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垣县,河南省省直管县,位于豫东北地区,居郑州、新乡、安阳、濮阳、开封、菏泽等城市群中心,东隔黄河与山东省东明县相望,南与封丘县、兰考县毗连,北与滑县、濮阳县接壤,因古时“县有防垣”而得名。长垣县域面积1051平方公里,耕地86万亩,人口88万,辖11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600个行政村。长垣交通便捷,长济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在此“十”字交汇;省道308、213穿境而过,直达新郑国际机场;新菏铁路、济东高速直达东出海口,正深度融入环渤海经济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桥头堡。长垣县拥有中国起重机械名城、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厨师之乡、中华美食名城,先后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荣誉。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长垣县 别称: 蒲城 所属地区: 中国 河南省 地理位置: 东经114°29'—114°59'、北纬34°59'—35°23' 主要街道: 商业街龙山商业街、金赑山商贸城等 地标建筑: 兴文塔 知名产业: 食品加工、防腐建筑及防腐材料 、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及卫生材料 政府驻地: 蒲西街道办事处 火车站: 长垣站 车牌代码: 豫G 地区生产总值: 270亿元(2015) 城市精神: “中国厨师之乡”、“中国防腐蚀之都”、“中国起重机械之乡” 面积: 1051平方公里 气候条件: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郑开片 行政类别: 直管县 邮政区码: 453400 电话区码: 0373 下辖地区: 辖11镇、2乡、5个街道办事处 建立时间: 公元前221年 著名景点: 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 人口: 88万(2015年)
-
交通运输
新(乡)菏(泽)铁路横贯东西,长(垣)东(明)黄河大桥成为河南与山东的重要枢纽,省道308线与213线和建设中的大广(大庆至广州)与济东(济源至东明)高速公路在长垣境内十字交叉,形成巨大的交通优势。长垣县县乡公路从上世纪70年代初的渣油路到80年代末的柏油路,通车总里程仅有80余公里。1992年,全县实现了乡乡通油路。1998年全县通车总里程达630公里。2001年以来,我县借省市加快公路建设的东风,积极争取项目和资金,迅速掀起公路建设高潮,大力实施县乡道路升级改造和村村通工程。
截止2005年底,我县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005.5公里,其中省道70.8公里,县道68.9公里,乡道172.7公里,村道693.1公里,实现了县到乡、乡到乡全部通上了三级以上油路,近73%的行政村通了油路,基本上形成了以高速、干线相连,布局合理的全县公路网络。公路建设的加快发展,有力地促进了运输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全县现有营运货车734辆,计2422个吨位,其中特种运输车辆57辆,危险品运输车辆10辆,集装箱车辆10辆,普通货车657辆;农用运输车35辆,计38个吨位;营运拖拉机343辆,计696个吨位;农用三轮车787辆,计393个吨位,年货运量224万吨,货运周转量15618万吨公里。全县共有营运客车(含出租车)744辆,计7430个座位,其中长途客车192辆,城乡客车152辆,轿的出租车160辆,面的出租车240俩,摩的三轮车150辆,年客运量160万人,客运周转量12800万人公里。
-
人口
2015年末,全县总人口86.31万人,常住人口75.1万人。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32.7元,较上年增长9.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4348.2元,较上年增长7.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26.0%,较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0.3元,较上年增长11.0%。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含劳务派遣)38918元,比上年增加1901元,增长5.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0053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597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年末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4.5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9.6万人;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数76.5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47.1万人,参保率98%。
