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泗县

泗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泗县位于安徽省东北部隶属宿州市,黄淮海平原南端,地处苏皖两省五县交界地带,地近沿海,背靠中原,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安徽省东向发展前沿县,加快皖北及沿淮三市六县发展重点县。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94.4万人,辖15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泗县历史悠久。早在夏朝即始建制,古称虹县、泗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境内有自然秀美的“虹乡八景”,有楚汉之争的古战场—霸王城古迹遗址,有目前国内保持最完整的隋唐大运河通济渠遗址。2013年6月,隋唐大运河泗县段已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9月,运河申遗顺利通过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现场验收,将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泗县文化金字品牌。加之宿淮铁路、泗许高速、明徐高速即将建成通车,泗县未雨绸缪,做好了新一轮经济发展提速的准备。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泗县 外文名: SiXian 别称: 虹县、泗州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省 下辖地区: 泗城镇、墩集镇、丁湖镇等15乡镇 面积: 1787平方公里 人口: 92.2万人(2007年末) 地理位置: 安徽省东北部 地域名人: 杨剑华、周德平 知名企业: 三信水泥、惠丰电源、虹乡纸业、新林服装 机场: 徐州观音机场 电话区码: 0557 邮编区码: 234300 火车站: 宿州火车站、泗县火车站 行政类别: 县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车牌代码: 皖L 气候条件: 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 气候条件: 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 地方方言: 中原官话(信蚌片) 行政类别: 县 邮编区码: 234300 电话区码: 0557 人口: 92.2万人(2007年末) 面积: 1787平方公里 下辖地区: 泗城镇、墩集镇、丁湖镇等15乡镇 著名景点: 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江上青林园 建立时间: 北周

  •   交通

      泗县交通便捷。104国道、303、329省道穿境而过,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泗(洪)许(昌)高速一期建成通车,明(光)徐(州)高速和宿(州)淮(安)铁路正在建设,即将全县通车。西距京沪高铁50公里,北距徐州观音国际机场76公里,东距连云港出口海口200公里。全县水运码头3个,年吞吐能力约55万吨,航运经新汴河、洪泽湖、大运河可入江通海。

  •   人口

      泗县4明弘治八年(1495),虹县共有1732户,38820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16人。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泗州(今泗县、泗洪两县)共有136141户、588112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47.9人;咸丰、同治年间,因战乱、瘟疫、灾荒,灾民外流,至光绪十二年(1886),泗州人口减少到65893户,289633人,其中男141342人,女14829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9.2人。民国24年(1935),泗县(今泗县、泗洪两县)计有94991户,619913人,其中男322679人,女296934人,平均每平方公里155.8人。1949年,泗县共有92850户,387415人,平均每平方公里216.8人。1985年共有659721人,平均每平方公里363.2人。截至2013年,全县总人口9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万人。

  •   农业概况

      泗县6泗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山芋、绿豆、红小豆等,常年产小麦4亿斤,玉米2 亿斤,薯类10亿公斤,豆类4000万公斤,稻谷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西瓜、蔬菜等,常年产花生9000万公斤,皮棉25万担,蚕丝300吨,是安徽省蚕桑养殖基地,全国棉花大县,优质棉基地。养殖业主要有牛、猪、羊、鸡、鸭以及鱼、蟹等。2005年大牲畜(主要为牛)存栏13.46万头,出栏11.39万头;生猪存栏44.84万头,出栏62.03万头;山羊存栏35.09万只,出栏55.01万只;家禽存栏578.44万只,出栏1331.77万只;全县拥有可养水面5万亩,水质良好,特种水产养殖(河蟹、特类鱼)前景广阔,沱河万亩精养塘正在开发建设之中,畜牧业产值达到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达40%,是安徽省养殖“十强县”、全国山羊板皮基地县和瘦肉型生猪基地县。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达46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25%,林木年生长量为65.3万立方米,现年采伐量为55万立方米,是皖北地区重要林业县,省绿化先进县,全国绿化达标县。

