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WHUT

WHUT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历史沿革

      学校名称历经传承演变,简要介绍如下:

      武汉工业大学

      1898年,武昌高级工业学校 成立;

      1948年,东北军事工业专门学校 成立;

      1951年,武汉土木工程学校 成立;

      1951年,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成立;

      1952年12月3日,中南建筑工程学校 成立(由武昌高级工业学校、武汉土木工程学校合并,中南地区的郑州高等工程学校、武昌高等工程学校、浜土木技校、长沙楚怡高等工程学校、长沙市政工程学校、湘乡高等工程学校等六所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师生并入),校址设在江西庐山;

      1953年,武昌建筑工程学校(中南建筑工程学校迁入武昌,校址设在武昌马鞍山;同年,广州珠江水利学校土木本科师生又并入);

      1958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北京建材学院 (由东北军事工业专门学校、沈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合并)成立;

      1958年5月,武昌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大专,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专科学校,同年年底更名为武汉建筑工业学院;

      1960年,武汉建筑工业学院易名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在当时是全国唯一的一所城市建设专业的高等学府;

      1961年,中南给排水设计院专科学校给排水专业师生并入该院;

      1964年10月定名为武汉建筑工程学校;

      1971年10月,湖北建筑工业学院 成立(由武汉建筑工程学校、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合并);

      1978年5月,更名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挂牌;(1981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重建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武汉城市建设学院正式挂牌分立;新建的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983年8月破土动工,校址位于武汉东湖之滨、马鞍山麓、东有“桃园胜地”之称的九峰林公园;)

      1985年8月,更名为武汉工业大学,并挂牌。

      1997年,武汉工业大学北京研究生部并入北京工业大学新成立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0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1958年,武汉工学院正式组建

      1972年,改名为湖北农业机械学院,原湖北农业机械专科学校并入;

      1979年,武汉工学院恢复名称

      1995年,武汉汽车工业大学 挂牌

      2000年,武汉理工大学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1946年,国立武昌海事学校 成立;

      1952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全国高校船舶工业并入,多个专业分出;

      1954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大连海事学院航运专业并入;

      1957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全国高校水运大调整;

      1963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全国高校造船专业并入,多个专业分出;

      1992年6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成立;

      1993年11月,武汉交通科技大学 正式挂牌;

      1999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原武汉水运工业学校并入;

      1999年,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原武汉铁路运输学校并入;

      2000年5月,武汉理工大学

  •   国际合作

      武汉理工大学与全球100多所大学建立姊妹院校和合作关系,现列部分院校如下:

      【中国香港】

      香港理工大学(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中国台湾 】

      淡江大学(Tamkang University) 台北科技大学(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台湾海洋大学(National Taiwan Ocean University)

      【日本】

      日本东北大学(Tohoku university) 长崎大学(Nagasaki University) 广岛大学(Hiroshima University)

      山口大学(Yamaguchi University) 神奈川大学(Kanagawa University) 东京海洋大学(Tokyo University of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韩国】

      全北国立大学(Chonbuk National University)

      【美国】

      西北理工大学(Northwester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密歇根理工大学(Michigan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斯普林奥博大学(Spring Arbor University)

      匹兹堡州立大学(Pittsburg State University) 旧金山州立大学(San Francisco State University) 罗德岛大学(University of Rhode Island)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夏威夷大学希洛分校(University of Hawaii at Hilo)

      纽约州立大学奥斯威戈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Oswego) 新泽西理工学院(New Jersey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英国】

      邓迪大学(University Of Abertay Dundee) 伦敦南岸大学(London South Bank University) 曼彻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布里斯托大学(University of Bristol) 谢菲尔德大学(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布拉德福德大学(University of Bradford) 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 (Queen Mary,University of London)

      【法国】

      昂热大学(Université d'Angers) 图尔大学(Université de Tours) 梅斯大学(Unviersité de Metz)

      勃艮第大学(Unviersité de Bourgogne) 巴黎第十一大学(Université de Paris-Sud:Paris 11)

      贝尔福-蒙贝利亚尔技术大学(Université de Technologie de Belfort-Montbéliard) 波尔多高等商学院(Ecole Supérieure de Commerce de Bordeaux)

      法国南特设计学院(Ecole de Design Nantes Atlantiquer) 法国电子与计算机信息学院(Ecole Franaise d’Electronique et d’Informatique)

