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金门岛

金门岛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金门岛(Quemoy),闽南语:Kim-mng,原属福建管辖,由于历史原因,行政区划隶属于福建省泉州市,当前实际由台湾金门县管辖。位于厦门岛东面,金门岛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中部狭窄,东西两端宽广,东翼面积大于西翼。全岛东西向约20公里。南北向最长处在东端,约15.5公里。中部狭窄处仅3公里。主峰太武海拔253米,岛上只有小溪流,源短量小。金门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东西长而南北窄,最高点太武山(253米)在岛之东部。金门岛多丘陵、湾岸,烈屿在岛之西南隔海峡相望。金门岛生产高粱、甘藷、玉米、大小麦、花生、蔬菜等作物,居民多以捕鱼为业,兼营家畜(禽)饲养。金门岛矿产有花岗石、磁土等,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产金门高粱闻名遐迩。金门岛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是邱良功母节孝坊(1812),人口约60,183(2003)。金门岛位于福建省泉州市的西南海面上,孤悬于厦门东面海外,扼厦港咽喉,为闽南屏障,与厦门距离2310米。金门岛总面积为148平方公里,人口近5万,东望台湾,西对厦门,明代曾筑城墙干岛上,据说当年郑成功曾起兵于此。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金门岛 英文名: Quemoy 别名: 仙洲,浯州 位置: 泉州西南海面上 面积: 151 所属国家: 中国 所属省份: 福建省 人口: 105434(2012) 气候条件: 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 机场: 金门机场 旧称: “浯洲”、“仙洲”、“浯岛”等 形状: 形似一只展翅的蝴蝶 距离: 距大陆最近初2310米

  •   交通概况

      自驾信息:厦门到码头:从厦禾路出发,行驶到湖滨东路,进入湖滨东路。沿湖滨东路走0.7公里并左转到湖滨南路沿湖滨南路走3.5公里并向西直行到鹭江道,沿鹭江道走1.5公里并右转,走10米并向西南直行到轮渡。

      公交信息:27路公交;快速公交BRT1路;快速公交BRT联络线。

  •   名胜古迹

      金门岛原是个荒芜的土石小岛,后来经人们不断栽培树木,如今林荫道上树木蔽日,交通公路网四通八达,昔日面貌早已不再。金门岛上最著名的古迹,那就是鲁王墓,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鲁王为明太祖九世孙,名以海。京师既陷,转徒台州,张国雄等迎居绍兴,称鲁监国,督师江上,画钱塘而守。后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郑成功,辗转到金门,去监国号。成功初以礼待之,后渐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据《辞海大事记》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鲁王薨於台湾。由此看来,两处记载互相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考证。金门历史悠久,古称“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金门岛上古有珠江夜月、丰莲积翠、啸卧云楼和仙阴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汉影云根和金汤剑气、榕园绿阴、龙山瑞霭等24景。而登临太武山颠或伫立于马山之顶。又可远眺祖国河山,令人神往。

  •   岛上现状

      金门岛4金门离大陆最近的岛,低潮时只有1.8公里。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金门岛一直扮演着“反共桥头兵”的角色,几十年来国民党在金门布有重兵,有人称金门是台湾的一座兵岛。两岸关系紧张时,金门驻军最多时达10万多兵力。金门在未开禁之前,是个戒备森严的地方。每天晚上10点以后,老百姓不准点灯,岛上一片漆黑。为了防止驻军官兵与老百姓偷听大陆广播,岛上不准使用收音机。居民不准聚众,不准养鸽子,渔民出海捕鱼,必须去乡公所开具证明,所有的渔船必须统一编号,在指定的时间、海域作业。80年代末台湾解除戒严令后,这些清规戒律随之取消。目前金门驻军已减少到4万多人,与岛上居民基本保持着1:1的比例。

      岛上驻军在金门岛上布置如此大的兵力,据说这在台湾军方还有一些争论。一部分人认为,要是大陆有军事行动,捷足先登,首先会拿下金门。还有一部分人士则认为,大陆军队现有高杀伤力的远程导弹,完全有能力直接攻击台湾本岛,不必对金门先行攻击。

      虽然金门的驻军大大减少,但台湾军方却一直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并且把它当作监视大陆的前哨阵地。目前,台军在岛上建有早期预警网,设有情报信号站和雷达探测设施,专门用来观察大陆渔船与其他船只的活动情况,监视大陆动静。

