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云安县

云安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云安县是广东省最年轻的一个县,地处粤西、西江中游南岸,位于云浮市中部,介于东经111°43′26″~112°10′17″,北纬22°34′26″~23°08′01″之间。东与云城区相连,南与新兴县、阳春市毗邻,西与罗定市、郁南县接壤,北临西江与德庆县隔江相望,是沟通沿海与内地、连接珠三角与大西南的交通要冲。陆路距广州178公里,水路距香港17海里。辖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前锋9个镇,共111个村民委员会,9个居民委员会。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云安 外文名: Yun'an County 所属地区: 中国 华南 下辖地区: 六都 高村 白石 镇安 富林等8镇 建立时间: 1996年 面积: 1231平方公里 人口: 31万人(2003年) 地理位置: 广东省云浮市 著名景点: 凌霄岩,魁岩,高吊水龙头瀑布 电话区码: 0766 邮编区码: 527500 政府驻地: 六都镇港城大道 行政类别: 县 地方方言: 粤语、客家语 车牌代码: 粤W 气候条件: 南亚亚热带季风气候

  •   交通

      云安县交通水陆兼备,西江流经六都镇,上可溯梧州、贵港,下可直航港、澳,国道324线自东至西横贯县境中部地区。2000年县内公路总里程达到588.1公里,形成了县通镇、镇通村,村村通公路的交通网络。是年全县公路货物运输周转量达17459万吨公里,旅客运输周转量5591万人公里;港口吞吐量225.6万吨。

  •   人口

      1992年县境户籍人口有263717人,其中六都41958人;高村28959人;白石26242人;镇安35681人;富林40662人;托洞26343人;茶洞11553人;南盛28861人;石23458人。2000年底全县户籍人口有302952人,比1992年净增长39235人,平均每年增加4904人,平均每年递增1.22%,低于全省(平均递增1.73%)的增长水平。

  •   区划

      云安县21996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云城区分设云安县,辖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等9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六都镇。各镇所设居民委员会、管理区沿旧。1999年4~9月,管理区改为村民委员会。2000年2月,石镇更名为前锋镇。是年,全县设9个镇,9个居民委员会,111个村民委员会。

  •   历史

      云安县1周代,县境域为百越(粤)地。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统一岭南后,县境属南海郡,秦末汉初为南越国地。

      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开郡置县,县境属端溪县(县治在德庆)。

      东晋永和七年(351年),县境北部属晋康郡,南部属新宁郡。

      南朝宋元嘉年间(424~453年),置安遂县(县治在连滩),县境属安遂县。梁武帝普通四年(523年),县境南部属新兴县,西部属开阳县,西北部属安遂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县境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东南部属新兴县,南部属铜陵县。

      唐武德四年(621年),县境西南部设富林县,西部属泷水县,西北部属安遂县。

      开元十八年(730年)复置勤州,州治设在富林县。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勤州为云浮郡,郡治设在富林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安遂县为晋康县,县境西北部属其辖。

      宋开宝五年(972年),晋康县并入端溪县。县境西部属泷水县,北部属端溪县,东南部属新兴县,西南部属阳春县。

      元朝沿袭宋制。

      明洪武九年(1376年),县境西北部属德庆州晋康乡,西部仍属泷水县。万历五年(1577年)划德庆州的晋康乡和高要县的杨柳、都骑、思劳、思办四都及新兴县的芙蓉一、二图连泷水县所属南乡、富林二所地设立东安县,县境属东安县。

      清朝沿袭明制。中华民国3年(1914年),东安县改名为云浮县,县境属云浮县,隶属粤海道。

      28民国17年隶属广东省西区绥靖公署,民国25年隶属广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月27日云浮县解放,隶属西江专区。

      1957年11月,云浮县与新兴县合并称新云县,1959年4月改称新兴县,县境为其所辖。1961年4月1日,恢复云浮县建制。1992年9月3日,撤销云浮县建制,设立云浮市(县级),县境属云浮市。

      1994年4月5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云浮市,原县级云浮市辖区改设云城区,县境属云城区。