全年共发放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3366.5万元,享受最低生活保障11991人。发放农村低保金4244.6万元,农村低保对象30852人。
-
历史文化
历史故事2500多年前的夏相关龙逄、卫相蘧伯玉等贤哲举世皆知。孔子高足——子路,治蒲三年,至今的文明渠中还流淌着有关他的颂歌。孔子周游列国时多次到过这里,留下夸赞子路功绩的“三善镇”、参天之木的“参木村”、演绎周礼于树林的“习礼王村”及讲学授艺的“学堂岗”等文化遗址。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文物古迹长垣县仲子墓,据《仲子三墓志》记载,一说长垣子路墓葬其骨骼,一说为衣冠墓。该墓在宋代子路被追封为河内公后,称河内公墓,入元明两朝也一直称为河内公墓,清之后,俗称“子路坟”。位于长垣城东北岳庄村东北100米处。1930年代黄河泛滥,子路祠墓均被冲垮,如今仅剩遗址,坟头都没了。但仅《仲子三墓》流传下来的赞颂长垣河内公墓的明朝诗歌就有一百余首。
学堂岗圣庙,位于长垣县城北5公里的蒲东区学堂岗村东,1978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该庙始建于汉,唐、宋渐盛,元遭兵火无存,明天顺三年(1459)重建,经明、清两代十数次增修,逐渐成为豫北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其主体建筑有:棂星门、大成殿、古坛亭、“春风、化雨”二亭、深造堂等。现存杏坛亭、杏坛亭、杏坛碑亭和明、清碑刻六通。
中国烹饪文化博物馆,位于河南省长垣县食博园,博物馆于2012年6月28日开工建设,2012年12月底建成,总投资5000万元,馆内共展出文物240余件,总面积5400平方米,占文博中心南半部的第一、二、三层楼。
-
历史沿革
约6000年前,即有人类在此劳动生息。长垣境内有浮丘店仰韶文化遗址,小岗、苏坟、宜丘等龙山文化遗址。
长垣,西周时属卫国。春秋时期,卫国于长垣之地同时置蒲邑(今长垣县城)、匡邑。匡城遗址在今长垣县城西南10公里的张寨乡孔庄村一带,旧名为匡主。著名的匡人围孔,就发生在此地。
秦汉时期秦始皇秦始皇统一中国,设郡县,因有防垣,长垣之名始见于世。
战国时期,卫之匡邑、蒲邑,被魏国兼并,在今县城东北5公里的陈墙村一带,置首垣邑。此地在当时有一道长墙,或曰防垣。此防垣或用于防水,或用于防兵,此时已有“长垣”之名。根据杨宽所著的《战国史》载:“魏在沿黄河地区还有圆钱(无郭)流通,铸造的城市主要有共、垣、长垣(今河南省长垣县东北)等城。长垣所铸有“长垣一釿”、“长瞏一釿”。当时铸钱多用于地名,可见当时的防垣很长,故称长垣,而首垣则为防垣之首,长垣名由此而来。清代以前陈墙村还称为墙里村,至今还有以墙命名的村庄。围魏救赵就发生于此,史称桂陵之战。
公元前221年,秦并天下,设郡县,改首邑为长垣县。西汉时名长垣县,新置平丘县与长罗侯国。
新莽改长垣县为长固县。
东汉至长垣侯国与平丘县。建武五年(公元29年)复置长罗侯国。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长罗侯国废。
三国时属魏,隶兖州陈留国。
西晋时长垣属陈留国陈留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先后为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后秦、东晋六国所辖,东晋两次控制此地约六年。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占据河南,置兖州于滑台,辖长垣。太平真君八年(公元447年),将长垣并入外黄(今杞县东北,兰考东南)。景明三年(公元502年)复置长垣县,仍属东郡。
东魏、北齐时隶不变。
从战国(魏)至隋初历时八百余年,县治皆在今陈墙村。
隋唐时期隋初仍名长垣县。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移县治于妇姑城(今城南司坡一带),因该城西南有古匡城,故改为匡城县;同年又于韦城(在今滑县东南妹村)置长垣县。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废匡城县并入长垣,皆属东郡。
唐朝武德元年(公元618年),仍分匡城、长垣两县,皆属河南道滑州。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废长垣县又并入匡城县。
五代时,后梁改匡城为长垣,属东都开封府;后唐改为匡城县,属汴州;后晋匡城仍属之;后汉、后州不变,以至于宋。
宋元明清时期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为避太祖“匡”字讳,改匡城为鹤丘县。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复改为长垣县。自隋至金初历时608年,县治皆在今司坡一带。
金明昌五年(1194年),黄河改道,自阳武东流,为避水患,于泰和四年(1204年)迁县治于苗寨乡柳冢一带。
元初,曾改县为保保州,不久仍改为长垣县。金、元两代计165年,县治均在柳冢一带。
明属大名府开城。洪武二年因黄河水患,迁县治蒲城镇,即今县治所在地。
清属直隶省大名府。民国18年改隶属河北省,长垣属之。
近代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日伪、抗日民主政府并存。
1941年,中共领导的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决定将长垣县河东部分北部划归东垣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
1942年,又决定将长垣西北部划归卫南县抗日民主政府管辖。同时,划长(垣)、滑、濮(阳)、东(明)四县边区成立滨河县抗日民主政府,
