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盟佤族自治县是云南省佤族聚居边境县,思茅地区辖县。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与缅甸为邻。面积1391平方公里,人口7.44万。少数民族约占全县人口的94%,其中72%为佤族,另有拉祜族、傣族等。县府驻西盟镇,人口0.3万余。县境地处横断山系纵谷区南段,气候温暖而潮湿,为云南省境的“雨城”。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全县耕地万余公顷。农作物主要有稻谷、玉米、小麦和油菜、花生、甘蔗及茶叶等。并产柑橘、菠萝等水果。山间林木繁茂,有林地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15.4%,森林蓄积量195万立方米。县境有铅、石棉及银等矿产,建有小型采铅矿和炼铅厂及农机具、汽车修配、榨糖、酿酒、粮油加工、陶器、木器等小型工厂。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西盟佤族自治县 外文名: Ximeng Va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所属地区: 中国 云南省思茅市 地理位置: 云南省西南部 地方特产: 铅,石棉,银 机场: 思茅机场 政府驻地: 勐梭镇 车牌代码: 云J 电话区码: 0879 邮编区码: 665700 行政类别: 自治县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面积: 1353.57平方千米 人口: 8万人(2003年) 下辖地区: 5镇、2乡 建立时间: 1965年 地方方言: 西南官话、佤语、拉祜语 著名景点: 佤山游天然溶洞,南锡河
-
人口民族
人口2010年西盟县总人口为9.1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为8.39万人,占总人口的91.90%。其中,佤族人口为6.29万人,占总人口的68.87%。
民族2010年西盟县少数民族人口为8.39万人,其中,佤族人口占总人口的68.87%,其他民族还有彝族、白族、傣族、壮族、苗族、回族、僳僳族、拉祜族、佤族、纳西族、瑶族、藏族、景颇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锡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水族、满族、独龙族等。
-
历史文化
地方特产西盟佤族自治县特产西盟石,水酒、槟榔、笋干。僳僳拉祜族乡的“盟山云雾茶”。
宗教活动佛房新米节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谰沧拉祜族广明三佛祖朱阿霞进入佛房创建佛房,广纳信徒,传播佛教。
西盟佛房是三佛祖朱阿霞进行佛教活动的中心。佛房里有佛爷和和尚,佛爷是和尚的老师,每天主持佛殿里的祭祀活动,教和尚念经书。每逢重大佛事,昼夜跪在神龛前敲木鱼念经。佛爷一辈子不讨老婆,不吃肉。和尚们每天攻读经书。早晚分两次给神佛烧香、点烛、献饭。逢年过节,头人、百姓前来参加祭祀活动,一律不得入殿,所带供品,只能放在大殿前花台的平台上,然后有佛爷派人去收留。进行宗教活动所需经费以及佛爷、和尚的培养费用,来自于所收取的佛谷。由于供给不足,和尚也要参加生产劳动,农忙季节,半天念经,半天搞生产。
三佛祖朱阿霞平时很少露面,不参加繁琐的祭祀活动,也不亲自处理一般日常事物,一般只在宗教节日亲自主持宗教活动。他的精力主要用于进行佛教理论研究和宣传、处理重要的民间交往大事等。如:接见佤族的大头人、商谈与佤族订盟约等重大问题。三佛祖朱阿霞在传教中把佛神化,同时也把自己神化。有关他的神话传说,在西盟各民族中广为流传,特别是在拉祜族和西盟镇的汉族中,流传更为普遍,影响更深。在三佛祖的传教中,也讲一些自然常识和诸如要平等待人,要做善人,不做恶人,不能歧视穷人,提倡青年自由恋爱等为人处世观念。
佛印是三佛祖的传家宝。三佛祖进西盟时带来了四个汉人,为他铸成38枚佛印,佛印分方圆两种,型号大小各异,最大的圆形大印,直径20厘米,厚3厘米,重10多公斤;最大的佛印由佛祖珍藏,其余按新官、长爷、卡些等不同官衔,授予打小不同的印鉴。铸造佛印的四个汉人工匠,铸完佛印后被三佛祖赐杀。
三佛祖到西盟后,为了和佤族部落疏通关系,和睦相处,曾与佤族各部落佤族头人订立盟约。具体做法是凡是愿意与三佛祖合作的部落,由部落头人向本部落百姓征派一个石头,把石头抬到西盟佛房,与拉祜族共建一个佛塔,作为立盟证据,并且在佛房剽一头牛,栽一个石头,石头底下埋两文钱,佤族、拉祜族各一文,以示信誉。
