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祁连山一号冰川

祁连山一号冰川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交通条件

      村道可以通至冰川下海拔3000米,从大河乡西岭村线路海拔3000米到达冰舌的距离是9.5公里;从大河乡西岔河村线路海拔3100米到达冰舌的距离是7.6公里。

      从大河乡西岔河村线路海拔3100米到达海拔4170米的冰碛岩堆下的距离是6.4公里,这一段地势相对平缓,便于修建公路;从海拔4170米到达海拔4380米冰舌前沿的距离是1.7公里,这一段中间是冰碛岩堆,两侧为破碎流沙山体,修建道路的难度极大。

  •   发现与命名

      历史名称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标准地名录》一书中提及,该冰川在少数民族语言中,被称之为“巴郎岗葛脑达”,这个称谓是裕固族、藏族复合语音译,意为“黄牛冰川财主”(冰川名)为黑河流域,巴郎河、西岔河两河发源地,在祁连山主脉东南侧,东峰(鹿角沟脑)海拔4805m,西峰(白居吕沟脑,“居吕”是指山羊,“居吕”两字前应加“羊”字旁)海拔5103m,是祁连山的主要冰川之一。巴郎河与西岔河汇流后称摆浪河,历史上是野牛和白唇鹿的家园。

      传说巴郎山神的坐骑为一只十岔角的白唇鹿,后来这只鹿被一猎人偷杀,猎人背着鹿头回家,途中遇到一位白须老人,老人摸了摸鹿头,伤心地流着泪走了,猎人没有到家就瞎了眼。从此,这一带天不降雨,草木枯死,人们有富变穷,流落他乡,部落头目请来喇嘛卜卦,喇嘛说:你们打死了山神的坐骑白神鹿,唯一的办法是禁止捕猎,为山神献一头白黄牛(巴郎)为坐骑,死后再献一头,如此循环往复,多年不断,最终感动了巴郎山神,连降雨雪甘霖使这一带再现生机,冰川和森林面积不断扩大。人们常看到一头白黄牛在两河中间悠闲地吃草,所以将两河发源地冰川尊称为“巴郎岗葛脑达”。

      此外,该冰川在当地牧民被称之为老虎石冰川,在老虎石冰川的左前方有两个“天涝池”,分称“东天涝池”和“西天涝池”。“天涝池”是小型高原湖泊的俗称,就是平常所说的“天池”。 冰川编目名称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等科研人员历时二十四年、在大量野外考察的基础上完成了中国地学界大型基础资料编纂项目《中国冰川目录》。通过中国冰川编目,科研人员首次获得了中国各流域、山脉和各省份的冰川准确数量。其中,第一卷《祁连山区》(王宗太、刘潮海等编著)于1981年出版。

      根据第一次中国冰川编目,该冰川编号5Y428B21,即黑河流域的摆浪河21号冰川。其中5Y4指河西内流水系,5Y42指黑河流域,5Y428指摆浪河。 攀登与重新命名

      2013年“五一”小长假来临之前,甘肃张掖的民间户外组织在反复研究谷歌地图时,发现位于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岭村和西岔河村附近有一系列无名冰川,东西走向分布共有大小冰川近13座,其中一座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冰川谷歌海拔5100米、东西直线长3.52公里、南北直线宽2.58公里、冰川周边边长12公里,估算面积9平方公里。无论从面积还是攀登难度而言,都远远超过了已经闻名遐迩的七一冰川。经过严密论证后,三家民间户外组织决定利用2013年“五一”小长假的时间来探秘攀登这座无名冰川。

      2013年4月28日,张掖方面的队员和肃南方面的队员在肃南县城会合。全体队员就地提议为即将攀登的冰川命名,最终的一致意见是:这座冰川谷歌海拔5060米,根据多年登山的经验,一座山峰的顶峰测量实际海拔往往高于谷歌海拔的情况,他们推断这座冰川的实际海拔应在5100米以上;这次来攀登的时间正好是“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鉴于上述两个“五一”,决定把这个冰川正是命名为“五一冰川”。 宣传定名

      2013年6月4日,张掖市委书记陈克恭等领导在市委会议室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门听取肃南县雪豹登山队、金张掖野人部落、肃南户外联合攀登肃南县五一冰川活动情况。在座谈会上,队员向参加会议的领导介绍了五一冰川的发现、攀登等情况,介绍了五一冰川的各项地理信息及数据,展示了五一冰川的摄影图片、攀登活动的纪实照片,以及在活动中拍摄的视频资料,播放了全体队员的个人登山活动照片,并就五一冰川开发旅游方面提出了建设性建议意见。

