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科分类:
- 中亚
本条目中的“河中”、“河中地区”,则是特指中亚咸海东南、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之间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的这片区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也有人把这一地区,称呼为“河间地区”。中国古代称之“河中”,近代称之为“河中地区”,现代称之为“中亚河中地区”。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西汉王朝前后,该地区先后被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匈奴、大宛、突厥、唐朝、西辽、元朝等等政权所统治。
-
动荡伴河中:
河中地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心地带,通常被称为中亚十字路口,在古代,不仅是连接欧亚大陆和中东的要冲,还是大国势力东进西出、南下北上的必经之地。与两河流域一样,不同历史时期周边崛起的大国都曾经插足过河中地区,河中地区成为各种势力和诸多民族较量的历史大舞台,民族融合的大熔炉,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民族关系也错综复杂,在河中地区的历史画卷中,始终充满战争和社会动荡。公元前7世纪之前的那种古色古香消失了,公元前6世纪以后各个时期,河中地区城邦国家,开始一直连续不断地被外族人入侵和被周边大国所征服或统治的历史。参加角逐的有:波斯帝国的波斯人、亚历山大帝国的马其顿人、希腊化的叙利亚塞琉古王朝人、匈奴人、贵霜王朝人、孔雀王朝人、塞尔柱突厥人、西辽契丹人、阿拔斯王朝的阿拉伯人、大唐帝国人、回鹘人、成吉思汗建立的大帝国和察合台汗国伊尔汗国的蒙古人、鞑靼人、大清帝国人、大英帝国人、沙俄和苏联人等等。
在今天,河中地区主要处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两国毗邻区域之内,也就成为两国友好交往、共同开发的纽带。但大国势力在河中地区的战略利益争斗,并没有停止,仍然在意图施加自己的影响,觊觎此地的资源。
-
河中史海钩沉:
古代历史——
1,公元前二世纪之前的河中历史脉络:河中地区如今生态环境虽然变得越来越恶劣,但当年却是一片绿洲,维系着本地区早期人类的生存,许多民族都曾经在此生活战斗过,在此演绎过一段光辉的历史。今乌孜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古康居国都城)、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首都塔什干(Tashkent)(塔什干位于锡尔河上游支流奇尔奇克河河谷的绿洲中心,是古代东西方贸易的重要交通要冲,著名的“丝绸之路”便经过这里)、楚河北岸的吉尔吉斯斯坦的托克马克(古称碎叶,李白的出生地)、今费尔干纳盆地地区(古大宛国所在,其都城贵山城即今乌孜别克斯坦的卡散赛城)……都曾经是“丝绸之路”上著名的驿站,商贾云集的地方。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市(古代一度称:怛罗斯),还曾经是唐朝—阿拉伯(阿拔斯王朝)两国交战的古代战场。
公元前1500年时,就有来自乌拉尔─伏尔加河一带的、操印欧语族的雅利安人,东迁到中亚河中地区和伊朗高原,这时,定居到伊朗高原地区的居民,就是后来波斯人的祖先;而定居在中亚的雅利安人,就是中亚塞种人的祖先,他们都操波斯语。
公元前7--6世纪,在周边波斯帝国(公元前六世纪时),亚历山大大帝国(公元前四世纪时),匈奴汗国(公元前三世纪时)崛起并涉足河中之前,中亚诸城邦国家星罗棋布,各自为政,从疏勒起,西北的休循国、捐毒国、康居国、乌孙国、大宛等,又都是后来受匈奴人挤压过的塞种人的国家。
公元前140年,这时来自天山的塞种人灭掉希腊人,解放了当地的塞种同胞。哪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又跑出了一个月氏人。70年前的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即位,尔后统一今蒙古的漠北草原,歼灭或驱赶了原居住在河西走廊的月氏,并向西降服西域三十六国,南下则不断地骚扰中原地区,成为古中国两汉王朝之北方大患。公元前二世纪上半叶,被匈奴人所打败的月氏人,由河西走廊西迁,挺进到阿姆河流域,大约公元前140-130年左右(汉武帝上台前后),大月氏人将希腊人驱逐到南方,征服和灭亡巴克特里亚王国(大夏),并肢解大夏为休密、双靡、贵霜、都密、肸顿五部,建立起了大月氏人势力下的统治。乌孙、康居、粟特、大宛,就是当时与大夏月氏人政权并存的几个大一点的塞种人的邦国。
汉朝时期(公元前140年之后),河中地区被称为大宛(宛,读音为:原,位于费尔干纳谷地)的西域国家所辖。在汉朝以后,为匈奴人经常光顾之地。
