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宜君县

宜君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宜君县位于陕西省中部铜川市北部,既因宜君水而得名,又因适宜君王避暑而称谓。县域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辖6镇3乡、178个行政村,62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0万(2014年),其中农业人口7.9万,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宜君县位于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结合部,城南距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轩辕黄帝陵27公里,210国道和铜黄一级公路穿境而过,被誉为“关中通往陕北的天桥”。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宜君县 外文名: Yijun County 所属地区: 中国 陕西省 下辖地区: 彭镇、太安镇、棋盘镇、云梦乡 建立时间: 北魏 著名景点: 福地石窟 地方特产: 核桃;茶叶 知名产业: 林业;农业 政府驻地: 城关镇 火车站: 宜君站 行政类别: 县 地方方言: 陕西关中方言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下辖地区: 彭镇、太安镇、棋盘镇、云梦乡 建立时间: 北魏 面积: 1501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季风气候 行政类别: 县 地方方言: 陕西关中方言 著名景点: 福地石窟 地方特产: 核桃,茶叶 人口: 10万人(2004) 电话区码: 0919 邮编区码: 727200

  •   交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1952年开始,国家有计划地对咸榆公路进行扩建改造,将公路延伸到内蒙古包头,今称西(安)包(头)公路。

      从1950年起,本县通过国家投资、民工建勤、民办公助等多种渠道兴建地方公路。到1965年,先后建成宜君至五里镇、八里店至焦坪、五里镇至雷塬、哭泉至棋盘、棋盘至寺天、云梦至铜川界6段公路,总长112公里。1970年后,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对陕北老区的关怀和经济扶持下,公路建设得到恢复发展。1974年,实现了乡乡通公路(低标准的土路),基本形成了县内公路干线网。与此同时,农村也普遍按照简易公路标准,修建了乡村道路和机耕道路。1975年以来,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指导下,本县公路建设朝着道路标准化、桥涵配套永久化、路旁绿化、养路机械化发展。

      1989年底,全县公路总里程为251.3公里,比建国初增长7.37倍。其中县乡路14条,203.3公里,厂矿专用路2条16公里。有渣油路面83.1公里,石子路面109.74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17.97公里。有简易乡村路551.5公里。建成中、小石桥、钢筋混凝土桥26座,总长635.12米。

      截止1989年底,县乡公路建设共投资319.2万元,其中省、地(市)投资补助237.22万元,占74.3%;县财政投资18.5万元,占5.8%;煤炭部门和乡镇自筹资金63.48万元,占19.8%。

  •   人口

      2012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93933人,其中农业人口51212人,非农业人口42721人。当年出生人口1059人,当年死亡人口878人。据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并经市统计局评审认定2012年常住人口92200人,出生率9.95‰,死亡率6.44‰,自然增长率3.51‰。

  •   历史沿革

      宜君县2宜君古属雍州幽地。

      秦隶内史。汉景帝二年(前155),属左冯翊县。

      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220),迁甘肃境内之泥阳县侨置,后废县,更名泥阳县,属北地郡。西晋因之。

      东晋苻秦永兴二年(358),干故城设宜君护军。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罢护军,始置宜君县,属雍州北地郡。因县西川有宜君水(今耀县沮河),故名。

      魏孝庄帝永安元年(528),分北地郡置宜君郡,宜君县属之,兼设郡治。北魏又分故泥阳地置石保县(今宜君县西部,县东部原区属中部县),隶东秦州(孝昌二年改名北华州)中部郡。西魏、北周均沿袭旧制。