      在会上,陈书记发表讲话:指示有关部门要尽快将五一冰川列入考察研讨的工作项目,邀请国内冰川专家、登山家及有关专家开展科学考察;要将五一冰川的开发利用作为张掖市旅游的大项目来抓,要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措施向全国宣传和展示五一冰川,力争做大做强,将之做成张掖市旅游文化的金牌项目;要再一次开展攀登考察活动,市级媒体要跟进宣传、及时报道,还要邀请省级、国家级宣传媒体参与报道;要把五一冰川开发项目作为2013年兰恰会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向外界推介,争取投资开发。陈书记对全体登山队员发现五一冰川的壮举大加赞赏,还要求各位登山队员进一步加大对五一冰川的宣传报道力度,同时也要加强对这次参与活动的几家民间户外组织的宣传报道力度。陈书记讲,为了把五一冰川的品牌效应做大做响,吸引更多的关注目光,建议将“五一冰川”命名为“祁连山一号冰川”,要立足“距离城市最近的冰川”做好宣传文章。当晚,科技局领导带着登山队提供的照片前往省府面洽冰川专家,招商局利用冰川照片已开始筹划兰恰会招商引资项目。

      2013年6月7日,中新网等媒体开始以“祁连山一号冰川”为名对该冰川的发现与开发利用进行大规模报道。 联合科考

      受张掖市委、市政府的邀请,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副院长杨生荣研究员带领中科院寒旱所、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蒲健辰、段克勤和冰川学博士尹常亮、吴玉伟,于2013年6月13日至15日,与新闻媒体记者和张掖市联合组成科学考察队,对肃南县大河乡境内西岔河村老虎石沟源的冰川进行了科学考察,主要考察了冰川的生态环境与地质地貌以及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发掘和丰富张掖的旅游资源,为开发冰川旅游资源提供基础数据和科学依据。

      在此发布会上,不再使用之前的“五一冰川”、“祁连山一号冰川”等表述,并提出“该冰川尚未正式命名”。从而,用老虎石沟源冰川描述该冰川群,并依据20世纪中后期出版的中国冰川目录,其中最大的冰川为摆浪河21号冰川。

  •   基本特征

      “祁连山一号冰川”(顶端坐标北纬38°56′41.13,东经99°17′10.19),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西岔河村老虎石沟源区的祁连山腹地,是摆浪河的水源地,距肃南县城的直线距离有30公里,距张掖市的直线距离有100公里。该冰川属大陆型冰斗山谷冰川。冰川谷壁地势高峻、中间低洼,形似半月。冰川面积1.51平方公里,长度约2.5公里,冰层平均厚度约40至50米,最高冰峰海拔5103米,冰舌前沿海拔4390米。中科院中国冰川目录编号为摆浪河21号冰川。

      整体冰川大部分为透明冰,晶莹剔透,视线可看穿3米左右,太阳光照射下的冰川反光极为强烈,远望光彩夺目。

  •   开发利用

      肃南县委宣传部称,该冰川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蕴含着良好的科考、探险、旅游价值,张掖市有关部门已将冰川列入考察研讨的工作项目。

      新发现的冰川对张掖的重大意义。第一个方面,它为张掖生态建设、生态保护又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资源支撑。这个冰川的发现无疑又使张掖在整个河西走廊乃至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现,使张掖在生态保护中的责任更加重大。第二个方面,为张掖市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张掖的旅游有四个定位,第一个定位是中国地貌景观大观园,在张掖可以看到冰川、雪山、峡谷、森林、草原、湖泊、湿地、丹霞、沙漠、戈壁等景观,这个冰川又是一个离城市最近的冰川、最易到达的冰川,无疑是地貌景观大观园里面的又一颗明珠。第三个方面,对张掖的产业发展将产生重大意义。冰川的雪水是非常纯净的,这些年如何能够给老百姓提供优质的食品、放心安全的饮用水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课题。这个冰川有可能成为最洁净冰川水的来源,也有可能成为张掖产业里面的一个亮点,所以对产业发展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资源。2013年6月中科院专家们的科考活动为下一步保护、开发、利用好冰川提供了科学依据,我们将按照专家们提出的意见,在最大限度保护好冰川的前提下科学开发利用。

      新发现的冰川除了本身的景观外,还有保存完整、分布均匀的第四季冰川作用的痕迹,由冰川漂移,冰川作用形成的小湖泊和冰川下面的高山草甸等特有的地貌景观都极具观赏价值。山前和山中地带有草原牧场,夏季牛羊成群,植物种类多样,在开花的季节很美,给人感觉很舒服,这些沿途景观对发展旅游业都非常重要。冰川下面还有裕固族风情、寺庙文化景观和丹霞地貌,把这些景观联系起来进行旅游文化综合开发,潜力巨大。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