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石石矍村

石石矍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百科分类:
  •   海南省澄迈县老城镇石石矍(音què)村,因其奇名·奇港·奇村而闻名,是历史文化名村和海南冯氏第一村。

  •   一、地理位置

      石石矍村位于琼州海峡澄迈湾之南岸,老城镇开发区境内,东与老城镇政府所在地相邻,南与大丰镇相邻,西与马村区相邻,北部接壤澄迈湾,是一个海边小村。

  •   三、村庄规模

      石石矍村全村姓“冯”,现有300多户,总人口1500人,可耕地面积4000亩,其中天然泉灌水1200亩,海岸线曲折连绵约5公里,涂滩1000亩,盛产甘蔗、鱼虾,主要经济来源于打渔、种植和第三产业,人均收入4000元。石石矍村地势后高前低,村前有一形似梳子的小湖——饮马湖,全村各院落沿着小湖依势排列,连成一体。院子的前庭、后院为横向通道,左右巷为纵向通道,是典型的“梳式结构”布局模式。

  •   二、水陆交通

      石石矍村,距海南西线高速公路老城出口处仅18公里,西南方向是海南第一港—马村港(古称石石矍港),省线老城-马村从村边穿过,交通极为便利。

  •   四、传统民俗

      1、历史悠远。据明正德《琼台志》载:梁大同间,冯冼氏族运用自己的力量和影响,降服诸越,统一岭南,并在汉废海南儋耳郡“归附者千余峒”的基础上,“请命于朝”,在海南岛设置崖州。在隋文帝杨坚处置番州总管赵讷贪官之后,委派冼夫人巡视诸州,招抚逃亡的俚民,最后到海南岛,于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仙逝,葬于石石矍村西南富昌坡地。由此推算,石石矍村历史悠远,至今已有1400多年。又据《海南冯氏族谱》记载,海南省各市县的冯姓宗支绝大部分是从石石矍村迁出,享有“海南冯氏第一村”的誉称。

      2、民俗文化。石石矍村1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活动为了纪念冼夫人一生致力于维护祖国统一,主张民族团结,传

      海南民间纪念冼夫人的活动

      [1]播中原文化,改革旧风陋俗,对促进海南社会与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每年春节农历初十至十二,海南各地特别是海南冯氏发祥地——石石矍村,在澄迈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举行盛大的纪念冼夫人文化节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农家乐活动。古典祭祀仪式、装军游行颇具冼夫人文化和海南地方特色。每天下午二点整,在锣鼓喧天、鞭炮齐呜中按当年军队兵勇编排举行出师仪式,最后还舞龙、舞狮、舞鹿和踩高跷。晚上,亲朋好友汇聚一堂,畅怀痛饮,带着满怀醉意通宵达旦地观看琼剧演出。此外,由村民自发组成澄迈冯冼文化学会,致力于研究和推广自冼夫人文化,出版了《冼夫人与冯氏海南第一村》、连环画《冼夫人》,开办了“冼夫人生平功绩展馆”、“冼夫人颂—诗联书法展馆”。全国人大常委、海南省原副省长王学萍前来观摩“闹军坡”活动并挥毫拨墨,题下“和平使者冼夫人”墨迹。

      3、自然生态。石石矍村在老城开发区经济热潮的冲击之下,仍然保持着古风古朴的民情和民居。村中绿树成荫,椰树挺立。饮马湖碧波荡漾,白鹅戏嘻,时有翁媪纳凉,闲怡有加。海边岸石嵯峨层叠,海浪激荡,雄伟壮观。石石矍村是澄迈县文明生态村,更是旅游度假的好去处。

      4、文化遗存。石石矍村2冼夫人石石矍村的文化遗存,是冼夫人文化的最重要源头,是海南民居建筑的典范,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教育的基地,主要有冼夫人及其后裔墓群、冯进勇家庭墓、海南冯氏大宗祠及阳夏庙、冯

      冼夫人

      [2]公祠等。——冼夫人及其后裔墓群。冼夫人当年行军作战的的遗存:镇船石(长2.98米,宽0.62米,重1吨多)、功力石、古水井、饮马湖(梳状,水面40亩)。冼夫人墓园及其后裔墓群几十处,面积约70亩。冼夫人陵冢为条石叠砌而成,下部呈八角体,上部呈半球体,顶部为球体,共9层。冢前有金童、玉女墓以及香炉、石碑,冢后有太监、候仙墓。1994年被列为澄迈县文物保护单位。