1945年撤销,归长垣县人民政府,县政府在佘家、丁栾一带办公。
1947年解放长垣城。
1947年春,县人民政府进驻县城。
新中国时期1949年,长垣县属新建的平原省濮阳专区。
1952年12月,平原省撤销,并入河南省,长垣属河南省濮阳专区。
1954年,濮阳专区撤销,改属新乡专区。
1955年2月,划归安阳专区。
1958年4月,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又属新乡专区。
1961年12月,安阳专区恢复,长垣又复归安阳。
1983年,安阳专区撤销,长垣属新设的濮阳市。
1986年3月,划归新乡市。
2011年6月1日起,河南省正式开展省直管县行政体制改革试点工作,长垣为河南省十个省直管县试点县之一,成为省政府直管县,由新乡市代管。
2014年1月,正式省直管。
-
名人
古代李化龙,明朝中期名将、太师、兵部尚书
崔景荣,明朝礼部尚书
王家桢,明朝兵部左侍郎
现代王全书:河南省政协原主席、党组原书记,现任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
黄先耀:广东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
史济春: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王建勋: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党组书记
焦兰生:广东省中山市委副书记、市政府市长
支现伟: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党委委员、副指挥,第十四师昆玉市党委常委、副师长
韩宪保:卫华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王国胜:驼人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秦自力:河南宏力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
城市荣誉
全国文明城市
国家卫生城市
国家园林城市
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国知识产权强县工程示范
中国厨师之乡
中国起重机械名城
中国卫生材料生产基地
中华美食名城
河南省双拥模范县
河南省书法之乡
2014年获得“河南省级生态县”称号
-
政治
中共长垣县委员会中共长垣县委书记,武胜军
中共长垣县委副书记、长垣县人民政府代县长,秦保建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委副书记,张秀田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纪委书记,张彤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人武部政委,李光荣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文卿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魏汝会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姜曦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进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郭宾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史振斌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委办公室主任,李继游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甘林江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长垣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蔺自治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夏治中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继忠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秦自力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刘文献
长垣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发才
长垣县人民政府中共长垣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代县长,秦保建
产业集聚区党委副书记、管委会主任,县人民政府党组副书记,宋太俊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范文卿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魏汝会
中共长垣县委常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姜曦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徐鹏越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张学峰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史振彬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挂职),冯晓波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南蒲街道党工委书记,李继游
