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江汉关

江汉关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江汉关大楼,位于中国湖北省武汉市汉口江汉路和沿江大道交汇处,东南临长江,是武汉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汉口租界的核心建筑。汉口海关——江汉关于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成立60周年时,该楼举行奠基典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大楼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009平方米,总高度46.3米,为武汉当时最高建筑,其中钟楼顶端海拔83.8米。1924年开始,江汉关奏响《威斯敏斯特》序曲,文革期间曾改奏《东方红》,1987年又改用《威斯敏斯特》报时并沿用至今。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它作为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从闭关自守走向开放包容的载体。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是武汉沧桑历史的纪念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2012年11月19日,武汉海关正式搬离工作了57年的江汉关大楼。经过3年的改造后,2015年12月28日,江汉关变身为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江汉关 成立时间: 2015年12月28日 建筑面积: 4009平方米 著名景点: 江汉关博物馆、汉口租界 门票价格: 免费 占地面积: 1499平方米 所在地: 湖北武汉

  •   交通信息

      乘坐地铁2号线,在“江汉路”站下车后,步行约5分钟可到。乘公交9、30、56、68、207、212路,到”沿江大道武汉港“站下车。

  •   博物馆

      江汉关6武汉海关人士透露:已有82个年头的老海关办公大楼即将“退役”,拟作博物馆向市民开放,而新海关则设在后襄河,目前正在建设中。老海关大楼位于汉口沿江大道江汉路口,由英国建筑师景明设计,恒纪建筑公司承建,1922年动工,1924年落成。占地1400平方米,高约40米,整个建筑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流行风格,为武汉市优秀的近代建筑之一,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成为武汉城市的标志。

      据悉,新的海关办公点包括一座建筑面积为2.6万平方米的办公大楼,一座建筑面积1.15万平方米的缉私综合楼,占地30余亩。

      据了解,新海关选址后襄河,是因为该地紧邻CBD商务区,是通往武汉新区的节点,交通便利。海关人士称,新海关大楼将于2014年底建成。

  •   历史发展

      江汉关11862年1月1曰经清廷总理事务衙门批准,江汉关正式建立。江汉关的建立在武汉走出中古迈入近代历史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它既是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产物;也是中国从闭关走向开放的载体。它既体现了西方对中国的入侵;也表现出武汉经济近代化的起步。它既是中外势力交汇的契合点;也是国内政治力量在武汉角逐的缓冲带。江汉关的主要职责:一是征收进出口税,二是缉私,三是长江上下游航道的测量与建设,还曾管辖邮政。江汉关的组织和管理方式完全按英国方式,独立于中国之外。江汉关的设立,使武汉由内地商品集散地发展成为内连腹地,外达海洋的近代商埠。它所确定的一系列保证中外贸易进行的近代管理制度,规范着中外商人的商业行为,也为外商深入中国腹地进行贸易掠夺提供了组织保证。

      江汉关大楼则是1921年破土动工的,历时3年,1924年落成。由英国建筑师恩九生设计,汉协盛营造厂修建,它位处沿江大道90度转角的特殊部位,外观呈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流行特征,楼高83.8公尺。江汉关大楼无论从外观还是建筑质量,都堪称当时国际先进水平,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江汉关”三个大字由当时湖北省教育厅厅长、著名书法家宗彝所写。今天,江汉关不仅只是一历史性建筑物,而且是中西文化碰撞的结果,它是汉口开埠的见证人,它是武汉沧桑经历的纪念碑。

      海关是一个主权国家在边界上执行进出国境的法令、监督货运、征收关税和查禁走私等职责的行政机关。

      汉口江汉关是一座具有希腊古典式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建筑物,由于它耸立在沿江大道直角部位,使大楼的东、北两面展现在人们眼前,不像上海、广州三处海关大楼那样与左右两边房屋排列在一起。江汉关大楼四周的建筑物均较它低得多,故江汉关特别引人瞩目,既庄重且典雅。

  •   历史沿革

      1861年,英国政府根据《中英天津条约》第10款,迫使清政府将镇江、九江、汉口辟为对外贸易口岸,并分设海关。汉口海关——江汉关于1861年11月成立。1922年11月4日,江汉关成立60周年时,该楼举行奠基典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