      1996年1月9日,国务院批准,云城区分设云安县,辖原云城区的六都、高村、白石、镇安、富林、托洞、茶洞、南盛、石9个镇,县人民政府驻六都镇。

  •   地理

      气候

      县境地处北回归线南缘,纬度较低,又近海洋,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夏长冬短,雨量充沛,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终年气温较高。春季阴雨多,阳光少;夏、秋两季高温多雨;冬季干燥雨少,阳光充足,天气较凉。县境年平均气温21.5℃,夏季长达7个月,4月至10月的月平均气温在22℃以上,7月平均气温为28.3℃,10月平均气温仍在13℃以上,只有在寒潮影响时,才出现霜日。年均降雨量1586.5毫米,最多的年份达2138.8毫米以上。降雨多在4~10月,冬季较少。绝大部分作物终年可生长。

  •   教育

      小学教育民国2年(1913年),红豆堡设有超明小学,料洞堡设有启南小学。民国9年,王疆堡设有雅言小学、启秀小学、端化小学,石堡设有横山小学。民国29年,各乡(堡)设中心小学,村设小学。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接管全部小学。1953年县境贯彻“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开展“整顿改进小学”工作。小学由私办一律转为公办,合校并班,调整布局,办学经费由国家财政划拨。1958年贯彻“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大部分初等小学实行民办。1964年执行“两种教育制度”(全日制和半工半读),在人口分散的边远山区,大力发展半日制的耕读小学,小学教育迅速发展。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学校经常停课“闹革命”,教学秩序混乱,教学仪器、图书、台凳、校舍遭到破坏。1968年小学陆续复课,学习河源县农村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的经验,各大队完全小学办附设初中班。是年底,全部公办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办,部分公社把教师工资改为工分制。1973年推行普及小学教育。由于大批小学骨干教师被安排到初中班任课,致使小学教学质量下降。1979年以后,小学稳步发展,质量逐渐提高。1981年贯彻中央《关于普及小学教育若干问题的决定》,大力普及小学教育。1984年适龄儿童入学率97%,在校学生巩固率97.6%,毕业率93.9%,小学普及教育达标。2000年全县有小学118所,另有教学分教点44个,在校小学生40214人,儿童入学率99.7%。

      中学教育民国38年,南乡人陈鸣深在南乡开办端化中学。1950年裁撤私立端化中学,同年,建在凤塘的西区中学迁白石龙母庙,改称白石中学。1952年白石中学并入云浮中学。1956年7月,恢复办白石中学,改名为云浮县第二中学。1957年上半年,开办料洞中学,后改名云浮第四中学。1958年后开办托洞中学、富林中学,复办端化中学。复办后的端化中学先后改名云浮县第六中学、新兴县第十二中学、南乡中学。1960年下半年开始调整,将部分公办中学改办半日制农业中学。1963~1966年,执行“两条腿走路”办学方针,各公社办农林中学。1969年把镇安林业中学改造为镇安中学,同时建前锋中学、茶洞中学和高村中学。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提出读初中不出大队,读高中不出公社,在完全小学附设初中班,在初级中学增设高中班,将农业中学改办全日制完全中学。1969年每个公社设立高中,每个大队设完全小学和附设初中班。1980年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和“充实加强小学教育,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重点中学”的方针,抓好结构调整。1985年秋开始,实行高中县办、初中区(镇)办的分级办学、分级管理体制,开展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增加财政投入,同时开展“普九”(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集资活动。社会各界人士、港澳同胞和华侨热情捐资办学改善办学条件。1994年4月26日,县境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通过省验收。1996年全县有中学11所,其中县直属学校1所,在校学生12534人。初中毕业升学,仍到云城区的高级中学就读。1997年9月3日,云安中学正式招生,开设6个高中教学班。至此,全县有中学12所,其中云安中学、南乡中学属县直属学校。全县有在校高中学生407人。1998年富林两间中学合并,其高中班并入云安中学。2000年秋季,全县初中招生班数273个,高中招生班数19个,在校学生达到15605人。

      教师队伍民国时期,县境中学教员大部分是普通大专院校毕业生或肄业生,少数为高等师范学校毕业生或留学生,个别是中等学校的毕业生或肄业生。小学教员大多数是中师、初师、简师、高中或初中毕业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接管民国时期开办的各级各类学校,对教员实行团结、教育、改造政策。中小学教职工纳入国家编制序列,称为公办教师。1958~1976年,执行两种教育制度,一种是全日制,一种是半工半读制,民办教师迅速增加。1976年小学民办教师的比例,超过教师总数的一半。1978年开始调整中学布局,整顿民办教师队伍。1996年县境开展首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92%的教师具备教师资格。是年把符合转公条件的民办教师全部转为公办教师。为提高县教师整体素质,除引进专科以上学历的外省籍教师外,还通过函授、进修、代培、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全县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2000年底,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高中专任教师的57%;专科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初中专任教师的86.6%;中专以上学历的教师占小学专任教师的98.2%。

