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柳疃镇

柳疃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柳疃镇位于昌邑市区北10公里,渤海莱州湾南畔,西与龙池镇接壤,东隔潍河与夏店镇相望,南与奎聚街办相邻。该镇东距青岛150公里,北与省道辛沙路擦肩而过,交通便利,地理环境优越。镇区总面积165.2平方公里。

  •   丝绸史料

      中国之茧绸业 茧绸产地,以山东为第一,河南、四川次之,贵州、广东、奉天又次之。山东重要产地以昌邑为第一,栖霞、牟平次之。(阮湘: 《中国年鉴》 ,民国十二年出版)

      桓宽 《盐铁论》 云:“茧绸缣缣者,婚姻之嘉饰也。”今之茧绸,以莱为盛, 莱之昌邑柳疃集, 为丝业荟萃之区,机户如林,商贾骈坒,茧绸之名,溢于四远,除各直省外,至于新疆、回疆、前后藏、内外蒙古,裨贩络泽,不绝于道。镳车之来,十数里衔尾相接,其银价,比邻境恒低之一二百文,邻境之购银者,无不唯柳疃之是趋,以区区一市镇,而有炉房八家,其输入者可知矣。 (光绪二十八年, 《野蚕录》 89页)

      山东绸,道光间昌邑等处,已有制造,其时生产不多,民风朴俭,初销国内,及光绪初叶,洋人在沪采办出口,此后年盛一年,洋人在烟添设分行采办,至光绪末叶,大约山东绸在上海、烟台、青岛等处出口,总数在两千万两以上,当时辽产野丝,大半运鲁织绸所用,以致日人馋涎欲滴,颇思染指。 ( 《中行月刊》 )

      柳疃 在城北二十里,为绸业发祥之地。附近居民千余户,约六七千人,商界占百分之七十,商号四百余家,仅经营绸业者即有三百家之多。尽属收买附近各村织成之绸,以便运销国内外各处,每年总交易不下二百万元。运出之货,由潍县转者,占百分之八十,由烟台转者, 占百分之二十。该项商号中较大者为锦成玉、天源永、瑞升公,源记、义和堂、三义堂等数家。 (1 9 3 2年《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

      又一种捻线绸,用锤子打线,以手捻锤子而线轸大,名锤子线。用此线织绸,曰捻线绸,其耐穿不啻晏子一狐裘三十年, 此绸间或有之,得之甚足宝贵。 些道光末年,昌邑始有坐乡, 每只纩三人,二人拾头, 一人摇纩;始有纩丝绸。其坚不如白绸等, 而色泽光润胜之。( 《山蚕辑略》 )

      绸业 在二百年以前,即甚盛行,而犹以城北二十里,柳疃一带,为纺织业中心,亦即本县商业及金融之中心。椐各方调查,织绸木机,在前数十年繁盛时代,约有一万余架,工作人数,达十万左右,出品约六十万匹,总值约四百万元。 (1 9 3 2年 《胶济铁路经济调查报告》 三)

  •   人民生活

      建国前,广大群众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年人均粮食130公斤。建国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农民吃粗吃饱,以玉米、地瓜为主粮。80年代以小麦为主粮,90年代面食加鸡、鱼、肉、蛋。衣着方面,70年代穿青、蓝、白调衣服。如今穿着颜色多样,样式新颖,逐步向高档发展。全镇农户普遍住砖瓦结构新居。常家庄是昌邑市第一个“四化村” ,西付村投资2240万元,建起了280栋农民别墅。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28平方米, 人均纯收入3820元, 人均年末存款1万元, 电话装机总量5666部,移动电话1625部,电视机11670台,VCD3216台,机动车辆2367台,摩托车、三轮车、汽车成为柳疃人的主要代步工具。全镇72个村实现了“四通” (通水、通电、通话、通路) ,机械化、电气化的实现,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全镇80%以上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他们在乡镇企业上班,年均收入5000元。赡养老人成为一种社会美德。赌博、迷信、打架斗殴等一些社会丑恶现象销声匿迹,社会风气明显好转。

      建国前,人均住房7平方米,1978年人均住房13平方米,1984年镇村规划建设开始起步,进入90年代,该镇邀请鲁建建筑设计事务所专家对镇区做了科学合理的规划。1996年以来集中投资1.69亿元,对镇区10余条主要街道进行了拓宽硬化,兴建居民住宅10.5万平方米,供电、通讯、给排水配套,营造绿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安装51个公益灯箱,39架自控照明路灯,安装霓红灯、文明公约宣传片30个。建成了35千伏变电站3座,建成了龙河公园精品工程,建立了3个工业小区。镇区新建商贸楼300多栋,形成了一条长达1500米的第三产业黄金走廊, 容纳个体工商户500多个。该镇先后被列为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山东省城镇建设先进单位和省中心镇。

  •   历史沿革

      东周桓王三年(前717年) ,昌邑始置县,柳疃镇便属昌邑县至今。清代前,柳疃为居信乡。 1928年易区乡制,柳疃为第三区。1946年,改称柳疃区。1958年9月建东风人民公社,同年12月改称柳疃人民公社。1980年分为柳疃、青乡两个公社,本镇为柳疃公社。 1983年8月建乡改为柳疃乡。1984年4月,改为柳疃镇。2001年3月,青乡镇并于柳疃镇。

  •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 建国初期, 柳疃镇农业生产迅速发展,1955年,全镇粮食平均亩产147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1公斤,总产670万公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对全镇的主要沟、渠及支渠进行多次疏浚,改造中低产田2.1万亩,投资424万元建成了申明亭扬水站,旱能灌、涝能排的高产稳产田已占全镇可耕地的90%。连续多年被评为昌邑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单位。2000年,粮食亩产突破600公斤大关,总产已达到3180万公斤。