      初建原因江汉关51861年开埠前,清政府在武汉三镇仅设有内陆关卡,如武昌的江关、汉阳的朝关、汉(口)西的宗关、汉口的汉关。汉口开埠后,内陆关卡一并撤消,建立以汉关为基础的江汉关。

      1861年3月,英国单方面公布了《扬子江贸易章程》和《长江通商章程十二款》定:“外商商运货到长江中上游,只需在镇江办备手续,即可在镇江以上各口随意装卸合法商货,返镇江前可勿庸履行任何海关手续。”从而导致外轮蜂拥进入长江中、上游。时任湖广总督的官文对此表示不满。

      官文遂向清廷上奏折,请求在汉口设关。几经周折,总理衙门大臣奕诉终于颁发札谕曰:“……至汉口地方,据该督奏称,必须设关,自应准其建立,查验出进各货……”

      1863年1月1日,江汉关开幕仪式在汉黄德道兵备道江汉关监督郑兰的出席下正式开关(在1863年1月1日前,江汉关在筹备期间,仅稽查货物并未全行征税,直到正式开关后,方开始征税)。1863年1月15日,首任江汉关税务司狄妥玛向总税务司赫德报到。

      1863年,江汉关署初设在湖北夏口县汉口河街,即英租界外花楼街滨江青龙巷内,江汉关监督则设于汉口居仁门巡检司署附近官衙,当时沿河大道自今江汉路至襄河口一段并非大马路,而是临江一条河街,仅能通行独轮车、轿子,交通不太方便。

      当时江汉关署在左邻右舍为招商局和英商太古洋行的房地产。

      江汉关署的房屋和缉私仓库是1866年向美商旗昌洋行以14万2千关平银购置的。后来江汉关业务发展很快,业务量仅次于上海江海关。据江汉关关册记载:1862年各国轮船全年到汉为1462艘,计29万余吨货物,到1892年则达万艘以上。故旧址狭窄简陋已不敷应用,应择地修建新的海关大楼。

      选址江汉关大楼的选址,是参照上海江海关的选址经验而来,即关址必须建在租界内或接近租界区。1899年,江汉关税务司穆和德援例将江汉关大楼选址在英租界东南角(今江汉路口),即原工部局及巡捕房所在。该处位于华洋交界之处,华界这边是黄陂街、前后花楼街一带繁华的商贸市场。租界这边是各国大银行和大公司所在地,有利于华洋双方,但最有利的莫过于外国银行和公司了,穆和德向总税务司赫德建议,并经英驻汉代总领事罗善乐同意,转让工部局巡捕房。但适逢义和团起义(1900年),义和团的口号“扶清灭洋”是针对洋人的,因此房屋转让之议暂行搁置。

      发展历程义和团起义被镇压之后,1906年,时任职江汉关税务司的克罗斯和1907年任职税务司的安格联先后与英驻汉总领事费雷泽商议工部局及巡捕房转让之事,费同意转让,但提出一个条件,即转让出的房屋需中国政府保证,该处房屋只能作海关办公之用,不能作其他用途,后经清政府承诺,转让之事方达成正式协议。

      转让虽然达成协议,但拆迁并不容易,甚至旷日持久。这是因为原在青龙巷的江汉关位于招商局机关和仓库之间,而招商局的房地产又是向太古洋行承租的,且又夹在太古洋行仓库之间,因此房产间的变更需经江汉关、招商局、太古洋行三方协商解决。三方协商方案为:江汉关将办公原址转让给招商局,而招商局将向太古洋行承租的房地产退还给太古洋行,而太古洋行将其仓库转让给江汉关,如此三方的房地产各自连接在一起,对三方都有利。

      但三方房地产转让却又有一个面积大小的问题。太古洋行仓库地基只有110.774平方,江汉关地基有239.325平方,招商局的地基比这两处都大,这样不等量的交换,招商局上层持异议,不同意此方案,以致修建江汉关大楼遭搁浅。

      至1909年,当招商局业务进一步发展之际,江汉关税务司安格联为疏通招商局高层,专程到上海,意将汉口江边太古洋行第三趸码头转让给招商局,以资补偿,方达成三方转让的初步协议。但其中又冒出有关房地产和码头的差价问题,意见又难统一,这样又拖了13年之久,直到1920年终于达成正式协议,大楼方有兴建之机了。