  •   历史沿革

      北周设泗州。因泗水得名。1912年改泗县。

      泗县5泗县2000年,泗县辖12个镇、7个乡:泗城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屏山镇、草庙镇、长沟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大杨乡、小梁乡、三湾乡、徐贺乡、瓦坊乡、瓦韩乡、大路口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805184人,其中:泗城镇56277墩集镇30642丁湖镇51870草沟镇52292长海镇43939黄圩镇58309大庄镇59305山头镇60258刘圩镇43990黑塔镇48354草庙镇23773屏山镇33491大路口乡41380瓦韩乡22437大杨乡38974瓦坊乡52540小粱乡26038徐贺乡25322三湾乡35993www.xzqh.org

      2005年,原三湾乡并入泗城镇,瓦韩乡并入草沟镇,徐贺乡并入屏山镇,小梁乡并入黑塔镇。

  •   地理

      位置泗县地处淮北平原东部,为安徽省东北边缘县,位于北纬33°16′~33°46′,东经117°40′~118°10°′。

      泗县旧境东至老子山,交江苏省淮阴县界,西至虞姬墓,交本省灵璧县界,横长155公里;南至天井湖,交本省五河县界,北至湖山庄,交江苏省睢宁县界,直长140公里。东南至淮河,交盱眙县界,西北至渭桥,交睢宁、灵璧县界,斜长125公里;西南至马家集,交五河县界,东北至归仁集,交江苏省宿迁市边界,斜长85公里。全县面积3975平方公里。民国38年(1949)5月,马公店、上塘集以东划出,组建泗洪县。现行区域西起长沟乡许韩庄,交灵璧县界,东止黑塔区大魏乡朱庙,交泗洪县界,宽43.5公里;南从墩集区大路口乡小营庄,交五河县界,北到大庄区大庄乡许庙庄,交睢宁县界,长44.3公里;东南从墩集区霸王乡界牌张,交泗洪县界,西北至黄圩区曹场乡朱埝庄,交睢宁县界,约58公里;西南起草沟区大梁乡沈庄,交灵璧、五河县界,东北至山头区找沟乡的后蔡庄,交宿迁县界,约674公里。面积1787平方公里。区域基本呈长方形。

      气候泗县境内大属暖温带半温润季风气候,适于各类农作物生长,尤其是农林牧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日照时数为2284至2495小时,日照率52%至57%,年气温14℃,年均无霜期200至220天,年均降水量800至93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56%。气候资源较为优越,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主要气象灾害有旱、涝、风、霜、冻、冰雹等。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四季之中春、秋季短,冬、夏季长,春季天气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潮频袭。

  •   基本概况

      泗县1泗县历史悠久,古称虹县、泗州,1912年废州设县。泗县是著名皖东北抗日根据地,是彭雪枫、江上青等战斗和献身的地方,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泗州戏的发源地。泗县隶属宿州市,辖1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总面积1787平方公里,人口87.2万,其中农业人口75万人,劳动力47万人,富余劳动力26万人。泗城镇城区规划区面积23平方公里。建成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泗城绿化覆盖率14%;大庄、刘圩、草沟等小城镇建设已具农村新型集镇雏形,一个以泗城为中心,以重点集镇为骨干、点线相连,布局合理,功能较齐全的小城镇框架基本形成。2010年,县城城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0万人。

      泗县交通发达,四出便捷。境内公路四通八达,104国道和303、329省道贯穿全境,全县辐射与环型并举的公路网络已初具规模,全县晴雨通车公路里程1600公里。毗邻多条高速,东距宁(南京)—宿(迁)徐(州)高速泗洪出口20公里,西距合徐高速宿州出口90公里,泗(县)许(昌)高速已经开工建设、规划中的明(光)睢(宁)高速即将开工建设。

      泗县邮政电信基本实现现代化。全县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传输数字化。程控电话、移动通讯、宽带网络(ADSL、光纤)覆盖全县。无线寻呼全国联网,数据通信业务与世界息息相通。

      泗县2泗县泗县金融体系健全。以人民银行、专业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为主体,可以办理外汇贷、存、汇款,贸易、非贸易结算,外币兑换、外汇票据的承兑贴现、资信调查、咨询业务等,金融机构网点遍及城乡。泗县城镇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综合功能逐步增强。二环路即将建成通车、经济开发区已达“六通一平”,污水处理厂等一批基础设施工程顺利实施,全县城镇化率达25%。目前,县城城区有日供水5000吨自来水厂一座,开发区内的日供水5设中。