      隋开皇三年(583),撤宜君郡,并石保县入宜君县,属京兆郡。

      义宁二年(618),从京兆郡划出宜君、同官、华原3县,设置宜君郡,郡治华原(今耀县)。

      唐武德元年(618),改郡为州,宜君县隶宜州。

      贞观十七年(643),撤宜州废宜君县。

      贞观二十年(646)又置县,属雍州。

      永徽二年(651),县又废。

      龙朔三年(663),割中部,同官两县地,复置宜君县,并改属坊州,

      天宝十二年(753),分宜君县地置升平县。

      五代和北宋,宜君县属延安府坊州。

      宋熙宁元年(1068),降升平县为镇,归宜君县管,隶永兴路坊州。

      金时,改永兴路为鄜延路,宜君县属鄜延路坊州。

      元时,鄜延路改为延安路,宜君县属坊州。

      至元六年(1269),废坊州,改属延安路鄜州。

      明和清初,宜君县属延安府鄜州,

      雍正四年(1726),鄜州直隶省,县仍所属。

      民国初期,宜君县属陕西省榆林道。后废道,属陕西省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间还改属第二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8年3月10日,宜君县解放,建立人民政权,初属陕甘宁边区黄龙分区。

      1950年,黄龙分区撤销,改属陕西省延安专区(后更名延安地区行署)。

      1958年12月,宜君与黄陵合并为黄陵县。

      1961年9月15日,恢复宜君县制。

      1983年9月,宜君县划归铜川市辖地至今。

  •   地理环境

      地形宜君地属子午岭桥山山系,地理位置东经108°54′37"~109°28′46",北纬35°07′34"~35°34′58"。境内群山毓秀,林丰草茂。地势西南高而东北低,自西向东呈阶梯状,仅东与东北部分为破碎黄土高原。海拔最低622米,最高1734米多,相对高差1112.9米。

      气候宜君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冬季受来自西伯利亚或蒙古的极地大陆气团控制,气候干燥寒冷,雨雪稀少。夏季主要受太平洋的暖温气团和蒙古低压的影响,温暖湿润,多雷雨和冰雹。春秋两季受这两个气团的交替影响,春天温度回升慢且不稳,多风寒霜冻;秋天降温快,多阴雨。由于宜君位置介于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之间,境内地貌东西差异大,故气候要素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其主要特点是:冬长夏短,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四季分明;温度较低,雨量较多,地区经向差异大。西部有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

  •   文化

      宜君县地处华夏民族发源地的黄河流域黄土高原。早在距今约六七千年时,先民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创造着人类灿烂的文化。新中国成立后,经考古发现各类新石器遗址遍布全县,历朝历代,也遗存有许多珍贵文物。不过,在历代封建王朝和国民党的摧残下,劳动人民创造的各种民间文化艺术,有的濒于灭绝,有的人亡艺亡,只留有遗迹遗物。

      1948年宜君县解放之后,人民政府把继承祖国传统文化、发展宜君文化事业列入议事日程。各级文化机构相继设立,农村群众文化组织逐步形成,城乡各种传统的文化艺术得到不断挖掘和复苏,逐步建立起一支专业和业余的社会主义文化艺术队伍。

      群众性文艺活动开展很广泛、活跃。活动形式丰富多彩。“文化大革命”期间,因为受“左”倾错误影响,特别是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使各种文化团体遭到严重摧残。群众所喜爱的古装戏剧、文艺作品、民间艺术被诬蔑为“四旧”,受到禁锢。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行了拨乱反正,文化事业得到生机,文化机构恢复,人员增加;文艺内容不断创新,形式多样,文艺队伍不断扩大。特别是宜君农民画,更是异军突起,参加绘画创作的乡土农民达100多人。农民画的不少作品参加了全国、省、市展览,有的被送往国外展出,倍受赞扬。1988年,国家授予宜君县“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的光荣称号。

      宜君县临近黄帝陵所在地,文物古迹颇多。到1987年,全县文物普查和考古发现,共有各种类型的文物遗址189处,出土文物572件。特别是石窟和摩崖造像尤为突出,“福地水库石窟”、“棋盘沟门造像龛”、“秦家河摩崖造像”等,均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重视。