      1920年,沿江边狭窄的河街外(今沿江大道)逐渐淤积成了一片沙滩地,这就为兴建大楼和扩宽河街修建沿江大马路创造了有利条件。

      但早在1907年,总税务司赫德就指派海关总署建筑工程师阿诺德全面负责设计大楼图纸,当时阿诺德由于患病未能履行此责。遂在上海招标,择优选中上海著名的英商斯蒂华达生·斯贝司建筑工程公司的建筑工程师辛浦生所设计的图纸。经海关总署工程部门审核后,报经总税务司赫德批准按图兴建江汉关大楼。

      大楼施工由汉口英商景明洋行工程部门负责监理。大楼主体工程由魏清记营造厂承建,土方工程由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开设的刘歆记填土公司承包。

      大楼基地的土质软硬不匀,特别是江边扩填部分,是泥沙淤积而成因此大楼的土方和基础工程量非常之大。

      1922年5月,正式开始填土工程。刘歆记填土公司首先铺设了一条从后湖姑嫂树到江汉路江边的轻便铁路,并用预先从法国购回的两辆小火车头拖带运土翻斗车,将土方运到工地。基地填好后,将百余根计长二三十公尺的木桩打到岩层,然后用混凝土及数吨重大麻石奠基,这项填土奠基工程,大约在1922年年底完成。

      填土奠基工程完成后。1923年1月开始由魏清记营造厂承建大楼,并于1924年1月21日竣工。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江汉关改名为武汉关。这幢大楼经历了80年的洗礼,依然显示出无穷的魅力。如今国家已将其列为优秀历史建筑,成为武汉的标志性建筑。

      同时,江汉关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产物,是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赋予江汉关新的含义,我们希望中华民族的优美旋律回荡在武汉的上空。

      奠基落成当1920年江汉关大楼工程设计图纸以及筹建准备工作就绪后,1921年1月29日,原江汉关署即由青龙巷迁至沿江大道青岛路口汇丰银行二楼临时办公,税务司办公处暂迁至鄱阳街合作路口的一座花园洋房内(即今市群众艺术馆内)。并于同年7月24日正式开始撤除英租界工部局及巡捕房工部局迁至今鄱阳街文华村,巡捕房迁至今南京路幼儿园所在地。随即由刘歆生的填土公司进行土奠基工程,填土工程完成后,即于1922年11月4日举行江汉关大楼奠基典礼。

      当日在江汉关大楼工地前搭有观礼台,旗帜彩带五彩缤纷,典礼大会由时任总税务司的安格联主持。出席典礼的有中外官员和贵宾,其中有江汉关监督陈介,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湖北督军萧耀南,美国军政部长海军上将菲力普,各国驻汉领事,中外银行和企业的经理,汉口市政当局的负责人。汉口华商总会会长汪泽湘、外商商会会长马克等出席了奠基典礼。

      总税务司安格联宣布开会后,随即由江汉关监督陈介致开幕词,大意是:首先吹嘘前海关总税司赫德管理中国海关的“丰功伟绩”,并祝愿通过是中国海关这个窗口,使东方和西方紧密地携起手来。

      接着由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致词。他说:回顾江汉关建立以来,尽管由于政治的多次变革,商业的兴衰,而江汉关仍然取得很大的成绩。如从汉口港中外贸易额来看,从开始的税收仅150万关平银,已达到2亿余关平银,长江航运也有空前的发展,当1862年开始建关时,仅有美商旗昌洋行数艘小轮行驶申汉线,而1922年已有招商局、三北公司以及5国7大公司的大商轮每年约有万余艘行驶长江各条航线。而且在洪水季节,万吨吸的海轮也可由各国港口直达汉口。这样大大增进了中外商贸运输,从而发展了长江航运事业。我们还要感谢总税务司安格联,为了更好地疏浚扬子江水道,他为如何各国轮船能四季通畅无阻的方案而正在调查研究。梅乐和对大楼工程设计图纸感到非常满意,并感谢所有建筑工程师们的辛勤努力。他高度赞扬江汉关大楼的落成,并认为为汉口沿江增添一处景观。最后他祝愿汉口将成为中国内陆的贸易中心。