      泗县农副产品丰富。泗县是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水稻、大豆、玉米、山芋、绿豆、红小豆等,常年产小麦4亿斤,玉米2亿斤,薯类10亿公斤,豆类4000万公斤,稻谷1亿公斤;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芝麻、西瓜、蔬菜等,常年产花生9000万公斤,皮棉25万担,蚕丝300吨,是安徽省蚕桑养殖基地,全国棉花大县,优质棉基地。

      泗县工业依托自然资源优势。改革开放以来,泗县经济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初步形成粮棉加工、板材加工、山芋粉丝加工、医药化工为主的工业生产体系。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1家,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27亿元。三信水泥、惠丰电源、虹乡纸业、新林服装等一批企业相继建成投产,中南特钢、南虹纺织、泗州面粉等即将投产运行。

      泗县商贸流通。全县拥有大型商贸企业10余家,其中泗州商城、文庙商城、泗城镇高尤建材市场等各类专业市场30多个,万德福、上海华联、苏果、宁波罗蒙泗县专卖店等大中型零售企业20多家,从业人员4000多人,年成交额达13亿元,年消费品零售总额达9亿元。

  •   工农经济

      泗县7近几年是我县工业经济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工业强县”这一战略目标,以开发区为平台,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形成了轻纺服装、医药化工、钢铁建材、林木板材、粮油加工、畜禽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工业经济总量、质量不断提升。

      作为农业大县,我县农业农村经济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化发展为路子,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效益农业蓬勃发展,农业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   当地名人

      杨剑华泗县8杨剑华

      江苏睢宁人,国家二级美术师,中国指画研究会理事,省美协会员,县书画协会主席。长期在文化部门从事群众书画的组织辅导与创作。长于人物画的学习与创作。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讴歌中华英魂,透视人间善恶美丑。多年来,有连环画《新苗茁壮》、《小闯》、《硝烟》和大幅画《雪夜出诊》出版。一百多幅作品参加省级美展和省级以上报刊发表。国画《北京的声音》、《如今丰收不靠天》、《李月华》、《人》、《乡魂》、《评千秋功罪》等参加全国性美展。其中《乡魂》获文化部主办的《迎港归全国书画大展》人物画优秀奖。《残碑》获省二等奖。指画《除恶务尽》、《司马迁》、《曹雪芹》、《济公》参加七、八、九、十届全国指画展。并荣获“天山杯”和“黄鹤杯”银奖。国画《猜谜图》、《杜甫》、《除恶图》、《华夏英魂》等作品入选赴圭亚那、日本、法国、比利时、韩国展出。指头画《笑佛》应北京东才文化研究会之邀参加《国际中国画名家精品邀请展》在北京、广州、深圳等地展出。个人艺术简历入录部分名人辞书。 周德平泗县9周德平周德平,1952年生。泗县文艺创研室副主任,国家二级编剧。1980年前后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小说、曲艺作品20篇,发表、上演大小剧作12部。主要作品《迎妈妈》、《情义千秋》、《红杏出墙》、《嫂子故事》等,先后荣获安徽文艺调演创作奖、第四和第十一两届公费华东田汉戏剧奖、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调演剧目奖、第四届安徽文学奖、安徽省98规划题材剧本奖。

  •   教育

      幼儿教育民国36年(1947)秋,长直沟中心国民学校附设1个幼儿班,收幼儿30人。次年秋,学校停办,该班随之解体。

      1952年在东关小学开办幼儿班1个班,招收幼儿44人。1956年,全县有幼儿园2所、3班,在园幼儿85人。1957年后,经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周折,幼儿教育忽起忽落。1980年以来,幼儿教育健康发展,到1985年,全县有幼儿园51所、258班,在园幼儿8550人。幼儿园(班)一般都开设语言、计算、图画、故事、唱歌、游戏,手工劳动等课程,每天上3~4节课,每节课30分钟。上课以游戏形式为主,寓教于乐,生动活泼,基本上克服了早期存在的幼教小学化的偏向。

      小学教育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下颁“立停科举,以广学校”的诏令。泗县自光绪三十四年起,先后办起两等小学堂、高等小学堂各1所,初等小学堂6所。其中设在现辖区域内的有:泗虹初等小学堂,光绪三十四年开办于州治东文昌宫内(今县人民政府院内),甲、乙2班,学生80人。泗州官立高等小学堂,设在北关察院旧址(现供销合作总社所在地)。宣统元年(1909)初办时有1班,学生40多人。次年发展到2班,学生80人。宣统三年,辛亥革命发生,上述学堂停办。