每年中,西盟佛房的盛大宗教活动有吃新米、祭大石马、开印节、赕佛节和关印节。
佛房新米节是每年的农历八月十五日。在这天之前,各村寨家家户户吃新米,都要留一碗新米,由村寨头人收集拢后,派人送到西盟佛房。八月十五日这一天,佛房鸣炮三响,拜祭月亮佛爷咏经直达通宵。
祭祀大石马每年三月十五日,拉祜族男女老少身着盛装,敲锣打鼓,台着祭供品,吹着芦笙到大巴马机会拜祭大石马。
每年腊月十五,是佛房开印节,佛祖大印平时是佛祖珍藏,任何人都不得看见。开印节这天,佛祖把大印拿出来,摆到神台上让大家都能看到。参加开印节活动的佛爷、教徒、各族群众欢庆歌舞,统一休息一天。
赕佛每年的正月初九是佛房赕佛节。这天,各村群众从四面八方前来西盟佛房赕佛,所来之人都必须带一份礼物作为供品拜祭神佛。祭祀后,在佛房大院广场跳舞娱佛。活动持续三天,第三天才各自回家。
关印节农历正月十五是西盟佛房关印节。这天,各村寨歌舞娱乐休息一天,过关印节。第二天,集中到西盟佛房拜佛,拜祭完毕,佛祖收起佛印,然后那出一些谷种和糯米粑粑分赠给拜祭的众人,并由佛房出资杀猪、磨豆腐、做饭招待拜佛众人一餐,关印节结束。
三佛祖朱阿霞是西盟历史上的一位有影响的政治宗教人物。他到西盟创建佛房后,一政教合一的方式建立不定期以其为酋首的部落领主政权,统治西盟长达百年之久,对西盟的政治、宗教、经济、文化产生过重大影响。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西盟佤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东经99°18′~99°43′、北纬22°25′~22°57′之间。东、东北、东南环接澜沧县,南与孟连县接壤,西、西北与缅甸毗邻,国境线长89.3千米,国土面积1353.57平方千米。
地貌西盟佤族自治县地处怒山山脉南段,属中高山峡谷地带。主要有西盟山脉、拉斯龙山脉、盘龙山脉,均为南北走向。地形复杂,西盟县除勐梭镇有一块3000余亩的河谷川坝外,其余均为山区。境内最高海拔2458.9米,最低海拔590米。
水文西盟县河流属怒江水系,有大小河流80条,主要河流有库杏河、勐梭河、新厂河,河流交叉分布,呈树枝状由北向南注入南卡江。
气候西盟县受孟加拉湾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由于相对高差达1869.9米,立体气候明显,降水量丰富,年均降水量2758.3毫米,最高年(1991年)达3426.7毫米。年平均气温15.3℃,无霜期319天。年均日照2204.7小时,辐射量每平方厘米131.8千卡。风速年平均2.5米/秒。夏秋季节雨量高度集中,降水量占全年的90.1%,冬春季节雨量偏少,占9.9%。
-
建制沿革
东汉、蜀汉、两晋时均为永昌郡地。
唐南诏时为银生节度地。
宋大理国兴起时为倮黑部地。
元至元十三年(1276)属镇康路。泰定三年(1326)改属木连路。天历元年(1328)改属顺宁府。
明万历十三年(1585)属孟连长官司。
清康熙十四年(1675)属孟连宣抚司。光绪十四年(1888)改属镇边直隶厅。
民国二年(1913)镇边直隶厅改称镇边县,属镇边县辖。
民国十八年(1929)设西盟区。
民国十九年(1930)设西盟县佐。
民国二十二年(1933)西盟区治所驻芒东,隶属澜沧县。
民国二十八年(1939)改称西盟乡,治所驻拉巴,隶属澜沧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设立西盟区政府,治所驻拉巴,隶属澜沧县。
1951年1月,原西盟区分设西盟、拉巴两个区,西盟区政府驻西盟老寨,隶属澜沧县。
1956年6月17日,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筹备委员会,隶属思茅专区。
1965年3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西盟佤族自治县人民委员会(人民政府),隶属思茅专区(地区)至今。
1965年,西盟县共有1镇7区33乡。西盟镇、马散区、新厂区、中课区、僳僳区、勐梭区、翁嘎科区、岳宋区。
1988年,区改乡、乡改村,西盟县划为7乡1镇,35个行政村公所,1个村级办事处。
2015年,西盟县辖5个镇、2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勐卡镇、中课镇、新厂镇、翁嘎科镇、力所拉祜族乡、岳宋乡,共有3个社区、36个行政村。
-
旅游景点
佤山游天然溶洞
