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马邑

马邑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秦汉马邑县在今山西朔州市,距离朔州市区往东二十多公里的一个自然村,朔城区神头镇马邑村。唐置马邑县在今朔县东北。清嘉庆时废。又隋唐马邑郡即朔州,治善阳,即今朔县。历来就是北方赫赫有名的边塞重镇。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提到朔州,毫无疑问都会相提并论到马邑,甚而在不少故老眼里,马邑就是朔州的一个文化代名。随手翻开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其中一句是:“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能够进入一代帝王李世民的诗文中,马邑可谓不同凡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马邑 朝代: 秦朝 地点: 今山西朔州市 来源: 饮马长城窟 故事: 汉武帝围城养马 性质: 自然村

  •   历史故事

      秦朝时,曾在武周塞内筑城,用来防备匈奴的侵略。城快筑成了,但崩塌的地方却有好几处。这时有匹马飞快地奔跑着,来回不断,那些管事的父老觉得很奇怪,就按照马跑的脚印来筑城,城墙就不再崩塌了,于是就把这城命名为“马邑”。那故城现在在朔州。

      原文:

      秦时,筑城于武周塞内,以备胡,城将成,而崩者数焉。有马驰走,周旋反复,父老异之,因依马迹以筑城,城乃不崩。遂名马邑。其故城今在朔州。《搜神记》

      马邑2元光二年(公元前 133年)六月,汉武帝针对匈奴多次背信弃义人侵“边境被害”的情况,召集群臣商量对策,恰好有马邑商人聂壹进谒王恢,说匈奴常为边患,不如乘他们和亲无备,诱令入塞,伏兵袭击,必获大胜。王恢听了聂壹建议劝汉武帝出兵。此时的刘彻年少气盛,为之所动,就采取了王恢意见,并进行了具体兵力部署。使护军将军韩安国、轻车将军公孙贺、材官将军李息,率精兵30万埋伏于马邑山谷之中;派将屯将军王恢、骁骑将军李广袭击匈奴背后,截夺辎重。一切部署妥当,让聂壹出塞以做买卖为名,诱见匈奴军臣单于。聂受对单于说:“我有同伙数百人,混入马邑城内杀死令丞,举城投降。这样,满城财物您就可以全得到了,但是,您一定要派大军前来接应,以防汉兵”。单于贪利,非常欢喜,立刻派头目随聂壹先入马邑,等斩了令丞头,然后进兵。聂壹返至马邑与令丞密谋,杀了几名死囚,割下头悬挂在城上,假装为令丞头颅,欺骗了匈奴来使。于是,军臣单于率骑兵10万入武州塞亲来接应。大军来到距马邑百余里的地方,发现沿途有牲畜,却无人放牧,引起了怀疑。可巧路旁有一个亭堡,单于领兵攻打。亭内除尉史(汉朝下级军官)外,只有守兵百人。平常无非是瞭望敌情,通报边犯,这次,被匈奴大军所围。尉史投降,并把汉朝的预谋全部泄漏于匈奴。单于又惊又喜,慌忙引大军退出塞外,用手擦着额上的汗珠说:“我得到尉史不上汉天子的当,真是上天所赐”。这时,王恢已抄出代郡(故治在今河北蔚县西部),准备袭击匈奴背后,猛听得单于退走,非常惊奇,自思自己军队不过三万人,敌不过匈奴大军.只好退还。韩安国等带领大军,分驻马邑境内,好几天不见动静,也改变了原来作战方案率军出击,结果,连匈奴的影子也没见到,只好空手回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马邑之谋”。汉王朝诱敌之计被狡黠的军臣单于识破,10万骑兵全部逃脱。王恢以自谋不追被处死。“马邑之谋”虽未成功,但自汉初以来屈辱的和亲政策已告毁弃,揭开了对匈奴大规模反击作战的序幕。

  •   大事件

      对匈奴大规模战役共有三次。第一次于元朔二年(公元前 127年),由将军卫青出云中西至陇西,击溃匈奴附庸楼烦王和白羊王,夺回河南地,建立朔方郡和五原郡。第二次战役发生在元狩二年(公元前121 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骑兵几万人,两次从陇西出击,追匈奴到祁连山麓。经汉军连续反击,匈奴贵族内讧,匈奴东部左贤王趁军臣单于死去机会,自立为单于,匈奴统治集团内部发生分裂。第三次也是最大的一次战役发生在元狩四年(公元前 119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骑兵24万,步兵10多万,分兵两路出击。卫青出定襄,霍去病出代郡,北越大漠(今戈壁沙漠),大败匈奴单于。卫青直抵燕然山(今杭爱山脉)。霍去病出代郡2000余里,与左贤王多次交战,大获全胜,俘虏匈奴首领、将官80多人,左贤王远逃。霍去病一直追至狼居胥山(古山名,约在今内蒙古什克腾旗西北一带,也有的说是今河套西北的狼山)。

  •   对后人影响

      反击战争胜利的结果,汉王朝开拓了疆土,使西北部地区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内地人民也得到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   简介

      马邑1千百年来,人们只要提到朔州,毫无疑问都会相提并论到马邑,甚而在不少故老眼里,马邑就是朔州的一个文化代名。随手翻开唐太宗李世民的《饮马长城窟》,其中一句是:“都尉反龙堆,将军旋马邑。”能够进入一代帝王李世民的诗文中,马邑可谓不同凡响。

      马邑现在是距离朔州市区往东二十多公里的一个自然村。远在先秦时期,秦始皇的大将蒙恬在雁门关外北逐匈奴,围城养马,才造就了马邑之名,然后在汉武帝时候,“马邑之谋”揭开西汉王朝北伐匈奴的大幕。根据史料记载,到了隋朝,雁门关外的大片土地就属于马邑郡所辖,而郡衙所在的朔州,当时还叫做“善阳”,历史上也不止一次出现过“两邑合治”。许多专家学者都有共识,那就是把马邑当作游牧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碰撞之地,谓为多民族融合的大舞台;有人考证后得出结论,说是早在战国、秦汉时期,南起雁门关、北至杀虎口,人们就走出了一条“马邑古道”,古道南延北伸,形成了中原和大漠以至中亚、欧洲互通的交通大动脉,并保持着类似于丝绸之路一般的畅通。

      史书记载,秦时马邑废置后,到唐开元五年重新建起,明洪武十六年、正统二年连续补修,特别是隆庆六年,城墙包砖,以石为基,高约11.3米,女墙高2米,周长2.1公里,角楼4座,铺舍12间,敌台24个,东西二门外各有月城。这样功能十分完备的古城,维持到清代初期,可能就已经令人不忍目睹。顺治年间大同知府蔡永华为《朔州志》残本作序,称马邑“虽僻在一隅,实边陲要害,”历经数不清的战乱破坏,“文物之盛,变荡凋落,大异厥昔。”那是兵燹之故,也不由人。如今的马邑,残垣犹存,古风仍在,随处发现的残瓦断砖依旧有着别具一格的文化底蕴。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