      金门用来作战的重要武器有哪些。这一直是个军事秘密。据了解,金门炮兵部署有4─5门威力很大的240毫米火炮,此外还设有多门155毫米的火炮。一旦用于作战,可以很容易地对大陆的厦门港进行攻击。

      目前,金门部队主要由金门防御司令部组成。该司令部共有4个师,其中3个师在金门,另1个师在小金门岛。在大金门岛上,每个师包括5个步兵营,1个后勤和1个炮兵营。金门岛上还驻扎着一支海军小分队,大约有200人左右。此外,还部署着一支空军小分队,主要进行后勤支援和维修。

      金门还驻扎有两栖精锐营,精锐营里有蛙人,他们配备有巡逻艇,防止大陆军队渗透。

      台湾陆军防空导弹司令部还给金门防御司令部配备了2─3个导弹连,主要防空导弹是“天弓”和“奈基”型号的导弹。

      金门防御司令部位于金门中部的一座山包下。据说,1958我万炮齐轰金门后,蒋介石下令修建了这座地下设施,经过几十年的完善,这座地下设施已很具规模。在这个地下设施里,有一条大道,足以让一辆汽车行驶,其长度达4公里。里面还建有一个大礼堂,可以容纳好几百人。台湾军方称,这座地下军事司令部能够抵御核武器的攻击。

      随着两岸关系的逐渐和缓,现在金门岛已成为旅游观光的好地方。这里有洁白的海滩,有清甜的水源,还有醉人的海风和古朴的民俗,使得来岛上观光的游客留连忘返。以往,满岛军人的草绿色服装,如今逐步为色彩斑斓的时装所替代。在距大陆海防最近的古宁头上,排列着48个直径1米多的巨型喇叭,那是当年国民党军向大陆喊话用的工具,48个大喇叭仍在滩头一字排开,似乎还在向人们讲述着那段过去了的历史。

      一岛两县在中国大陆,行政属于福建省金门县,但金门岛为台湾控制,台湾也在岛上设立金门县,故形成了一岛两县的现象。

  •   岛屿概况

      金门岛1金门岛Kinmen

      通用和汉语拼音作Jinmen。亦作Quemoy或Chin-men。

      中国福建省厦门港外之岛县。位于中国福建省同安县的东南海面上,孤悬于厦门东面海外,扼厦港咽喉,为闽南屏障,与厦门最近距离2310米。其总面积为148平方公里。东望台湾,西对中国厦门,明代曾筑城墙干岛上,据说当年郑成功曾起兵于此。金门岛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二岛,及原属厦门县之大胆、二胆诸岛,原属莆田县之大小乌丘诸岛,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58平方哩),县治设金门本岛之金城镇。金门本岛面积约132平方公里(51平方哩),东西长而南北窄,最高点太武山(253公尺〔830呎〕)在岛之东部。多丘陵、湾岸,烈屿在岛之西南隔海峡相望。生产高粱、甘藷、玉米、大小麦、花生、蔬菜等作物。居民多以捕鱼为业,兼营家畜(禽)饲养。矿产有花岗石、磁土等。人工造林成效彰著。特产金门高粱闻名遐迩。境内历史最悠久的古迹是邱良功母节孝坊(1812)。人口约60,183(2003)。

  •   开放时间

      126元每人

      和平码头时刻:

      8:30、9:30、10:20、13:20、14:20。

  •   民俗风情

      金门岛3金门的民俗风情,既保持闽南特征,又独特迷人。民间传统节日与大陆的习俗特别和漳州、泉州完全一样。每年例行的祭祀赛会,以“迎城隍”的规模最大。岛上乡民视石狮为保护神,各村落路口,随处可见身穿盔甲或外围披风的立姿石狮,狮前常见香火,为金门独有的景观。位于金沙北端的山后中堡18栋闽南式古屋,燕尾高扬,既代表着金门民俗,也是中华绚丽多姿的体现,已被辟为“民俗文化村”。现在金门岛上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与厦门对岸的“一国两制统一中国”标语遥遥相望。

      金门人的住屋四周多有避邪物,像八卦镜、屋墙有风狮爷等等,不一而足。风狮爷有肩负着捍卫村境平安的神圣任务。在小金门的辟邪物中,则是以专治白蚁的风鸡来挡风。金门缺乏深湾港澳,土地贫瘠乾旱,因生活不易,居民多从事小规模的农耕渔捞,或从戎征戍。因此当地居民,除了官宦门第外,绝大多数是农、工群众及少数交易买卖的商贩。在这种的社会背景下,所衍生的文化特质,有高尚尊贵和粗俗简略两个极端。但真正的金门人的生活文化,应该还是以平民大众为主的民生百态。

