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来安县

来安县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始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称建阳县。后几易县名,至南唐中兴元年(958年),定名来安县。全县辖12个乡镇,两个省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面积1481平方公里,总人口50万。来安区位独特,是安徽省距六朝古都南京最近的县,属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所辖的汊河镇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相邻,离南京长江一桥仅12公里。来安交通便捷,沪宁洛高速公路、104国道和312省道贯穿境内,津浦铁路、合宁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倚县而过;县城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离津浦铁路滁州站仅10公里;内河航运直通长江。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来安 外文名: Laian 别称: 建阳、永阳、顿邱 所属地区: 中国 安徽省滁州市 下辖地区: 来安县辖8个镇、4个乡: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三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 建立时间: 公元前221年 面积: 1481平方公里 人口: 50万人(2011) GDP: 108.5亿元(2013年) 地理位置: 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介于长江、淮河之间,环邻本省天长市、滁州市、明光市和江苏省盱眙县、六合区、浦口 著名景点: 赏鹭亭、望景阁、练子湖、望火楼孔雀湖、孔雀寺、都堂坟 主要街道: 塔山路、建阳路 地方特产: 花红 机场: 南京马鞍国际机场、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电话区码: 0550 邮编区码: 239200 火车站: 滁州北站、滁州站 行政类别: 县 地方方言: 南京官话 政府官方网站: www.laian.gov.cn 车牌代码: 皖M2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刘荣祥;县长焦义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现任领导: 县委书记刘荣祥;县长焦义朝 气候条件: 亚热带湿润性气候 地方方言: 南京官话 邮编区码: 239200 电话区码: 0550 行政类别: 县 人口: 50万人(2011) 面积: 1481平方公里

  •   交通

      来安县1来安交通便捷,宁洛高速公路在县境有两

      个出入口,104国道横贯县境,县城到南京市中心50公里;312 省道纵穿南北与宁连高速公路衔接,内河航道汊河港距南京港20公里;县城距京沪铁路滁州北站18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一个小时车程。

  •   人口

      2011年末全县总户数16.6万户,户籍总人口50.2万人。全年人口出生率为9.45‰,下降1.71个千分点;死亡率为8.42‰,增加0.7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1.03‰,下降2.41个千分点。

  •   历史沿革

      版本一:

      来安县历史悠久。境内顿邱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瓷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

      周初,属徐国。

      春秋时,先属吴,后属楚。

      战国时,属楚。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水口镇东城埂置建阳县,属九江郡。

      汉初,属淮南国。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复九江郡。

      东晋,在县城东侨置顿邱郡,后废郡为顿邱县。

      梁,在半塔镇置高塘郡。

      北周,废高塘郡置高塘县。

      隋开皇初,高塘县并入顿邱县,改称新昌县。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新昌县为清流县。

      唐景龙三年(709年),在今新安镇瓦岗村置永阳县。

      南唐中兴元年(958年)改永阳为来安县。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省来安县入清流县。

      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复置来安县,县治在大雍(用)镇(今新安镇)。

      明洪武初,来安县并入滁州。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来安县。属六部凤阳府滁州。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属京师直隶滁州。

      永乐元年(1403年),属南京直隶滁州。

      清顺治二年(1645年),属江南行省安庐滁和道滁州。

      康熙六年(1667年),属安徽省直隶滁州。

      民国 元年(1912年)4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

      民国3年(1914年)6月,属安徽省泗淮道。

      民国17年(1928年)8月,废道,直隶安徽省。

      民国21年(1932年)10月,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

      民国30年(1941年)1月24日,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32年(1943年)2月,属中共淮南苏皖边区委员会。

      民国33年(1944年)4月1日,由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抗日战争胜利后,复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38年(1949年)1月22日,来安县全境解放。同年4月21日,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

      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

      1961年4月13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92年12月,属安徽省滁州市。

      版本二:

      来安县历史悠久。境内顿邱山遗址发现的石器、陶瓷和骨器证明,在新石器时代,县境便有人类栖息繁衍。

      春秋战国 先后为楚、吴、越分踞。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在今县水口镇东城埂置建阳县,属九江郡。东汉光武帝时将建阳并入全椒。三国 先属吴,后属魏。东晋侨置顿邱郡,后废郡为顿邱县。南北朝 宋 属南谯郡,梁改南谯郡为北谯郡。