  •   文化

      方言云安县居民操云浮白话,涯话,福佬话3种汉语方言,1988年人数分别为:云浮白话154591人。涯话73846人,福佬话1202人。

      云安白话

      云安白话,属粤语的一种,与广州话大同小异。分布在云安县各镇,其中六都镇只操云安白语。2000年操云安白话人口21.4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0.82%。

      云安客家话

      客家话在云安县也称涯话,2000年操客方言人口8.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39%,除六都镇之外,每个镇都有人操客家话。分布在托洞镇(与茶洞镇合并成石城镇)、富林镇大部分和镇安镇、白石镇、前锋镇、茶洞镇、高村镇部分地区。县内的客家话有两种,即大涯话和小涯话,前者使用人数较多,以富林镇下坪岗大树脚村为代表;后者使用人数较少,以白石镇横迳村为代表。

      云安闽南话

      闽南话在云安县分布地方不多,只有富林镇的寨塘、马塘两个行政村。2000年操闽南话人口0.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不到1%。

      习俗看风水

      新中国成立前,县民信“八字”、信鬼神、信风水者多。平时遇到不顺利、不如意的事就去占卦求签、看相算命定凶吉。民间有算命先生根据出生年、月、日、时测算一个人的命运,俗称批“八字”。一些人生男育女请算命先生定“八字”、批“年庚”。建造房屋请择日先生选吉期,殡葬先祖请“地理先生”选择“风水宝地”,遇疾病请巫婆神棍“辟邪驱鬼”,遇天灾人祸请道士“做道场”、抬“菩萨”游乡,祈天神降福。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文化水平逐步提高,科学知识逐步普及,迷信活动大大减少。“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绝迹。80年代后,一些地方此类迷信活动有所恢复。

      打醮

      新中国成立前,不少村庄习惯“打醮”祭鬼神求安福。他们还成立“醮会”,规定每三年或五年“打醮”一次,每次l至3昼夜。打蘸时,在社坛或村外旷地搭杉棚、竖斑竹、立“山大王”、设醮坛、请道士打斋,做水陆道场。道士扬幡念经,煞有介事舞弄“蹈火炭”、“上刀山”、“打沙”等“法术”,最后头扎红巾手执火把的道士由村人领着挨家挨户至所有房门处撒“火粉”(香粉和松脂粉拌成),谓之“行乡”,每到一处就抓一撮“火粉”向火把撒去,便立即现出一股蓝色火团,即燃即灭,说是可祛邪净煞。经常患病的妇女也要求道士向其身上撒一把火粉以驱走邪魔。同时,从社坛至村庄的路上沿途放“路灯”(用纸包一撮火粉拧成茨菇状放在路上点燃而成),每隔几米放1个,燃起来奇特好看。道士还由群众簇拥着往河中放纸船和两条小活鱼,称“放生”。新中国成立后,此旧俗已废除。富林镇云利醮会始于明、兴于清、盛于民国、衰于“文化大革命”,每十年举行一次(逢丁见醮),由开坛、巡游、行香、散醮四大部分组成。80年代后醮会恢复,并注入新内容,形成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一曲村歌传唱”,“两馆开放(陈济坤纪念馆、云峰书院)”,“五晚大戏欣赏”,“一百幅书画摄影展出”,“一千个双喜大灯笼装饰家家户户村头巷尾”,“一千二百多人十里祈福大巡游”,“一万份二十四版《云利老区》醮会专刊报纸发行”。醮会期间,外出乡亲、外嫁女等全部回村。设盛大“百家宴”,每天开宴60席。搞千人集体朝拜仪式和千人十里祈福大巡游,途经7个村庄,万人观看。

      安龙

      新中国成立前,乡民迷信“风水龙脉”,遇天灾人祸则认为本村龙气衰弱,便邀请道士“安龙”。其活动是:购长布1幅,模拟制成一条“蛟龙”,或在祠堂、社坛上用米堆成一条“龙”。然后召集全村人于附近山顶,由道士念咒语耍法术,从山顶顺势而下,“舞龙”到社坛或祠堂中。以为安了“龙”,全村人就平安无恙,丁财两旺。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已废。

