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安县,隶属于宜昌市,位于湖北省西部、宜昌市之东北。县域之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县级市)毗邻,西南、西与夷陵区为邻,北与保康县、南漳县接壤。远安县是黄帝之妻嫘祖的故里,是楚文化发祥地之一。远安县县域面积为1752平方公里,辖6镇1乡、102个村、15个居委会,193677人,是全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远安县县域经济发展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0972万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远安县 所属地区: 中国 湖北省 下辖地区: 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等 面积: 1752平方公里 人口: 19.53万人(2004年) 地理位置: 湖北西部 友好城市: 宜昌、当阳、南漳、保康接壤 著名景点: 龙潭河溶洞、鸣凤山道教圣地、丹霞山水、三国遗址回马坡、大堰原始森林 电话区码: 0717 邮编区码: 444200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下辖地区: 鸣凤镇、花林寺镇、旧县镇等 电话区码: 0717 邮编区码: 444200 人口: 19.53万人(2004年) 面积: 1752平方公里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地方特产: 垭丝、鹿苑茶、鸣凤米等 行政类别: 县
-
人口
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194249人,比上年增加了412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38726人,占19.9%,农业人口155523人,占80.1%;男性人口100870人,占51.9%,女性人口93379人,占48.1%。全年出生人口1667人,出生率为8.6‰;死亡人口1467人,死亡率为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
2010年11月1日,全县常住人口为184532人。全县常住人口共有家庭户60776户,家庭户人口为169079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78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3.07人减少了0.29人。全县常住人口中,男性为96756人,占总人口的52.43%;女性为87776人,占总人口的47.57%。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11.68下降到2012年的110.23。
-
历史沿革
建制沿革
春秋战国时远安属楚国封地。西汉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置县,以其临沮水而得名临沮县,属南郡,直至东汉。三国时隶属襄阳郡。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因县城迁建于旧县亭子山上而不再受沮河水患之扰,故改临沮县为高安县,仍隶襄阳郡。南朝宋初(公元420年)为汶阳郡治,齐梁因之。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取“永远平安”之意,又改高安为远安,隶属峡州。 。隋代大业三年(公元607年)隶荆州夷陵郡。唐初(公元758年)复夷陵为峡州,属山南东道,远安仍隶属峡州。后唐初年,远安曾并入南平国(即荆南)。宋代仍以远安属 峡州夷陵郡,隶荆湖北路。元升峡州为路,仍领远安,隶河南行省。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远安。清初因之。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改属荆州府。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升荆门为直隶州,改远农瞩荆门直隶州。民国期间远安始属襄阳道,继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属湖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改属第六行政督察区。 县城变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刘彻置临沮县时,其故城据清同治五年《远安县志》记载,在今城“西北三十五里罗汉峪外,堰头河宅后三里许,今土名铁金熔、黄家台。”经查,“堰头河”系指今棚镇闸门口这一引水河渠。“宅”系指抗日战争后期被毁之覃宅大院。“宅后三里许”又早以没名的“铁金熔、黄家”,是今县砖瓦厂及厂西黄家山一带。当年曾有“土人耕田,每掘得城砖三五块及二三块不等。” 70年代初,县砖瓦厂建厂期间,也曾挖出过城砖。临沮仓廒故址在徐家棚上一里许之仓前、仓后间。旧县志中有诗日:“城迁谁问高低碟,廒废犹呼前后仓”,“仓前”、“仓后”之名至今犹存。县志记载:“汉临沮演武场在徐家棚市上半里许”。由于该城依山傍水,置于沮水故河道之上,“地系沙砾,建置非宜”,故常有水患之忧。