      隋,开皇(公元 581~ 600年)初,废北谯郡,置滁州。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复置滁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滁州为永阳郡。唐景龙三年(709年)析永阳郡清流县东部置永阳县。干元元年(公元758年),改“永阳郡”为“滁州”。五代·南唐李璟中兴元年(958年)改永阳为来安县,县治在今县新安镇瓦岗村。

      宋属滁州,隶属淮南路,后属淮南东路。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迁县治于大雍(用)镇(今县城新安镇)。元来安属滁州,初隶滁州路,后隶扬州路。明朝来安属滁州。公元1386年,升滁州为直隶州,来安县属之。清朝来安县属江南省滁州。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设安徽省,来安县属安徽省滁州。

      民国 元年(公元1912年)4月,来安县直属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以后,属安徽省第五专区。

      1949年元月,来安县解放。4月改属皖北行署滁县专区。1952年4月12日改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元月12日滁县专区并入安徽省蚌埠专区。1961年4月13日滁县专区脱离蚌埠专区,来安县属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滁县专区改名为滁县地区,来安县隶属其不变。1992年底,撤销滁县地区,设立滁州市(地级),来安县属其管辖。

  •   地理环境

      位置来安县地处安徽省东部,长江北岸,与南京市隔江而望,环邻江苏省南京市、淮安市和滁州市琅琊区、南谯区及明光市、天长市。县城新安镇距离南京市区60公里、京沪铁路滁州站18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80公里、宁洛高速公路滁州出入口5公里,104国道从南京长江大桥自东向西贯穿全境,与南京高新技术开发区隔河相邻。来安县是南京都市圈核心层,是南京江北的重要门户、安徽的东大门、滁州的副中心城市。

      气候来安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四季分明。

      资源来安分布有100多种野生动物和600多种野生植物;粮食年生产能力可达5亿公斤,油料5000万公斤,蔬菜、瓜果、畜禽及水产品等产量可达4亿公斤,盛产大蒜、花红、雷官板鸭等土特产和蜈蚣、夏枯草等中药村;非金属矿藏储量大、品种多、品位高,主要有钾长石、膨润土、玄武岩、石英石等20多种,其中已探明的钾长石分布面积达80平方公里。

  •   特产

      1、名牌产品“碧绿春”酒

      2、“来安三蒜”

      3、闻名遐迩的“雷官板鸭”

      4、汊河月饼

      5、半塔国家级无公害茶园生产基地

      6、林桥苗木生产基地

      7、竹香公鸡

      8、水口大桥鹅煲

      9、汊河牛肉

  •   经济

      综合经济2013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固定资产投资123亿元,增长25.5%;财政收入15.04亿元,增长18.7%;外贸进出口总额1.3亿美元,增长24.6%;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增长115.6%;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700元,增长14.5%;农民人均纯收入10780元,增长14.2%。

      主要指标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首次跨入“百亿俱乐部”;财政收入首次突破15亿元,近三年翻了一番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首超1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首次突破1万元,超全国、全省、全市平均水平。主要指标取得突破性进展,标志着县域经济步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发展水平位居全市前列。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居全市第3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财政收入总量居全市第3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幅均居全市第2位,外贸进出口总量居全市第2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利用外资总量居全市第1位、增幅居全市第3位,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市第3位。

      2013工业经济提档升级。预计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5.2%。新增规上企业28家,总数达121家,总数和新增数均位居全市第二。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发展到38家,其中金禾、中普分别超30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4个,完成投资26亿元,增长12%。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46个,67个在建项目建成投产,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65亿元,增长25%。新增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高新技术产品8个、市级技术中心4家,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均居全市第2位,金禾公司“麦芽酚系列生产工艺及技术创新”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新增私营企业397家、个体工商户1663户。