长垣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闫磊[
政协长垣县委员会长垣县政协主席,鲁玉魁
长垣县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郭良军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崔建勋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谷自修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韩宪保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张桂兰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陶忠民
长垣县政协副主席,范相鹏
-
社会事业
城市功能日益完善,中等城市框架已基本形成,城市路网已形成“五纵五横、两环”格局,城区道路总长达到105公里,拥有日供水3万吨水厂一座,投资1.7亿元的燃气管网工程、投资8000多万元的污水处理厂、投资3000多万元的垃圾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有大型综合性商场11处,城区商业营业面积近300万平方米。已建成高中档住宅小区20多处,住宅面积近500万平方米。有二级甲等医院2所。有省级示范性高中1所,市级重点高中1所,城区在校生达到4万多人。城区街道绿化率达到100%,人行道铺装率达到95%,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5%。城区建成区面积已达到20平方公里,人口17万,城镇化率达到32%。
全县农村基础设施全面改善,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各项事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00多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农村中小学校全部达到“普九”标准以上,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全面改造了乡级卫生院,建成乡级中心卫生院18所,标准化村级卫生室200所,近61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十一五”期间,我们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项目建设、招商引资和自主创新为主战略,强化工业主导地位,提升壮大优势产业,协调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产业聚集区建设三位一体系统工程,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打造创新长垣、效益长垣、开放长垣、魅力长垣、和谐长垣。力争到“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5亿元以上,城镇化率达到45%以上,把我县建设成为国家起重机械制造中心、医疗器械生产基地,成为经济发达、社会和谐、文化先进、环境优美的中部经济强县,实现撤县建市。
-
经济概况
长垣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形成起重机械、医疗器械、建筑、防腐、烹饪、绿色食品、苗木花卉七大特色产业。
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94亿元,同比增长12.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6亿元,增长17.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8亿元,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9.2亿元,增长2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亿元,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354.8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10071.9元,增长14.6%。
第一产业长垣是国家粮食生产基地县、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标准化生产基地。2012年建设了“蔬菜、冬枣、食用菌、肉牛养殖、良种繁育”五大现代农业基地,高效农业面积达22.6万亩、设施农业面积2.6万亩,以肉牛养殖为主导的现代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国家认证绿色农产品基地面积达66万亩,国家绿色食品标志产品62个,居河南省第一位。拥有涉农龙头企业98家,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94家。