东晋隆安末(公元401年)迁治于沮河西岸今旧县亭子山上,同时改临沮县为高安县。北周武成元年(公元559年)又易名远安。“百尺亭台耸,巍巍镇一方”。城池虽小,却仍为一县之首府而号令远安四乡达920年之久。
元英宗至治年间(约在公元1322年前后),当时地方行政长官(达鲁花赤)沙班迁治亭子山下,不久即为兵毁。明洪武初(公元1368年),邑侯大有曾修复。天顺七年(公元1463年),邑侯何盘又重修。1465年,亭子山下之远安县城,遭刘千斤(刘通)、石和尚(石龙)所率荆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而陷落。义军虽被尚书白圭率重兵镇压,但慑于农民军的声威,在亭子山下为城146年后,不得已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县城再次沿沮河南迁至东庄坪。
原东庄坪城址即“今之北关”,土城路乃“旧土城其遗址也”。当时治所的中心点在今北门外县机械厂所在地胡家山这一带。这一治所虽然较为理想,但朝廷上下对于农民起义心有余悸,遂拨荆州卫千户所加强远安的防御。166年后的崇祯七年,仍陷落于农民起义军之手。
乾隆三十年降旨,楚北所在城垣颓坏者动帑(国家金库)兴修。三十四年(1769年)二月,邑令宋楷耗银17000有余,大兴土木,动工修城,工程远大于历代。城由北向南“延四里许,均砌以砖石,高一丈八尺,周八百余丈”,“辟四门,各建楼其上”,“壕阔二丈,深丈余”。由于城高而坚,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道光六年(1826年)曾遭洪水淹没西城砖至20块而完好无损;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和三十七年(1948年)两次洪水,也不过只冲毁西北城角河堤十余丈。故200多年来,此城作为历代各个时期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延续至今。1940年,侵华日军先后4次派飞机对远安县城轰炸,城墙除沿沮河岸包括西门在内的一段外,其余都成断垣残壁。旧县政府也因此于1941年迁至洋坪芦溪寺,抗战胜利后方南下回城。
1948年8月6日县城解放,其时城内仅有百十户人家,人口不足千人,市场萧条冷落。有小学、初中、简师各一所。1949年6月底,远安县人民政府从洋坪迁至原县城,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建设发展,远安县城已由纯消费型转为生产、消费型的城镇。由于沮河一桥二桥的修建,使分布在沮河两岸的几平方公里的城区连为一体,老城区仅仅成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远安县位于湖北省西部、居宜昌市之东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1°14′~111°52′,北纬30°53′~31°22′。县治鸣凤镇东距省会武汉市355公里,西南距宜昌市117公里。县域之东、东南与荆门市、当阳市(县级市)毗邻,西南、西与夷陵区为邻,北与保康县、南漳县接壤,四邻边界总长327.06公里。境内东西横距61.3公里,南北纵距54公里。
地形远安县次高山、丘陵、何谷冲积平坂兼而有之。远安县西北部山地占总面积的 38.6%,全县最高点太平顶海拔1325.1 米;东部丘陵占总面积的38%; 中部河谷冲积平贩占总面积的23 4%,全县最低点雷打岩海拔76米。
气候远安县属于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较足,四季分明。全县年平均气温 12-16.C,年降商量1000-1100毫米,年太阳辐射80-107千卡/平方厘米。
-
基本简介
远安是轩辕黄帝正妃、中华民族之母嫘祖故里,古称“临沮”、“高安”,公元559 年更名为“远安”,公元前140年始建县制,距今已有2100多年的建县史,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远安,是一片美丽的热土。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位于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过渡的低山丘陵地带,东邻荆门,南联荆州,西襟宜昌,北望襄阳,素有“西蜀门户、荆襄要冲”之称,是三峡移民重点安置区之一。远安人口密度较小,县域面积1752平方公里,仅辖6镇1乡、102个村、15个居委会,20万人,为全省唯一整体不对外开放县。中央政治局委员、原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评价其为“山清水秀,林木繁茂,民宅秀丽的世外桃源”。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有“垭丝”、“鹿苑茶”、“鸣凤米”、“食用菌”、“冲菜”等地方特产。旅游景观有龙潭河溶洞、鸣凤山道教圣地、丹霞山水、三国遗址回马坡、大堰原始森林。