  •   金门历史

      金门岛2金门历史悠久,古称“仙洲”或“浯洲”,自古有“海上仙洲”、“桃源胜景”之美称。岛上古有珠江夜月、丰莲积翠、啸卧云楼和仙阴瀑布等八景;今有太武雄峰、玉柱擎天、汉影云根和金汤剑气、榕园绿阴、龙山瑞霭等24景。而登临太武山颠或伫立于马山之顶。又可远眺祖国河山,令人神往。

      金门有居民始自东晋元帝建武。当时因五胡乱华,有苏、陈、吴、蔡、吕、颜等六姓迁住金门。唐德宗贞元十九年,福建观察使柳冕奏设“万安牧马监”于泉州,牧马监陈渊率十二姓氏:陈、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姓屯居金门。在金门庵前村丰莲山一带牧马,广兴水利,人口因之日渐繁盛,后代金门子民遂尊称陈渊为开浯恩主。金门岛上最著名的古迹,那就是鲁王墓,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料记载:“鲁王为明太租九世孙,名以海。京师既陷,转徒台州,张国雄等迎居绍兴,称鲁监国,督师江上,画钱塘而守。后为清兵所克,遁入海,依郑成功,辗转到金门,去监国号。成功初以礼待之,后渐懈,以海不能平,将往南澳,成功使人沉之海。”另据《辞海大事记》记载:康熙元年(1662年),鲁王薨於台湾。由此看来,两处记载互相矛盾,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宋代大儒朱熹任同安县主簿,在燕南山设燕南书院,金门乡里之间一时争相向学。于是金门文风鼎盛,而雅称为“海滨邹鲁”。

      南明隆武元年,郑成功自烈屿湖井头登陆,奉明太祖灵位,大会明朝文武群臣于巡检司城(城址旧名吴山,今称城仔顶),自此以金门为后勤基地,展开北伐南京,东征台湾的事业。明郑永历十五年,郑军由金门料罗湾码头出发,从台南鹿耳门登陆,仅十一个月就将据台的荷兰人驱逐回国了。金门话属于闽南语系,还保有汉晋时期的古韵和唐宋时代的古语。金门县志中记载,金门现有居民的组成,概分为五种,一是乱世遗民、二是泉州的世家大族、三是邻近都邑的商贾渔民、四是历代戍守金门的军人、五是赘婿谪配而来到金门的。金门现住居民的社会型态,大都是聚落型式,且多是举族前来垦拓的单一姓氏聚落,家族观念十分浓厚。

      汉人移民对金门的开发依据可考的史料始于晋代。根据清代《金门志》的记载,晋代共有苏、陈、吴、蔡、吕、颜六姓家族因躲避战祸移居金门。

      803年唐代朝廷在泉州设置五个牧马场,浯洲为其中之一,陈渊任牧马监,此为金门岛上设置行政机构之始。蔡、许、翁、李、张、黄、王、吕、刘、洪、林、萧十二姓随陈渊入岛开垦,陈渊因此而被尊为“开浯恩主”。

      1387年,明太祖朱元璋令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沿海,共设五卫十二所。金门守御千户所为十二所之一,下辖峰上、管澳、田浦、陈坑四个巡检司,后又增设烈屿巡检司。因金门固守福建东南海口,取“固若金汤,雄镇海门”之意而得名金门。

      南明时期,金门由郑成功政权实际控制。1664年清军攻占金门后,曾采取迁界措施,强制居民迁至海岸线30华里外,岛上人烟无存。1674年~1679年,郑氏复占金门,并以此作为对中国内陆进行军事行动的前进基地。1680年清军二度攻占金门后,沿袭旧制隶属于福建省同安县(今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厦门市同安区),1683年清军攻占台湾后实施复界,因迁界离开的居民陆续返回原籍。

      1914年,清代地方区划制度废除,厦门自同安县独立分置思明县,金门划归思明县管辖。1915年金门独立设县。1937年日军占有金门,直到1945年战败为止。1953年,结束军管制度,恢复县治,成立县政府。1992年11月7日结束战地政务,县长由福建省政府派任。1993年冬办理首任民选县长选举,自此迈向全面地方自治的新里程。2001年元旦金门与厦门开始试行小三通,由金门料罗港直航厦门和平码头。根据海协会与海基会台北会谈达成的协议,两岸海运直航、空运直航、直接通邮2008年12月15日全面启动,宣告两岸“三通”时代来临。经过30年的努力,直接“三通”终于基本实现,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