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河北镇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浅山区,距北京市中心45公里,东与坨里镇接壤,西与佛子庄乡毗邻,北与门头沟区交界,南与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相连,是西北部山区的门户。全镇总面积70平方公里,共辖18个行政村,社会总人口2.5万人,2001年农村经济营业收入6.8亿元,乡镇企业收入6.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人均纯收入5550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河北镇 所属地区: 中国 房山区 下辖地区: 房山矿社区、黄土坡军工路社区、磁家务村、万佛堂村、北半壁店村、北黄土坡村、三福村、河东村、东庄子村、檀木港村、三十亩地村、东港村、李各庄村、河北村、河南村、北辛庄村、南道村、杏园村、口儿村、他窖村、南车营村 建立时间: 1952年 面积: 70平方公里 人口: 2.5万人 地理位置: 位于北京市房山区西北部浅山区,距北京市中心45公里 著名景点: 石花洞、将军坨、荞麦山、张良洞,玉禅洞、孔水洞 地标建筑: 唐代花塔 地域名人: 刘盛休 地方特产: 黄花菜、核桃、花椒 知名产业: 工业、旅游业 知名企业: 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京农村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河北镇威化工建材有限公司 电话区码: 010 邮编区码: 102417

  •   公路交通

      河北镇地处房山西北距良乡20公里,108国道贯穿全镇,闫东路、王三路、东万路汇集河北,917路、948路公交车及多路小公交车往返于河北、市区之间,交通便利。

  •   历史沿革

      河北地区历史悠久。早在70万年前,人类远祖的一支——北京人,就在距河北地区不足10公里的周口店龙骨山一带繁衍生息。本地区最早见于记载的地理实体名字是“绳水”,始于战国时期,西汉时改为圣水,即以今流经本镇的大石河命名。汉代隶属涿郡利乡侯国,《河北通志稿》记载:涿郡,西汉高帝置,治所于涿,即今河北省涿县,领良乡、利乡等29侯国。利乡在今房山区石堡和长操一带。王莽时更名垣翰,东汉复原名。唐代隶属范阳郡良乡县,唐大历(唐代宗李豫年号)年间,修万佛堂龙泉宝殿。辽金时期,磁家务村已有较大规模的瓷器烧制窑场。张良洞《黄山玉室洞天记》碑刻有“奉先神宁乡”记载,即金元时期,行政隶属于奉先县神宁乡。《明史》志十六·地里一载:“涿州洪武初,以州治范阳县省入……,房山州北少西,西有大房山,北有大安山,西南有青龙潭,北有磁家务巡检司”。磁家务一带应属房山。清代隶属顺天府房山县。国民政府时期隶属房山县,为房山县四区(1916年至1938年),区政府驻磁家务村,下辖漫水河、磁家务、檀木港、北车营、坨里、河南、杏园等32村。

      抗日战争爆发后,于1938年5月,中国共产党新建房良联合县,河北为房良联合县四区(原旧四区属地)。1942年8月至1942年12月为宛平县六区,辖河北、陈家坟一带。1942年12月昌宛房联合县建立,河北地区属昌宛房联合县五区,辖区未变。1944年10月昌宛房联合县撤销,回归宛平县六区,仍辖河北、陈家坟一带。1945年8月,河北地区又分属房山县七区和八区。1945年9月建立良乡县,原宛平县六区、八区和房山四区、八区的大石河以东部分,划归良乡县管辖。1946年2月,冀东十分区在平汉铁路东设立良乡县,路西的良乡县改称良乡县佐公署,河北地区称为良乡县佐公署三区。1948年7月,又改称良乡县三区。下辖27村:沙窝、大苑、石梯、水峪、口头、上万、北车营、大灰厂、辛开口、漫水河、磁家务、半壁店、黄土坡、南车营、三福村、河东、东庄子、檀木港、东港、李各庄、河北、河南、辛庄、杏园、他窖、口儿、晒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8年3月,房山县隶属河北省通县专区。1949年10月,良乡县三区改为房山县八区。1950年5月又改为房山县五区。下辖47个行政村:贾玉口、石板房、山川、长操、上水峪、南窖、西安、大西沟、北安、花港、红煤场、中窖、北窖、上英水、中英水、下英水、查儿、佛子庄、黑龙关、东班各庄、西班各庄、陈家坟、北峪、陈家台、辛庄、河北、河南、李各庄、口儿、他窖、杏园、晒台、檀木港、东庄子、河东、东港、三福村、南车营、黄土坡、半壁店、磁家务、漫水河、石梯、水峪、口头、坨里、辛开口。