      【德国】

      德累斯顿理工大学(Dresd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北方工学院(Norther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澳大利亚】

      南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Australia) 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 澳大利亚海事学院(Australian Maritime College)

      【加拿大】

      渥太华大学(University of Ottawa) 布鲁克大学(Brock University)

      【俄罗斯】

      弗拉基米尔国立大学(Vladimir State University) 圣彼得堡理工大学(Saint Petersbur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库尔斯克国立技术大学(Kursk State Technical University) 国立远东航海学院(Far Eastern State Maritime Academy)

      【意大利】

      都灵理工大学(Politecnico di Torino)

      【芬兰】

      瓦萨科技大学(Vaasa Polytechnic University) 罗瓦年米科技大学(Rovaniem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荷兰】

      代尔夫特理工大学(Delft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乌特列支应用大学(Hogeschool Van Utrecht)

      【瑞典】

      韦克舍大学(Vxj University) 吕勒奥理工大学(Lule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挪威】

      特勒玛克大学(Telemark University College) 阿哥德大学(Adger University College) 西富尔德大学(Vestfold University College)

      【匈牙利】

      布达佩斯科维纳斯大学(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

      【乌克兰】

      乌克兰国立海洋技术大学(Ukraine State Maritime Technical University).

  •   学校简介

      学校位于“九省通衢”的武汉市,环境优美,占地面积5000余亩。学校现有4座现代化图书馆,藏书366余万册。有在职教

      WHUT1职工55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3082人。专任教师中,有院士6人(含双聘),“973项目”和“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首席科学家2人,长江学者5人,楚天学者8人,国家、省部级专家79人,国家、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79人,享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12人,教授650人,副教授1226人,博士生导师253人,硕士生导师1170人。学校有全日制普通本科生36300人,博士、硕士生16000余人,外国留学生及港澳台学生327人。

      学校拥有工学、理学、文学、管理学、经济学、法学、哲学、历史学、教育学、医学、艺术学等学科门类。有本科专业8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35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2个,博士授权点6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3个。有12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和21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及特色、优势学科2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工业性试验基地2个,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7个,与国内外大型骨干企业共建研究开发中心47个。

      WHUT2学校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成绩显著。“十五”以来承担了大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和部省级重点科研项目,获国家级科技奖励9项。2008年科研总经费4.2亿元,获得各类科技成果奖励50项,其中省部级科技奖励22项;申请专利283项,获授权专利218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1223篇。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光纤传感器、高速船舶、电动汽车以及新材料、港口机械、先进制造等为代表的校办科技产业健康稳步发展,位于“武汉·中国光谷”占地800余亩的武汉理工大学科技园已形成规模,2008年科技产业实现销售收入8.3亿元。

      学校重视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先后与德国、英国、日本、法国、美国、荷兰、俄罗斯、澳大利亚、意大利等国家的100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100多名国外知名学者来该校任教或进行科学研究,每年派出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出国留学、访问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邀请外国专家、学者来校访问、讲学。学校成立了国际教育学院,与国外高校直接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校还从在校生中选派优秀学生出国家学习和深造。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坚持实施特色战略、协调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和创新战略,立足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共建,以建成“整体水平国内一流,部分学科水平国际一流”的多科性、开放式、有特色的研究型大学为发展目标,将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团结一致,开拓创新,为科教兴国做出更大的贡献。

  •   师资力量

      武汉理工大学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以“十五” “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在引进、培养和使用中构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建设了一支结构优化、规模适当、素质良好、富有活力、勇于创新、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为了实现人才立校、人才兴校、人才强校的目的,学校通过“211工程”建设启动了三项师资队伍建设项目:“高层次拔尖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骨干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师资队伍实现了“三大提升”,即教师素质、国际化水平和博士比例得到了明显提升。

      截止到2007年7月31日,学校有专任教师3005人,外聘返聘教师当量160人,生师比15.87:1;其中教授506人,副教授1086人;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2180人 (其中博士799人),占教师总数的75%。教师队伍中有院士(含共享)6人,“973”首席科学家1人,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3人,国家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0人(其中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3名),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跨世纪人才基金”、“高校青年教师奖”等获得者40人次;省部级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培养对象26人次;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国家级专家称号187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和省政府专项津贴104人次;湖北省教学名师4人,湖北省楚天学者特聘教授7人;建立了以院士、973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首席教授、国家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负责人领衔、结构合理的各支教学科研团队。