2,公元前一世纪—五世纪的河中历史脉络:大约到公元440年时,阿富汗的厌哒匈奴(白匈奴)占领了索格底亚那即河中(撒马尔罕)之后,河中被突厥人占领。厌哒王国是古代中亚的一个匈奴族建立的国家,五世纪初,厌哒国灭亡贵霜帝国,并继承了它的地盘,公元484年击败伊朗,并占领了印度旁遮普。这个一度强大的帝国存在于公元2世纪到5世纪。但是在567年被波斯萨珊王朝和西突厥联手给消灭了。
3,六世纪—十世纪的河中历史脉络:
唐朝在平息“安史之乱”之后,在此河中区域设置河中府,唐显庆三年(658年)将米国(昭武九姓国之一)置为南谧州,授其君——昭武开拙为刺史。唐朝势力遂进入河中地区。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人之间的“怛逻斯之战”之后,河中又转为阿拉伯人所统治。
840年,漠北回鹘汗国覆灭后,由西迁西域的回鹘人汇同其他操突厥语诸族建立的地方政权中,以前者族群为主建立的政权,以新疆吐鲁番地区为中心,以西州回鹘为代表。以后者族群为主建立的政权,就控制了包括天山南部、以及河中等广大地区,以喀喇汗王朝(黑汗王朝)为代表。
10世纪,波斯的萨曼王朝(以布哈拉为首都)统治。突厥喀什噶尔的黑汗王朝阿尔斯兰•伊列克•纳斯尔统兵侵入河中,于公元999年10月23日进入布哈拉,监禁了马立克,吞并整个河中地区。1032年,阿里特勤仍去世后,哈拉汗朝的另一支系贝里特勤(桃花石汗)占据河中。11世纪时,河中地区仍然属于黑汗王朝的领域,阿姆河以南今阿富汗之地,则属于哥疾宁王朝的辖地。
4,十二世纪—十七世纪的河中历史脉络:1124年(1128年?),在契丹人的辽朝统治后期,女真人的金国势力深入中原,已经势微的契丹人,在其皇族人士耶律大石的带领下率众西迁,征服黑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后,建立起西辽国,河中地区故又为西辽的附属国——花剌子模国的领地。
该世纪30年代,花剌子模与蒙古发生冲突,蒙古人发动西征。西扩后,蒙古人占据河中地区。元朝蒙古政权先后在撒马儿罕,设置阿姆河行中书省,管辖河中地区。
成吉思汗死后,河中遂属于其次子察合台的察合台汗国西部疆域;元朝末年(十七世纪),察合台汗国分裂为东、西两部,东部以喀什噶尔为中心,统治今新疆边疆一带;西部以今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为中心,统治河中地区;元朝时期,蒙古民族和其他民族在此融合,接受伊斯兰文化。
近代历史——
明朝和清朝时期,大部分时段河中地区为昔班汗后裔所控制,但都臣服于明朝和清朝。
19世纪初,随着西方列强在中亚的殖民扩张,俄国吞并了希瓦、布哈拉、浩罕三个汗国,在河中地区设立了“土耳其斯坦总督区”,河中地区被西方称为“西土耳其斯坦”或“俄属土耳其斯坦”。
-
河中地理揽胜:
1,咸海河中地区是一块干旱气候地带,间有一些绿洲的区域,周边主要有三大水系——咸海,锡尔河和阿姆河。主要处在两个国家毗邻地带,南半部在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境内,北半部在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境内。
咸海,(哈萨克语:АралТеңізі,乌兹别克语:Oroldengizi,俄语:Аральскоеморе)旧译为“阿拉海”,是一个位于中亚的内流咸水湖,位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之间,坐落于哈萨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卡拉卡尔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国的交界处,为世界第四大水体。咸海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湖之一。北部和东部湖岸曲折,分布有许多小湖湾和沿岸岛屿,南岸为阿姆河河口三角洲,西岸为陡岸。20世纪60年代初,咸海湖面海拔53米,南北最长435公里,东西290公里,其面积大约有6.45~6.8万平方公里,平均深度16米,在西海岸外最深处达69米。现在咸海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平均水深13米,最深处水深64米。
咸海位于中亚、西亚沙漠地带的中心。有中亚两大内流河——锡尔河和阿姆河注入,咸海的水源,主要依赖阿姆河和锡尔河。咸海是在上新世(700万年∼-250万年前)末期形成的内陆湖,当时地壳下沉,地面水汇潴,是海侵结果的遗迹。从更新世(250万年∼-1万年前)以后,锡尔河与阿姆河的河水都注入咸海,使水位经常保持不变。湖盆地区属极端大陆性气候。历史上受周期性干旱气候影响,湖水水位变化较大。
2,费尔干纳盆地河中地区还有一个地理特征,就是著名的费尔干纳盆地位于其中。
费尔干纳盆地(FerganaValley),又称费尔干纳谷地,位于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交界地区,是天山和吉萨尔-阿莱(阿赖)两大山系之间的一片广阔的山间凹地。大部分在乌兹别克斯坦东部,小部分在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共和国境内。盆地呈三角形,东西长300公里,南北宽170公里,面积22000平方公里。西北以恰特卡尔、库拉马两山脉为界,东北以费尔干纳山脉为界,南临阿莱、土耳其斯坦两山脉。盆地东部海拔高1000米以上,向西徐缓倾斜,至库贾恩时海拔只有315米,边缘是光秃的低丘陵地带。由狭长的库贾恩峡谷与饥饿草原相接。从雪山上流下的许多溪流,穿行於丘陵之间,灌溉著连绵不断的肥沃绿州,盆地中央是布满盐碱滩和沙丘的亚贾万草原。