截至2012年底,长垣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认证面积66万亩,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红提葡萄1.3万亩。涉农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企业1家(长远集团),省级企业3家(飘安、金鑫、大方)。经国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2个。亿隆农林生态园被命名为“河南省高科技林业示范园区”,宏力万亩红提葡萄园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特色红提葡萄种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市场通道建设研讨会在长垣县召开。
第二产业
长垣是全国最大的起重装备生产基地和重要的卫生材料生产基地。着力构建“一区六组团”的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新格局,2011年省级长垣县产业集聚区建成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3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80亿元,被评为“河南省十强产业集聚区”、“河南省第一批知名品牌创建示范产业集聚区”,被工信部命名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2012年全市限额以上企业实现利润5077万元,增长40%;起重行业完成销售收入32亿元,医用卫材行业完成20亿元。起重机械园区一期工程建成,入园企业95个。全年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80个,其中亚泰公司彩印生产线、宏远公司起重机扩建生产线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卫华集团年产2.9万吨集装箱起重机、飘安集团年产9000吨EPA新型医用卫材等投资超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截至2012年底,拥有整机生产企业199家,其中,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48家,卫华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35.6亿元。国家级职业技能鉴定所1个,省级技术研发中心1个。配套生产企业800余家,4万多人从业,产品达10大系列200多个型号,正向大吨位、智能化、系列化方向发展,50吨以下起重机销量占全国市场份额的70%,部分企业产品已成功打开国际市场,出口东南亚、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年实现销售收入78亿元。2006年,该县承办了“中国重机协会桥式起重机分会全体会员大会”和“河南长垣起重装备产业集群发展研讨会”。
截至2012年底,全县拥有国家一级资质企业37家,二级资质企业14家,施工范围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走出国门,打入沙特、德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业人员8万余人。2005年11月份,第三届国际防腐蚀控制大会在长垣县召开。
截至2012年底,拥有40多家企业,其中,房屋建筑总承包一级企业2家,劳务分包一级企业4家,房屋建筑总承包二级企业4家,水利水电总承包二级企业3家,公路、电力安装、起重设备安装等建设安装企业17家,从业人员7万多人。该县新蒲建筑安装工程公司等企业作为主要施工单位承建了国家大剧院、奥运主场馆“鸟巢”工程等重点国家工程的建设,并获得国家建筑工程质量最高奖项“鲁班奖”。 烹饪行业全县有专业厨师2.3万人,其中,在国外从厨者200多人,年实现劳务收入3亿多元。现已建成全省规模最大、教学设施最先进的河南省博大烹饪学校,每年可培养厨师、酒店管理等专业人才3000多人。2004年9月,我县成功举办了中国(长垣)厨师之乡国际美食节活动。以长垣烹饪文化为主题的大型电视连续剧《大长垣》正在拍摄之中。绿色食品和苗木花卉产业。全县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认证面积66万亩,其中苗木花卉基地2万亩,红提葡萄1.3万亩。涉农龙头企业68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1家(长远集团),省级龙头企业3家(飘安、金鑫、大方)。经国家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52个。亿隆农林生态园被命名为“河南省高科技林业示范园区”,宏力万亩红提葡萄园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特色红提葡萄种植基地”。2003年4月份,联合国亚太地区绿色食品市场通道建设研讨会在我县召开起重工业园区。长垣县起重工业园区是河南省发改委于2002年11月批准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2006年4月通过国务院清理整顿开发区领导小组审核,批准为省级特色产业开发区。目前,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5亿元,建成区面积达到了6.5平方公里,已建成道路55公里,铺设电力、通讯、燃气、排供水管线125公里,建成110千伏、35千伏变电站各一座。入园企业达到148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就业人员3.3万人。2006年,园区企业实现销售收入55亿元。
