚司隶湖广行省。十七年(1280年),改思州宣抚司为宣慰司,兼管内安抚司使。二十一年(1284年),裁思州宣抚司,降为思州军民安抚司,辖府、州、县及长官司。二十九年(1292年),改思州军民安抚司为思州军民宣抚司,隶湖广行省。泰定四年(1327年),思州宣慰司领思州宣抚司及镇远、黎平两府。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建立思南道都元帅府,思州始分为两部。二十五年(1365年),思州、思南均降于明,复置思州镇西等处宣慰司。
明初沿袭元代建制,洪武元年(1368年),分置思州、思南二宣慰司,辖24个长官司(县)。永乐十一年(1413年),废两宣慰司,分置思州、黎平、新化、石阡、思南、镇远、铜仁、乌罗等8府,建立贵州布政司统辖。
清代仍设思州府。
民国元年(1912年),仍称之为思州。民国二年(1913年9月),贵州民政长唐继尧请废府、州、厅制,改思州府为思县,隶黔中道。民国十九年(1930年3月),呈报思县为岑巩县。岑巩县名从此始。
1949年11月9日,岑巩县解放,隶属中共铜仁地委。12月25日,改隶属中共镇远地委。
1956年,以31个小乡,分设31个管理工区。
1958年8月,岑巩县试办人民公社,遵照“政社合一”体制,宣布成立10个人民公社。12月29日,经国务院批准,镇远、三穗、岑巩合并为镇远县,将全县10个人民公社,改为4个区级人民公社:岑巩人民公社、驾鳌人民公社、天马人民公社、龙田人民公社。
1961年8月18日,恢复岑巩县建制。开展整风整社,全县共4个区14个人民公社。
1963年2月21日,将14个人民公社调整为31个乡级人民公社,仍设4个区。分置黄河公社。
1968年,撤销思旸区、驾鳌区、天马区、龙田镇,将驾鳌公社、黄河公社并入水尾公社。全县置11个人民公社。
1984年7月,分置思旸区和思旸镇及思旸乡、水尾区及水尾镇、天马区和天马镇及白岩坪乡、龙田区及龙田镇。
1988年4月,撤销思旸乡、白岩坪乡,撤区设思旸镇、水尾镇、天马镇、龙田镇。
2001年2月24日,经贵州省人民政府批准,岑巩县城从思旸镇龙江村搬迁到新兴村。
2012年,辖6个乡1个民族乡,共11个乡镇和1个新兴开发区。下设6个居委会、3个社区委员会、129个村民委员会,下辖1686个村民小组。[1-2]
2013年,撤销岑巩县大有乡,设置大有镇,镇人民政府驻大有村。同意撤销岑巩县凯本乡,设置凯本镇,镇人民政府驻大寨村。
2014年,撤销岑巩县客楼乡,设置客楼镇,镇人民政府驻安山村。同意撤销岑巩县平庄乡,设置平庄镇,镇人民政府驻平庄村。
-
基本内容
岑巩地处贵州东大门,是华东、华南进入大西南的主要交通要道,湘黔铁路320国道和正在修建的上海至云南的GZ65高速公路穿境而过,是贵州经济东联战略的前沿阵地,华中、华南西进贵州的必经之路。全县辖11个乡镇,土地总面积1486.5平方公里,总人口21万。
岑巩,古名思州,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贵州政治、经济、文化的先发地之一,史学界素有“先有思州后有贵州”之说。
岑巩是荆楚夜郎文化融合地,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先后出土侏罗纪古生物化石、铜鼓、铜锣、战国甬钟,征集有传世汉砖砚;思州傩艺技是“是世界最宝贵的文化遗产”,上刀山、下火海、口衔红铁、喊竹被誉为“东方神秘”,流传至今。思州石砚已有上千年历史,岩青质固,造型生动,工艺精湛,以其“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雨露,惜墨惜笔”的特色,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历史上曾定为朝廷御砚。五溪蛮悬、洞、石棺保存完好,2000余处古寺庙遗址尚存;安葬着思州宣慰使刘贵、一代佳人陈园园、广西边防督办太子少保苏元春等数十位历史名人墓,中木召古庄园遗址相传为西汉夜郎国都,岑巩被誉为“思州文物群落”,古府雄基之地。