      通过建设,师资队伍呈现出“四个转变”,即以本科学历为主体转变为以研究生学历为主体;以中老年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以本校毕业的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有其他高校或研究机构学习经历的教师为主体;以科研项目和教学为纽带的松散组合为主体转变为具有自主凝聚力的以学科责任人及课程负责人为核心的科研和教学团队为主体。各学科和专业师资整体实力显著提升,结构更趋合理,满足了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学校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   机构设置

      学校机关部门

      党委办公室 、校长办公室 、组织部 、统战部 、宣传部 、纪委办、监察处 、学生工作部(处) 、人事处 、计划财务处 、教务处 、科学技术处 、研究生院(筹) 、招生与就业指导处 、保卫处 、审计处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国有资产管理处 、基建处、后勤管理处(含校园综合治理办、附中、附小、幼儿园) 、工会 、团委 、武装部 、离退休工作部(处)

      直属单位

      航海教育质量办公室 、网络中心(信息管理中心)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工程监理中心、 高等教育研究所 、建筑设计院 、期刊社 、档案馆 、图书馆 、出版社 、总医院 、新校园规划建设指挥部 、后勤集团总公司 、产业集团总公司

      WHUT3科研所、中心

      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硅酸盐材料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光纤传感技术与信息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数字制造重点实验室、港口物流技术与装备工程中心、湖北生物材料技术研究中心、湖北省光纤传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港口装卸技术交通部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国际玻璃研究中心、武汉理工大学非金属设计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智能运输系统研究中心、湖北省粉体技术中心、湖北省石膏工业技术中心、武汉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工程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汽车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材料保护研究所、武汉理工大学摩擦学研究所、建材装备研究与发展中心、材料研究与测试中心、中交船舶与桥梁工程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学院设置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交通学院 、管理学院 、机电工程学院 、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汽车工程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信息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自动化学院 、航运学院 、文法学院 、理学院 、经济学院 、艺术与计学院 、外国语学院 、物流工程学院 、政治与行政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体育部 、国际教育学院 、继续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 、网络教育学院。

  •   理工校友

      【学界】

      欧进萍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

      姜德生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程一兵 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莫纳什大学(Monash University)工学院副院长

      南策文 清华大学特聘教授、973计划首席科学家

      王威孚 原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丁烈云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丁汉初 华中科技大学常务副校长

      陈铁群 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兼研究生院院长

      邓铿 美国路易斯安娜大学终身教授、美国《数学评论》评论员

      张建钢 武汉科技学院校长

      尚钢 武汉科技学院党委书记

      刘国新 湖北大学党委副书记

      吕清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

      胡社军 广东五邑大学校长

      赵师梅 教育家、电机专家、辛亥革命老人

      【政界】

      罗清泉 中共中央委员、中共湖北省省委书记

      石秀诗 中共中央委员、贵州省原省长,全国人大财经委主任

      张纪南 中共中央纪委常委,中央组织部副部长

      陈全国 中共中央候补委员、河南省委副书记,省委党校校长、河南行政学院院长

      汤涛 中共湖北省省委常委、湖北省副省长

      朱正昌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刘鄂 原交通部副部长

      蒋明麟 国务院参事室副主任

      林茂光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少将,广州军区空军建设局局长

      赵建才 中共郑州市委副书记,市人民政府市长、党组书记

      黄关春 中共孝感市市委书记

      王小青 中共青海省海东地委书记

      潘世建 厦门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饶中享 武汉海事法院副院长,海商法教授

      高法新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舒正荣 湖北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党组成员

      【商界】

      李永安 中国三峡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长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恭 三峡截流工程总指挥,中国华电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魏家福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裁

      张富生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党组书记

      宋志平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建筑材料集团公司公司董事长

      司国晨 中材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彭毅 中国中煤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

      彭寿 中国建材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卫东 神龙汽车公司总经理,东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

      李叶青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党委书记

      陈木森 华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金东寒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711研究所所长

      陈潮 深圳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副主席兼总裁

      曾南 中国南玻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首席执行官兼总裁

      陈健 聚友集团董事长.

      胡显源 重庆宗申动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