      随后由总税务司安格联致词,他说:“我非常高兴参加这次江汉关大楼工程的奠基典礼。汉口是我最值得纪念的地方,因为我在结婚,并为大楼的兴建奔忙了十几年,今天梦想终于变成现实。”随后发言的还有美军政部长、海军上将菲力普及中外官员和来宾等。

      庆典大会发言完毕,奠基仪式即行开始。首先由江汉关税务司梅乐和将一些汉口报纸和硬币装入一个匣子内,交给安格联夫人放在基石下穴内。兴建大楼的建筑师们,则将一殷银质泥刀赠送给安格联以资纪念。这时工人将一快刻着:Ceestonewaslaidbyinspectorgeneralofkustoms,The4thNovember1922,SirFlancisAnglenK、B、E。

      中华民国十一年十一月四日,总税务司安格联爵士奠此基石。

      随即将奠基石立于大门左侧基石下穴内,这时鞭炮声响起,安格联立即举起酒杯高声喊道:“为汉口的繁荣昌盛干杯”。

      这就是江汉关大楼工程奠基时的一幕。汉口租界本是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见证,安格联、梅乐和这些帝国主义的代言人无论用什么样的“花言巧语”也掩盖不了其侵略性质。为了让读者对当时江汉关大楼奠基仪式有真切的感受,兹将当时情景概述如上。

      后来大楼建成后,安格联还邀请当时汉口著名书法家宗彝书写“江汉关”三字匾额。据另一书法家刘竹溪介绍:宗时任湖北省教育厅厅长,他最初学颜、柳体,后又习魏碑,潜心刻苦钻研,成擅魏碑《泰山金刚经》,在写“江汉关”三字时曾三易其稿,最后一气呵成,其字古朴苍劲,刚柔相济,朴实无华。最后安格联酬宗彝500银元。

      江汉关大楼于1924年1月21日正式落成,并于当日上午10时借新办公大楼大厅举行招待会,由江汉关监督陈介主持,然后由税务司梅乐和宣布大楼正式落成并剪彩。出席招待会的有中国官员、各国领事、各国海军军官、中外企业负责人、银行经理、中外商会会长及中外来宾计700余人。会后在大厅内举行盛大宴会庆贺江汉关大楼的落成

  •   建筑风格

      江汉关2大楼地理位置于北纬30°34'49”,东经114°8'45”,占地1499平方米,建筑面积4109平方米,通高40.6米。

      整个建筑物线条劲直,棱角清晰,底层主体建筑为正方形四层楼,正面与侧面有科林斯式柱廓8根,每根高约10米,直径1.5米,柱头由忍冬草的图案组成,宛如一个花篮。门前台阶高筑,自上而下多达23级,建筑物的主要部分,如墙壁、顶盘、梁柱均采用湖南麻石砌成并刻有花纹线条。底层庄重厚实,中上层高耸典雅,富有艺术特色。大楼内部装修也非常考究,总的来说力求华丽美观。例如办公室、会议室、卧室等,采用色彩凝重的柚木门和英国制造的柳安木地板,楼窗镶嵌大型透明玻璃。而水、卫、电气装置亦均系国外产品如照明灯具吊扇开关和电线等,系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产品,而电路电线均嵌入墙壁与地板中,楼内电梯为英国梅德威公司制造。自来水管、水泵及卫生设备系英国戈登公司产品。楼顶建有蓄水池,可蓄水50吨。采用中央控制的供暖设备系统,为美国暖气设备公司制造,安置在大楼底层两地下室内。

      外墙用湖南花岗岩石叠砌,楼东、西、北三面墙均带花岗石廊柱,饰以变形的科林斯的柱头,北面的8根大柱直径为1.5米。主面设计采用三段构图的古典手法,以钟楼为中心为对称图。墙面、山花、窗楣与入口半圆形拱门的处理是文艺复兴式风格。由于南面与旧市区接壤,因而南向开口,呈三合院式布局,形成一内院。正面入口设28级台阶。东西面处理相似,兼顾江面景观与江汉路的对景关系。汉口曾多次遭受水灾,但水位从未超过大楼一层,设计时对洪水位已作充分考虑。钟楼四层内设钢梯直上顶层,第三层外墙四面嵌有直径3米的钟面,拥有7个不同音阶的大钟,每日按时敲钟,按刻奏东,钟声清亮,夜深人静时三镇可闻,形成人们心目中的时刻中心。