岑巩,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主要有茶叶、优质水果、优质大米,是贵州优质大米基地县,思州绿茶久负盛名历史上曾被列为朝廷贡茶,思州剑雪牌绿茶以其滋味醇厚,成色黄绿透亮,芽细嫩均匀而享誉全国,荣获国际名优食品贸易博览会金奖,远销广东、北京、上海等地,森林资源十分丰富,森林复盖率达52%。岑巩桐油产量高,质量好,被国家定为出口免检产品,是全国重点油桐基地县之一。草山草坡草质较好,为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是贵州省生猪生产基地县;水利资源十分丰富,龙鳌河、龙江河、舞阳河河流贯穿县境,水能蕴藏量8.4万千瓦,有小(一)型水库15座,小(二)型水库22座,不仅为农业生产创造了条件,同时给旅游业的发展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岑巩境内矿藏资源十分丰富,蕴藏有铀、汞、钒、石灰石、大理石、重晶石等矿产资源。
岑巩山清水秀,民族风情浓郁,文物古迹多如云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有被誉为“人间天上”的省级风景名胜区的龙鳌河景区,有风光旖旎,民风浓郁的落箭塘土家族风情旅游村,有著名的平庄万佛长廊溶洞。还有龙田杨泗庙、徐家湾朱木林风光,大有中木召古庄园遗址,县城关的观音阁、禹王宫,注溪衙院田氏古建筑等众多著名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岑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科技兴国战略,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战略,从而使全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成为贵州省率先越过温饱线的6个县之一。
如今,21万岑巩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创富民兴岑的新局面。2001年2月24日,岑巩县委、县政府利用新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及省政府批准县城总体发展规划的契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将县城从思阳镇龙江村搬迁到紧靠湘黔铁路和320国道的新兴村,翻开岑巩发展新纪元。
为全面建设惠及岑巩21万人民小康社会的目标,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抢抓机遇,加快结构调整,实施‘三动战略’(招商引资项目带动、工业区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拉动),努力推进‘三化’进程(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发展思路。大力搞好新兴城市建设,充分发挥320国道、湘黔铁路、凯(里)玉(屏)高速公路、岑(巩)石(阡)公路、岑(巩)铜(仁)公路、岑江公路等交通优势和地处两省(贵州、湖南)三地州(湖南怀化、贵州铜仁、黔东南)交界处的区位优势,以黔东南“一点两翼”经济发展布局为支撑点,超常规抓好新兴城市建设,以打造“黔东新城”为目标,以建筑商贸、旅游、农产品加工、工艺品加工、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城市定位,着力抓好城市硬化、绿化、净化、亮化工程,美化城市环境,建筑特色街道、标志性建筑、新型居民小区,提高城市品味。加快工业区建设,推进工业化进程,发挥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资源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快速度的要求,加快工业区的建设,抓紧完善各项基础设施,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按照市场运作方式,吸引投资者带资金、带技术参与开发,加速产业聚集,使其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科技含量、产业相对集中的现代化工业区。此外,县委、县政府还从实际出发,立足资源优势,市场为导向,明确了工业发展方向,构建具有岑巩地方特色的工业体系。重点培育一批能带动资源开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产业,巩固冶金、化工、建材等产业,加快发展保健食品、中药材、特色食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地方工艺品、旅游产品开发,逐步形成和发展支柱产业,努力培育新产业。鼓励县内企业加强与县外大型企业、骨干企业联姻,借船出海,参与国内外竞争。