远安在宜昌市兴建有宜昌高新技术开发区远安工业园区,占地面积500余亩,紧邻三峡机场、宜昌长江港、宜黄高速公路、宜昌火车站,开发区内设海关、商检、口岸等涉外管理机构。远安历史悠久,先民们留下许多古文化遗迹,远至新石器时代以及周、汉、三国时期的古化石。有各种古迹、古墓、兵器、陶器、瓷器、铜器、货币以及南襄古城垣、古陶井等。远安先后荣获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全国生态林业建设先进县、全 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国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全省文明县城、全省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城、城市楚天杯、省级双拥模范县等荣誉称号,“十一五”期间三次进入全省20强,连续四年保持全省山区经济第一县的龙头地位。
-
嫘祖故里
传说黄帝入雍,得周部落始祖后稷(今陕西武功人),教民种植畜养;南入荆,得西陵氏慧女雷氏,立为正妃,教民栽桑养蚕,缫织缝缀蔽体。于是农耕定居社会雏形奠基。后世传说上苍赐谷神后稷、衣神雷氏(即嫘祖亦称雷祖、先蚕)予黄帝耕织安民,以定天下。斯时,民安定而贡赋兴,铜、锡、玉帛、皮、墨等,岁必上贡。
西陵氏为何部落,嫘祖为何地何族人氏?据中国最早的地理学文献《书经.禹贡》载,夏禹所划荆州疆域独以疏通长江为标志,西陵为长江开口之地,处荆山之西南,巫山以东,其地广西陵峡周围数百里,此地人之群落以地名之,为西陵氏。
上古之世,长江尚未疏导。西陵峡上下游水患尤甚。“洪水泡天”、“洪水济天”多患于此。近江峡数百里,洪水动辄淹没数月乃至经年,氏族群落不可沿江而居,惟峡之东北百余里之苟家垭区域,近西陵峡,通荆山北地。其山陵有雷丘(雷公山)居住西陵氏部族雷氏,倚狩猎种植果腹,养蚕缫织蔽体,雷氏中有慧女,缫丝缀缝出色,为轩辕所羡,娶为正妃,专事教民养蚕缫织,蔽体御寒。至此,黄帝令养蚕之民岁必以丝帛上贡。今之苟家垭上古时或为雷公丘、雷公山不可确知,然雷家冲其地今在近处。至于苟家垭之“苟”或说为“敬”,或说“敬”家分姓为“苟”、“文”两姓,另存原姓“敬”,此地还是三姓。
苟家垭之养蚕史古远,养蚕习俗有上古之风,尤其祭祀蚕神之礼仪流传深远。养蚕人每年三祭。郑重而广有影响祭祀蚕神之礼仪,西陵峡周围数百里区域唯有苟家垭有之。解放后,祭祀蚕神礼仪被打倒,然庙会依然热闹。
-
旅游资源
概况
远安历史悠久,风景优美,千年古迹、革命遗址与秀丽山川融为一体,尤以与武当齐名的鸣凤山风景区、灵龙峡、太清洞、大堰原始森林生态旅游区胜景为着。再就是特产资源丰富。以垭丝、鸣凤米、鹿苑茶、香菇、西楚冲菜、西河鱼为主的名优土特产饮誉海内外。被人称为三峡红色“武当山”的湖北省远安县三江航天鸣凤山风景区,目前正在鸣凤峡修建一道档河大坝,这道大坝建成后,鸣凤山将新增一个蓝色湖泊,使景区呈出现“登山望水、临水赏峰”的旅游佳境。最近几年,远安最大的工程玄庙观水库的修建致使玲珑峡成为远安的一大景观,由此发展兴起的玲珑峡漂流,已经成为远安旅游资源中的焦点。 鸣凤山远安县城之西,有鸣凤山。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鸣凤山道观,距今1500多年,其间几经扩建与修葺,到清咸 丰年间,庙宇达到鼎盛时期,与武当山全真派一脉相传,遥相呼应。“武当远,鸣凤险”的说法在民间广为流传。鸣凤山两面朝阳,三面环水,四面断崖,五龙拱顶,从地形山势上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名山气质。登鸣凤山,一路经烟霞洞、多子岩、沮江赤壁、云霞洞、头天门、文昌祠、仪明岗、文庙、龟蛇石等景点达到鸣凤山金顶。自南北朝以来,历代的文人如李白、王维、袁中道等于此留下大量诗文。“如凤之将啸”,是袁中道对鸣凤山的形容。
灵龙峡灵龙峡景区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标准建设,已被列为三峡旅游圈特色景区,位于远安百万亩小林海之中, 186平方公里的景区内茂林修竹,植被复盖率超过95%。景区内由4亿多年的奥陶系石灰岩地貌构成一个封闭式大峡谷,悬崖高耸,10公里河谷水流奔涌起伏,险滩多达20余处,尤其是以近90度的“灵龙大拐弯”最为惊险,被誉为“三峡漂流第一弯”。景区还是中国“垭丝”文化发祥地,区内小镇苟家垭街面上,一条古人用中华震旦角化石铺设的石板街,被称为“中国化石第一街”。
大堰原始森林大堰原始森林位于茅坪场镇白云村庙儿垭,总面积10.3605万亩,海拔在500一800米之间,境内山岭交错,沟谷纵横,年均气温摄氏12-16度,年降雨量1100毫米,平均日照时数1878.5小时,无霜期240-250天。自然保 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树种有省定点优良种源红薄皮马尾松原始群落784亩,其树龄均在120年以上、胸径80公分以上。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杏、水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中国粗榧、芒树、莲香、楠木、厚朴、樟树、椴树、杜仲,省级珍贵树木白皮松、野核桃、金缕梅、青檀、紫薇、紫茎、山拐枣、鼠李、楸树等;主要栖息的野生动物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颈长尾雉、林麝,二级保护动物红腹锦鸡、斑羚、岩羊、猕猴,省级保护野生动物50多种。