西盟的天然溶洞有多处,常有人去探险游览的有莫窝溶洞和歹格拉溶洞、窝阿溶洞、芒杏溶洞,洞内有奇形怪状的石笋、石柱、滩状岩。莫窝溶洞位于县城59公里处,窄处只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则可容纳几百人至上千人,里面有滴水、溪流,没有光源。入内须作好充分准备,自带照明,三五人同行,一路作识标记,避免迷路。歹格拉溶洞,只要顺河走,就不会迷路,按一般速度,行走游览15至30分钟就可以通过。洞里洞外,皆有景致,困蝙蝠特别多,亦称蝙蝠洞。
放筏南锡河世人皆知“桂林山水甲天下”。假如你乘上竹筏,游览南锡河,也会领略到中国大西南边疆山水的另一番风韵。南锡河水平缓清悠,河两岸有茂密高垂的凤尾竹,有高峻青崎的悬崖峭壁。偶尔可见猴群在岸边森林里嬉耍,可见白鹇等各种鸟儿从河面掠过,划筏游览南锡河,悠然欣赏大自然迷人的风光。最佳游览河段是岳宋与缅甸183界桩至南锡河与南康河交汇处。再往下便是南卡江,江水湍急,乱石较多,不宜划筏。南锡河是中国与缅甸的界河。前往划筏游览,需办有关手续。
永东里及坎瀑布永东瀑布,位于娜妥坝办事处中缅边境界河各弄埂堵河这出口处,距娜妥坝约2公里。各异埂堵河蜿蜒流了娜妥坝,到一个狭窄高峻的崖顶丫口,形成若银似雾的瀑布,从下往上仰视,犹若银河落九天,山崖陡峭有致,一些攀岩植物用根叶把它装绘成一幅耐人寻味的泼墨山水画。
里坎瀑布,位于勐梭河流出勐梭坝子下里坎的陡崖间,距勐梭镇约4公里,有公路从旁边通过。里坎瀑布随山岩形势,分阶梯级级下跌,气势磅礴,一路轰鸣。周围森林茂密,瀑布若隐若现“犹抱琵琶半遮面”,给人予无尽遐想。
勐梭龙潭西盟是一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佤族宗教崇拜自然,认为万物皆有灵,这对西盟山川草木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使阿佤山至今青山常绿、绿水常流。在延绵的群山之中,不但有常年飞泻的瀑布,还有若干秀美明洁的高山湖泊,如颗颗明珠镶嵌于翠玉般的山林之中,尤其是勐梭龙潭,碧水粼粼,波平如镜。龙潭水面上,人们从不见有落叶,传说是多情的姑娘变成了小鸟,守在湖边,衔走了落入水中的每一片树叶,以保持情人清洁的面目不受破坏。勐梭龙潭,湖水清澈见底,四面环抱的秀丽青山倒映湖中,景色静谧、秀美。湖边森林茂密,古木参天,有成片成林的大树花、相思红豆。林中有珍禽异兽栖息,湖边苔藓遍地,蝉鸣鸟语,保持着原始自然的生态景观。株株历尽沧桑的古榕青树耸立水边,榕树下部奇异的侧根,自然天成如孔雀的造型,成为世所稀有的由活的树自然生成的天然根雕艺术珍品。影视剧《孔雀飞进阿佤山》、《佤山游击队》等都有龙潭边古榕奇根的镜头。此外,勐梭龙潭与境外35公里处的缅甸“弄曲”龙潭水脉相通,同清同浑,齐涨齐落的奇观被佤族兄弟赋予“姐妹”龙潭、“夫妻”龙潭的人情美称,更增添了龙潭景观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吸引了不少游人。
佤山天池在西盟,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不是天方夜谭。丰富的顶水资源,为在山顶建筑水库提供了便利条件。西盟现有的城子水库、马散水库、永广水库都建在高高的山顶上。云南省博物馆收藏展览着一幅西盟城子水库的照片,取名为“天池”,也许是作者到了西盟城子水库,看到一池碧水嵌在景色优美的阿佤山顶上,浮想联翩,录感突发,产生的绝妙取名。其实马散水库,永广水库也都建在佤山顶上,周围景色,各有千秋,都是人们野炊、游乐、垂钓常去的地方。
马散水库,曾名为红卫水库,是各弄公海河的源头,距西盟老县城11公里,距娜妥坝6公里。过去这里是山野街,在每年三月份的一个特定日期,各路商客一年一度在此交易,六十年代后自行消失。
永广水库,位于歹格拉后土昂洛山与土朋伐山之间的山顶上,邻近国境线,紧挨一片原始森林,进入森林需带指南针,否则容易迷路。
-
民俗风情
哈巴节
哈巴,即拉枯语"月亮节",也称"祭月节"。每年八月十五日的晚上,拉祜山寨到处可以听到这样的呼喊声:"月亮快出来——"、"月亮出来啰——"。这时,一轮明澄澄的圆月在人们的千呼万唤中徐徐爬上了山顶。人们带着新米、干巴、烟叶、新鲜瓜果、甘蔗等祭品拥向佛房进行集体祭月活动。"扒母八"〈佛爷〉在佛房内挂一幅"炕笆"大的白布,白布上绘有月亮的图形,下方设一张大供桌及香烛蜡台。祭月的人将祭品献于供桌上,点香烛、烧纸钱,对月亮图形跪拜叩首,听佛爷颂经祈祷。
集体的祭月活动结束后,便开始了各家各户的祭月。人们将装满祭品的蔑桌拾到屋外高高的山岗上,在老人的带领下向月亮跪拜三次,将新米、铜锅酒洒向天空。人们围着蔑桌,吹响芦笙,跳起摆舞,欢庆丰收的喜悦。年轻人往往玩到东方发自才依依不舍地向月亮告别。临走时,一人拿一个梨,象征与丰收幸福永不分离。