      现代农业增产增效。预计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8亿元。粮食生产喜获“十年丰”。新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6家,总数达52家;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8.5亿元,增长42.5%。新增土地流转7.6万亩、专业合作社106个,家庭农场发展到546户。半塔绿茶、金弘安大米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罗庄”牌葡萄商标获批省级著名商标。大英有机稻米示范区跻身省级行列,嘉吉动物蛋白产业链项目基本建成投产,林桥苗木示范区成为全省重要的苗木生产基地,桃花蔬菜示范区、相官威光绿园获批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农业物联网项目完成县级控制中心和林桥苗木、桃花蔬菜示范区技术应用点建设。获批全国油菜生产机械化示范县。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全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8.8亿元,增长9.7%;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1亿元,增长14.2%;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32户。南京湾商贸物流基地项目完成投资10亿元,一期精品商业街基本建成。金太阳装饰城入驻商户达589户,全年营业额25亿元。

      全年接待游客24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1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37.3亿元,增长12%,保障房、商品房建设同步推进,完成投资额、开发面积、销售收入等6项主要指标均居全市前列。

      农业在封建社会中,土地所有权多半集中在少数地主手中,广大农民被迫租种地主土地,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生产力受到严重束缚,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1949年全县粮食总产9919万斤,平均亩产106斤,每人平均生产粮食586斤。

      1950~1951年,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变封建土地所有制为劳动人民所有制,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之后,又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并不断引进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农业生产恢复、发展较快。1957年,全县生产粮食23794万斤,为1949年粮食产量的2.4倍。

      1958年,实现人民公社化,在“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受“五风”影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1961年底下落到10608万斤。之后,在纠正“五风”的基础上,调整了人民公社的经营体制,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农业生产有所好转。但是,由于人民公社在分配上存在平均主义的弊端、粮食产量增长速度缓慢。1978年,全县粮食产量33610万斤,油料作物产量891.6万斤,粮油作物总产34601.2万斤。

      1978年以后,全县农村逐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出现了新局面。1985年,全县粮食产量达到62053万斤,油料作物产量达到3259万斤,两项都创造了历史最高纪录。1985年和1978年相比,粮油作物总产量接近翻一番,等于1949年粮油作物总产量10399.2万斤的6.3倍。

      截至2012年底,全年预计农业增加值16亿元,增长5.2%。粮食生产连续九年丰收。粮食总产44万吨,增长5%,水稻单产水平位居全省前列。

      工业民国时期,来安县的工场、作坊大都为前店后坊(场),自产自销,产供销均由业主安排,生产组织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出现。

      1950年至1953年,工业管理形式与民国时期基本相同。1953年开始对个体手工业进行改造,至1956年底,全县共成立27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这些集体性质的企业被纳入计划经济管理范围,企业主管部门向所属企业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对此无权更改。主管部门在下达指令的同时,负责对所属企业的产供销活动进行统一安排,除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可以就地采购部分原材料,自产自销一些支农产品和民用生活品外,其他企业的生产原料由主管部门统一采购,计划供应;产品由商业部门统一收购和销售。企业内部实行厂长负责制,在生产上围绕生产计划建立各种规章制度,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计件工资制。195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51年的369万元增至404万元。

      1958年,县委号召各行各业“大办工业”,县城集体所有制企业全部转为地方国营工厂,乡镇手工业企业划归人民公社管辖,同时兴建起数十家工厂,其中县属国营工厂共有28家。这一时期,部分工厂或因资金、原料不足,或因设备简陋无法生产而先后停办。这一时期,由于县委直接下达生产指标,企业党组织包揽一切行政、生产事务,企业重完成计划不重效益,重产品数量不重产品质量,浮夸和弄虚作假现象严重。

      从1961年起,根据国家颁布的《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和调整国民经济的有关规定,对1958年盲目“上马”的工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全县地方国营企业只保留了电厂,印刷厂和酒厂。1958年转为地方国营的手工业企业全部恢复集体所有制。这一时期各企业在各自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为保证产品种类全、数量多、质量好和圆满完成规定利润,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并在分配上实行计时工资加奖励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制度。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生产。1964年,全县手工业系统的年产值和利润分别由1957年的23.71万元和0.43万元增至25.63万元和0.47万元,当年上缴税金0.68万元。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此后两年中各企业无政府主义泛滥,“造反派”头头操纵企业大权,企业管理混乱,生产水平下降。196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由1966年的652万元下降到600万元。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企业管理制度逐步恢复,生产有所回升。1969年以后,由于开展对“物质刺激”,“利润挂帅”的批判和把合理的规章制度视为是对工人的“管、卡、压”,再度造成企业管理混乱。企业负责人只能以所谓的思想工作代替管理制度,造成部分企业连年亏损。县农机车辆修造厂1971年至1977年累计亏损10余万元。