龙潭河龙潭河位于远安县花林寺镇内,距县城11公里。河岸两侧青山藤林茂盛、郁郁葱葱,拥有山、岩、洞、峡、溪、潭、瀑、泉等多种岩溶山水景观,以及湖北省内罕见的蝴蝶生态景观,原始生态环境优越。景区内的太清洞,背倚崇山峻岭,洞深400米,洞室面积1800平米,是我省迄今发现的最阔大、气势最恢弘的天然溶洞之一。游太清洞,不仅能使你在神奇瑰异的石林之间,领略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且能使你凭生遐想,发思古之幽情、沐浴古代圣哲留下的绚丽光辉。
鹿苑寺鹿苑寺风景区位于鸣凤镇西北的鹿苑溪畔,距依托城镇鸣凤镇约3公里,景区内古鹿苑寺曾为全国著名的佛教寺院。据清同治县志记载:鹿苑寺始建于南宋宝庆元年(公元1225年),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虽“文革”期间多 遭破坏,但其神殿僧舍遗迹尚存,至今仍存有多块历代文人墨客、云游高僧题咏镌刻的诗词歌赋碑文。鹿苑寺风景区山岩地质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山峦险峻,鸟鸣空山,兰香幽谷,苦竹婆娑,溪曲秀美,风光秀丽怡人。鹿苑寺奇山、异水、珍木、仙竹、花草组构成“玉带七曲”、“锦屏一峰”、“苦竹幽溪”、“松亭呼风”、“石柱冲宵”、“法华古台”、“罗汉点头”、“危岩招仙”自然绝妙八景。有诗曰:“玉带萦回绕碧流,天开一幅锦屏幽;溪边竹叶云垂幕,亭畔松萝月挂钩。石柱果然千气象,华台那复记春秋;峰前座拥阿罗汉,笑向招仙日点头。”
远安回马坡回马坡位于宜昌市远安县城西北18.5公里的罗汉峪沟中游地段。古时,这里山高谷深,地势险要,是荆襄直通蜀秦的咽喉。三国时期,蜀将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欲取道罗汉峪沟,向西北突围,退回蜀汉。当关羽人马行至罗汉峪中的一个三岔路口时,发觉吴兵在此设下埋伏。他正准备回马寻路,却已晚矣。赤兔马已被吴兵的绊马索绊倒,关羽也束手就擒。回马坡因此而得名。回马坡所在的罗汉峪沟长约15公里,在回马坡脚下小溪里的石岩上,留下了几个清晰的马踢印,人称“马踢滩”。相传是赤兔马被绊倒后,在溪流中挣扎时踏出来的。马踢滩中还有几处呈赭红色的石头,传说是赤兔马受伤后流血染成的。后人为了纪念关公,于清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在此建立了一座3层、6边形的石亭,亭下立有一石碑,上刻“呜呼,此乃关圣帝君由临沮入蜀遇吴回马处也”。后亭和碑全毁。1982年,又在原处重建了回马坡纪念亭,高8米,共两层,八角形,内径四米,上盖黄绿相间的琉璃瓦。亭中立一石碑,正面碑文与清代的相同,后面为刻线关公骑马像,碑帽两面均雕饰有二龙戏珠图案。游人来到远安,游览了回马坡后,还可观赏打湿溪、瞄日岗、晒旗、呼儿山、关兴坡、拖刀石等三国胜迹。
-
社会
教育科技2014年,全县共有小学14所,在校学生6821人,普通初中7所,在校学生4054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在校学生3946人。高考成绩再创新高,县一高本科上线率达82%。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100%。
截至2012年,全县共有小学14所,在校学生6888人,普通初中6所,在校学生4343人,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各1所,在校学生4064人。全县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8.74%。全县向国家、省、市申报了15个科技项目,落实到位资金162万元。全县全年向国家专利局申请专利230项。
卫生截至2012年,全县共有15.42万个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自愿参合率达99.1 %。全县共有卫生机构186个,卫生技术人员1271人,病床位788张。
交通全县有远当国防公路、宜保路、南远路3条省线贯穿全境,与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宜昌港、火车站相连。截至2012年,全县旅客周转量58185万人公里,增长27.6%。
人民生活2014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93元,比上年增长11.5%;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587元,比上年增长9.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401元,比上年增长13.8%。城乡居民收入比1.76,较上年降低0.0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4624元,增长4.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94%。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050元,增长11.1%;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0%。城镇化率达到45.31%。