      泗县11民国元年(1912),泗县有小学5所,其中较有名的3所:一是原泗虹初等小学堂恢复改建的“泗县县立同盟小学”,设甲、乙2班,每班学生40余人;二是原泗州官立高等小学堂恢复改建的“泗县县立第一高等小学”,设甲、乙、丙、丁4班,每班40多名学生;三是新办的“泗县县立同盟女子小学”,设在文昌宫前院,2班,学生80多人。之后,泗县小学不断发展,民国2年7所,4年20所,5年24所,6年29所,7年43所,8年68所,9年140余所,为泗县早期小学发展的高峰。

      民国10年起,由于自然灾害、军阀战乱以及土匪抢劫的影响,泗县小学渐次衰减。10~13年,与9年相较,小学递减80多所。14~15年略有回升。后又连年下降,到18年减到30所。19年增加12所。21年达51所。22年续增到62所,在校学生4451人。23年又减至58所,在校学生4097人。

      民国27年秋,日本侵略军人侵泗县,沦入敌区的小学停办,大片非沦陷区的小学,在国共两党一度合作抗日的有利条件下,得到坚持和发展。据28年统计,全县小学52所(其中乡镇小学31所),在校学生2170人。

      民国29年2月,主政皖东北的安徽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盛子瑾动摇出走,上述小学由泗县新建的抗日民主政府接收管理。

      民国30年12月,当时以泗县为中心,划片建置的几个边区县共有小学150所(完小22,初小128)、224班,9020名学生,教员262人。其中泗南县小学74所(完小11,初小63)、129班,在校学生5053人,教员150人;泗宿县小学38所(完小4,初小34)48班,在校学生1645人,教员48人;泗五灵凤县小学16所(完小4,初小12)、16班,在校学生800人,教员18人;半城直属区小学18所(完小2,初小16)、23班,在校学生1130人,教员27人;洪泽湖小学4所(完小1,初小3)、8班,在校学生392人,教员19人。31年起,小学续有发展,到33年,仅泗宿一县就有小学100余所,学生4000多人。泗县分属于泗南、泗宿、泗五灵凤、泗灵睢等边区县的现有区域范围内,到抗战胜利前夕,计有小学63所(完小6,初小57),在校学生5067人。抗战胜利后,续办南关女子小学1所、6班,学生125人;泗城市小学1所、5班,学生200人;从半城迁来雪枫小学1所、6班,200名学生(均是烈士、干部子女)。至此,全县现有区域内共有小学66所、143班,在校学生5592人。

      民国35年秋,国民党重兵进攻解放区,泗县解放区小学先后停办。这时,县国民政府又陆续办起中心国民学校34所、135班,2581名学生;国民学校100所、150班,6890名学生,为泗县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37年秋,泗县解放前夕,这些小学全部停办。同年11月,县人民政府主政后,陆续恢复旧有小学33所,新办小学96所(内有部分私塾转办的小学)。到民国38年9月,全县小学达129所、201班,在校学生6585人,教职工250人。

      建国后,小学续有发展,1952年,全县小学达289所,是建国前夕的2.31倍;学生19651人,接近于建国前夕的3倍。这些小学都坚持学校为工农开门,优先招收工农子女人学,对家庭经济有困难的工农学生给予减免学杂费。1949、1950两年,全县暴雨成灾,各小学都坚持教学与生产救灾相结合,实行轮班教学、分散教学和湖坡教学。同时组织学生开展纺纱、打席、拾草、拾粪等勤工俭学活动。1950年第二学期,据大庄、屏山、黄圩、长沟、沱东、汴河、刘圩7区统计,小学勤工俭学收入为2937.835万元(旧人民币)。

      1953~1957年,贯彻执行“整顿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方针,对已有小学进行全面整顿,并重点发展一些小学。1957年,全县有小学323所(完小50,初小273),在校学生31575人,同1952年比较,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8.38%和60.67%。各小学教学质量也有很大提高,1957年,全县2004名报考初中的高小毕业生,各科成绩总平均83.5分,其中最高平均分94.5分,最低平均分72.5分。1954、1957两年,全县还指导、安排2878名未能升学的高小毕业生走上了工农业生产岗位。