-
自然地理
气候特点
长垣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季节性降水差异较大,春季多风少雨,夏季多雨较热,秋季气候凉爽,冬季较冷少雪。土层深厚,土质较好,农用价值较高,矿产资源相对贫乏。
地形地貌长垣县为黄河冲积平原的一部分。境内无山,地势平坦低洼,海拔57-69米之间,黄河大堤连接太行堤呈东北--西南走向贯穿全境,将全县自然分为两部分:堤东为黄河滩区,地势西高东低,南高北低。堤西黄河冲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少有缓坡。
-
行政区划
长垣县属河南省直管县,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11个镇、2个乡、1个省级产业集聚区,600个行政村;县人民政府驻蒲西街道办事处。
5个街道办事处:蒲东街道、蒲西街道、南蒲街道、蒲北街道、魏庄街道;
11个镇:恼里镇、丁栾镇、樊相镇、常村镇、赵堤镇、孟岗镇、满村镇、张三寨镇、苗寨镇、方里镇、佘家镇。
2个乡:芦岗乡、武邱乡。区域辖区蒲西街道办事处辖20村委会崔庄村、蔡北村、王庄村、胡庄村、蔡南村、曹屯村、荆岗屯西村、漏粉庄村、荆岗屯东村、西关村、小大张村、玉皇庙村、太子屯村、宋庄村、杨寨村、大张村、侯屯村、云寨村、米屯村、孙小张村。蒲东街道办事处辖30个村委会东街村、南街村、西街村、北街村、北关村、中心街村、东关村、南关村、岳庄村、吕楼村、五里铺村、顿庄村、姚占村、孔场村、杨庄村、柴堤村、苏寨村、王楼村、七里庄村、八里张村、五里屯村、郭寨村、徐楼村、丹庙村、贾寨村、罗镇屯村、小岗村、单寨村、学堂岗村、林庄村。南蒲街道办事处辖36个村委会张占村、西郭庄村、庞相如村、黄相如村、梨园村、郜坡村、后寺谷村、前寺谷村、甄庄村、木岗村、翟占村、朱庄村、雨淋头村、何占村、瓦棚村、夹堤村、鲁山村、阔占村、凡屯村、杜村、庄科村、高店村、枣科村、邵占村、赵店村、乔堤村、金占村、木掀店村、南孔庄村、陶行村、牛店村、司坡村、东郭庄村、赵庄村、王堤村、小张村。蒲北街道办事处辖24个村委会赵滑枣村、前杨楼村、西梨园村、殷庄村、吕阵村、高占村、杜楼村、聂店村、北堆村、南堆村、小务口村、杨滑枣村、琉璃庙村、徐屯村、张屯村、段屯村、史庄村、朱滑枣村、王庄村、邢固屯村、邢固堤村、董占村、程庄村、闫占村。魏庄街道办事处辖46个村委会魏庄村、任占村、花园村、张庄村、王了村、韩了墙村、东了东村、东了西村、马房村、董占村、王庄村、郑堤村、周庄村、信占村、王占村、邢口村、付堤村、付占村、华占村、合阳村、西杨庄村、大车西村、大车东村、梁占村、李庄村、总管村、孟占村、丁占村、杨楼村、后刘口村、前刘口村、侯占村、贾占村、王刘村、岳占村、茅芦店村、戚寺村、孙堂村、大留寺村、东董占庄村、高占村、陈占村、后参木村、前参木村、毛参木村、林参木村、卢参木村。丁栾镇辖34个村委会丁西村、丁东村、丁南村、丁北村、浮邱店村、止胡占村、杨庄村、田庄村、马盘池村、罗章占村、尚占村、王师村、中刘村、西刘村、后马良固村、王占村、段庄村、东角城村、西角城村、前吴庄村、后吴庄村、上官村、韩占村、朱官桥村、薛官桥村、大沙邱村、刘沙邱村、杨沙邱村、杜沙邱村、曹沙邱村、史庄村、前马良固村、官路西村、官路东村、打兰占村。镇政府驻丁西村。樊相镇辖35个村委会樊东村、冯占村、胡庄村、谷占村、孙占村、小屯村、白占村、秦庄村、韩占村、蔡口村、上官村、邢张庄村、于庄村、梁庙村、樊西村、北樊相村、樊北村、樊南村、北成功村、连辅村、酒占村、高庙村、李庄村、八里井村、青岗村、张庄村、王辛店村、吴屯村、大碾村、留村、张辛店村、韩屯村、李辛店村、八黑马村、董辛店村。恼里镇辖28个村委会恼里村、碱场村、西辛庄村、东辛庄村、周村口村、武占村、冯占村、小岸村、杨庄庄村、乌岗村、胡占村、蔡占村、小辛庄村、小马占村、高章士村、前文户村、郑辛庄村、后文户村、大马占村、左占村、西沙村、东沙村、武楼村、六里庄村、东油村、西油村、吴占村、龙相村。常村镇辖40个村委会常西村、马东村、马西村、马南村、前大郭村、后大郭村、贺庄村、吕庄村、新建村、小郭村、东刘庄村、柳桥村、唐家庄村、朱占村、李占村、王占村、常东村、韦庄村、岳刘庄村、前孙东村、后孙东村、牛河村、司河村、高村、营里村、郝占村、辛兴村、宁庄村、石桥村、罗庄村、小堤西村、大堤西村、马北村、大前村、大后村、刘唐村、小屯村、侯唐村、韩庄村、油坊占村。赵堤镇辖30个村委会前桑园村、中桑园村、后桑园村、河里韩村、聚村、马坡村、大寨村、小寨村、后刘村、李村、白庄村、东赵堤村、前小渠村、后小渠村、瓦屋占村、黄岗村、西赵堤村、新东村、新西村、东马村、东岸下村、李家村、尚占村、鲍家村、孙庄村、杨庄村、大浪口村、前冯家村、东朱家村、宋庄村。芦岗乡辖43个村委会芦岗村、西陈村、王芦岗村、冯楼村、官路张村、马占村、习礼王村、双庙村、三青观村、杨桥村、刘此占村、韩庙村、小辛庄村、姬占村、白河村、李占村、杜店村、东河集村、乔占村、滑店村、浆李村、关公刘村、东小青村、中小青村、西小青村、张占村、王辛庄村、大付占村、念李村、郭占村、周营村、姜庄村、刘堂村、金占村、韩占庄村、郑占村、程占村、王占庄村、尚占村、杨占村、崔占村、程庄村、七古柳村。孟岗镇辖35个村委会孟岗村、李户占村、郜楼村、邱村、十五里河村、田庄村、步占村、焦占村、纸房村、赵庄村、伯玉村、香里张村、侯石头村、张小占村、尚小占村、六里庄村、田石头村、二郎庙村、九棘村、西陈村、孔村、苇元村、大王庄村、杨占村、冯湾村、张庄村、孙占村、香亭村、埝南村、野占村、王占村、石头庄村、王石头村、九北村、北陈村、付楼村。苗寨镇辖37个村委会苗占村、前李拐村、后李拐村、闫庄村、张占村、安占村、林占村、文占村、前宋庄村、后宋庄村、占村、梁占村、坟台村、韩占村、小街村、许占村、南岳村、东庙村、辛庄村、武占村、西关村、九岗村、马也庄村、杜占村、杨楼村、东于林村、西于林村、何吕村、高庄村、位占村、西旧城村、苏旧城村、西柳中村、东柳中村、贾庄村、胡口村、东旧城村。