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俄租界是近代中国两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汉口俄租界),同时也是在天津的九国租界之一。天津俄租界位于今天的河东区海河北岸,西南毗邻意租界(今五经路),东至车站西侧(今二经路),北至铁路;东区从海河转弯处向南,西临海河与英国、法国、德国租界隔河遥对,东至京山铁路,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经路),面积仅次于天津英租界。
-
历史
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后,俄国先强占,然后再和清政府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九日签订了《天津租界条款》,正式划定俄租界。划定的俄租界,除已侵占的老龙头车站迤西的一大片土地外,又由车站沿海河向南扩展到大直沽以南的田庄。俄军占据老龙头火车站,引起了英国的不满,后来通过英、俄两国在俄国首都彼得堡直接谈判,由德、美两国居间调停,俄国才将车站及通往车站的大道让出,归还中国。因此俄国租界分成东、西两块地区。
俄租界西区位于海河北岸,西南毗邻意租界(今五经路),东至车站西侧(今二经路),北至铁路;东区从海河转弯处向南,西临海河与英国、法国、德国租界隔海河遥对,东至津山铁路,南迄大直沽(今十五经路)。东西两区共占地5971亩,面积超过当时的英租界,居天津各国租界之首。(关于俄租界的面积,还有5474亩、5334亩等说法)俄国十月革命后,天津俄租界继续由临时政府的白俄领事控制。1920年9月15日,北洋政府交涉署会同天津警察厅接收俄租界,在驻北京公使团干涉下,北京政府同意天津俄租界工部局一切照旧运行,由中国代管。1924年8月6日,新成立的苏联政府正式还给北洋民国政府。改为天津特别行政区第三区(特三区)。
-
宗教
东正教:天津圣母帡幪堂[2] ,1909年在天津俄租界俄国花园(今河东区南站)内兴建
1924年俄租界被收回后,东正教不但没有衰落,反而有所扩展。随着流亡到中国各地白俄人不断涌进天津,加上中国人、希腊人以及其他国家的人也有不少入了教,东正教徒人数大增,到抗日战争时期,天津东正教教徒达到5000余人。教徒人数的不断增加,教堂也在增建,1933年在英租界小河道(今上海道)建立了一座“谢拉菲木”教堂;1944年在英租界达文波路(今建设路)改建一座“圣尼古拉”教堂;在河东大直沽后台建成一座“圣众”教堂。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在天津的白俄人多半恢复了苏联国籍,纷纷离开天津,东正教也进入了没落的阶段,在天津逐渐成为历史陈迹。
-
相关著作
(英文)O.D.Rasmussen.《Tientsin:AnIllustratedOutlineHistory》.天津:天津印字馆(1925).
(中文)雷穆森O.D.Rasmussen.《天津租界史》,许逸凡、赵地翻译,刘海岩校订.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ISBN978-7-201-06088-0.
(中文)费成康.《中国租界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ISBN7-80515649-2.
-
简介
天津俄租界是近代中国两个在华俄租界之一(另外一个是汉口俄租界),同时也是在天津的九国租界之一。天津俄租界分为西区与东区,俄租界西区位于今天的天津市河北区,俄租界东区位于今天的河东区,面积仅次于天津英租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的天津俄租界已经不复存在,天津俄租界的建筑也已经难觅踪迹。
出租方:大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十一月九日
租借方:俄罗斯帝国(1900年-1924年)
收回方:北洋政府(1924年8月)
-
管理
俄国领事馆:1903年建,在海河渡口附近(十一经路88号)。对面有73亩的俄国花园,园内修建了马球场、游泳池和纪念堂。
俄国工部局
巡捕房
俄国兵营
奥林匹亚剧院
-
经济
天津俄租界未能发展为繁盛的商业贸易区域。当地少量的俄商(如华俄道胜银行)也去了英租界经营。后来,天津俄租界由于河岸线长,又紧靠火车站,发展成为天津的工业及仓储区。英商亚细亚、美商美孚、德士古三大油行在此建立大储油罐,1919年,英美烟草公司也在海河岸边设立工厂。
-
道路
拉普切夫路-今二经路
莫斯科路-今三经路
夫拉季沃司托克路-今四经路
波哥拉尼路-今五经路
哥洛司托夫路-今六经路
顿河路-今七经路
伊尔库茨克路-今八经路
李涅夫卡路-今九经路
伏尔加河路-今十经路
领事路-今十一经路
花园路-今十二经路
亚历山大罗夫路-今十三经路
阿列克谢也夫路-今十四经路
科斯特罗马路(已废)
贝加尔路-今十五经路
彼得堡路-今建国道
波哥基洛夫路-今进步道
哈尔滨路-今自由道
河岸路-今海河东路
尼古拉路-今六纬路
波别路-今七纬路
乌拉尔路-今八纬路
克里木路-今九纬路
高加索路-今十纬路
阿穆尔路-十一纬路(已废)
西伯利亚路-十二纬路(已废)
罗曼诺夫路-今西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