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于都县

于都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于都县地处江西省赣州东部,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冲”之称。东邻瑞金市,南连会昌县和安远县,西接赣县,北毗兴国县和宁都县。县政府驻贡江镇,县城距赣州市65千米,北距省会南昌市422千米。是中国第四个客家人口过百万的客家聚居地,境内通行客家方言。于都县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长征精神的发源地、中央苏区全红县之一和苏区精神的形成地之一,诞生了16位共和国将军。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于都县 外文名: Yudu 别称: 雩都 所属地区: 中国 江西省赣州市 下辖地区: 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罗江乡、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 面积: 2893平方公里 人口: 94.4万人 著名景点: 于都红军大桥 机场: 赣州黄金机场 电话区码: 0797 邮编区码: 342300 政府驻地: 贡江镇 火车站: 于都火车站 地方方言: 客家语-于桂片 车牌代码: 赣B 行政类别: 县 电话区码: 0797 邮政区码: 342300 下辖地区: 禾丰镇等9镇14乡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人口: 105万(2012年底) 面积: 2893平方千米 地方方言: 客家语-于桂片 著名景点: 长征第一渡、屏山 现任领导: 县长:陈阳山 书记:蓝捷 地方特产: 峡山道菜、岭背柿饼、梓山酱油等

  •   交通状况

      于都交通运输,古时以水运为主,1935年始有汽车运输。改革开放初期,全县仅有各级公路135条,总长836.46

      于都县5于都县公里,公路密度27.67/百平方公里;目前,于都拥有各类公路里程2558.15公里,其中:国道91.45/2条(323线、319线),省道54.24公里/2条(银于线、庄黄线),省养县道93.8公里/3条(于盘线、利朱线、三门-金线),县道377.984公里/16条,乡道528.261公里/57条,村道1505.725公里/724条,有渡口32个,公路密度83公里/百平方公里。基本形成了以县城为中心,以国道323线、319线、省道于银线为主骨架,县道为支架,乡村道为延伸的公路运输网络。实现市至县通二级公里水泥路,21个乡镇机关所在地通水泥(油)路和372个行政村通公路及134个行政村通水泥路,水泥砼(油)路面里程为605.79公里,占通车里程的25%。

      2001年12月开工建设赣龙铁路58公里,于2005年4月正式通车。境内航道2条,航线总里程123公里。有大型桥梁6座,即寒信大桥、水头大桥、红军大桥、长征大桥、三门大桥和新澄江大桥,总长2030.24米。中型水利枢纽工程2座,即渔翁埠水电站和下栏水库工程。

  •   历史沿革

      于都县2于都县于都始建县于西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北有雩山,取名雩都,1957年改称“于都”。建县时幅员辽阔,所辖地域含现瑞金、会昌、石城、宁都、安远和寻乌诸县。素有“六县之母”和“闽、粤、湘三省往来之冲”之称。古时于都曾为赣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和军事要地,郡治设在于都近250年之久。苏区时期,先后分设于都、胜利、登贤、瑞西、兴胜、于西等县,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于都县城。

  •   地方特产

      于都县7于都县于都土特产有峡山道菜、岭背柿饼、梓山酱油、盘古山绿茶、禾丰珍珠粉、高山青草奶等;工艺品有唐三彩工艺品等;

      独特的饮食文化:境内有悠久的客家饮食文化。

      特色小吃有:薯粉饺子、禾丰珍珠粉是于都的传统名点,眉公酥是于都的传统茶点。烧买、花丸、芋包、糯米果、春卷黄元米果、索粉、炒花生、盐花生、云片、瓦角酥、柿饼、擂茶等是于都的特色小吃。

  •   地貌概况

      于都境内地貌复杂,有盆地、丘陵地、丘陵和绵延的山地,也有宽广的山间河谷堆积平原及岗地,整个地势由一系列平行山岭与许多大小不等、成因多样的盆地组成。总体上是南岭山系武夷山的余脉,属丘陵低山区,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三面地势较高些,逐渐向中、西部倾斜。位于靖石、盘古山、利村之间,主峰海拔1312米的屏坑山为境内最高峰;峡山与赣县交界处的贡水河床为县域最低处。境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1283公里,主要河流有贡水、梅江、濂江,其中贡水在境内的长度为66公里。出露地层以震旦纪、白垩纪为主,分布最广。全县耕地面积49.3万亩,有效灌溉面积34.2万亩,山地面积321万亩,丘陵面积212.6万亩,平原面积47.7万亩,江河水面16.2万亩,水力蕴藏量达38.7万千瓦。