文化花鼓戏
远安花鼓是以远安的民歌小调、地方语言为基础,吸收了襄阳花鼓、荆州花鼓、湖北越调、四川梁山调等剧种的部分剧目和声腔,改进和发展演变而成的一个地方剧种,声腔曲调多样,风格粗犷朴实,地方韵味独特。
花鼓戏的角色分小生、小旦、小丑(少数几出戏有净角行当),历来均由逻辑性扮演,其音乐男女不分腔。远安花鼓戏唱腔分正腔、采腔两大类。其中:正腔腔系有陶
腔、汉腔、南腔、四平,属”板腔体”音乐;采腔腔系多为一戏一曲,如”绣荷包调”、”瓜园会调”等。花鼓戏打击乐有苏锣、苏钹、钩锣、马锣、边鼓、简板。
远安花鼓传统剧目有《李逵砍旗》、《思凡》、《淹腊菜》等100多出,内容多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其中《抢新床》、《阳关大道》、《好事成双》等曾赴湖北省参加过会演或由省电台播放。
远安皮影
远安皮影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远安县志》中才被提到。县志载:”皮影传入县内已180余年,经久不衰”。
据1950年初期统计,远安皮影队已有15支,艺人46名;1985年统计,皮影队已22支,艺人68名,分布在荷花、洋坪、旧县、花林、望家等地。远安皮影除了在头像上继承中国戏曲忠奸善恶等类型化人物脸谱外,最有特点的是讲究细腻鲜艳。
-
经济发展
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3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14%。第一产业增加值15.83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87.32万元,增长17.0%;第三产业增加值26.96亿元,增长9.5%。产业结构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的比例由2011年的12.4:67.2:20.4转变到12.2:67.1:20.7。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9.92亿元,比上年增长27.0%,其中,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亿元,增长37.6%。地方财政支出14.85亿元,增长24.0%。市场物价平稳运行。2012年,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6%,即消费价格总水平与上年相比上涨2.6%,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9%)。其中:食品105.8%,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101.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101.8%,交通和通信10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100.4%,居住101.4%。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指数分别为102.5%和111.5%。
农业农业经济稳定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25.9%。全年粮食总产量10.08万吨,比上年增长2.3%。其中:水稻产量6.32万吨,增长1.5%;油料产量1.30万吨,增长2.6%;蔬菜产量10.62万吨,增长0.4%;水产品产量达到2454吨,增长0.3%;水果产量12357吨,增长8.4%;茶叶产量1302吨,增长93.8%;干菇产量7020吨,增长15.4%,鲜菇产量37624吨,增长14.8%。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特色产业逐步壮大。全县共完成新建和续建水利水电重点项目10个,完成投资1亿元,解决了1.41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兴建、改造沟渠182公里,高标准整治堰塘500口。柑橘示范园、香菇种植园、精品茶园等现代农业示范园有序推进,食用菌种植规模达1.3亿袋,新发展柑橘7500亩、茶园5000亩,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家,特色产业逐步壮大。
工业工业生产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82.25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完成总产值270.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县属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70.46万元,增长44.8%。磷化工、新型建材、机械工业、食品医药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所创产值占县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95.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34%,产销率为98.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93.5%,比上年增长61.39个百分点。