      从1979年起,县革委会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对全县工业企业进行了整顿。通过整顿,企业内部各项规章制度重新恢复,产品质量、产量、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等项经济指标逐步得到落实。各企业还先后实行了“包产到人,企业效益和个人利益挂钩”的生产责任制,有效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1980年,二轻工业系统年总产值、利润、税收分别由1978年的504.99万元、29.97万元和42.41万元增至714.01万元、42.05万元和58.49万元。

      从1982年起,县政府针对预算内国营企业的领导班子,职工队伍,财经纪律、劳动纪律、管理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顿。县轴承厂由于在1970年至1982年的12年间累计亏损34.2万元,被列为整顿试点单位。1982年,县政府和县经委向该厂派驻了整顿工作组,该厂通过整顿,于1983年实现产值27.4万元,比上年增长93%;产品销售收入40.39万元,比上年增长141.4%;获利润3.16万元。此后,在取得整顿经验的基础上,各企业相继开展整顿调整工作。在生产上,立足于内部改造、挖潜、扩大生产能力,同时注重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产品和提高产品质量;在分配上,根据按劳分配的原则,各企业设立生产综合奖、超产奖、增产节约奖、质量管理奖、发明创造奖等,部分企业还根据不同生产车间和工种,实行计件工资,浮动工资和包干盈利提成等多种工资形式,这些分配形式调动了工人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进一步发展。

      1984年,全国性的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根据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来安县有关部门于同年6月在10个县属国营企业中开展试点工作,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厂长负责制,实行党政分开、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1985年,全县各企业全部实行厂长负责的经济责任制,企业管理由生产型管理向生产经营型管理转变,企业开始逐步脱离“统购包销”的轨道,实行产品自产自销,以销定产;产品逐步面向市场和用户。1985年,县各工业企业经过连续6年的调整整顿,经营管理基本走上正轨,有了较强的生产能力和活力;198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14391万元。

      来安2012年规模工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17.8%。规模工业增加值超全省1.7个百分点。一产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1.1个百分点。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总量达93家。

      商业来安县商业兴起于清末民初。民国26年(1937年),日军入侵来安县后,来安县商业受到严重破坏。

      抗战胜利后,来安县在国民党统治下,通货膨胀,苛捐杂税繁多,商业未能得到恢复。民国37年统计,全县私营商业只有1090户,从业1314人;且均为父子店、夫妻店。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在发展国营商业的同时,积极扶持供销合作社商业,开展对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不断开拓商路,扩大网点,使来安县商业日趋繁荣。1958年以后,由于商业体制多变,来安县商业发展缓慢。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管理混乱,经营水平下降。1978年以后,由于进行了商业体制改革,建立了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流通体系,逐渐形成了以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商业为主体,以个体商业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统一市场。1985年,全县商业、饮食服务业共有经营单位4516个,从业人员12457人;农副产品收购额7117万元,社会商品零售额11913万元。与1977年比较,经营单位增加3511个,从业人员增加9832人,农副产品收购额和社会商品零售额分别是1977年的4.7倍和2.9倍。

      截至2012年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亿元,同比增长20.5%,新增限上企业22户、个体工商户790户,分别占全年任务的92%和65.8%;利用外资2810万美元。现代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县累计旅游接待人数90万人次,同比增长32%;旅游综合收入1.82亿元,同比增长33%。全县22个房地产项目,房屋施工面积89.5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3%,房屋销售面积7.8万平方米,同比增长285.8%,实现销售金额3.4亿元,同比增长289.8%,完成投资9.9万元,同比增长169.1%。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咨询等新兴服务业也有较快发展。

  •   著名人物

      (一)、古代人物部分

      北魏

      李崇骠骑将军、镇南将军、仪同三司。

      李平大将军、尚书右仆射。

      李谐秘书监、大司农。

      明代

      吴亮1445年进士,征南将军、副总兵、右都督。

      丁士美1559年状元、吏部左侍郎、三朝元老、两代帝师。

      张纲1478年进士、户部员外郎、湖广岳州知府。

      常道1505年进士、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胡松(1503-1566),明·南京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太子少保,其墓葬在县境内。