方里镇辖28个村委会方南村、翟町村、葛堂村、王庄村、雷店村、邢占村、翟占地村、方东村、方西村、郭占村、张庄村、三娘占村、董营村、吕庄村、前瓦村、后瓦村、王占村、铁炉村、苏庄村、黄村、邵占村、西李村、周庄村、陈庄村、新楼村、文庄村、刘庄村、户固村。武邱乡辖36个村委会武邱村、滩邱村、卓占村、纸房村、敬占村、前师村、后师村、顿家村、清城村、河自村、罗圈村、罗占村、陈占村、三义村、尚占村、牛庄村、于占村、南嘴村、灰池村、红门村、勾家村、三合村、张庄村、毛庄村、何店村、小渠村、西角村、鲍占村、北嘴村、新生村、黄占村、罗家村、曹店村、常里村、赵庄村、马占村。佘家镇辖48个村委会佘西村、杨板村、南王庄村、高店村、佘东村、朱口村、后佘村、钟家村、北关村、苗找村、武找村、南关村、东张村、牛庄村、西郝村、佘南村、赵家村、西黄村、东黄村、各占村、前楼村、东邵二占村、河里高村、北邵二占村、车占村、王庄村、邵二占村、陈庄村、王岸下村、东连庄村、佘新庄村、翟家村、高岸下村、郭岸下村、西连庄村、金岸下村、西韩板村、寺门村、太平庄村、西邵二占村、东关村、新起占村、西张村、黄庄村、西庄村、韩板村、陈板村、东郝村。张三寨镇辖28个村委会张东村、张北村、张西村、张南村、临河村、新寨村、马安和村、崔安和村、陈安和村、虎头占村、皮东村、肖官桥村、草坡村、横堤村、李官桥村、焦官桥村、小屋村、河道村、官桥营村、韩占村、西角城村、张卜寨村、大东村、大西村、大前村、皮北村、皮西村、皮前村。满村镇辖23个村委会后满村、吴坡村、唐洼村、毛庄村、三官庙村、新庄村、李庄村、双庙村、邓东村、邓北村、曹吕村、大杨楼村、苏吕村、邓西村、前墙村、陈墙村、前满村、东梨园村、小吕村、吕村寺村、冯墙村、宜邱村、周宜邱村。镇政府驻后满村。长垣起重工业园区河南省发改委于2002年11月批准设立的特色工业园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修建道路65公里,建成变电站4座,铺设各种管线265公里,实现了排供水、强弱电、天然气等“九通一平”和亮化绿化,入驻生产性企业221家,商户900多家,其中,资产超亿元的企业8家,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14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就业人员4万人。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园区是经新乡市批准设立的市级工业园区。园区已完成基础设施投资1.5亿元,建成道路10.7公里、35千伏变电站一座,铺设各类管网18.2公里。已入驻企业56家,其中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2家,就业人员3万多人,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
-
长垣烹饪
长垣烹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举世闻名。它源于春秋,成于唐宋,兴盛于明清,更辉煌于现代。早在11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宫廷菜、官府菜、市肆菜、寺庵菜和民间菜五大体系,主要工艺以炸、熘、煎、炒、蒸、煮、烙、烤为主。在漫长的烹饪历史上独树一帜,以厨师众多、技艺精湛著称于世,名厨大师之多,居全国之冠。据统计,目前长垣从事烹饪工作的专业厨师达2.3万人,其中国外1000余人,遍及46个国家和地区。有国家级烹饪大师4人,省级烹饪大师16人。年实现劳务收入亿元以上,烹饪业已经成为长垣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2003年2月,时任中国烹饪协会会长张世尧为长垣题写了“中国烹饪博大精深,厨乡长垣尽展风采”的颂词。2003年中国烹饪协会正式发文命名长垣为首家“中国厨师之乡”,并于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了授牌仪式。长垣自古就有尚厨之风,民间早有“长垣村妇,赛国之厨”之俗语。自明清有史记载以来,长垣厨师之众更是到极致。许多的王府侯爵、官僚商贾、文人学士大都喜欢选用长垣厨师司厨。明万历31年,长垣有人口13130户,几乎家家都有在外从厨和学艺之人。清光绪年间,长垣人口30万左右,其中在外事厨者近达25000人。有文记载的光绪皇帝的御厨王蓬州,慈禧太后的面点师李成文,清官大内御膳房厨师牛清连,宣统皇帝的御厨宋登科,黎元洪的专厨赵进业,袁世凯的专厨翟河田、付长山,李鸿章的专厨陈发科,鹿仲麟的专厨王宗武,民国时期张学良的专厨乔久禄,冯玉祥的专厨王锡云,闫锡山的专厨左保德,韩复榘的专厨王景云,杜月笙的家厨李瑞聚,热河督军司令姜桂题的专厨王景春,毅军司令米振标的专厨尹进才等,均是长垣人。解放以后,政通人和,长垣厨师的地位与国同荣,厨师厨艺如鱼得水。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彭德怀、许世友、罗瑞卿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都选用长垣厨师作专厨或临时司厨服务。长垣籍厨师中的杰出代表、原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首任总厨师长候瑞轩,被誉为当代“国宝级”烹饪大师,从艺60余载,先后为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三代国家领导人服务。无数次地为国家领导人设计、制作国宴酒会,还接待过西哈努克、伊莉沙白二世女皇、克林顿、叶利钦、明仁天皇、卡斯特罗等数百位外国元首。他传奇的厨艺生涯,成就的辉煌业绩,已被载入《世界名人大典》。“长垣厨师遍天下,刀勺声里多名家。色香味形皆入化,赢得中外古今夸”,就是对“中国厨师之乡——长垣”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