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高峰头镇

高峰头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郯城县高峰头镇紧靠县城,镇驻地位于城南9公里处,是郯城的南出口,素有山东“南大门”之称。古老的马陵山与秀丽的沭河水并行南北,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全镇辖41个行政村,4.86万人,总面积72.6平方公里。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高峰头镇 所属地区: 中国 山东省 下辖地区: 前进村、北张庄村、长疃村、庙后村、周庄村、南张庄村、贾庄村、关庄村、曹中村、蒲一村、周岗村、蒲二村、爱国村、曹西村、江庄村、王庄村、前高峰头二村村委、小麦城村 面积: 72.6平方公里 人口: 4.86万人(2003年) 地理位置: 高峰头镇紧靠县城,镇驻地位于城南9公里处 地方特产: 花生、板栗、葡萄、蔬菜、杞柳 知名企业: 绿润食品、华晨涂料、汇丰食品、亨源面粉、贤刚门业

  •   产业发展

      高峰头镇4一是产业经营型。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品,加强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开发,建设出口创汇蔬菜、杞柳制品、板栗、银杏精深加工等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基地,形成“公司+基地+农户”一体化产业经营模式,建成各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16个、专业合作社12个,参与农户近1200户。二是龙头带动型。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进行贴息扶持,2006年投入资金46.62万元,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家。

      三是资源节约型。大力推广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等秸秆综合利用模式,建成沼气池73个,自来水工程23处,农田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4万亩,测土配方施肥2万亩次,每亩节本增效40元以上。

      四是科技服务型。聘请国家、省、市、县专家授课,举办温室大棚蔬菜种植、果树管理、水稻节水高产栽植等技术培训30余期次,培训农民3500人,开展科技进村活动7次。

  •   发展战略

      高峰头镇51、实施工业强镇战略。“十五”以来,全镇加大工业发展力度,工业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主导作用。工业不仅是高峰头镇的支柱产业,而且是一个关联性、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工业的迅猛发展可以为第一产业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直接带动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餐饮、文化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要以发展为主题,以效益为核心,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坚持走“依托优势,科技创新,培植支柱,带动全面”的发展之路。企业向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迈进。通过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进一步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围绕柳编加工、保鲜储藏、黄沙开采、粮食加工、建筑装饰、机械加工、板材加工和工艺品制作等支柱产业,积极扶植一批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传统行业,带动个体私营企业发展,全面振兴工业经济。2、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经济自我积累,自我调节、自我发展的一种基本经营方式,具体表现在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是多元参与者自愿结成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它是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现实途径,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必由之路,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完善“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狠抓龙头企业和基地规模建设。积极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不断延长产业链,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深度、转化率和增值率,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现代化。

      高峰头镇63、实施外向带动战略。按照重点突破、多元发展、全方位开放的要求,积极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拓宽外商投资领域,引导外资投向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改制,要采取新型灵活的招商方式,积极宣传高峰头这一“鲁南明珠”,通过招商会、招商代理机构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途径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巩固和开拓国外市场,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扩大产品出口。狠抓出口企业的规模膨胀,培植出口企业大户,积极开拓加工贸易新领域,培植新的出口创汇增长点,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龙头和载体作用,促进实施经济快速发展。4、城镇化战略。城镇是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首要前提,是工业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先决条件,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现实举措,“十一五”期间,要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工作的重点。从实际出发,突出区位优势和特色经济,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一建设的原则,逐步建立起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中心镇。

      5、实施商贸带动战略。市场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是联系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桥梁。繁荣发达的市场,可以加快工农业产品的销售,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岗位,提高人民生活。“十一五”期间,该镇要着眼于国内外市场,以建设鲁南苏北大市场、发展大流通为目标,突出抓好蒲汪商贸小区、蔬菜批发市场的改造提升,规范发展农村集贸市场,真正形成具有鲁南特色商品集散地和物流中心。

      6、实施质量兴镇战略。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和人们消费水平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质量直接关系着经济的发展。“十一五”期间,严格按照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突出抓好农业标准化、无公害化生产,按照QS认证要求,搞好食品企业的改造,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培育名牌,拉长名牌产业链。强化市场。

  •   基本介绍

      高峰头镇1地理位置优越205和310国道纵横交叉,贯穿全镇,胶新铁路纵贯南北。东距亚欧大陆桥头堡连云港116公里,南离京沪高速公路红花出口6公里,距白塔埠机场36公里,北距郯城火车站9公里。农业经济特色显著地处沭河冲积平原,盛产水稻、小麦、玉米、花生、板栗、葡萄、蔬菜、杞柳等。蔬菜、杞柳、板栗等项工项生产已步入产业化轨道,在农字号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日本大葱、洋葱、小香葱、生姜、胡萝卜等创汇蔬菜的种植、加工与出口,已成为全镇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亮点。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特色和优势经济,促进民营经济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涌现出荣盛工艺、绿润食品、华晨涂料、汇丰食品、亨源面粉、贤刚门业等一大批规模企业,生产出了荣盛柳编、绿润脱水蔬菜、华晨系列涂料、银杏养生果、保鲜银杏、银杏茶叶、钻石板栗、优质面粉、优质木板、优质门窗等知名产品。