      郝孔昭1571年进士、常山知县。

      王化振1609年举人、长洲教谕。

      赵礼1468年来安县令,筑土城墙、修学校、建庙宇。

      顾问1543年来安县令,为解民苦不怕得罪京官。名言:“鞭其送人”。

      魏大用1555年来安县令,筑砖城墙,修第一部《来安县志》。

      周之冕1615年来安县令,重修鼓楼,修《来安县志》,其后县里文献大多以此志书为依据。

      清代

      汤斌(1627—1687),进士、礼部尚书、江苏巡抚。

      周球(1632-1684),武进士、总兵、太子少保。

      严治元1655年武进士、游击,苗人当神祭祀。

      曹寅(1658-1712),撰写《尊胜院碑记》。

      伍斯瑸,字非石,江西新建人,生卒年代不详。康熙甲午(公元1714年)五经中试,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任来安县事,在任六年。雍正十三年(1735年)知县伍斯瑸主持续修的《来安县志》刊行。

      王士杰1762年武举人、历官京口水师营游击(正三品)、吴淞参将、太湖营副将。

      刘瓒1747年来安县令,创立建阳书院。

      韩梦周1766年来安县令,建江青书院,开河通江。

      伍士超,嘉庆四年1799年己未科殿试金榜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伍士超嘉庆十一年任,广东新兴人,己未进士。嘉庆二十年,时任来安知县伍士超重修来安东璧楼,并着《东璧楼记》,安徽《来安县志》:“嘉庆十六年,东北乡旱,饥.知县伍士超捐廉劝输设厂赈粥。”

      戴宗沅1808年进士、刑部侍郎。

      欧阳泉1820年进士、苏州府教授。

      (二)、近现代人物部分

      余培森清末举人、迪化知府,着《西北铁路计划》、《明·延平王建国史》、《来安县乡土志》等。

      伍人信,字英崋,前清光绪年间秀才,貌清瘦,有胆量,守礼法,治家极严。在专制时代,贪官污吏之风日炽,尤其是,赃官难除,而我来安适遭黄县令涖任,随意糊为,将四千余石公粮饱入私囊,来安小县,只有四十八保,城乡仕绅,莫敢控诉。初公举英崋先生代表赴燕京,后各仕绅均畏黄之威权,皆匿身而缩首,惟英崋先生单身辞家堂,着红袍,赴京控诉黄赃官。未及三月,而黄已撤职查办,人民所受之荼毒,当时由英崋先生解除。

      章之汶(1900~1982),联合国粮农组织官员,著名棉花、稻米、小麦专家。着《我国战后农业建设计划纲要》,另有四部专着译成多种文字在多国发行。

      (三)、当代人物部分

      刘福连(1953--),上将,北京军区政委,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王教成(1952--),上将,沈阳军区司令员,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

      董明祥(1953--),少将,北京军区联勤部部长。

      王传友(1939--),少将,上海警备区原政委。

      余同杰(1963--),少将,总装备部副参谋长。

      宋明武(1962--),少将、教授,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训练部部长。

      陆元九(1920--),中共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陀螺、惯性导航及自动控制专家。其父陆子章是来安中学创始人,第一任校长。

      朱皖来(1919--1996),来安县第一个党支部四名党员之一。1939年参加工作,建国前历任来安县屯仓党支部书记、县农会主任及组织部长等职。解放后历任来安县委副书记,淮河修防局主任及党委书记、上桥管理处主任及党委书记等职。

      唐笑宜(1919--1993),1940年参加工作,建国后,历任烟台内长山要塞区北长山守备区司令员、内长山要塞区参谋长、副司令员等职。

      武蕴藻(1921—2010),1940年参加工作,建国后历任上海市黄浦区委第一书记,六机部七○二研究所所长、中国船舶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等职。