  •   旅游

      宜君县4宜君地处陕北与关中的接壤地带,总面积1531平方公里,宜君平均海拔1395米,林草覆盖率达96%,人口10万。南距西安及咸阳国际机场100公里,北距人文初祖黄帝陵仅10公里,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南有“雄关天堑”金锁关;北有桥山黄帝陵;东有仰韶文化遗迹;西有世界文化名人玄奘译经、圆寂及唐初三代帝王避暑圣地玉华山。蕴藏着西北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是秦岭以北黄土高原南缘最大的一块绿州,山塬交错,沟壑纵横,是一片秀丽而无暑的圣地,清凉玉润,清代诗人张祥河曾留下了“寒入宜君暑不存”的佳句,宜君以此而闻名。宜君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文化遗存众多,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5处,有著名的北魏佛道同龛石窟---福地石窟,有嫘祖教民养蚕织帛、彭祖、鬼谷子、孟姜女、杨家将等神奇传说;融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文化为一体,民间剪纸粗犷,农民画集中西方文化之大成,融古朴与现代为一体,被誉为“东方的毕加索”,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

      宜君,山以水秀,水因山清,山山水水美在自然。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在散文《宜君记》中说“这个山梁小县城,夏天知凉,冬天知热,难得这一块宝地”。生态宜君,休闲宜君,度假宜君,相信“宜于君来”。

  •   概况

      宜君县1全县地貌呈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大陆性温带湿润和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冬寒夏凉,冬春干燥,夏秋多雨,山地小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8.9℃,年平均降水为709.3mm。全县土地广阔,土质肥沃,有耕地面积32万亩,农作物以小麦、玉米、黄豆为主,其中玉米生长期长、品质好、产量高、含糖量大,为大宗外销产品。有森林面积68万亩,覆盖率达41.6%,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主,已探明储量4500吨。有大小河流23条,福地、西河等水库10余处。宜君人文、自然景观众多,商大夫彭祖故里、西魏石窟、云梦山道教胜地、哭泉姜女泉、福地湖光、太安林海等名胜古迹远近闻名,毗邻唐玉华宫、轩辕黄帝陵,是旅游避暑度假的理想胜地。宜君农民画以其丰富的内涵,奇特的表现手法,享誉海内外,有“黄土高原的毕加索”之称,1988年该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农民画画乡”。

      宜君交通便利。210国道、铜黄高速公路纵贯南北,西延、梅七铁路穿(切)境而过。县乡道路四通八达,境内通车里程达700余公里。通讯实现了光缆传输化,广播电视与铜川市联网。宜君县立足自身资源,优化经济结构,积极发展农业、工业、旅游三大产业。农业上,大力发展以香菇为主食用菌产业,以苹果、核桃为主的林果业和以奶牛、肉牛为主的畜牧业。2000年已栽培香菇500万袋,并被确定为陕西省香菇示范县,到2005年将发展到5000万袋。现有肉牛6万余头、奶牛500余头,年产优质苹果4万多吨、核桃1500吨。工业上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制药、酿酒、乳制品与核桃系列开发、荞麦挂面等农副产品加工业齐头并进的多元化工业体系。旅游业已确定的六个景点为依托,突出以太安林海、福地湖光、南山公园为主的消夏度假,以剪纸、农民画为主的民俗民风。它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轩辕黄帝部落在此繁衍生息,黄帝之妻嫘祖在此栽桑织帛,商代寿星彭祖在此度过晚年,战国时期鬼谷子在此为孙膑、庞涓传道授业,千古烈女孟姜女在此滴泪成泉。历史先民为宜君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为宜君发展旅游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宜君还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唐高祖在此兴建了玉华避暑行宫。

  •   社会

      文化

      2012年末,全县县级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1个。全县有线电视入户率51.7%。

      教育

      2012年,全县各级各类学校42个。其中普通中学6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35所。小学在校人数4450人。专任教师1004人。初中毕业升学率70.9%。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卫生