-
岑巩特产
思州石砚思州石砚,又名思州金星石砚,简称“思砚”。产于古思州治地(今贵州省岑巩县),已有一千多年的生产历史。因岩青质固,金光内发,哈气磨墨,惜墨惜笔,磨出的墨隔夜不生怪味,能使字画增妍,立体浮雕,造型多样,驰名中外。
思州石砚,历史悠久。据清康熙《思州府志.艺文卷》记载,唐天宝年间畅销于市,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经营历史。思州石砚,非用思州星石潭金星石雕琢不可,这种石料石质优良,呈黛色,内含金星,砚面金光闪烁,具有水石殊质,浑金璞玉,云滋露液,惜墨惜笔之特点。由于材料特殊,从而出现很多奇异功能,如贮墨不易干涸,磨出的墨汁细腻均匀,写出的字丰泽饱满,画出来的画透亮生辉,增加立体感等。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对它爱之如宝,北宋时期的大文豪苏东坡,就非常喜爱思州石砚,清余庆知府蒋琛就有“吾问凤味与龙尾,坡老获之等珙壁”的诗句。思州石砚非常讲究雕刻艺术,这也正是它与诸家名砚的不同之处,如与端砚、歙砚、鲁砚相比较,这三者均以平雕为主,而思州石砚则以立体浮雕为主,这些立体浮雕图案结构复杂,有动物、植物、人物、山水等,古朴典雅,形象逼真,工艺精湛。其造型美观多样。从轮廓造型看,有:荷叶边椭园形,单线边长方形、双线边长方形、单线边扇形、单线边自然形、无边自然形等等。从图案造型看,有:双龙抢宝、四龙潮海、九龙池、八仙过海、喜鹊闹梅、思州八景等等近百种。
1960年,周恩来总理视察贵州时,曾亲自过问思州石砚的生产情况。在周总理的关切下,1974年,成立了岑巩县工艺美术厂。同年首批产品在广州交易会成交,荣获好评,并先后出席北京、上海、成都等十大城市的展销会和交易会。北京工艺服务部、上海美术研究所等,均购置了思州石砚产品、资料作为陈列品和研究材料。思州石砚产品,早在七十年代初就进入了国际市场,畅销日本、菲律宾、新加坡等东南亚各国。
思州石砚,历来受到人们青睐,清代康熙皇帝将其定为皇宫“御砚”;1930年曾获贵州省工业实业展览一等奖;1979年国家轻工部将其列为全国名牌传统工艺产品;1993年3月荣获“93常德全国星火计划成果展销洽谈会”银奖;1995年5月,在参加由国家科委、国内贸易部、国家专利局主办的“中国国际技术产品展销会”上,荣获金奖。2003年11月由中国文房四宝协会在南京举办的第十四届全国文房四宝艺术博览会上,第二次“国之宝”认定评选中,思州石砚被评为“国之宝--中国文房四宝十大名砚”,授予中国文房四宝行业优质产品金奖证书。2006年4月在北京参加的第十八届全国文房四宝博览会上,再次获“国之宝”荣誉称号。如今生产思州石砚的岑巩县思州民族工艺厂,已被贵州省旅游局、省经贸委、省商业厅、省轻纺工业厅定为“贵州省旅游商品定点生产企业”。思州石砚,驰名中外。
思州绿茶岑巩县古名思州,是历史名茶思州茶产地,有悠久的产茶历史。据茶圣陆羽(唐)着《茶经》记载,茶“黔中生思州、播州、夷州、费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宋代茶专着《太平寰宇记》有“夷、思、播三州贡茶”之述。由此可见思州茶品质之优,成名之早。
新中国成立之后,岑巩茶叶得到了新的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机制思州绿茶研制成功;90年代前期,思州绿茶名茶系列思州翠柏、思州银钩、思州毛峰、天仙剑雪相继研制成功。思州绿茶系列以优异的品质特征,深受消费者喜爱,并在多次评比中获奖,其中思州毛峰、思州银钩于1994年双获贵州保健食品展评,展销会金奖,天仙剑雪获1995年珠海国际食品贸易博览会金奖,思州银钩于1995年被评为贵州省级名茶,思州绿茶系列于2000年被省旅游局定为贵州省旅游产品。