      1997年以来,实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双万亩枣园开发工程”为重点,发展纯枣园5000亩,枣粮间作18000亩,共计30万株,并已见效益。

      近年来,该镇利用沿海资源优势,加大了沿海经济综合开发力度,向海洋要效益,以护滩育贝、盐及盐化工、滩涂养殖、苗木生产为开发重点,在全省率先建成了两家浅海滩涂开发有限公司,护滩育贝面积2753公顷,目前贝类资源存量已达3000万元。滩涂养殖面积5833公顷,以名、优、特、稀品种为养殖重点,并已向工厂化精养方向发展。 苗木生产共筹建四大基地:一是133公顷的滨海盐碱地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二是66公顷的芦竹生产基地;三是太平集的城市绿化用花卉苗木基地;四是南范的枣苗培育基地。苗木基地的建设,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7189万元,其中,种植业5424万元,林业181万元,养殖业1930万元。

      第二产业 1952年开始发展社队工业, 到1965年柳疃公社有社办工业企业7处,以丝织业为主的村办或联合办的工业达62处,其中两处较大规模企业--昌邑丝织一厂、昌邑丝织二厂, 共有职工164人,年产值200万元。1978年全镇丝织业产量已达32000万米,从业人员达6000余人,实现产值4800万元。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柳疃的纺织业飞速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产品供不应求。90年代后,该镇在扩大丝绸生产规模的基础上,纺织、印染、印花、服装行业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发展势头。到2000年, 全镇共拥有剑杆、喷水、喷气等高档机680多台,利税过千万元的纺织企业有4家,全镇从事纺织业人数达18000余人,年实现产值30亿元,上交国家税金3000多万元。 盐业生产也由粗放、 低效型向高效、科技型转变,每亩原盐产量由1978年的1.5吨达到了2000年的3.5吨。 拥有溴素及溴化物生产企业2处,年产值1200万元,盐及盐化工成为该镇上升产业。 另外, 拥有较大规模的建筑企业3家, 年实现总产值2800万元,实现利税250万元。

      第三产业 民国四年,建立县商务会,会址设在柳疃街。建国前,境内柳疃、太平、门八等几个有集市的大村,商业、服务业、钱庄等店号比较多,建国后,以群众入股的形式,发展了合作商业,办起了柳疃、潮海两个供销社。1978年后,个体私营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发展迅速,国营集体商业网点也大多实行集体承包和私人承包。近年来,镇政府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推行小城镇及园区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先后规划建设了11个个体私营园区。 到2000年底,全镇个体工商户达到239家,私营企业53家, 个体运输大户7家,从业人员7349人。全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500人,实现产值2.3亿元,创利税1780万元。

      特色产业 柳疃镇是驰名中外的“丝绸之乡”,纺织业发达,境内分布有市属丝织厂2处, 镇村纺织、印染企业252家,个体私营纺织企业179处。形成了以丝绸织造、纺织、印染、印花为龙头的经济特色,镇内的一、二、三产业大都围绕纺织企业而得到了发展。

  •   经济状况

      建国初期,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245万元,1978年为495万元,2000年为24.6亿元, 第一、二、三产业比重5.3∶86.5∶8.2。2000年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424万元, 年末全社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5亿元。柳疃镇是全国最大的丝织镇,长江以北最大的装饰布生产、印染基地,形成了以纺织为主体的印染、印花、机械制造、建筑安装、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目前,全镇各种成分的纺织、印染企业已发展到225家, 拥有各类织机5000余台。 拥有印染、后整理设备600余台套,从业人员达18000余人。 主要产品有丝绸、化纤、涤棉、纯棉、装饰布、色织布等六大类,年生产能力5亿米, 销往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并远销韩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2000年全镇利税过千万元的企业有四处:昌进织造有限公司、大富纺织印染有限责任公司、山东后官集团、山东青阜集团。全镇拥有盐田面积15万亩,盐年产量达到45万吨。浅海贝类养殖和滩涂养殖是该镇的新兴产业,养殖面积8.75万亩。发达的纺织业、沿海开发促进了柳疃镇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服务业等项经济的发展。该镇农村经济总收入名列全市乡镇第一名。丝绸业在18世纪闻名于世,有“丝绸之乡” 的称号。 近几年来,随着北部滩涂开发力度的不断加大,又被称为“渔盐之镇”。全镇获得的荣誉称号主要有:山东省文明乡镇示范点、山东省百新工程试点镇、 山东省安全文明镇、山东省综合经济实力前200名乡镇、潍坊市文明镇、潍坊市模范镇、潍坊市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潍坊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潍坊市小城镇建设先进镇、潍坊市计划生育先进单位、潍坊市农村工作先进镇、潍坊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乡镇等。吴官正、姜春云、王忠禹、胡绳等领导人曾来视察。

  •   自然状况

      该镇系潍河古河道冲积平原, 南北长25公里,东西宽10公里,总面积210.75平方公里, 其中耕地面积为5000公顷, 北部海岸线长19公里, 滩涂面积2753公顷。地势自南而北,由东向西逐渐降低,为微斜平地。主要河流潍河自南而北沿东界流入渤海,境内流长26.5公里。适合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谷子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大豆、油菜籽等。由于土壤盐碱度高,适宜枣树生长,现全镇已发展枣树2万亩,30万株。

  •   行政地图

      柳疃镇2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