      大楼主楼计4层,底层(即一楼)面积为1019.66平方米,其中设有报关人员休息室、报关厢房、化学检验室、缉私物品仓库。

      二楼为工作人员的大办公室,面积为1118.42平方米;三楼面积为1123.87平方米,为税务司办公室及秘书、巡江事务等办公室;四楼面积为781.72平方米,为高级关员居室。

  •   建造造价

      江汉关4大楼工程招标是公开进行的,海关总署工程部门提出有关大楼设计纸、施工程序、承包契约、时间、造价等要求,在公告栏内张贴。结果计有8家营造厂参加投标,即魏清记、汉协盛、袁祥泰、品芳、杨祥记、周顺记、姚宁记、龚元记等营造厂。这些都是当时第一流的营造厂。开标后,标价最高的是龚元记,最低的是魏清记。最后中标的是魏清记营造厂,因其造价低、工期短。

      江汉关的建造费用,完全不受民国政府的制约,而是由总税务司安格联审批,由关税结余直接支付,实报实销。

      最初大楼工程造价估算(包括土建和装修费用等),经海关总署工程部门审核,总造价预算约需关平银49万两。先由海关总署从公积多中拨付总造价的1/7即关平银7万两。余款从江汉关税中分期拨付。自1920年4月1日起,每月从税收中拨付关平银2万1千两,分20个月拨付,计为关平银42万两。后来又改为每月拨付关平银1万4千两,分30个月支付。最后大楼主体造价约为30万7千上海两,另外土建工程、道路修建及室内设施安装等约17万5千上海两,两者合计为48万2千上海两,折合关平银53万1千1百两,另又加上地价7万1千两,总计关平银60多万两。

  •   正式搬离

      昨日早上9时,武汉人熟悉的江汉关钟声如常响起。但不似以往工作日的繁忙情景,这里不见报关人,不见成排的小车。江汉关大楼厚重的木门没有打开,钟声环绕下,衬托得这座建筑格外静谧。

      在相隔十余公里外的金银湖南路新海关大楼,现场业务处通关科科长王凯,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第一天到新环境,大家兴奋之中,也都在适应。”他说。

      11月19日,武汉海关正式从江汉关大楼整体迁出。自大楼1924年落成,武汉海关及其前身江汉关,累计在此办公57年,也见证了武汉的百年开放史。

  •   特色钟楼

      江汉关3江汉关钟楼,从主楼平台上至顶层计4层楼,钟面直径3米。钟楼的机件系瑞士蔡氏土麦士钟表厂制造,报时装置系由美国安达森迈尔公司制造,整个机件的安装均由汉口的达卫长和亨达利钟表公司承担,具体组装由王衡量师傅负责。

      钟楼顶层有一座六方形的装置,即由7个不同音阶的铜钟组成的音响室。第三层系大钟的时针室,时针长1.5公尺。第二层系大钟的机件室,低层大厅是摆砣室。大钟是按刻奏乐,敲的是威斯特敏斯特曲,据《英汉辞海》解释:此曲是指英国伦敦议会大厦钟楼大笨钟所奏的钟曲,由于议会坐落在伦敦威斯特敏斯特区,故钟曲也由此得名。1794年,英国著名作曲家克洛兹设计以4个音符为一组的“报刻”音乐,首先被剑桥大学新落成的圣玛丽教堂钟楼所采用,世称“剑桥钟声”。1859年,英国议会大厦钟楼亦敲此曲,故而声名大振。伦敦市民常常听到钟声便核对时间,此钟声与歌颂英女王无关。“剑桥钟声”宛若德国古典音乐家勃拉姆斯第一交响乐的主题曲。钟曲按每一个小时奏4小节16个音符的规律运行,按点敲钟,声音洪亮,远近皆闻。

