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宝庙位于马六甲三宝山的西南山麓,完全中式风格的建筑,飞檐斗拱,屋顶刻有精美的动物图案,红柱、白墙、黛瓦,大门两侧装饰着大红绸布,门上方的黑色牌匾上是“宝山亭”3个字。据说,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是从中国运来的。宝山亭的飞檐上刻着彩龙戏珠,与黛瓦、红柱、白墙相配,象征三保公驾飞舟破白浪,扬帆远航的壮观景象。在宝山亭院内一侧,立着一座郑和的石像,身着官服的郑和器宇轩昂,栩栩如生。在一间20多平方米的室内,供奉着郑和的神位;同时还供奉着福德正神和天后圣母的神像,福德正神是土地神,天后圣母就是“妈祖”。可见,当地华人已将纪念郑和同承传中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亭内还有一副颂扬郑和的对联:“五百年前留圣迹,四方界内显英灵”。
-
三宝井
在三宝庙东廊有60米宽的天井,四周栽有米兰,当中是一口水井,上面竖立一块印有中、英、马来等三种文字的石碑。
提起此井由来,说来话长。古时马六甲海峡一带属满刺加古国,这里由于缺乏淡水,而当地百姓又不谙挖井技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留下人员发现这里淡水奇缺,于是大家思谋着如何解决这一缺水的难题,幸亏郑和留下的后勤基地人员大都是能工巧匠,他们不但会造兵器、修船舶,而且熟知天文地理,懂得向地下取水的挖井技术,于是费姓、张姓两位师傅率领众多的能工巧匠踏遍中国山,精心踏勘地下水源情况,果断选定了三处井眼并插柳条为号。第二天众人兵分三路荷锄挑箕,分别到三处挖井,当挖井挖到三丈六尺深处,即有两口井涌水。到了第九天,当第三口井挖到三丈六尺九寸处,竟露出一道深深的岩石裂缝,一股清冽甘泉从岩石裂缝处喷涌而出。大家欢呼雀跃,都说这正合了三宝爷常讲的“三六九,玄机数,天神佑”之诀。从此,此井便命名为“三宝井”,消息传开后满剌加国及附近的南里(今苏门答腊岛)、彭亨岛、意兰丹(今马来西亚的哥打巴鲁)等地臣民纷纷前来延聘中国的能工巧匠指导他们打井取水,“中国打水神匠”的美名由此传遍南亚与东非。
与“三宝井”一墙之隔的“三宝院”里,塑着一尊青铜浇铸的郑和全身立像,由于不时有游人虔诚抚摸,铜像已变得锃光发亮。这里的百姓把郑和视若神圣,因为他七下西洋不仅为南亚诸国带来了航海技术,还传授孔孟儒学、中医药学以及丝绸纺织、瓷器的制造技术和茶叶的炒制工艺等等,为当地百姓造福不浅,故明末年间三宝庙进行翻修时,这里的百姓便捐款铸了这座三宝铜像。
-
中国山
走出三宝庙后门,沿着一条石径登上“中国山”。在山上郁郁葱葱的林木中,有一排又一排类似浙闽一带的“椅子坟”,原来这里竟深埋着上千座华侨华裔的坟墓!看墓碑,有明朝宣德、嘉靖、万历年间的,有清朝雍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的,也有近代的。这里的墓早期的每座均占地100平方米,墓碑字迹苍劲古朴;近代的则占地小,但墓碑上大都贴有西装领带服饰的瓷烧照片,墓碑上大都刻着“朱公之墓”、“王公之墓”等字样。令人生奇的是,这里一反国内座北朝南的传统,所有坟墓一律座南朝北。导游语气沉重地说“唉!中国山上那上千座华侨华裔的坟墓,不管是穷是富、是官是民,统统一律面朝北方,北方中国,永远是他们魂牵梦绕的地方,永远是他们牵挂着的神州故土啊!”
-
历史
马来西亚三宝庙马六甲(Malacca,现隶属马来西亚)是郑和七下西洋五次访问过的地方,这里有一座三宝山,以“三宝太监”的名号命名。山脚下有一座庙亭,现在是当地华人用来纪念郑和的“三宝公庙”,它的正式称呼为“宝山亭”。春节期间,到此山三宝庙朝拜郑和的华人络绎不绝,庙里的香火很旺。
据史料记载,15世纪时的满剌加王国(今马六甲),原是暹罗(今泰国)属国,据马六甲海峡(Str. of Malacca)要冲。永乐三年(1405年),其王西利八儿速剌遣使奉金叶表来华朝贡,永乐帝诏封为满剌加国王,给印及诰(封王诰令)。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时即在满剌加设立了“官厂”,建造木栅式围栏,其内建有仓库,储放钱粮给养和贸易货物。郑和从这里派遣分船队到各国去。他们完成任务后回到这里集合,一同返航。明宣德六年(1431年),在郑和第七次下西洋时,由郑和代表明王朝,宣布了对满剌加国的保护,使其正式脱离了暹罗的控制。
清嘉庆六年(1801),马六甲当地华人领袖蔡士章发起集资,创建了三宝山下的宝山亭,现该亭所祀之神中为三保公(郑和),右为蔡士章,左为天上圣母。
-
来历
公元1405年夏(明永乐三年),郑和奉朝廷之命率船63艘及2万多名随员,开始探索从中国通向西洋的海上通道。
为开辟这一航道,郑和曾七下西洋,来回往返14次,沿途他劈涛斩浪,威震四海,先后访问和考察了亚非37个国家和地区,最远的航程曾到达非洲东岸肯尼亚的蒙巴萨,开创了世界最远航线,建立和发展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友谊,为中华民族在世界航海史上树立了一块巨大的丰碑。传说,在他第7次经过马六甲海峡时,曾留下了一批随行人员,其中除了军事人员、航海水手、船舶修理工外,还留下一批厨师以及种田好手以及一部分因患病而不能继续远行的人员,据说让他们留守马六甲海峡是为远航船队提供后勤基地。
公元1433年郑和在第7次归航中客死于印度古里,于是这批留守于马六甲基地的人员便就地定居下来。为纪念这位航海首领,留守人员在马来西亚为郑和建造了庙宇。郑和祖籍云南昆明,本姓马,名三宝,因12岁入宫做太监,人称“三宝太监”。故庙宇建成后,大家就叫此庙为“三宝庙”。
-
简介
三宝庙坐落在马六甲海峡“中国山”脚下,整座庙宇俯视浩瀚的大洋,前后五进,重檐雕梁,气势恢弘。庙前古榕掩映,浓荫匝地,最粗的一株需八九个人拉着手方能合围,人称“三宝树”。庙内花木扶疏,香气袭人,十分清幽,当地侨民为维护这座祖先庙宇,不知花了多少心血。
穿过仪门进入正厅,只见正中塑着郑和坐像。塑像丰满、温和,双眼炯炯有神,他头戴乌纱帽,身披红大氅,透出一股威严之气。一张特大的供案横于像前,在庑石廊密密麻麻地挂满了华裔敬献的绸带、锦幡和金匾,上面写着“风平浪静”、“国泰民安”、“佑我子民”、“五谷丰登”、“情系河山”等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