      2012年末,宜君县卫生机构12个。卫生医疗机构床位数309张。卫生技术人员450人,其中医生122人。

      邮电

      2012年末,宜君县各类电话用户总量81003户,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固定电话(含小灵通)12493户,比上年增长2.46%;移动电话68510户,比上年增长37.23%;每百人拥有电话(含手机)86部。宽带上网用户3622户。

  •   经济

      第一产业宜君县32012年,宜君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2575万元,比2011年增长6.4%,实现农业增加值52820万元,增长6.6%;年末常用耕地面积287010亩。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产值分别为73752万元、863万元、13580万元、380万元;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42787亩,其中小麦播种面积为41743亩,油料种植面积25892亩,玉米播种面积为186677亩,蔬菜种植面积14708亩。

      2012年,肉类总产量4621吨,比2011年增长5.05%,禽蛋产量405吨,比2011年增长3.32%,水产品产量280吨。

      2012年,林业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积60870亩,零星植树140万株。全年完成林业产值863万元。

      2012年,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9.11万千瓦,比2011年增长6.53%。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12588吨,比2011年增长0.98%。农村用电量429万千瓦时,有效灌溉面积14000亩。

      第二产业工业

      2012年,实现工业增加值91400万元,比2011年增长25.5%。规模以上工业发展全面提速,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167176万元,比2011年增长38.9%,增加值80800万元,比2011年增长27.9%,规模以下工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14%。

      工业运行质量不断提高,其中煤炭业比2011年增长33.4%,医药比2011年增长33.5%;柴沟煤矿年产值达76022万元,比2011年增长22.6%。

      宜君县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04884万元,比2011年增长40.6%,实现利税24770.4万元,其中利润14541.3万元。

      建筑业

      2012年,完成建筑业增加值18800万元,比2011年增长16.5%。2012年全县完成三级及以上建筑业总产值1500.5万元。

      第三产业固定资产

      2012年,宜君县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0664万元,比2011年增长36.7%。全县完成工业性投入48589万元,增长122.2%。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24881万元,比2011年下降34.7%;第二产业投资完成50717万元,增长112.1%;第三产业投资完成85066万元,增长47.9%。其中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投资12494万元,交通运输投资19486万元,教育设施投资1172万元。

      商贸

      2012年,宜君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51.7万元,比2011年增长20.8%。分城乡看,城镇零售额18258.8万元;农村零售额21092.9万元。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34633.9万元;住宿和餐饮业4717.8万元。

      旅游

      2012年,宜君县接待国内游客52.9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24008.41万元。

  •   自然资源

      水资源宜君地表水多年平均自产径流量7762万立方米,占年降水量98937万立方米的7.85%。年径流深全县平均52毫米,径流系数为0.078,平均每年每平方公里产径流5.2万立方米。最高值是西部土石中山丘陵区,降水量大,坡度陡,渗透系数小,年径流深61毫米,径流变差系数为0.65。其次是中部黄土梁峁丘陵区,径流深和变差系数相等于全县平均值。东部残塬沟壑区由于降水较少。蒸发量大,地面平坦,黄土渗透性强,所以径流深47毫米,变差系数为0.6。

      地表自产径流以庙山——云梦山为分水岭,分属于洛河和渭河水系。属于洛河的流域,占全县面积的89.2%。形成河流有雷原河、五里镇河、清河、山岔河4个小水系和东坪沟、岭里沟、东舍沟、孟黄沟水及白水河上游,年径流量合计6857立方米,占全县地表水年总量的88.5%,均流向东或东北进入洛河支流沮河或直入洛河。属于渭河水系的流域,占全县总面积的10.8%,形成有武家河、淌泥河(古名神女水),年径流量合计895立方米,占11.5%。向南流入铜川漆水河。以上所有河流均发源于县境内,系季节性河流。径流变化和雨量年内的分布基本一致,大部分集中在7~10月,猛涨猛落,占年总径流量的56.6%。平时流量甚小,丰枯悬殊,加上河槽、沟谷很深,故流失多,可灌溉利用量小。客水洛河年过境平均径流量3.97亿立方米,从县东缘绕过,地势居县境最低部,灌溉利用困难。但河床比降大,多跌水,发展小水电的条件较好。