      庙会

      县内一些地方有办庙会的习俗。有的于每年(农历)的同一日举行,有的每相隔数年举行一次。每当庙会日,当地百姓家家打米糍、包粽,设宴招待宾客,到寺庙参拜受供奉的神灵。有的地方还抬着寺庙供奉的神像巡游各村,曰“菩萨出游”,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富林镇马塘庙会三年举办一次。村民深信关公(庙内供养的菩萨)巡游能驱邪逐鬼、降福赐瑞、保境安民,来年更加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所以民间信众都以踊跃参与和主动捐资为荣。马塘庙会由“开坛、出游、烧炮、散坛”内容组成,以“菩萨出游”活动为中心。菩萨出游从农历五月初九晚上十二点钟(子时)准时出发巡游,风雨不改,至第二天晚上巡游完十三甲,约六十个村庄后结束。

      烧炮

      明朝末期,“烧炮”这一民间习俗由佛山地区传入县境,民国期间十分盛行。“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认为是封建迷信活动而被破除。进入80年代后,此活动逐渐恢复。烧炮是社坛、庙宇祭祀活动一部分。烧炮时间与当地社、庙祭祀日一致。每当烧炮日,当地百姓聚集在一起参加烧炮活动。烧炮时,用一土制火箭把一铁圈升上高空,铁圈降落时众人争夺铁圈谓之“抢炮”。夺得铁圈者将主办第二年的烧炮活动。当日,家家大摆筵席,招待亲戚朋友。烧炮一般在庙前或社坛边。炮架用竹木构成,高约10米。富林镇民主村委会上坪岗村的炮架,高达3丈6尺(12米多),可谓县境最高的炮架。

      云利抢花炮,是云利民间民俗文化活动的例俗,每年两次(节),一次是农历二月初二日,又称二月二开耕节。活动地点设在水口社坛,祭祀水口社百公。有句口头禅“上下二云利,烧炮二月二”,即上云利村,下云利村,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都烧炮。另一个节俗是农历六月初六。这是天气比较炎热,活动地点设在隍岗庙,祭祀三宫大王。建国前,抢花炮是当地最热闹的活动。烧“花炮”前,先用红布包住杯口大的铁圈放在铁炮的顶端,点燃的爆竹临近结束时,“轰”的一声,将铁圈(花炮)升上高空,抢花炮的人全神贯注那块飞在半空中的红布,跟踪它落在何处,一旦抢夺到即到神台前行礼。改革开放后,抢花炮是云利村民的隆重节俗,乡亲们都会提前一天张罗,待亲朋好友到来后大摆筵席。除特邀的锣鼓八音班于当晚开坛外,第二晚还有戏曲演唱,为宁静的乡村增添不少欢乐。

  •   旅游

      杜鹃花生态观赏园杜鹃花生态观赏园座落在云安县六都镇南面的石山群中。东西宽2公里,南北长3公里,总面积1万多亩。该区有石山42座,具有形态各异的峰林、峰业和孤峰,各种独特造型的石洞、石笋等,素有“小桂林”之称。生态园以石山群为载体,集世界各种杜鹃花品种,分布在石山及周边。同时,建设一批亭台楼榭、人工湖、康乐设施及渡假村等,使生态园更具知识性、观赏性、休闲性、娱乐性,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杜鹃花生态观赏园。

      魁岩魁岩,位于云浮县六都镇大庆凤楼村。在云安县城南面5000米处偏西约500米,即见到魁岩山,魁岩位于该山东北侧,为云安县六都镇五大溶洞之首,也是云安县六都镇最具文物价值的地方。据《东安县志》载:魁岩“在县东北廉冯执中读书于此,石刻冯诗及都督陈璘诗犹存。”据考,洞名可能来源于明万历甲午科举人冯执中在此洞读书功成名就之缘故,或可称这一带岩穴之最。

      该岩呈椭圆形,高约28米,宽37.4米,最深处为17米。有一简易道路可行车直通魁岩洞边。魁岩山有一大一小两个山峰,山顶林木葱葱。大峰山有一半是光滑的石壁,石壁下就是魁岩洞,洞前有一小溪,流水潺潺。

      魁岩石刻是广东省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保存了大量自宋代至民国间崖刻的珍贵古迹。

      卧龙湖风景区卧龙湖(朝阳水库)风景区位于云安县南盛镇,距云浮市区18公里。集雨面平方45公里,湖面面积1500亩,现有2500多平方米的楼房,水电设施齐全。

      勒头沙“勒头沙”是一个不错的沙滩,在西江两岸一个面积较大而且属顺天然的沙滩,沙面平整沙粒细小,确实是一个高质素的沙滩,而且是全面开放的公众资源,齐集三五知己或同事一众又或一班同学来到这里野营、烘烤、游玩等是不错的选择。