  •   基本概况

      于都地处赣州市东部,距赣州65公里,南昌422公里;东邻瑞金,南接安远,西连赣县,北毗兴国和宁都;位于东经115°11”~115°49”,北纬25°35”8"~26°20”53"之间;辖23个乡镇,357个行政村,总面积2893平方公里,南北长83.25公里,东西宽63.33公里;人口94.4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74万,人口密度326人/平方公里;县政府驻地在贡江镇,该镇面积154.65平方公里,辖28个村和8个居委会,总人口16.85万。改革开放以后,农业人口向城市化转移速度加快,仅2000-2005年就转移6.5万人;城区面积由改革开放初期3平方公里扩大到12平方公里;境内少数民族有畲族,占总人口的0.4%;境内通行客家方言。

      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

      于都县1于都县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有寒潮、台风、高温干热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全县总面积的67.8%,水稻土占11%。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钨、锡、铋、锌、金、银、铜、铁、锰、稀土、灰石、透闪石、耐火粘土等28种,是赣州市重要的矿产品基地。其中钨矿有大、中型矿区7处;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于都县“山明川秀,地丽物繁”,名胜古迹众多,旅游景点引人入胜。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另外,在全国新农村建设发源示范点――罗坳油槽下和梓山欧阳屋新开发的农家乐休闲旅游景点,吸引各地游客旅游观光。目前于都正计划组织筹备建立长征文化艺术旅游节和唢呐艺术旅游节;新开发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园、杨公坝、盘古茶场生态旅游等10个旅游景区。

  •   教育文化

      于都县6于都县1949年全县有中学2所,公、私立小学146所,在校学生近万人,1978年全县有学校725所,其中高中18所,初中18所,小学689所,在校学生共计97871人,其中中学生21513人,小学生76358人,入学率为92.8%;教职工4272人,其中公办教师1978人,民办教师2297人。改革发展至今,全县已拥有各类学校451所,其中中等专业学校3所、普通中学46所、小学326所,幼儿园75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人数21.73万,教职工总数8012人,其中专任教师7210人。

      改革开放初期,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58个,其中县医院3所,即人民医院、中医院和皮肤病防治所,乡镇卫生院26所;床位484张,卫生技术人员437人。目前全县有各级医疗卫生机构142个,其中医院5所,卫生院23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12个,妇幼保健院1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个;床位数1061张,医务人员1346人,其中技术人员1220人。

      县城设有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广播电视台等文化设施和采茶剧团;地方剧主要有赣南采茶戏,主要传统戏有《南山耕田》、《王三卖肉》、《才郎别店》、《妹子》、《补皮鞋》等,改革开放初期县采茶剧团排演的《茶童戏主》盛演不衰,后拍摄成同名戏曲艺术片,深受广大观众喜爱。

  •   旅游

      于都县

      现已开发“红”、“绿”、“古”特色旅游景区10余处,如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园――东门渡口、毛泽东旧居何屋;江西第一、江南第二大高山草场――屏山牧场、罗田岩摩崖石刻、宝塔公园等。

      长征第一渡

      被称为“长征第一渡”的“于都红军大桥”是于都县横跨于都河的第8座大桥,1934年,8.6万红军主力从于都河上8个渡口渡河,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路。当时,河上没有一座桥,于都人民搭浮桥,摆渡船,把红军送上了漫漫征程。[10]

      罗田岩

      位于县城贡江南岸楂林村323国道旁,距县城1公里。是历代名人摩崖石刻众多,丹山碧水为主的历代风景名胜地,开发于南北朝,创有“华岩禅院”,为《爱莲说》碑刻发表地。

      屏山

      屏山,坐落于县南部的靖石乡境内,距县城约60公里,旧名龙山,海拔1312米,为县内最高峰,山麓四周百余里,皆山石层垒而成,属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山高如屏,有奇禽异兽,盛夏最高气温29℃。山顶处,明代农民起义军首领朱绍纲曾在此安营扎寨、练兵习武。