祭月节来自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拉祜族刚进入农耕时期,种下的早谷沉甸甸的金黄一片,眼看丰收在望,没想到夜里全被野兽吃光了。人们伤心地流泪。第二年,有人将谷穗挂在房屋外,大声呼唤月亮神出来保佑,月亮果然亮如白昼,野兽再不敢出来。后来每年八月十五,拉枯族就要举行祭月活动,祭月节就流传了下来。
司岗里
司岗里”是佤族民间流传的古老传说,“司岗”是崖洞的意思,“里”是出来,“司岗里”就是从岩洞里出来,特指的地理位置在西盟县岳宋乡南锡河对面缅属岩城附近名巴格岱的地方,“岗里”历史传说梗概是,远苦的时候,人被囚禁在密闭的大山崖洞里出不来,万能的神灵莫伟委派小来雀凿开岩洞.老鼠引开守在洞口咬人的老虎,蜘蛛赌胜不让人走出山洞的大树,人类得于走出山洞。到各地安居乐业、休养生息……这是司岗里的大体意思。要详细的讲,就很多很长。总而言之,“司岗里”的传说,就是人类历史的源头过去佤族每年都要到巴格岱“司岗里”处剽牛祭祀。纪念“司岗里”。
藤索桥藤索桥,是西盟佤族、拉祜族在江、河通道上搭建的桥梁,过去用结实粗大的树藤作索引,用竹、木枝杈作栅栏,中间搭上几优木头相互连接建成,原始古朴,与周围环境相和谐,不公实用而且别具特色,很有观赏价值。西盟南康河、锡古河、南锡河、南卡江上都有这一类桥梁。
木鼓房木鼓是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中佤族所特有的一个鼓种。是佤族原始自然崇拜中视为至高无上的通天神器,是万能之神莫伟的化身,是佤族山寨的保护神。木鼓的作用:一是用于祭祀,祈祷木鼓保佑山寨平安、谷物丰收、人畜兴旺;二是用于报警,山寨发生火灾或外来侵犯等紧急事件时,敲响木鼓报警,召集寨人应急,保护山寨利益;三是用于歌舞娱乐。每个村寨至少有一个木鼓房,有的桂冠一个族姓就设一个木鼓房。因此,有的一个村寨就有多个木鼓房的现象。
过去,佤族猎人头祭木鼓,木鼓房旁有很有盛人头的人头桩,1958年以后,国家禁止猎人头祭木鼓,用畜、兽头取而代之。
歌舞场及篝火塘民间歌舞场和篝火塘和作用,大家就不陌生了,就是当夜幕降临,点燃箐火,敲响木鼓、象脚鼓、鋩、锣、钗,唱起民歌,围着篝火,起舞欢乐的地方。
木鼓长廊木鼓,佤族称“克罗”,是佤族的通天神器,是典型的女性生殖崇拜物,传说是佤族第一个领导者克利托创造的,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在佤族历史上,木鼓既是通神的工具,又是统一的军事信号,娱乐的乐器,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房,房里支放着一公一母一对木鼓,木鼓房属姓氏所有,各姓有各姓的木鼓房,同姓的人聚居于本姓氏的木鼓房附近。木鼓用整圆木抠制而成,音色深沉而清脆浑厚,传单可达数十公里,是佤族独特的打击乐器,历史上,佤族寨民每逢新水节、拉木鼓、祭木鼓、新火节、新米节等宗教节日都有敲起木鼓,唱歌跳舞娱神。木鼓长廊仿古木鼓房而造,供奉着100只大小不一的木鼓,供游人感情阿佤文化的神秘渊深。
-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截至2007年,西盟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71所,教学班级453个,在校中小学生及幼儿15411人,其中: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6所(新增中课中学),普通中学初中在校生4139人,普通高中在校生518人;职业中学1所,职业中学初中在校生823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62人;小学58所(完小37所,初级小学10所,一师一校点11个),教学班级319个,在校生9252人;幼儿园4所(教育部门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2所),在园和在学前班幼儿517人;有教师进修学校1所,负责教师的继续教育和短期培训。西盟县初中适龄少年毛入学率93.57%,辍学率2.68%,初中三年完学率73.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99.49%,辍学率0.9%,小学六年完学率98.55%;3—6周岁儿童入园(班)率26%。
西盟县有教职工1252人,其中:专任教师1015人,代课教师及临时工100人,工勤人员99人,其他38人。
西盟县中小学、幼儿园共有校舍114271平方米,生均校舍7.41平方米;有危房面积21516平方米,危房率18.83%。