      商贸经济繁荣昌盛这个镇是全县三大中心镇之一,向来是商家云集之地,素有“小香港”之美誉。商贸、饮食娱乐业发达,已经成为本地域内相对集中的商品集散地,拥有现代化的商贸小区、通源商业步行街、服装专业市场及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自然资源丰富拥有被称为“天下奇观”的世界唯一一处裸露地震断裂带,以围绕马陵山裸露地震断裂带为主的马陵山旅游景点开发正在筹划中。此外还有郯子墓、小麦城遗址等丰富的人文景观。

  •   村名来历

      店子相传明朝初期,吴姓于此道旁落户立村,开设坊店,得名店子。为高峰头镇人民政府驻地。现有446户、1765口人。北张庄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张姓迁此建村,得名张庄。后以方位,改称北张庄。现有400户、1396口人。

      长疃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此处原为徐姓谷场,故取名场疃,后演化为长疃。现有183户、644口人。

      北蔺蔺氏宗谱载:“明万历年间始祖讳失纪,由即墨来郯”。建村后,称蔺庄。后以方位改称北蔺庄,简化为北蔺。现有304户、1328口人。

      盐店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张姓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建村,始名张庄。后官府于此设盐店,故改称盐店。现有196户、770口人。

      李圩子相传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李姓于此筑圩立村,得名李家圩子,简化为李圩子。现有391户、1443口人。

      西曹村相传南宋时期(1127~1279年)建村,原以曹姓兴旺,得名曹村。后以方位,改称西曹村。现有838户、2845口人。

      周岗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周姓迁此土岗上居住,因靠曹村(今西曹村),统称曹村,后分立成村,改称周岗。现有251户、925口人。

      高峰头镇2王庄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王姓迁此定居,因近曹村(今西曹村),统称曹村,后以姓氏改名王庄。现有237户、843口人。蔡圩里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建村,以姓氏始称蔡村。后因村周筑圩,改名蔡圩子,今称蔡圩里。现有97户、326口人。

      于圩子于氏宗谱载:“于氏祖原居阴骘村,明崇祯十四年分支来此居住”。为防匪患,村筑土圩,故名于圩子。现有325户、1173口人。

      东曹村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曹姓人于此道旁建村,开店设铺,始名曹家店,后以方位改称东曹村。现有155户、528口人。

      许圩子许氏始祖墓碑载:“吾始祖由浙江绍兴府余姚县迁此……明万历二十八年立”。1948年以许姓兴旺,改名许庄。因与郯城县郯城镇、黄山镇的许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许圩子。现有187户、741口人。

      前茅茨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张姓迁此立村,因此处茅草丛生,村民住房多以此草盖顶,且村小于北面茅茨庄,故名小茅茨,后改称前茅茨。现有330户、1194口人。

      高峰头镇3小麦城相传明初建村。传说从前此处有姑、嫂二人分居马陵山两侧。嫂在江苏东海县皇姑城,姑于此居住。村以此称小妹城,后演化为小麦城。现有294户、1032口人。南蔺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蔺姓由蔺庄迁此建村,称小蔺庄。后以方位,改称南蔺庄,简化为南蔺。现有304户、1314口人。

      蒲汪回忆李氏宗谱载,李姓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迁此建村。因村处蒲草丛生的汪塘旁,故名蒲汪。现有714户、2676口人。

      解庄相传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建村,以姓氏得名解庄。后因村庄扩大,分为后解庄、前解庄。现有649户、2563口人。

      胡井相传明初建村,原称李家井。后因胡姓兴旺,改名胡村。因与郯城县胜利乡胡村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更名为胡井。现有361户、1340口人。

      前高峰头回忆侯氏族谱序载,侯姓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迁此建村,以吉祥意,取名高凤头,转音为高峰头。后以方位,改称前高峰头。现有881户、3192口人。

      阴村相传东汉末期建村。原以积阴德之意,取名阴骘村,简化为阴村。后随村庄扩大,1953年后,分为民主、新华、中心、前进、联合5村。现有1158户、4872口人。

      陵江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村,以杜姓居多,取名杜庄。因与郯城县重坊镇的杜庄重名,经郯城县人民政府郯政发(1982)88号文件公布,以靠陵江河,更名为陵江。现有132户、453口人。

  •   行政区划

      高峰头镇下辖村:南蔺村、烟墩村、麦坡村、店子村、解庄村、曹东村、陵江村、许圩子村、于圩子村、徐庄村、蔡圩后村、马场村、魏园村、新华村、后高西村、阴北村、胡井村、前高峰头三村村委、前毛茨村、李圩子村、后高东村、联合村、蒲三村、中心村、葛道口村、东曹村、前高峰头一村村委、北蔺村、盐店村、蔡圩里村、前进村、北张庄村、长疃村、庙后村、周庄村、南张庄村、贾庄村、关庄村、曹中村、蒲一村、周岗村、蒲二村、爱国村、曹西村、江庄村、王庄村、前高峰头二村村委、小麦城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