      钟楼顶上还安装了一个风向仪,由4个英文字母组成:E、S、W、N(East东、South南、West西、North北)。仪上还立有一个镏金英式帆船标志,别具特色。

      钟楼的管理系由外班结关关员负责,每星期五与停泊在长江中的英国军舰核对格林威治天文台标准时间,以便校正时差,如需拨快可将钟表内的“绞盘”向上转动,反之则向下转动,转动的次数,则视钟的快慢时差而定。每星期六上午10时,由水手上钟楼对机件擦洗加油,并将悬吊的牵引钟锤卷扬一次,以转动落锤运转时钟,钟在报时时不能卷扬钟锤,卷扬钟锤时不能过于靠近滑轮,以免折断钢丝使钟停顿。还要检查钟锤下的沙箱,是否到位或装满沙石,以备万一钢丝折断,接住钟锤免生事故。钟楼开始报时是1924年1月18日。

      钟楼顶层平台,是了望信号台,站在台上可鸟瞰汉口港全景,并可用望远镜观察进出港口的轮船,通过信号员打出旗语,指挥轮船进港或出港。这个信号台由4个信号员轮流值班,每6个小时轮换一次,分班值守。白天挂上红灯笼,表明有轮船自下游进港;挂上绿灯笼,表明有轮船自上游进港。信号员同时用电话向副检查长报告有关轮船上下游出港口情况,如船名、位置和动态等情况,俟当班人员一一记入登记簿内,并在公告栏上公布,以便海关工作人员进行查验。

      钟楼的四面都有直径约4米的钟面,针长1.7米。晴朗天气,十里以外可见。按刻奏乐、按时打点的钟声亦远播数里,解放前所奏乐曲为英国女王加冕时演奏的《女王万岁》。在大楼的奠基石上,也刻着担任我国总税务司职务的英国人安格联的名字。到处都打上了英国殖民者迫使我国开汉口为商埠、并且牢牢控制我汉口海关(当时称江汉关)主权的印记。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海关,并且正式定名为武汉关,曾用《东方红》乐曲取代了《女王万岁》。武汉关大楼成为武汉海关办公处所。

      大楼临江一侧的底层外墙上,嵌有三块铜牌:一块是扬子江技术委员会标识的武汉海拔高度,字迹模糊、无法辨认;一块上刻“民国廿年八月十九日大水最高点53.65英尺”,这是当年汉口被洪水淹没时的最高水位;另一块上刻“1954年8月18日下午3时,最高洪水位29.73米(以吴淞为零点)”,是当年武汉市水利局标记的那次特大洪水的最高水位。在这座大楼建成以前,江汉关署设在今天津路下首市政协大楼之前的英国领事馆驻地。

  •   相关歌曲

      《江汉关的钟》是一首描写武汉历史建筑“江汉关”的歌曲,江汉关见证了武汉三镇百年沧桑。江汉关的钟声陪伴着几代武汉人的成长,是饱含众多武汉人情感的武汉标志性建筑。《江汉关的钟》是由日本音乐家森田公一作曲,陈星宇作词。

      【江汉关的钟】

      作曲:森田公一

      作词:陈星宇

      发布时间:2013年6月23日

      [first]

      远方钟声又响起

      如此动听

      两江苏醒勃发生机

      又见黄鹤掠白云

      起伏的浪花

      人生的喧哗

      总有你陪伴到如今

      无论我会走到哪里

      我心中都有你

      大钟在高唱三镇上空回荡

      阵阵钟声响一阵阵暖流满胸膛

      大钟在高唱多少悲伤惆怅

      一路上成长一路上赋予新希望

      sekond

      远方钟声又响起

      勾起回忆

      眺望龟蛇江水东不去

      叹息走过的痕迹

      生活的艰辛

      未知的命运

      明天依然要继续

      长长的江滩上清风起

      静静听钟声语

      大钟在高唱三镇上空回荡

      一次次迷茫总是有你在身旁

      大钟在高唱抬头一缕朝阳

      张开了翅膀绽放微笑在路上

      大钟在高唱三镇上空回荡

      阵阵钟声响一阵阵暖流满胸膛

      大钟在高唱多少悲伤惆怅

      一路上成长一路上赋予新希望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