2004年,全县常规茶园面积已达6600多亩,苦丁茶面积1800余亩,全都按无公害加工技术进行严格管理,名茶机制工艺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全年共产茶约为14万斤,实现销售收入320万元,茶叶生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思州文旦柚思州文旦柚,于2004年11月,荣获贵州省名牌农产品称号,2007年2月2日在兴义参加黔西南名优农产品展销会、2007年12月1日在杭州参加首届全国名优果品展销会都深受消费者欢迎,2007年12月荣获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金奖与奥运推荐果品荣誉。在北京--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一个不足3公斤的文旦柚,竟然卖了100元的天价。
思州文旦柚果肉肥厚,香脆多汁,每瓣有籽5-7粒,风味足,微酸。果实11月成熟,富含钾、钙、铁、硒、锌及维生素C、维生素B等多种微量元素。是鲜食和加工饮料的佳品。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典型的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性气候区)与气候条件(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以及生长期长的特点,出产的文旦柚营养物质积累较为丰富,有别于其它柚类的最大优点是鲜食清香、肉脆、果肉易剥脱不沾皮,无异味,耐贮藏。
在生产中严格按照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进行套袋生产, 2008年6月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目前全县种植面积12800亩,保存面积9200亩,主要分布在龙江河沿河两岸低海拔(550米以下)地区,大有、凯本等有少量种植,2008年销售额达260万元。
岑巩饼柿柿子,是岑巩的特产。历史悠久,相传明清时期早已上市,解放后产销很旺,近年来上市率仍然较高。主要产于大有乡腊恰畈村大洪湾、三眼井和新屋,凉水井村的贺家屯、黄秀冲,茂隆村的中古塘、野猫洞,统口村的侯家屯、枇杷园,木召村的河溪屯。
柿果在青果时,是酿酒的好原料。酿制的酒甘甜可口,明目舒胃,黄果时,可制成柿饼、柿花,食时糯中带甜,润喉利尿、降压止血,通常是人们迎宾送礼或品茶的佐点,红果俗称“浓泡柿”,多汁,口感香甜,食后能防治胃病,治疗口舌生疮等症。
据专家介绍,柿子营养丰富,其营养成份非常高,其蛋白质含量是苹果的3.5倍,是梨子的7倍。维生素A的含量是苹果的2倍,是梨子的16倍,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3倍,梨子的5倍。并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有人称之为木本粮食作物。
柿饼的加工程序较为复杂:白露过后,摘下七成熟的柿果,用刮刨刮去外皮,放在篾编的柿架上,白天在阳光下爆晒,晚上再用火烘烤,待柿子颜色变为棕红时,用手反复捏压成圆形饼干状,用棕叶捆扎,一般十个为一扎,然后将捆扎好的柿饼储藏,随着气候的变冷,柿饼中的糖份自然分泌,在柿饼上结成一层白色的柿霜,集色、香、味一体,十分诱人。
灰碱粑灰碱粑,又名灰浆粑,是岑巩人民广为喜爱的一种美食,常用作早餐、夜宵之食品,属岑巩地方特产,岑巩人民喜爱灰碱粑,更擅长于制作灰碱粑,特别是龙江河沿岸的农民,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做灰碱粑以庆新春的到来,它也是岑巩人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礼品,每逢春节走亲访友、拜年,村民都以灰碱粑作为礼品互相赠送。灰碱粑以其食用、贮存方便,而被人们所喜爱。食时,将其切成长条或方块状,放入沸水中煮透后,捞出放入盛有油汤的碗盘中,拌以肉沫、葱花、香油、味精、酱油、花椒等佐料便可食之;贮存时,将其放入盛有凉水的瓷盆或瓷缸内即可,清水要经常更换,以防水质变化污染灰碱粑,照此贮存一般可保质1-2个月,冬季可保质半年之久。