      1952年9月1日,经报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华北行政委员会批准,北京市人民政府宣布,将河北省宛平县全县及房山县、良乡县部分村划归北京市管辖,同北京市原16区合并组成京西矿区,河北改称京西矿区河北区,下辖49个村,除原房山县五区47个行政村外,原良乡县上万村、北车营村也划归河北区管辖。

      1953年5月,根据华北行政委员会的决定,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改革战争年代的区、村体制,实行生产划乡,乡为国家基层政权的基本组织形式。河北地区49个村划为若干个小乡。现河北镇界内划为6个小乡:口儿乡,辖晒台村、他窖村、杏园村;河南乡,辖河南村、辛庄村;河北乡,辖河北村、李各庄村;东庄子乡,辖东庄子村、河东村、东港村;黄土坡乡,辖黄土坡村、南车营村、半壁店村、三福村;磁家务乡,辖磁家务村、万佛堂村、漫水河村。

      1956年合作化高潮时期,东庄子至口儿4乡12村的14个初级合作社合并,成立高级社,名为永成社;磁家务、黄土坡2乡7村的初级合作社合并,成立高级社,名为永顺社。

      1956年6月,随着河北地区农业社会主义合作化的完成,原有的小乡建制已经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全面规划、加强领导的方针,适当扩大乡域规模,进行并乡工作。将原有49村若干个小乡合并成河北乡、长操乡、南窖乡、班各庄乡4个大乡。现河北镇界内的6个小乡合并成河北乡。

      1956年8月,中共京西矿区委员会根据上级指示,将所辖112个乡合并为41个乡,河北乡分成河北乡和磁家务乡。分设后的磁家务乡辖原永顺社7个村。河北乡辖晒台、口儿、他窖、杏园、河南、辛庄、河北、李各庄、檀木港、东庄子、河东、东港、黄土坡、三福村、南车营、半壁店、磁家务、万佛堂18村。原河北乡所属漫水河村划入坨里乡。1958年2月,又将41个乡合并为30个乡,磁家务乡撤销,所瞎区域并入河北乡。

      1958年5月,撤销房山、良乡两县,设置北京市周口店区,河北乡隶属周口店区。 1958年9月,周口店区废除乡(镇)建置,全区建立7个人民公社。9月10日,河北、班各庄、南窖、长操4乡正式合并,成立花果山人民公社。同年11月,花果山公社与百花山公社合并,成立百花山人民公社。1959年11月,改称河北人民公社。全社划分为河北、长操、南窖、班各庄、大安山、史家营6个管理区,各区设工作站,分别辖若干个行政村。北至秋村铺村,南至磁家务村,南北跨度达75公里。时有农户10905户,45075人,其中劳动力14484人,土地面积46220亩。

      1960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北京市周口店区,设置北京市房山县。1960年2月,河北改称房山县河北人民公社。1961年6月,中共房山县委根据工作需要,在河北成立派出机构,即房山县河北工作委员会。同月,按照党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房山县调整公社规模,全县由原来的7个公社调整为32个。原河北公社,以所辖6个管理区为基础,划分为河北、长操、南窖、班各庄、大安山、史家营6个人民公社。河北公社辖杏园、口儿、他窖、南道、辛庄、河南、河北、李各庄、檀木港、东庄子、东港、卅亩地、河东、三福村、黄土坡、南车营、半壁店、万佛堂、磁家务19个生产大队,54个生产队。

      1981年1月1日,为适应北京市煤炭生产发展的需要,经市政府批准,北京矿务局工农区成立,河北公社隶属北京矿务局工农区,行政执法工作由房山县(区)代管。1983年3月,房山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据1982年修改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决定政、社分开,实行乡、村制。以行政村为单位建立村民委员会。河北人民公社改称为河北乡。这一时期,党委工作、经济工作归北京矿务局工农区领导,民政、司法、武装、计划生育、招工等行政执法工作由房山县管辖。

      1990年6月,河北乡改制为镇。1993年6月,北京矿务局工农区撤销,河北镇回归房山区。所辖南车营村划归石花洞管理处,实辖18个村,2个社区。2004年3月17日,南车营村回归河北镇。全镇辖19个村,2个社区。至今,行政区划及隶属关系没有变化。

  •   地理位置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2河北镇地处华北平原与太行山交界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地势落差大,最高海拔831.9米,最低海拔90.7米。镇中心海拔150米。镇域内河谷沟壑纵横,群峰耸立,有凤凰山、荞麦山、南大山、将军坨、朝阳洞山、半壁山等。山间沟谷交错、山泉丰沛,有主沟67条,支沟710条。大石河自西向东蜿蜒流经镇境中部,流程15公里。村庄多依山傍水,沿河谷沟域分布。