费尔干纳盆地内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三国的边境线犬牙交错,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局面。例如,位于盆地内的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州就有属于乌兹别克斯坦的四块小飞地和属于塔吉克斯坦的两块小飞地。费尔干纳盆地内的许多村庄成为了跨界村。这里民族众多,也是跨界而居,甚至一个家族跨界而居的现象比比皆是,因此,族际矛盾时有发生。当地民众以穆斯林为主,但分属各种派别,其中不乏极端和激进的宗教派别。
费尔干纳盆地属大陆性气候,冬季不太冷,夏季炎热,降水量很少,尤以盆地西部最为干燥。1月份平均气温为摄氏2至3度,7月份为24至27度。年平均降水量为100至500毫米。主要河流为锡尔河,沿盆地北缘流淌。其他河流大部完全用於灌溉;拥有大费尔干纳、南费尔干纳和北费尔干纳等几条大灌渠。费尔干纳盆地居住有约600万人口,是中亚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为棉花、水果、生丝的主要产区。已开采的矿产有煤、石油、汞、锑和地蜡。盆地中主要城市有:库贾恩、浩罕、费尔干纳、马尔吉兰、安集延和纳曼干。锡尔河、索赫河和伊斯法拉河流经此盆地。原苏联时期修建的大费尔干纳灌溉渠、南费尔干纳灌溉渠和凯拉库姆水库形成了当地的水利灌溉网络,使盆地成为植棉业和葡萄种植业比较发达的地区。
该盆地为天山褶皱带中的一个山间盆地,面积仅4万平方公里,是有名的“小而肥”的含油气盆地。盆地中部基底深达11公里。费尔干纳盆地处于中新生代地层之上,同塔吉克盆地近似,但厚度略薄,碳酸盐岩分布有限。中生界厚500~2000米,以陆相煤系及杂色碎屑岩为主,仅在盆地南部出现有晚白垩纪海相与泻湖相沉积。下第三系普遍为近岸至海相沉积,厚150~600米。上第三系陆相磨拉石沉积厚500~6000米(盆地中部),在西北部出现200多米盐岩层。盆地内有北东向深大断裂区分为南北两个台阶及中部坳陷区。靠近老山边缘的构造带较复杂,局部构造呈雁行排列,窄而小,轴部出露白垩、下第三系,有逆掩断层,油苗普遍。靠近坳陷的构造,一般面积30~35平方公里,顶部出露第三系,多为覆盖或潜伏构造,已知的油气田主要属此类。1904年发现第一个油田奇米翁油田。嗣后,相继发现了涅夫捷阿巴德、安集延、乔尔等一系列油田。主要含油气层为第三系和侏罗、白垩系。盆地内现已发现的46个油气田中,多数在乌兹别克斯坦境内。
-
河中气候风云:
河中地区最明显的地理特征是咸海在这里。咸海的气候类型属沙漠大陆型气候。平均气温:1∼2月份,北部为-12℃,南部为-6℃;7月份,北部为23.3℃,南部为26.1℃。全年降雨量100毫米。7月份,水温在23∼25℃;11∼12月份,水温-0.7℃,湖面冰冻。湖水的蒸发量与流入量大致相同,但从长时间来看,水平面有逐步下降的趋势。海水含盐量8∼15mg/L。东北的阿拉尔斯克和南方的穆伊纳克是重要的经济中心。
河中地区南部的乌兹别克斯坦属严重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冬季短促、寒冷,1月平均气温为-6~--3℃,北部绝对最低气温为-38℃。夏季漫长、炎热,7月平均气温为26~32℃,南部白天气温经常高达40℃;年均降水量平原低地为80~200毫米,山区为1000毫米,大部分集中在冬春两季。
在北部的哈萨克斯坦全境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天寒冷,夏天炎热,1月平均气温-19℃至-4℃,7月平均气温19℃至26℃。平原地区年降水量约100~300毫米,但山区高峰亦有终年积雪,山区年降水量可达800~1500毫米。在荒漠地区的年降水量不足100毫米。气候各个地区相差很大,首都阿斯塔纳,冬天最底温度可达-40℃以下,常有4、5级大风,原首都阿拉木图,气温则最底达-20℃左右,极少有风。
-
河中释义:
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河”一般指黄河,“江”指长江。但本条目中的“河中”、“河中地区”,则是特指中亚咸海东南、锡尔河和阿姆河流域之间以及泽拉夫尚河流域的这片区域,包括今乌兹别克斯坦全境和哈萨克斯坦西南部。也有人把这一地区,称呼为“河间地区”。中国古代称之“河中”,近代称之为“河中地区”,现代称之为“中亚河中地区”。河中为古代欧亚陆路主商道“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西汉王朝前后,该地区先后被波斯、亚历山大帝国、匈奴、大宛、突厥、唐朝、西辽、元朝等等政权所统治。
它大约西起东经58°,东到东经72°;北起北纬45°南到北纬37°,形状像是一个斜置的栀子树叶形状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