灰碱粑属粑类食品的一种,以梗米、草木灰按特定工艺加工制作而成,使用草木灰作辅助原料,并利用了草木灰的碱性作用,故取名为灰碱粑。
黄糕粑黄糕粑,又名黄果粑,属粑类食品的一种,也是岑巩人民喜爱的一种美食。黄糕粑也是岑巩人民春节走亲访友、拜年互送礼品之一,冬季可自然保质1个月。因为人们普遍喜爱该食品,所以市场上四季有人制作销售,随时可饱口福。生产该食品有条件限制,必须要有箬叶才可生产。黄糕粑是用糯米粉和黄豆浆,拌以沸水、红糖、白糖或糖精,将糯米粉揉成面团后,按箬叶的大小将面团分割成若干小团,用箬叶(一般用两叶“十”状叠放)将小面团拨四方形包严,再用棕叶丝或稻草捆住箬叶,即成一个黄糕粑,全部小面团用箬叶包实后,按一层黄糕粑一层稻草将做成的黄糕粑移入甄子,并用塑料袋将甄子封严,最后用?文长时间熏蒸,一般熏蒸24小时,熏蒸时间越长,黄糕粑的颜色越鲜艳,浸入黄糕粑内箬叶特有的香味就越浓,才更具有色香味。制成的黄糕粑呈棕红色,甜味、糯性,带有箬叶特香味,刚出甄的黄糕粑可直接食用,出甄时间过长,黄糕粑变硬的,可重新蒸软后食用,也可将其切成片状用菜油煎着吃或用炭火烤着吃。用菜油煎着吃或用炭火烤着吃,味道极佳。
腊肉腊肉是岑巩人民称之为上乘的喜宴佳肴,具有色香味美的特点,为人们所喜爱,常用作款待客人。腊肉贮存方便,制作简单,每逢大年到来,农村家家户户杀猪庆贺,喜迎新春。同时,把宰杀的猪肉制成腊肉,四季享用。制作腊肉是将新鲜猪肉用食盐、花椒(野花椒犹佳)腌透后,将腌制的猪肉置于柴火上空熏烤至猪肉肥肉部分呈半透明晶体状,瘦肉呈紫红色即可。食用时,洗净腊肉表层污物,放入沸水中煮透(用筷子能够插入肉皮即可)后,捞出切成薄片即可直接食用或用青辣、西红柿烩后食用。食用过腊肉的人,介绍到这里无比感到口谗。除腌用猪腊肉,还腌制牛、羊及其内脏等其它肉食品,味道各有千秋。
香肠香肠,属腌制肉食品的一种,它是将瘦肉切成条状,拌以米酒、花椒、食盐掼入洗净的猪小肠内,按20cm左右分段用细线捆实,然后置于柴火上空与腊肉一起进行熏烤,待猪肠水份全部烤干后即可。食用时,洗净香肠表面污物,放入沸水中煮透后(一般与腊肉同煮,至腊肉煮透即可),捞出切成片状后即可食用。香肠也是农村家庭用作款待客人的一道佳肴,到岑巩农家作客,你一定能吃到美味可口的香肠,但一定要在春节前后,时间晚了,就吃不到可口的香肠了。
血豆腐血豆腐是用猪血和豆腐混合后伴以食盐等各种佐料制成的一种菜肴,具有味美色鲜、香醇可口的特点,是岑巩人民过春节常制的一种美食,其制作过程是将新鲜的猪肉和豆腐混合后,抖以食盐,然后将被鲜猪血染透的豆腐团捏成苹果大小的小团,放入垫有稻草的竹筛内(只放一层,不能重叠,以防变形),置于火炕上熏烤(通常与腊肉、香肠一起熏烤),至血豆腐表层呈黑色变硬时即可。制成的血豆腐外呈黑色,内呈淡红色,带有很多小孔,是血豆腐中的水份蒸发后形成的。食用时,洗净其表面污物,置于沸水中与腊肉同煮到腊肉熟时切成薄片即可食用。冬春时节,到岑巩农家作客,可食到美味香醇的血豆腐。
米豆腐米豆腐是岑巩龙田集镇远近闻名的一种美食,口感好,味道醇,食用能够解渴、助消化、增食欲,非常为人们所喜爱,食过之人无不为之口谗。每逢赶集,上街赶集的人们都要到米豆腐店饱食一餐,平时,过往行人也不例外,特别是近年来朱木林风光开发后,前来游览朱木林风光的游客增多,品尝米豆腐的人也不断增多,米豆腐的生意越做越红火。
米豆腐,是用石灰水将大米(主指梗米)浸泡后,用清水洗净大米,然后用石磨或粉浆机将大米磨成米浆,倒入铁锅中用文火煮熟并抖成面状,攒出盛于瓷盆中冷却即可,通常作为冷饮食用,冬季寒冷时,可用沸水煮热后食用。食用时,将其切成长方条状或四方块状,拌以葱花、香油、食醋、味精、酱油、焙黄豆、折耳根等佐料即可食之。在龙田集镇一年四季都可食到米豆腐。
-
教育发展
岑巩县中学,又名岑巩县民族中学,简称“岑中”。始创于1942年春至今已有70年办学历史。始名为“岑巩县立初级中学”。1958年扩建成“岑巩县完全中学”。1978年定名为“岑巩县中学”。随着校址迁往岑巩县新城,2003年秋与岑巩县民族中学合并,组建成独立高中至今,实行一校两牌,即“岑巩县中学”、“岑巩县民族中学”。2008年被评为县、州环境育人学校,州级示范高中。