      1958年,全县小学发展到450所,在校学生44652人,但因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不少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分子,加之反“右倾”、拔“白旗”,在教师中批“白专道路”,在学生中批“智育第一、分数挂帅”,学校数度停课大炼钢铁,秩序混乱,教学质量一度下降。

      1965年,小学大发展,全县达1060所(完小78,初小982)、1761班,在校学生62143人。其中实行半日制、间日制以及早、午、晚班办学形式的耕读小学班776个。同1958年相比,学校数增长1.35倍,学生数增长0.39倍。1966~1976年,全县小学管理体制和教学设施被破坏,教学人员有的被打成“黑帮分子”,集中起来“劳动改造”,有的调回原籍,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各校纪律废弛,秩序混乱,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1978年以后,加强党对学校领导,为错划右派和被打成“黑帮分子”受到错误处理的教育工作者改正和平反,贯彻“调整、整顿、巩固、提高”方针,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学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师生精神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关第一小学两个学雷锋小组,多年如一日,给第三居民委员会的徐大娘、朱奶奶两位烈属老人挑水、买面,打扫环境,胜似亲人。1981年,大庄朱祠小学三年级学生郝庆金在上学的路上,拾到一个1752元的存款折,立即交到学校送还失主。小学经过调整、整顿,1985年巩固到452所、2579班,在校学生102283人,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是1949年建国初期的3.5倍和15.53倍;与民国36年泗县(包括现已划归江苏泗洪和本省五河县管辖的区域)小学发展的第二个高潮期相较,学校数和学生数分别增长2.37倍和9.79倍。

      中学教育民国38年9月,县人民政府根据“维持原有学校,逐步作可能与必要的改革”的方针,委蒋伯明为副校长,恢复原泗县县立初级中学校,更名泗县中学。初设一年级1班,招生55人。1952年发展到7班,在校学生365人。在此阶段,该校针对地方连续发生自然灾害的特殊情况,吸收老解放区教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成功经验,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以巩固学额、坚持灾区教学为中心的生产抗灾活动。在近20亩校田里种菜种粮,并从事积肥、割草、垫路等劳动,据1961年上半年统计,全校师生生产劳动收益317.1万余元(旧人民币)。1956年暑假,在大庄建立泗县初级中学,后依地名改称泗县大庄初级中学。1957年暑期,在长直沟设立泗县长直沟初级中学。至此,全县共有中学3所、14班,在校学生1197人,教职工64人,其中专任教师42人。

      1958年,泗县中学扩建为完全中学,同时增建刘圩、草沟两所初级中学。1959年,在东关外建泗县初级中学(后改称第二中学)。1960年,在黄圩建泗县黄圩初级中学(因办学条件不足,只办一学期,即并入大庄初中)。1962年,设在城东南小朱圩的泗县初级农校改为普通中学,更名泗县墩集初级中学。这时,全县计有中学7所(完中1所,初中6所)、67班(高中9班,初中58班),在校学生3003人(高中406人,初中2597人),教职工340人,其中专任教师185人。

      1963~1965年,贯彻执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控制普通中学发展,全县保持原有7所中学,并作了一些调整。调整后的1965年,在校学生2807人,其中高中407人,初中2400人,教职工由1962年的340人精简到243人,专任教师由185人精简到146人。

      1966~1976年,除重建和新建黄圩等12所初级中学,扩建16所完全中学和大量发展小学附设初中班外,并将28所农业中学转为普通中学。1972年,泗县第二中学并入泗县师范学校,编为附设中学班。1976年,全县有中学40所(完中17所,初中23所)、313班(高中50班,初中263班),另有小学附设初中班98个,共计在校学生18623人(高中3448人,初中15175人),教职工1013人,其中公办709人,民办304人。

      1977年,全县中学调整为完中20所,初中21所,在校学生充实到高中3476人,初中21039人,合计24515人。此后,根据中央“充实加强小学,整顿提高初中,调整改革高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办好重点中学”的方针,对全县中学再次进行调整。1978年9月恢复泗县第二中学。为使学校布局合理,1981年又新建新集高中1所。初中由1977年的21所,一度发展到1980年的76所,进而调整为1985年的50所。小学附设初中班,采取只毕业不招生的办法,到1983年逐步将1977年的85校处理完结。1985年,完中由1977年的20所压缩到3所(泗县中学、刘圩中学、草沟中学);中学在校学生为25610人,其中高中2111人,初中23499人,教职工为1324人。其中公办1225人,民办99人,专任教师1048人。调整后确定的重点中学有泗县中学、泗县新集中学。