      陈太堡祠陈太堡祠位于云安县六都镇南乡大营村,此神祠是明朝的抗倭名将陈璘的遗迹。

      陈璘原籍广东翁源,在明神宗万历五年(1577年),其奉朝廷之命举家迁居至东安县南乡(现云安县六都镇),是明朝的抗倭名将。他以武功出身,从七品官的把总位至正一品的左都督,死后获赠太子太保,皇帝赐

      云安县葬,建祠崇祀。

      陈璘有一孙子名陈泳,明末随父辈在辽东防御清兵入关。明朝灭亡后,陈泳不愿降清,乃东渡鸭绿江出奔朝鲜。朝鲜国念其祖陈璘援朝抗倭之功,将其安排在当年陈璘大败倭寇的全罗道海南郡附近居住。陈璘在韩国的后裔现有1200多人。2004年12月7日至10日,韩国陈氏宗亲会会长陈邦植先生和陈炅度先生应邀回到云浮寻根问祖,并参加《陈璘传奇》首发式。

      云雾山云雾山具有断块山性质,是数列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地的总称。各列山地都有许多小河造成的深谷和多级瀑布,水力资源丰富。山地高度一般为300~800米,最高峰大田顶位于信宜县南部,海拔1704米。山地中有许多狭长谷地和石灰岩溶蚀盆地。谷地亦沿构造线呈东北—西南向伸延,长10公里左右,宽约0.5~1公里。

      盆地中有一系列喀斯特残丘地形。云雾山年降水量约1500毫米,湿度大。河流水量丰富,多深谷,并多直角拐弯。山上有松、杉、竹林,也产茶叶等。

  •   经济

      工业云安县地处西江中游南岸,国道324线横贯中部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广东省松脂、肉桂、石料建材生产基地之一。境内矿产有瓷土、石灰石、银、铜、铁、锡、铝、锌等30多种。瓷土储量达4亿立方米,石灰石储量达3.5亿立方米。

      民国时期,各地建有土窑生产砖瓦。托洞乡黄花凹、屈公、云青一带有50%~60%农户从事铁器生产,生产的松香钩刀远销德庆、广宁及广西等地。六都圩有小糖寮生产蔗糖,六都莲塘村有皮革加工工场。六都、茶洞、镇安、富林、白石等地生产的石灰曾销往广州、香港、澳门,质地优良,称为“东安灰”。1958年后各公社建立农具厂,生产五一步犁、双轮双铧犁、大板车、水车、水稻收割器等农机具;有粮食加工厂、红砖厂、小水电站等企业。1972年南乡水泥厂达年产硅酸盐水泥1.6万吨的规模。1978年后,六都、茶洞、富林等乡镇建立起一批以石料建材为重点的企业。80年代,水泥、石材加工、陶瓷、化工等逐步成为县境的支柱产业。

      1996年县委、县政府实施“农业稳县、工业立县、第三产业旺县”的发展战略,确立工业的主导地位。1997年制订《关于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决定》,以石料加工为主的私营企业蓬勃发展,全县有石料加工、水泥建材、工业陶瓷等各类工业企业2141家,其中石料建材企业1000多家,年产石料板材217.8万平方米,年产水泥30.09万吨。是年工业总产值达106372万元。其中国有企业产值2334万元,集体企业产值6513万元,以“三资”企业为主的其他企业产值97525万元。全年轻工业产值17799万元,重工业产值88573万元。1997年县工业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15201万元,比增8.3%。其中:轻工业为18547万元,重工业为96654万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4%和9.1%。全县发电量7382万千瓦时,自来水生产量195.5万吨,大理石板材35.7万平方米,花岗岩板材198.9万平方米,水泥33.36万吨。

      2000年新发展工业企业96家,其中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有11家。是年全县有工矿企业1361家,主要是水泥、石材、陶瓷、水电等行业,年产硅酸盐水泥130万吨、石板材353.1万平方米,年发电量17341万千瓦时。年内实现工业产值158143万元,比上年增长15.0%。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75.4万元,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全部盈利,实现利润259万元,增长43.9%。