      朱寿安(1921—2003),1939年参加工作,1946年时来安县委副书记,组织领导来安县北撤,解放后历任上海吴淞区、长宁区委书记等职。

      董彬(1923—2005),1940年参加工作,建国后历任黑龙江省委办公厅主任,哈尔滨市副市长。

      武蕴华女,(1924—2009),1940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安徽、山东、福建、浙江和部队多地任职,后在上海市静安区工作,历任区委副书记、区人大副主任

      郭祥(1921—1991),1940年参加工作,北撤前任来安县公安局副局长,建国后任北京军区后勤部副政委等职。

      刘恕(1915--2004),原名拱树屏,早期地下党员,在国统区工作多年。建国后历任驻外使馆官员,海关总署副署长。

      赵家俊(1925—2012),1942年参加工作,安徽省粮食厅厅长。

      郑芳(1922~1990),1939年参加工作,省物价委员会主任。

      赵孝庵(1931--1986),1949年随舰艇起义。中国人民海军第一个战斗英雄。

      金启华(1919—2011),民盟盟员,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浸心于古典文学研究数十载,熔古铸今,着作享誉海内外,是中国古典文学界著名的研究专家。已出版的主要着作19部。

      陆子修(1933--),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被媒体誉为中国农村问题专家。

      李开亚(1929--),1945年参加工作,上海市政府原副秘书长。

      刘景龙(1941--),省文联原书记处第一书记、党组书记(注:省文联第一书记是行政职务,而文联主席则是民主选举的社会团体职务)。

      濮德祥(1936--),安徽省档案局原局长、研究馆员。

      陈树良(1942--),安徽省政府原副秘书长兼行管局局长。

      曹玉模(1929--),作家、编审,安徽省著名作家。

      林协(1933--),研究员、教授,银杏研究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吕祖珩(1936--),教授级工程师,水电界知名专家,多项设计获国家级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史宗俊(1925--),丝虫病防治专家,医学生物学研究所原所长、寄生虫病研究所原党委书记,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寄生虫病研究所研究员。

      唐后启(1925—),教授、舰艇柴油机设计专家。

      杨福宗(1935--),高级工程师,坦克、装甲车专家,12次参加核试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陈积中(1941--),安徽医科大学眼科教研室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发表论文54篇,出版着作11部。入选《人民日报》社出版的《中国专家人才库》,伦敦名人录出版社出版的《世界名人录》。

      杨金槐(1942—),昌河飞机工业集团原董事长,全国劳模,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朱焘(1943--),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原主席。

      史正富(1954--),中国最富教授,上海同华投资(集团)公司董事长

      王唯(1955--),安徽省委、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委、省政府信访局局长

      冯健(1964--),四川省委政策研究室主任。

      汪敏(1955--),女,合肥师范学院党委书记。

      陈帮萍(1975--),女,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国家级运动健将。参加亚特兰大第26届奥运会女子手球比赛,获第五名。是滁州市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

      刘小妹(1982--),女,国家女子手球队运动员,国家级运

      动健将,滁州市第一位连续参加三届奥运会的运动员。

      全国人大代表

      陈玉梅女,张山乡倒桥村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骆良民男,半塔镇邢港村人,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朱成友男,半塔镇半塔村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汉杰男,县高级职业中学原校长,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全国劳动模范

      李发惠男,原相官农中校长,195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吕绍联男,原油箱厂厂长,1988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杨迎春男,金禾公司董事长,200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吴少才男,十二里半道班,2004年获全国劳动模范。

      注:其它来安县“国字号”名人名仕以各职能单位提供的资料为准。

      (四)、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人物

      这个时期是来安县现代史中最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它的影响和作用都是中国革命史中的重要一页,所以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版块展示给世人。我们选取这些人,主要依据是:

      ⑴、必须是在来安大地上生活、工作、战斗过的。

      ⑵、皖东(淮南)抗日根据地的领导者、创建者(包括:中共中央中原局主要领导、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主要领导、淮南区党委主要领导、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要领导、新四军二师师长、政委,新四军第五支队司令、政委,路东工委、省委主要领导等)