      植物资源宜君县属暖温带森林草原植被带。天然植被覆盖率较高,达87.3%。其中,森林覆盖率为27.6%。由于宜君县处于中国东部的季风湿润区与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地带,加上县境东西气候差异大,因而植被相应出现明显的水平地带性分布。植被小区复杂多样。从植被现状来看,由西向东依次可分成温性针叶林、暖温性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灌草丛、草甸及栽培植被等7个类型。东部残塬沟壑区天然植被基本为草灌植被;中部梁峁丘陵区主要为灌丛草原及灌木草原,仅有片状或疏散的林木植被;各类森林植被的74.7%分布在西部和南部土石中山区;局部沟川零星分布有河漫滩草甸、沙生植被。这种多样植被组合,构成宜君县森林灌丛草原的自然景观。

      宜君县植被生物以华北区系成分为主。其代表种有:油松、辽东栎、山杨和侧柏,为宜君县的建群种和优势种:杜梨亦广泛散布在800~1700米山地阳坡和梁峁边缘;臭椿、香椿、家榆、中槐、白桦、水楸、岩榆等分布于村庄附近或伴生在针阔叶混交林中。还有杭子稍、野丁香、欧梨、白草、黄菅草、柴胡、远志等等,都是灌木草丛中的优势种。宜君县还侵移渗入有邻近区系中的成分,如喜马拉雅山区系的华山松、山楂、川滇茉莉等;华中成分的漆树,东北成分的小叶杨、山丹、狼尾花等,蒙古区系的柠条、冷蒿、大针菜等。第三纪残余成分中的槐、山胡桃、酸枣、臭椿、紫荆等。其中,柠条、山楂、小叶杨、狼尾花、酸枣等分布较广。另外,还广泛分布有黄土高原特有的阳性耐干旱的植物,如山杏、山桃、文冠果、狼牙刺、沙棘、甘草、艾蒿等等。上述植被成分大多数耐旱力强,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演变过程中生态条件的恶化状况。

      矿产资源宜君县的西部地层构造中,特别是上三叠纪岩层中,植物化石较多,故矿藏亦较多。现已探知的矿藏有煤炭、石灰石、油页岩、石油、天然气、铁及砂等七种。其中煤炭储量较大,油页岩及铁矿次之。

      煤炭宜君县西部地处中国十大煤炭基地之一的渭北煤田北缘,普遍有中生代侏罗纪煤层储存。据陕西省一九四煤田地质勘探队1979年勘测,全县煤炭储量为4380万吨,煤发热量为5800~6500千卡/千克。其中,龙玉煤田的柴沟(在焦坪矿区西北端),蕴藏量达3040万吨;其次为南塔地区和太安煤田,储藏量分别为600和740万吨。

      煤种为粘煤及弱粘煤,煤质优良,是理想的气化、动力用煤和民用煤。煤层厚度一般为0.8~4.2米,埋藏较浅,便于开采。但是,矿区地质构造简单,加之煤层顶部及底板多有油页岩层,混有油气,瓦斯含量大,易自燃发火,设施不好或稍不注意安全,可能酿成重大事故。

      油页岩宜君县南部的塔泥河一带,是烈桥——塔泥河油页岩矿区的东半部,矿床类型为三叠纪陆相沉积矿床,矿体呈层状,产床平缓;油页岩和黑色页岩交互出现,顶部为泥岩和泥灰岩互层。全矿区探明均为D级储量,达46422.1万吨,保有储量46419.8万吨。油页岩含油率1~3%。

      铁高楼坬乡的高楼坬、果子庄、醋梨坬等地储藏褐铁、砂质褐铁,分布呈窝状。矿床类型为三叠纪沉积铁矿。矿石主要成分的平均含量为:TF↓e(铸铁)29.63%,S(硫)0.014~0.018%,P(磷)0.016~0.143%,SiO↓2(氧化硅,即石英)35~40%。探明储量为19.2万吨。因复盖层厚,品位低,储量不大,故开采利用困难。