      农业县境地处粤西,属亚热带气候,普遍种植水稻。新中国成立初期,水稻产量很低,1952年水稻亩产量:镇安乡103.5公斤,托洞乡108公斤,双富乡(富林)108.5公斤。1956年早造,六都乡水稻亩产120.5公斤。1956年后,各地大力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推广良种和新耕作技术,水稻产量逐年提高。1963年早造,白石公社西圳大队磨头墩生产队引种珍珠矮38亩,平均亩产达517.5公斤。1964年大力推广珍珠矮等矮秆优良品种,水稻亩产量较过去有显著的提高。1982年村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政府加强对农业的领导,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改造低产田,推广水稻规范化栽培技术,选用高产、优质的杂交组合良种,水稻连年增产。1994年国家仓容不足,一些地方出现卖粮难现象。1996年县境建立粮食工作责任制,各级领导创办水稻高产示范片,全面实施沃土计划、改造中低产田,推广抛秧新技术。是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13602.3公顷,总产量99557吨,亩产490公斤。1997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13458.7公顷,总产量101665吨,亩产504公斤。1998年4月3日,通过省农业厅、省统计局等部门的验收,县被省评为吨谷县。2000年全县水稻播种面积13458.7公顷,总产101674吨,亩产504公斤。

  •   资源

      土地资源云安县31996年全县土地总面积120290.48公顷,其中农用地108727.65公顷,建设用地5311.56公顷,未利用地6251.36公顷。2000年全县农用地面积108583.12公顷,比1996年减少144.53公顷;建设用地5529.24公顷,比1996年增加217.68公顷;未利用地6178.12公顷,比1996年减少73.24公顷。

      矿产资源经地质勘探部门勘查及群众报矿,先后在县境内找到34种矿产。内生矿产有铁、锰、铜、铅、锌、锡、铊、金、银、铌钽、稀土、毒砂、硫铁矿、水晶、钾长石、白云母、重晶石、石棉、萤石、花岗岩、矿泉水,沉积矿产有煤、泥炭土、铁、磷、石灰岩、白云岩、大理岩、石英岩等,风化和风化坡积及冲积矿产有高岭土、粘土、砂(河沙)、砂金、砂锡等。石灰岩、大理岩、铁矿为云安县的主要矿产。

      水资源县境多年平均降雨量1589毫米,多年平均地表水径流量9.47亿立方米,另有西江过境(客水)径流量2235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总储量2.4亿立方米。2000年每人拥有水量(不含过境客水)3126立方米。全县有蓄水工程261宗,年蓄水量9525万立方米。

      生物资源县境地处亚热带,低山丘陵广布,夏长冬短,雨热同季。历史上原生植被丰富,以亚热带、热带性科属植物构成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有乔木近200种,灌木300种,以樟科、壳斗科、桃金娘科、桑科、茶科等10多科为优势,优良树种有赤藜、白藜、苦椿、青桐栲、樟树等。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农垦、放牧、砍伐、开发矿业等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大部分遭到破坏,仅前锋、高村、托洞等地略有残存。植被类型主要有较能抗旱的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或者草地。[8]

      境内动物有鸟类、兽类、鱼类、爬行类、昆虫类等100多种。数量较多、分布面广的动物除家养畜、禽外有燕子、画眉、麻雀、相思鸟、老鹰、乌鸦、果子狸、白鼻狸、鼠、塘虱、黄鳝、泥鳅、虾、田螺、金环蛇、银环蛇、黄肚仔、乌肉蛇、泥蛇、青蛙、蚂蚁等。华南虎、华南金钱豹等猛兽已绝迹。

  •   领导

      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金繁丰

      简历:金繁丰,男,汉族,浙江省临海人,1959年4月出生,在职研究生学历,1976年8月参加工作,1982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安县委书记、县四届人大常委会主任。

      县委副书记、县长:肖向荣

      简历:肖向荣,男,汉族,广东罗定人,1962年10月出生,在职大专学历,1982年4月参加工作,1989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安县委副书记、县长。

      县政协主席:陈荣喜

      简历:陈荣喜,男,汉族,广东云城区人,1952年5月出生,在职中专学历,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政协云安县四届委员会主席、党组书记。

      县委副书记、党校校长(正处级干部):王树雄

      简历:王树雄,男,汉族,广东普宁人,1969年1月出生,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1989年7月参加工作,199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安县委副书记、党校校长。

      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钟建锐

      简历:钟建锐,男,汉族,广东郁南人,1971年8月出生,广东省委党校经济管理在职大学学历,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中共云安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