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共完成112.14亿元,比上年增长45.5%。其中500万元以上的项目完成投资额108.62亿元,增长45.7%,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37亿元,增长58.5%,农村私人投资完成1.15亿元,增长13.5%。
招商引资成绩显着,园区建设突飞猛进。2012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61.06亿元,同比增长35.4%。受工业园区投资的拉动,工业项目投资持续加强,完成投资68.85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61.4%,其中投资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完成投资49.17亿元。随着湖北楚园春酒业有限公司楚园春三期技改扩建、湖北弘佳铸造有限公司年产1.5万吨铸锻件生产线、宜昌西部化工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磷酸一铵等项目的建成投产,给县域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贸易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7亿元 ,比上年增长16.3%。实现外贸出口67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7.6%。
交通邮电旅游全年全社会货物周转量69130万吨公里,比上年增长43.3%,旅客周转量58185万人公里,增长27.6%。
邮电通信业(不包括移动和联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911万元,比上年下降1.6%。计算机宽带上网用户达到14586户。城镇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252部,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电话275部。
全年各旅游服务企业共接待各类游客138.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营业收入6.5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5.3%和41.8%。
金融保险2012年,各金融机构加大了信贷投放力度,对县域经济的支持作用进一步加强,全县各项贷款大幅增长、各项存款持续增加。截止2012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65.68亿元,比年初增加8.15亿元,增长14.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65亿元,比年初增加7.02亿元,增长19.7%。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02亿元,比年初增加6.33亿元,增长29.2%。
商业保险机构完成保费收入8743万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财险保费收入2888万元,寿险保费收入5855万元。支付各类赔款给付2778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财险赔款给付1437万元,寿险赔款给付1341万元。
-
自然地理
自然资源煤炭保有储量5400万吨,磷矿石保有储量8.4亿吨,铜、铅、锌等金属矿藏和陶土、硅石、石灰石、白云石等非金属矿藏储量较大。远安是湖北省第一产煤大县,并拥有全国单一矿区最大规模磷矿床。四是生态优良。森林复盖率达74%,活立木蓄积量达380万立方米,有天然氧吧之称。
2010 年底,全县土地总面积1739.59 平方公里,人均土地面积0.8925 公顷。截止2010年12 月31 日全县耕地面积21498.4 公顷,园地3813.11 公顷,林地134752.13 公顷,草地358.69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5231.22公顷,交通运输用地1418.07 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5167.75公顷,其他土地1719.78 公顷。
地质地貌远安县地质构造较为复杂,从震旦系至第四系,除志留系上统、泥盆系上统和下统、石炭系上统和下统、白垩系下统及第三系缺失外,其余均有分布。远安地质构造位置,为淮阳山字型西翼反射弧脊柱~黄陵背斜东翼,马蹄形盾地~当阳向斜的西北部,中间为江汉平原沉降带次一级构造~远安地堑所隔。远安除了上述三大构造外,还有一系列次一级的褶皱和北西及北东向的断层发生,尤其是在大构造接合部位更为发育。以上三大构造相继在燕山期形成。