      1949~1985年,泗县普通中学计为国家培养初中毕业生67743人,高中毕业生14600人。1977~1985年,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1948人,其中入高等院校786人,入高中专407人,初中专755人。

  •   旅游

    泗县旅游景点

    人文景观

    蟠龙山瑞麟菴阴陵山自然景观隋唐大运河泗县段石龙湖沱河屏山生态园赤山-历史遗迹杨家台遗址

    潼城遗址杨台遗址邓顺兴墓朱买臣墓洼张山汉墓霸王城遗址佘家台遗址马场古井现代建筑中国古鞋博物馆威尼斯水街府前文化广场

  •   民俗文化

      泗州戏旧称“拉魂腔”。安徽四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安徽、苏北及鲁南等地区,约有200多年历史。

      据传与江苏、山东的柳琴戏同出一源。因其艺术形成与发展的主要时期在泗州,解放后为体现剧种的地方特色,故改名泗州戏。

      泗县10泗县泗州戏是由民间说唱以展起来的比较典型的板腔体唱腔剧种。其唱腔南、北方风格交融,婉约与豪放并蓄。尤其是女声唱腔,婉转揉情、优美动人。被群众称誉为“有拉魂的魅力”。泗州戏的艺术表演以“压花场”为基础,分“单压”和“双压”两种,具有明快爽朗、粗犷有力的鲜明特色。泗州戏剧目丰富,如传统剧目《大出观》、《三踡寒桥》、《樊梨花点兵》、《走娘家》、《拾棉花》、《喝面叶》等长期盛演不衰。解放后本县作者创作和整理改编的剧目50多个,其中《有心人》、《海云花》、《借纱帽》等10多个剧目在省地汇演中获奖。本县演员马方元主演的《打干棒》1957年在北京怀仁堂为党和国家领导人演出,获得好评。1999年泗县泗州戏剧团创作演出的现代小戏《三结合变奏曲》赴京参加全国计划生育文艺会演,获银奖。本县现有泗州戏专业剧团一个,民间泗州戏班社15个,坚持长年演出,深受群众迎。

  •   行政区划

      泗县3泗县泗县辖12个镇、3个乡:泗城镇、墩集镇、丁湖镇、草沟镇、长沟镇、黄圩镇、大庄镇、山头镇、刘圩镇、黑塔镇、草庙镇、屏山镇、大路口乡、大杨乡、瓦坊乡。

  •   资源

      水资源全县降雨量适中,沟、河、渠、塘、水库拦蓄水面43782亩,一般能满足工农业用水和水产养殖需要。新汴河、濉河、龙河、沱河、唐河、石梁河上游排水可备调节用水需要。地下水丰富。富水区约9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50.3%;中等富水区约6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33.6%。正常储水10.5亿立方米。

      土地资源据1984年年末统计,全县耕作土壤1905938亩,占总面积71.1%,其中已耕土壤1421563亩,占耕作土壤75%;宜林荒山1.6万亩,占总面积0.59%。从历年粮食单产和土壤养分含量分析,高产田14.97万亩,占122.4万亩产粮田的12.2%;中、低产田107.43万亩,占产粮田87.8%。

      矿产资源石灰石:全县低山除屏山、赤山外均含钙,可烧制石灰、水泥。磷矿:马厂乡附近山区、长沟区阴陵山均散见零星磷块岩堆积,含磷约6%。另外,朱山产玉,邢山产砚石,县北产芒硝,赤山产黄沙,屏山产红石土。[4]

      网络资源基础网络配套设施建设提供已覆盖有;泗县中国移动,泗县中国联通,泗县中国电信,泗县中国网通,泗县邮政等。区域网络,移动基础建设完善。3G网络覆盖,只有泗县城区,未覆盖至乡下。互联网是了解泗县的窗口之一,泗县地区网站门户有:泗县人民政府网、泗州历史文化论坛、泗县论坛、泗县风情网、百度泗县吧、泗县生活网、泗县房产网、泗县人才网、泗县教育网、泗州戏网、老泗州网、虹乡论坛、天下泗州人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