      ⑶、为根据地建设做出巨大贡献者。

      ⑷、来安县第一任书记,第一任县长。

      刘少奇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驻半塔。

      张云逸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指挥,驻半塔大田郢。

      罗炳辉新四军五支队司令,驻半塔苏郢。新四军二师师长,驻大刘郢。

      谭震林淮南区党委书记、新四军二师政委。驻大刘郢。

      邓子恢新四军江北指挥部政治部主任,路东各县联防办事处主任,分别住大田郢、半塔集。

      郭述申新四军第五支队政委,驻冯郢。

      周骏鸣新四军五支队副司令员,新二师师长。分别驻半塔苏郢、大刘郢。

      李世农路东工委书记、路东省委组织部长、淮南区党委组织部长,分别住大余郢陈家洼、大刘郢。身后骨灰安葬在半塔。

      刘顺元路东区党委书记、淮南区党委副书记。分别住半塔集、大刘郢。身后骨灰安葬在半塔。

      方毅五支队政治部主任、路东省委书记、路东办事处主任。分别住冯郢、陈家洼、半塔集。

      张劲夫五支队政治部主任、路东省委书记、淮南区党委宣传部长。长期住冯郢、陈家洼、半塔集、大刘郢。

      张恺帆五支队总务科长、来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

      郑伯川(1885--1960),民主人士,1940年3月15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郑伯川被推举为来安县抗日民主政府第一任县长。

      骆腾云(1903--1977),大余郢互助组组长,淮南根据地互助合作运动的先进典型,1943年10月,在淮南区党委新铺会议上,骆腾云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1956年当选中共八大代表,出席党的第八次代表大会。

      杨言德(1914--1971),抗战时期半塔民众合作社经理,被誉为合作运动带头人,在新铺会议上被授予“劳动英雄”称号。建国后历任全国合作总社副主任、盐务总局副局长。

  •   行政区划

      来安县共辖8个镇、4个乡,县城驻新安镇。

      新安镇、半塔镇、水口镇、汊河镇、大英镇、雷官镇、施官镇、舜山镇、三城乡、独山乡、杨郢乡、张山乡。

  •   风景名胜

      来安旅游资源丰富,境内风光旖旎,以“山、水、泉、洞、寺、岛”为特色,逐步形成景色各异的白鹭岛、孔雀寺、林桥生态园、景华生态园、龙源风电场、皖东烈士陵园等景点,对外开放。尊胜禅院至今保存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撰写的碑刻。

      白鹭岛旅游区位于来安县城西北13公里处,距古都南京50公里,景区总面积4.2万亩,森林复盖率90%,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皖东烈士陵园来安县2位于半塔镇西北光山山坡上,系国家级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44年3月,由罗炳辉亲自负责在半塔集西北一华里的头道光山上建造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并以纪念塔为中心,依山而筑。纪念塔矗立在塔山之峰,高十米,为四棱台体。塔顶屹立着身背斗笠、大刀、持枪远视、威武雄壮的新四军战士的雕像,塔的正面刻有陈毅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为张恺帆题词。塔的正前方有张云逸于1964年5月1日撰写的《半塔烈士纪念碑记》。皖东烈士陵园是安徽省优秀红色旅游景区之一,也是华东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年接待全国各地参观者10万人次。2006年半塔保卫战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皖东烈士陵园正在积极申报全国重点烈士建筑物保护单位。

      孔雀寺位于来安县城西北约10公里练子山西南山脚。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历代废兴不已。乾隆曾赐银十万两扩建孔雀寺,当年寺院规模南至关门湖,北至山腰,南北四里许,设跑马堂,庙宇三重,僧侣数百。后又遭破坏,至民国初仅存五间正殿.厢房十二间,正门三间,老弱僧侣数人。解放初,寺院被毁,仅存民国七年,来安知事万琅所立“护林碑”一块,由县文物部门立于原址:1999年;经宗教管理部门核准,由南京栖霞寺高僧惠清长老主持复建,移址恢复孔雀寺。

      石固山遗址来安县3位于安徽省来安县新安镇北15公里处的舜山乡石固村,海拔

      166.7米,与对面的尖山构成县境北端门户。山呈圆台形,顶部面积约8万平方米,山山腰有跑马道环绕。山势陡险,易守难攻。南宋绍兴时,居民曾在山上构筑墙垒,以御金兵。清咸丰年间,安庆棚民葛必泉、葛高培和刘万元率领的数千名义军曾踞守该山。山上的建筑后来全部毁于战火。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