      ——冯进勇家族墓。面积约1亩,内有宋、元朝代的石冢多座,颇具当时风貌。2001年被列为澄迈县文物保护单位。

      ——海南冯氏大宗祠及阳夏庙。冯氏大宗祠建于隋炀帝大业5年,即公元

      村里的水井很奇特,眼镜状的护拦

      [3]609年,坐癸向丁,主要建筑呈三路三进布局:中路是主体,有大门、前殿将军第、中殿谯国殿、后殿始平堂,左路有左殿阳夏庙,右路有右殿出嗣堂(1994年拆除建石石矍小学)。整座院落四周围干部墙,形成一个布局严谨、主次分明、庭院宽敞的格局。各殿堂均为八角石丁山墙,内势木柱柁墩抬梁,柱磉、柁梁、屋脊、檐墙等广泛采用木雕、

      冼夫人墓

    石石矍村3村里的水井很奇特,眼镜状的护拦[4]石雕、灰雕、砖雕、陶雕、壁画等多种工艺做装饰,雕刻技法有阳刻、阴刻、镂空等多种,彩绘色彩艳丽,景物逼真生动,人物栩栩如生。图案内容多是桂花、芙蓉花、萱草、海棠、莲花、云、龙、凤、麒麟等吉祥物和广为流传的吉祥典故,如“仙姬送子”、“鲤跳龙门”、“麒麟献瑞”、“斗酒诗百篇”、“姜太公垂钓|、”“福寿绵长”等,反映了人们追求国泰民安、人丁兴旺、延年益寿、事业发达、生活美满的美好愿望。冯氏大宗祠堪称海南传统建筑的杰作、古代宗祠建筑的高丽名片,承载着海南千年历史,沉淀着深厚的文化涵层。2001年11月,被列为澄迈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冯公祠(含文林冯公祠、次世中房祠和广文第)。冯公祠始建于明代,现存堂屋8座,用地面积约2亩。其建筑布局与大宗祠相似,但具有明朝特色。文林冯公祠保存较好,次世中房祠次之,广文第毁坏严重。三祠于2001年被列为澄迈县文物保护单位。

  •   村名由来

      据明清史料记载,石石矍村之所以得名,完全因了村边海岸那片石滩。 带路的村中老者告诉我们,石石矍村的名字取自村边的石石矍港里,海水拍击岸边礁石时发出的声音。“现在听不到了,过去海边还没有建电厂和码头,海滩上到处都是大大的黑石头,相互垒叠着,海水冲过来,钻进石头间的缝隙里时,就能听到‘确确’的声音了,很明显的。”

  •   海石花

      传说这里盛产秀石,灿烂绝伦。海港“地势平衍,浪静水深”,是处天然良港,

    石石矍村4海石花海石花

      也因此成了历代海寇登岸抢掠的地方,直到解放海南时,这里仍然是个激烈的战场。

      《光绪澄迈县志》收录清人王章绚所作的《石花记》写道:“(石石矍)港在县西北二十里许,其外为大海,海之底有石,石之生有花,花生小块石上,小块石嵌于连片巨石空窍之间以为根柢,若丛生然……其花之象,或盘结如芙蓉,累包茧无空隙者;或有如葵之扇,如翠之屏,张倚盖以条分者。其花之色红者多,白次之,青黄又次之。其花之时,五月五日午刻,海乃清,石乃见。”

      海石花,以其“非草非木而为石,若草若木而能花”的奇异,“石花之情,得失荣枯之弗较者;石花之性,不争名不计利,隐隐隆隆,储英秘秀于海澨烟波之内”的品性,让古人魂萦梦绕之而不易得。清乾隆年间的澄迈知县张必刚在《石石矍港寻石记》中称赞:“奇异秀绝之物又往往出于险远之区……天不忍此石之泯没无闻,遂居予此地。”

      据海南文史研究者冯仁鸿考证,正因为石石矍港盛产海石花,所以石石矍港又称“花场港”。现今“花场”一名,很少见于海湾、海港的称呼,倒是在福山凹陷油气田中,勘探出花场构造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而石石矍的海石花,也终于不见了踪迹。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