      宝塔公

      宝塔公园,位于县城西门323国道旁,宝塔旧名“慧明院塔”,始建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后几经重修。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重修,更名“重光宝塔”,素有“雩都文峰”之称,备受民间爱护。文革时被毁,2004年全县人民自发捐资移址重建。现宝塔高55.26米,塔型八面朔风,塔身七级重檐,每级设游廊;塔单层设子、午、卯、酉、四大正门。双层设乾、坤、艮、巽四大隅门,塔刹四级铸铁,塔胎呈八角形,直径12米,塔体框架砖混结构,外砌青砖,着色调和,仿宋风格。

  •   经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工业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05年全县实现工业总产值12.31亿元,比1978年(2829万元)增加了43.5倍。2005年主要产品产量:钨精矿年产量达2997.26吨、发电量722.8万度、齿轮845万件、原煤5.5万吨、水泥62.3万吨。而1978年65%钨精矿产量仅526吨,发电量71.17万度,水泥1591吨,石灰93204吨。目前于都已形成以有色冶金、新型建材、机械电子、现代轻纺和食品加工为主导的五大支柱产业。铁山垅钨矿、江铃齿轮有限公司、国兴集团东方红水泥有限公司、国兴集团东方红于都旋窑水泥、县供电有限责任公司和以泰电子厂为本县及至省市知名企业。

      于都县4于都县于都工业园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已累计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31亿元,完成“三通一平”面积3700亩,引入县外资金29亿元,签约项目146个,动工建厂企业17家,投产企业42家,被评为省重点工业园区。

      于都现有220kV变电站一座,220kV线路3条,110kV变电站3座,110kV线路5条,35kV变电站11座,容量45830kVA,35kV线路15条,计168.34km。

      1978年以来,全县退耕还林面积3万亩,荒山开发利用面积5.2万亩(属退耕还林工程),控制水土流失面积52万亩,保护基本农田面积44.2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6%提高到67.4%。同时完善了农田水利等基础措施,为农民增产增收、农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条件。2005年农业生产总值15.7亿元,比1978年(6154万元)增加25.5倍;2005年晚稻总产11.33万吨,单产694斤,比1978年(晚稻种植面积37.4万亩,单产334斤)翻一翻。2005年油菜播种面积7.04万亩,总产6362吨,单产90公斤,与1978年相比,面积增加一倍,单产增加1.7倍。2005年瓜果总产量25340吨,其中脐橙产量14787吨;1978年水果产量23807担,其中柑桔8910担;果园面积2692亩,其中柑桔1081亩。2005年水产品养殖面积43195亩,总产量13309吨;1978年全县水产养殖面积仅17066亩,产量仅11677担。2005年肉类总产量为43333吨,生猪出栏288974头,家禽出笼118326百羽,黄牛出栏27750头,水牛存栏6615头,牛奶产量45080吨,奶牛存栏9016头;1978年畜牧产品以自给为主,全县生猪存栏140640头,家禽存栏7084百只,黄牛存栏25074头,水牛存栏13048头,牛奶产量仅169担。当前于都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省、市级龙头企业9家,带动我县农业经济稳定发展。

  •   自然资源

      于都县3于都县于都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9.7℃。一月和七月平均气温分别是8.2℃和29.7℃,极端气温为39.9℃和-8℃,年均降水量1507毫米,4-5月降雨量约占全年的47%,年日照时数1621.9小时,年均无霜期305天。有寒潮、台风、高温干热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土壤类型主要为红壤,占全县总面积的67.8%,水稻土占11%。境内地下矿藏资源丰富,有钨、锡、铋、锌、金、银、铜、铁、锰、稀土、灰石、透闪石、耐火粘土等28种,是赣州市重要的矿产品基地。其中钨矿有大、中型矿区7处;煤、石灰石储量大,分布广。

  •   行政区划

      全县辖9个镇、14个乡:贡江镇、铁山垅镇、盘古山镇、禾丰镇、祁禄山镇、梓山镇、银坑镇、岭背镇、罗坳镇、罗江乡、小溪乡、利村乡、新陂乡、靖石乡、黄麟乡、沙心乡、宽田乡、葛坳乡、桥头乡、马安乡、仙下乡、车溪乡、段屋乡。共有25个居委会、352个村委会。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