医疗卫生2010年上半年西盟县完成西盟县9个定点医疗机构新农合软件升级,国债项目县人民医院住院楼建设工程,于5月12日通过县级验收,西盟县共有91320人次获得新农合医疗补偿,共支出基金349.96万元,占本年度筹集资金(988.148万元)的35.42%;占本年度可使用资金(1095.125万元)的31.96%。
2010年上半年西盟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住院补偿(包括住院正常分娩)2153人次,住院总费用386.22万元,住院补偿费用为241.53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69.02%),次均住院减免费用为1121.83元/人次,其中:住院正常分娩减免人次212人,住院正常分娩总费用15.32万元,正常分娩减免8.48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2.42%)。门诊减免89167人次,门诊总费用为266.45万元,门诊减免费用为108.42万元(占基金支出总额的30.98%),次均门诊减免费用为12.16元/人次。
基础设施2013年西盟县规模以上在建项目44项,形成固定资产投资66548万元,较2012年增长43%。完成农村公路建设115.85公里,启动8个建制村通村硬化项目建设。永不落中型水库开工建设,班岳小(一)型水库建设有序推进。南康河二级电站实现并网发电。
社会保障2013年,岳宋乡整乡推进项目通过市级验收,实施8个村70个村民小组省级重点村项目,完成投资1050万元。完成扶贫安居、易地搬迁民房建设370户。实施8个财政扶贫奖补资金整村推进项目,完成投资892.37万元。完成上海对口帮扶的产业项目和整村推进项目建设任务,完成投资879万元。发放扶贫贴息贷款3000万元,贴息150万元。
2013年西盟县新增城镇就业328人、再就业50人,保持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发放养老金1390万元,2013年发放各种救助救济金8102.3万元。
水利工程2013年西盟县完成“五小水利”建设310件。建成农村饮水安全项目36件,解决6000人3598头大牲畜的饮水安全问题。
文化事业电影《阿佤山》在第五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荣获“优秀原创故事片奖”、“最佳民族电影”2个奖项,启动岳宋永老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举办2013年中国佤族木鼓节、新米节、拉祜族葫芦节等系列活动。被列为全省第一批20个旅游型城市综合体建设县。
-
经济情况
简介2013年,西盟县实现生产总值(现价)78683万元,较2012年增长13.3%(按可比价计算,下同),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3874万元,较2012年增长7.2%;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4万元,较2012年增长24.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7295万元,较2012年增长12.3%。单位GDP能耗下降2.6%。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5418万元,较2012年增长20.2%。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支出83829万元,较2012年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74元,较2012年较2012年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806元,较2012年增长20.9%。
第一产业2013年粮豆作物播种面积23.8万亩,实现粮食总产量4100万公斤,较2012年增长2.2%。秋冬农业开发7.3万亩,较2012年增长24.8%,完成100亩特色养生蔬菜基地和100亩标准化淡水养鱼项目建设。西盟县生猪存栏55167头,较2012年增长11.6%;出栏45992头,较2012年增长5.5%。大牲畜存栏17548头,减少4.2%;出栏5584头,较2012年增长9.7%。禽蛋产量311吨,较2012年增长91.3%;肉类总产量3947吨,较2012年增长6%。西盟县农林牧渔总产值(现价)44555万元,较2012年增长7.4%。
