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海门老街

海门老街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海门老街从1980年7月建海门特区到次年7月成立椒江市、1994年成立台州市椒江区,老海门经历了日新月异的变化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海门老街 地址: 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 类别: 街道 建造时期: 康熙至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

  •   历史

      海门老街2据史料记载,这条‘海门老街几乎浓缩了海门几百年的历史。

      明洪武二十年(1387),明朝大将汤和拆黄岩县城墙石料筑海门卫城,高二丈五尺,周围五里三十步。城有五门:东曰晏清,西曰宁远,南曰德风,大北曰临江,小北曰静波。临江门即今中山东路之城门头。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朝廷设浙江海关分关于葭沚;咸丰二年(1852),海关迁至临江门吊桥头外,俗称“台大关”。

      至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海门港正式立埠通商后,此处街道日趋繁荣,店铺林立,商贾云集,盛极一时。

  •   复兴

      早年的海门老街不仅仅是椒江近代一条重要的商业街,更是地方市民的活动场所,自古至今每逢节庆,民间的各种风俗和宗教活动都热闹非凡。老街的居民早年都有到戏台看社戏的习惯,戏台就挨着杨家庙,那片区域便是老街居民的娱乐和交流中心。

      后来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发展,戏台与庙殿不复存在,许多与之相关的民俗活动似乎也在逐渐走向衰亡,但附近的居民却仍然喜欢自发地在这片区域活动,晚饭后,天刚擦黑时,许多居民都会坐在这里聊天喝茶。建筑本身不复存在,人们却自发地围绕着建筑的遗迹进行活动,所谓建筑的生命力,也便如此。

      “海门老街的公共活动大多是围绕着一些重要的标志性建筑展开的,老街与东、西去思路的交叉口是整条街的高潮所在,杨府庙、武圣庙、海关、戏台、接官亭、海门关牌坊则是其中重要的建筑结点,因此我们在改造方案中按照历史记载和当地老人的口述重建了杨府庙大殿、戏台和海门关牌坊,戏台所在的方形院落与主广场通过连廊进行分割,再现了海门老街的景观高潮。”随着建筑的恢复,传统的民俗和文化节庆活动也在老街获得重生。

  •   文化底蕴

      海门老街4始建于1175年的“同康酱酒坊”在原址将重新开张;始建于1806年的“方万盛”药房、阜大药房已得到认定;台大关、杨府庙、戏台、东新街、新堂弄、去思路等具有历史文化纪念价值的建筑物、街弄,都刻立了石碑。

      海门老街北端为海门港口之道头,“海门关”三个大字的牌楼气势不凡,为了让古街更完整,他们按照图纸在原址上重建了海门关牌坊和旧时为地方政要送往迎来之所“接官亭”。至此,一条老街更有了他的神韵。

      他们还将人文渗透到老街中,设立历史文化陈列室,告诉台州人,台州从哪里来。他们以“古章安—老海门—新椒江”为主线,按照古章安篇、老海门篇、新椒江篇、海门港史篇、商贸史篇、人物历史篇、大陈岛史篇、地方名特优产品篇、民俗风情篇等九大板块,系统梳理椒江千年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体现椒江的地域文化特色,挖掘台州历史文化底蕴。

      海门老街还统一进行街景布置,统一进行店招布局设计,保证街区景观的一致性。

      离元旦开街还有两个月时间,让公司意想不到的是,有意落户的电话、客人络绎不绝。现在,连许多新婚夫妻都到这里拍结婚照,新人与古建相映,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

      老街已成为新人相册里永远的记忆。

  •   现状

      海门老街3海门老街现存建筑多为清末民初所建。此街南接中山东路,北至江滨路,原街全长470米,今留有225米长、宽约为6米至8米不等,南北走向,石板路面。南端为吊桥头,系繁华街口;北端有杨府庙,庙北原有牌楼,上书“海门关”三个大字。

      这条浓缩了一个多世纪风风雨雨的海门老街,保留了不同时期的风格。据说,旧时老海门人来到上海谋生,致富后重回海门,按旧上海的模式,建起了具有欧式风格的建筑,加上街道生意兴隆,“小上海”由此得名。故老街南北风格不同,北面多为欧式建筑,南面先有明清建筑,后是民国时期的建筑,新中国后又加入了文革的色彩,使老街赋予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修旧如旧,保留历史原貌。

      从2001年春始,台州市椒江区政府对老街进行了保护性开发。如何保护,他们先后到北京、上海、杭州等老街区考察,确定了“经营性保护和保护性经营相结合”的原则。请来了对古建有专门研究的上海同济大学常青教授策划,他带着二三十名硕士生、博士生进驻老街,像照看“百岁老人”一样,将它进行了细致的体检,最后开出了“修旧如旧”的处方。

      这是一个与其他古建修复不同的“处方”,为了图方便,许多地方将原址推倒重建,然后利用切割机的高温对木板烘烤,进行“做旧”,尽管外貌酷是老街,但没有了古色古香的韵味。而“修旧如旧”的难度就是,拆下后的每一根木料、装饰物除需更换外,每一处都要按原样装上,难度与成本很高。

      为了保存老街的古味,维修人员先用照相机拍摄留档,然后一一记录拆下的如“牛腿”、“牌坊”所在的位置,进行清洗包好保存。设计、制作了颇具特色的海门老街门牌编号,然后物归原处。经过了4年的修复,重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古色古香,白墙灰瓦,朱赤雕栏的一条南北225米长,占地面积31亩的老街。

      说起对老街的命名,还有一个趣事。海门老街原名北新椒街,故有人说就叫北新椒街吧。但因方言“北新”与“不幸”谐音,群众都不喜欢,所以干脆就叫“海门老街”。

      海门老街,保留了城市的记忆

      今年初,海门老街保护性改造完成后,交给了椒江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面对这个浓缩上百年的“古董”,公司的经营者没有急于招商,认为既然花巨资修复了老街,就应该留得住游人。

      拿什么去留住人,难道仅是一条只有225米长的老街吗?如果古街只给顾客提供一条来去匆匆的路,或是只向顾客销售商品,还不如当初让投资商开发,国家也不用背上这个沉重的负担。思来想去,他们认为,古街只是一个历史缩影,一定要赋予它文化的内含才有魅力,而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要让我们保留城市的记忆。基于这一认识,他们大力挖掘历史,

  •   简介

      海门老街1一条老街凸现在现代城市。

      在台州,除了老海门人,已经很少有人知道还有海门老街了。

      中秋时节,老街修葺一新。走在铺着石板的街道,一种久远的古韵迎面而来:白墙灰瓦,古老的花格窗、精致的“牛腿”,仿佛回到了那个遥远的时代,耳边立刻响起“老街情思”的歌声:我爷爷小的时候常在这里玩耍,高高的前门仿佛挨着我的家,一蓬衰草,几声蛐蛐叫……

      今年70岁的陈老伯是一个老海门,说起老街的繁华,仿佛又回到了从前:“这条老街是海门‘顶’旺的街,集市日时两边摆满了摊,路也走不过。小时候常在这里玩,买泡虾吃、买糖吃,过年过节张灯结彩,还有唱戏的,挤都挤不进。比现在的十字马路还热闹!”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