      河北镇地理位置优越,地势平缓,交通发达,良陈铁路沿境而伸,108国道穿境而过。京昆复线、闫东路、良三路、万窑路,交织在境内,村村通柏油路。917路、948路公交车由天桥、石景山车站直通本镇,每15分钟一车次。全镇通讯发达,程控电话、移动通讯网现已遍布全镇。

  •   旅游资源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4河北镇历史悠久,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旅游资源丰富。中国四大名洞之一石花洞坐落境内,并与周边洞穴共同构成了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的溶洞观赏区和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景区内唐代花塔、万佛龙泉宝殿及明代铁瓦寺,至今保存完好。其它还有清代王陵,传说中的孙膑庞涓学艺台,清朝王爷坟以及张良洞、孔水洞、蝙蝠洞等。镇内有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区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7处历史遗迹。

      河北镇民间乡土文化丰富多彩,有河北村的高跷会、磁家务村的小车会、半壁店村的太平鼓等。目前,半壁店村的太平鼓和高跷、河北村的高跷三个项目已进入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洞:为国家AAAA级地质公园石花洞;

      二村:半壁店民俗旅游村、黄土坡民俗旅游村;

      四园:半壁店采摘观光园、将军坨采摘休闲观光园、索峪沟采摘休闲观光园、荞麦山休闲观光园。各景点基础设施完备,餐饮住宿条件优越,其中石花洞最富盛名,能够吸引大批游客,带动全镇旅游事业。 河北镇现有的万佛堂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堂内精美的佛教文化雕刻栩栩如生;铁瓦寺世界仅存两座,一座在韩国,一座在中国,就在河北镇,它现在是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家级文物。

      如果将河北镇机关搬迁,充分挖掘铁瓦寺的潜在价值,那么它的影响力将是不可估量的;再把镇内极具开发价值的九神庙、三观庙、连泉禅寺等庙宇重建;加上仅一步之遥的戒台寺、檀柘寺,将会在河北镇周围形成一条富有特色的京西佛教旅游线路。

  •   气候特点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3河北镇年平均气温10.6℃,一月份平均气温-5℃,七月份平均气温26℃。年降雨量600毫米左右。年无霜期200天以上。季风气候明显,春季多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一年中最大风力8级,主要集中在春季。夏季有风雹灾害交替发生,秋冬之际和初春之际时有冻害发生。

  •   简介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1河北镇位于北京西南房山区西北部浅山区,距北京市中心45公里,东与青龙湖镇接壤,西与佛子庄乡毗临,北与门头沟区潭柘寺镇交界,南与燕山石油化工总公司相连,是房山区西北部山区的门户。总面积70平方公里,辖19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居委会,社会总人口数截止到2009年底共计10468户、22536人,其中农业人口3904户、8429人,非农业人口6564户、14107人。

  •   经济发展

      河北镇[北京市房山区河北镇]5河北镇矿产资源丰富,出产石灰石、煤炭、石板、大理石等,近年按照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传统资源型产业正在加快退出,为此镇党委政府提出了“以旅游产业为龙头,商贸服务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增长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打造都市第三空间”的发展思路。养生休闲、特色种养、商贸服务、民俗旅游等新兴友好型产业正在逐渐壮大,颐年山庄、玫瑰休闲港接待能力已达到1300张床位,三个市级民俗旅游专业村有市级标准民俗户120户。玫瑰系列产品、黄土坡青石砚、社火手工艺品等规模、品位不断提升,围游而农的特色农产品主要有豆类、薯类、柿子、核桃、苹果、菱枣、桃、杏、梨、花椒等。

      2009年,全镇税收完成2760万元,同比增长12.6%,完成区下达任务的141.5%。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2亿元,同比增长62.5%,其中镇属固定投资3亿元,同比增长188.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32元,同比增长8%。全镇累计接待游客8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8015万元,同比增长15.4%。

      2001年农村经济营业收入6.8亿元,乡镇企业收入6.7亿元,国内生产总值2.3亿元,人均纯收入5550元,财政收入1100万元。

  •   荣誉

      2008—2009年,河北镇党委荣获了市级“五好乡镇党委”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先进乡镇”,河北镇被列为全市42个重点建设的小城镇之一。

  •   行政区划

      河北镇辖2个社区、19个村委会(房山矿社区、黄土坡军工路社区、磁家务村、万佛堂村、北半壁店村、北黄土坡村、三福村、河东村、东庄子村、檀木港村、三十亩地村、东港村、李各庄村、河北村、河南村、北辛庄村、南道村、杏园村、口儿村、他窖村、南车营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