2013年组建冬瓜猪养殖协会4个,引进冬瓜猪加工企业1家,完成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建设项目3个。西盟米荞种植面积2.7万亩,产量155.2万公斤,较2012年增长4.6%。西盟县橡胶面积24万亩,开割8.4万亩,产量730万公斤。建设标准茶叶初制所4个,实现茶叶产量2373吨。累计种植咖啡1.5万亩,产量450吨。新植甘蔗1.01万亩,累计种植核桃1.27万亩,造林3.49万亩。
第二产业2013年西盟县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7514万元,较2012年增长24.3%。引进普洱鸿森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开发种植红豆杉3500亩。重点扶持云南安得利农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石斛、天麻、重楼等名贵中药材的林下种植,累计完成投资5000万元。
第三产业2013年西盟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3.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529.8万元,较2012年增长13.8%。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11657.9万元,较2012年增长49.1%。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5.37亿元,比年初增加1.45亿元,较2012年增长10.4%;各项贷款余额5.6亿元,比年初增加8689万元,较2012年增长18.2%。保险业完成业务收入1563.6万元,较2012年增长2%;理赔支出438.7万元,较2012年增长14.8%。2013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46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48.4%;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亿元,较2012年增长37.24%。
-
自然资源
林业资源截止2009年,西盟县森林覆盖率为57.93%,植被主要有季节性雨林、季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等。西盟县林地面积85.16万亩,占土地面积41.9%。树种类有40多料100多种、以壳斗科树种为主,其他还有山茶科、楝科、榆科、太戟科等。其中草药399种、蕴藏量约123万千克。
生物资源截止2009年,西盟县有懒猴、青猴、黄猴、虎、熊、豹等数十种兽类和近百种鸟类、数十种蛇类及水生类动物。
截止2009年,西盟县含有苔藓类1种,蕨类植物16种,裸子植物2种,被子植物380种。
水资源截止2009年,西盟县河流主要有南康江和库杏河等,属萨尔温江水系。西盟县的水资源均为淡水资源,主要以江河水、湖泊水为主,并有一定的地下水,人均占有水资源量2.95万立方米。境内河流河道短促、水流湍急、落差大,据统计,西盟县水资源总量18.05亿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千米产水量135.9万立方米,水能蕴藏量11.96万千瓦,仅开发0.48万千瓦。
矿藏资源西盟县有锡矿、富银铅锌矿、钨矿、金矿、锰矿、萤石矿、大理石矿、稀有稀土矿、绿柱石(铍矿)、黄玉等。1986年,国际矿物协会和矿物命名委员会对发现的一种磷和铋六方晶系矿物定名为“西盟石”。
土地资源截止2009年,西盟县国土总面积203.02万亩,可耕地72.5万亩。地带性土类有砖红壤、赤红壤、红壤、黄棕壤;非地带性土类有石灰土、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
-
行政区划
2006年,西盟县辖2个镇、5个乡(其中1个民族乡)。勐梭镇辖1个社区、6个行政村:勐梭;勐梭、里拉、秧洛、班母、王莫、他郎。镇政府驻勐梭大寨。
勐卡镇辖1个社区、7个行政村:勐卡;西盟、莫窝、马散、永帮、永业、莫美、班哲。镇政府驻西盟寨。
翁嘎科乡辖5个行政村:英腊、英候、龙坎、班弄、班岳。乡政府驻莫立下寨。
力所拉祜族乡辖5个行政村:力所、南亢、王雅、左扩、图地。乡政府驻力所。
岳宋乡辖3个行政村:岳宋、曼杏、班帅。乡政府驻翁浓。
新厂乡辖5个行政村:新厂、代格拉、永广、窝羊、阿莫。乡政府驻永阿郎。
中课乡辖5个行政村:中课、嘎娄、永不落、班箐、窝笼。乡政府驻中课大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