远安西部亦因地壳掀斜,间歇性上升,形成群峰叠嶂,崇山峻岭;中部破碎断裂,地堑南北横穿,出现河谷平畈,冲垄纵横;东部受凹陷带的牵制,日趋沉降,形成波状起伏,丘岗绵亘。整个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太平顶为最高峰,海拔1325.1 米;雷打岩为最低处,海拔76 米,相对高差1249.1 米,具有垂直地貌景观。地貌的海拔高程及形态特征,自西向东依次为海拔在1200米以上的褶皱高山(面积3.38 平方千米),海拔在800~1200 米的剥蚀中山(面积153.03 平方千米),海拔在500~800 米的溶蚀低山(面积455.57 平方千米),海拔在250~500 米的切割丘陵(面积601.93 平方千米),海拔在250 米以下的冲积平畈(面积538.095 平方千米)。五大地貌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0.19% ,8.73% ,26% ,34.36%,30.71%。由于县境中部地堑纵贯南北,沮河湍流下切,地壳相对抬升,所以平畈以东再现波状丘陵。纵观全县地势,西陡东缓中低平,酷似马鞍形地貌特征。远安地貌以沮河为分界线,将五大地貌分为沮西山地、沮中平畈和沮东丘陵三大地貌分区。沮西山地位于远安西部,东连沮中平畈,南邻当阳,西接夷陵,北界保康南漳,包括整个荷花镇以及花林寺、旧县和洋坪等镇的部分山区村。面积约675.34 平方千米,海拔340~1325.1 米,500 米以上的占96.5%。
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是湖北省重要的磷矿石储藏区之一。山上遍生亚热带及暖温带等各类植物。以马尾松和栎类为主的用材林;以梨、柿子、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林。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沮中平畈位于远安中部,北界南漳县的百福头,沿沮水向南伸展,直到石头店与当阳市的清溪场接壤。包括鸣凤镇和花林寺镇、旧县镇、洋坪镇的沮河沿岸村,共有409.41 平方公里。出露的岩石主要是白垩系的红砂石。海拔76~240 米,少部分丘顶达250~300 米,但200 米以下的占98%。区域自然条件较好,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灌溉便利,是远安粮油的集中产区。沮东丘陵位于县境东部,西接沮中平畈,南连当阳市的庙前、陈垸,北界南漳县,东抵漳河与荆门、南漳相望。包括茅坪场镇、河口乡,共有664.54 平方千米,占全县总面积的37.98%。该区系远安东部水稻、小麦的主产区。东部、东南部和东北部,多系长石石英砂岩和页岩构造。山岭交错,河谷较深,冲垄狭窄,溪沟纵横。山上林木繁茂,盛产松,宜产杉;地下矿藏丰富,尤其煤炭储量大,境内的茅坪场镇是湖北省重点产煤乡镇。
气候特征2010 年,远安县气候较为正常,夏季频发强降水、冰雹和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给全县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年平均气温,降水、日照均正常。年降水量为1040.0 毫米。其时空分布为:冬、秋季雨水少,春、夏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强为122 天。年降水量为1040.0 毫米,比历年平均偏少13.0 毫米。最长连续降水日数10 天,出现在7月16-25 日,累计降水量237.8 毫米;最长连续无降水日数27 天,出现在11 月16 日-12 月12 日。2010 年日照时数为:1824.3小时,与历年平均相比偏少5.9 小时。3、8、10、11、12 月偏多外,其他月份均偏少。
区位优势远安区位优越,交通便捷。距宜昌市区和三峡坝区100公里,距三峡国际机场和宜昌长江港运码头90公里,距焦枝铁路当阳站38公里。远当国防公路、宜保路、南远路3条省线贯穿全境,与宜黄高速公路、三峡机场、宜昌港、火车站相连。电力充裕,供变电设施齐全。开通了10万门程控电话、DDN网;城区自来水日供水能力10万吨。医疗卫生、宾馆酒店、娱乐休闲、商业贸易等服务设施配套完善。
-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远安县矿产品种多,储量大。全县已探明矿产资源5大类50多种,以磷矿石、煤炭、紫砂陶土、硅石最为丰富,磷矿石、煤炭保有储量分别为2000万吨、1900万吨。全县年产磷矿石、原煤各100万吨左右,是全国磷矿石生产大县、重点产煤县。
林业资源远安素有”小林海”之称,全县森林面积162万亩,森林复盖率74%,活立木蓄积量332万立方米,主产红薄皮马尾松,是湖北省绿化达标第一县。远安县拥有亚热带及暖温带等各类植物。以马尾松和栎类为主的用材林;以梨、柿子、核桃、板栗等为主的经济林。地
水能资源远安县域内有沮河、漳河、西河三条河流及43条支流,总集水面积达1251平方公里,水能蕴藏量8万千瓦小时,可供开发的有3.2万千瓦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