2011年5月在州县领导的通力协作与现任校长郑祖林和全体师生的艰辛努力下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中评估,成为全省450余所普通高中中82所示范性高中之一。
岑巩县中学培养了一批一批的莘莘学子,感谢所有辛苦付出的老师,作为我们每个学生,不管是在校,还是已经在社会上工作,都应该感谢母校,是母校让我们不断的成长,向所有的老师致敬!
截至2012年,岑巩县有高级中学3所(其中社会力量办学1所),在校生3911人(其中民办高中720人),比上年增加26.5%,毕业生数886人。初级中学12所,在校学生11128人,比上年减少0.45%,毕业生数33519人。小学89所(含9所教学点),在校学生19243人,毕业人数3858人。全县幼儿园17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2所),在园幼儿5047人。中学教职工数890人,小学教职工数1170人,其中专任教师1128人。
教育带动了当地的人们的事业发展,2012年,岑巩县从业人员13.33万人,其中:第一产业7.19万人,第二产业0.89万人,第三产业1.14万人,其他(含外出务工人员)4.11万人。城镇从业人员0.68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2.65万人(含外出务工人员)。年末全县城镇实现新增就业2219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8人,困难人员再就业232人。
2012年,全县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335人,收缴养老金2388万元,发放养老金2375万元。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752人,收缴失业保险金118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7182人,基本医疗保险金收缴1304万元。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190020人,参合率达98.5%。年末纳入城镇低保人数1944人,全年发放低保金509万元。纳入农村低保人员182229人,全年发放低保金4548万元。
-
旅游景点
马家寨景区
位于岑巩县水尾镇马家寨自然寨,距水尾镇政府所在地4千米,距岑巩县城46千米。马家寨是晚明一代佳人陈圆圆归隐地,其民居建筑属中原典型建筑风格,与周边苗寨、侗寨建筑样式迥然不同。寨中民居以“九宫八卦阵”形排列,布局严谨,内通外连,安全防范意识非常强,外人进出不易,具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寨子两侧葬有陈圆圆墓、吴三桂墓、马宝墓等吴氏祖墓,墓地规模庞大,形制奇特,排列有序,脉落清晰,隐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
龙鳌河景区
位于岑巩县水尾镇与羊桥乡之间,核心景区长16.5千米。龙鳌河风光主要由二道瀑、龙鳌闹海、二泉映月、轿子岩、情女恨江、观音坐莲台、金猴守寨、落箭塘风光、隘门渡、象鼻山、仙人架桥、龙鳌飞水、水帘洞天、灵芝王、九叠泉、秘宫门、青蛙闹春、银河飞瀑、生肖岩、天书岩、凤凰展翅、望马山、将军把关、天狗望月、圆圆出浴、摩岩天书、小字碑、花滩水库风光与大明洞、金银洞、峰洞及十里桐花等30多道山水景观组成。
文笔塔
文笔塔
文笔塔,位于思州古城东1千米、龙江河北岸的凤凰山上。始建年代无考。按思州城建造,有明永乐、成化、嘉庆、万历及清康熙、雍正、乾隆、光绪等年间多次重建及维修。文笔塔高16.6米,全用精工凿制的青岩料石垒砌。由塔基、塔身、塔尖3大部份组成。塔基呈圆形,高0.7米,围长15.66米,塔身建于塔基正中,呈圆柱形,下粗上细,高12.9米,围长12米左右。塔尖,置于塔身顶端,呈圆锥体形,高3米。
陈圆圆墓
明末清初美女陈圆圆墓,葬于思州城东北38千米,今水尾镇马家寨狮子山绣球凸上,墓座东朝西,泥土封堆,立有1984年出土的清雍正六年隐姓埋名碑,墓门碑面一方,碑盖一块,左檐柱一极。碑面高0.73米,宽0.48米。据考,陈圆圆墓碑上没有直书真名,系对外保密而隐讳。阴刻铭文是:故先妣吴门聂氏之墓位席。