      砂主要产于马场川西沟壑之中。该川下游沿河两岸淤积甚多。砂由红色砂岩风化而成。70年代以来,这里成为宜君县建筑取砂的重要基地。

      石油民国元年(1912),中美合资曾经在金牛庄坡下石油沟钻井采油。新中国建立后,国家石油化工部门也曾在高楼坬梁的郎二井(原名四郎庙)、石管子钻采、均因储量太少而停止。70年代,又经过钻探普查,认定为贫油区。

      石灰石石灰石虽然分布较广,但分散零星,难于大量开采利用。

  •   行政区划

      1966年,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县撤销金盆、白河两个公社,将这两个公社的辖地分别并入宜君、偏桥、五里镇3个公社,同时又对一些大队作了调整。至此全县成为14个人民公社,170个大队,645个生产队。各公社的辖区是:

      宜君公社辖城关、教场、丁家沟、崖窑、金盆、迷家塔、水塔、下官庄、罗家坪、南塔、十里铺、十五里铺、罗家沟、寺沟、黑家河、曹塬、善家河等17个大队,68个生产队。

      尧生公社辖郭寨、西舍、车村、思弥、尧生、东舍、走马梁、王窑科、南寨地、桃村等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县口公社辖梁塬、县口、徐家峁、杨河、东塔、李吉、太子庄、苍坊坪、花庄等9个大队,34个生产队。

      云梦公社辖柳塔、三长河、南堡、西梁、崾崄、南斗、党坬、桐原、原树、南古寨等10个大队,42个生产队。

      棋盘公社辖棋盘、水沟门、迷家河、太阳沟、马泉、皇堡寨、高疙瘩、血头、李家河、忠义、官地坪、王坬、韦家河等13个大队,51个生产队。

      西村公社辖石堡、云辉、寨子、东定龙、云夫、白沟、许家庄、焦家菴、西村、文兴等10个大队,55个生产队。

      山岔公社辖界庄、常喜安、白家沟、让地庄、山岔、操场、苏家山、太安、桐庄、葛沟、刘家坬、后安、庙儿、高村等14个大队,34个生产队。

      高楼坬公社辖高楼坬、刘家河、石楼、景丰、梨林坪、艾蒿坬、郎二井、马场、马坊、焦寨等10个大队,31个生产队。

      五里镇公社辖兴市、银贡、雷声、榆舍、牛家庄、孟铺塬、马塬畔、胡家塬、尖角、白河、马家塬、杨家塬、和崖窑、贺家塬、刘家塬、杨沟等16个大队,56个生产队。

      焦坪公社辖范市、金牛、高庙、东丰、焦坪、寺坪、石管子、南塔、榆林湾等9个大队,32个生产队。

      哭泉公社辖哭泉、淌泥河、寨力坡、杨坪、塔儿庄、料石坡、麻家庄、马武庄、马前窑、皇姑庄等10个大队,40个生产队。

      寺天公社辖老庄、背壕、安子头、马庄、张家河、星星坡、拴马、良河、寺天、木瓜城、尹村、韩庄等12个大队,43个生产队。

      偏桥公社辖仇家塬、白家塬、薛家塬、郑村、拔头塬、徐家河、碾子河、赵家塬、东胡、王沟湾、偏桥、洞子沟、湫沟、清河、杜村、彭村、仙马渠、东村等18个大队,71个生产队。

      雷塬公社辖英家塬、八丈塬、雷塬、桐花塬、九寺、蔡道河、苜蓿沟、唐家塬、梨坪、杨柳塬、皇后、岭里等12个大队,48个生产队。

      从1984年4月起,先后改人民公社为两个镇、12个乡,乡镇设人民政府;176个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642个生产队改为村民小组。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