-
经济产业
岑巩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科技兴国战略,推广良种良法,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施山区综合开发战略,从而使全县农业生产得到了长足的发展。1996年成为贵州省率先越过温饱线的6个县之一。
如今,21万岑巩人民正以饱满的热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不断开创富民兴岑的新局面。2001年2月24日,岑巩县委、县政府利用新兴被国家建设部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及省政府批准县城总体发展规划的契机,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将县城从思阳镇龙江村搬迁到紧靠湘黔铁路和320国道的新兴村,翻开岑巩发展新纪元。
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06021万元,比上年增长11.1%,三次产业结构为29.5:36.6:33.9,分别增长7%、10%和16%,经济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8800万元、3430万元,占预算的110.7%和106.8%,比上年分别增长22.5%、9.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6.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186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2475元,实际增长6.5%。
全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完成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实现增加值35824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33.8%,增长13.3%,实现税金5800万元,占财政总收入的65.9%,增长24.1%。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全力搞好协调服务,促成秦箭铁合金有限公司新增产能扩大生产,天源冶炼公司、新运玩具厂转让激活,企业产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按照国家行业准入要求,指导帮助高载能企业完善环保设施,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整合6家电冶企业组建了金源冶金集团公司,并通过国家行业准入验收。同时,积极筹措资金新建规范的工业弃渣场,为企业的生存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坚持工业招商与企业改革改制、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引进思州米业有限公司和兴宇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两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工业结构单一的状况得到一定改善。
全年粮食喜总产量达73960吨,比上年增长0.45%。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州委、州政府规划建设“十大农业”产业基地的部署和要求,切实抓好“优质粮油、果品、茶叶、烤烟、畜牧业”等基地建设,成效明显,农民从种养殖业中实现销售收入达27000万元,其中烤烟收入1085万元,比上年增长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