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蒙森·斯科特站(Amundsen—Scott)位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地理坐标为90°S。1957年1月23日建成。越冬有30多人在那里工作。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和无线电通讯设备呼叫号“NPX”。是常年科学考察站以世界上最早征服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即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的名字命名。由于冰层移动该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南极点。
-
初始站(1957年–1975年)
最早的此站是由美国海军的一个18人小组在1956年–1957年间构筑,此小组在1956年10月到达此地,并在此地度过1957年的冬天,成为第一群在南极点过冬的人。因为南极点的冬季状况从未被测量过,因此初始站部份被建在地下,以在能想像的最糟气候下保护它,1957年记录的最低温度是零下74°C,这种气温,再加上低湿度和低气压,使得只有在适当保护下人类才有可能应付。
如同所有在南极点的建筑,初始站使得雪在风吹下不断累积在周遭,更以约每年1.2米的速度将此站不断埋深,因此此站于1975年被放弃。现已被雪深埋,大半木制的屋顶也已被压崩,因而属危险区域并禁止人员禁入。
在1958年1月3日,大英国协横南极探队中的新西兰部份在艾德蒙·希拉瑞爵士领导下从史考特站到达此地,卫维恩·福斯爵士(VivianFuchs)领导的英国科学小组随后。
-
建设
为支持1957年国际地球地理年,此站在1956年开始建设,并自此一直有人居住此地,目前此站所在处距离地理上的南极点约100米,并以约每年十米的速度向南极点漂移。虽然美国自1957年一直在南极点维持有基地,但中央建筑、厨房和通讯单元曾重建和迁移过数次,包含这些单元的基地就叫阿蒙森-斯科特站。
阿蒙森·斯科特是南极内陆最大的考察站。可以容纳150名科学家和后勤人员。阿蒙森-斯科特站花了12个夏天才建成,预计可以使用许多年。所有建筑材料都用LC-130大力神飞机运送。考察站形状像一个机翼,由36根“高跷”支撑,距离地面10英尺,风在考察站底下加速,可以防止雪的堆积。当雪堆积得太厚,液压千斤顶可以再把建筑抬高两层楼。
-
相关信息
地球上有一个地方,在那个世界里,方向的概念只有一个——北;在那个世界里,所有不同的世界时区汇聚在一起,你可以在一瞬间周游世界所有的时区;在那个世界里,表示冰点以下的温度,从来不用注明“负”或者“零下”,只需一个数字,那里的人们就明白。那就是地球的最南端,南纬九十度,由于在这里所有地球的经线汇聚成一点,所以没有经度的概念,如果非得要给它一个经度的话,那就是西经零度。南极点就是地球自转轴在地球南端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1911年挪威人阿蒙森、英国人斯科特陆续抵达南极极点,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时隔44年后,美国科学家再次将人类的脚印留在了地球的最南端。随后,美国开始了至今已经长达55年之久的南极点科考工作。1957年第一代极点站正式建成,其所有的建筑材料全部使用C-124运输机空投至站址。1月23日,美国在麦克默多站进行了阿蒙森·斯科特站的剪彩仪式,标志着美国极点考察活动的正式开始。
1975年1月9日,第二代南极点站正式开站。第二代考察站以其地标性的大圆顶(Dome)为标志性建筑,很多考察队员也把它当成娱乐的绝佳场地——单板滑雪。
无论是第一代还是第二代南极点考察站,他们在设计上均为地下或者半地下的结构形式,这种建筑结构使得两代考察站难逃同样的命运——被积雪所掩埋。甚至在考察站运行期间,考察站的建筑都位于雪面以下几米甚至10米左右的。第一代南极点考察站,队员进出考察站就需要通过攀爬一段被称作“圣梯”的通道;而第二代南极点考察站,每年都需要使用推土机清理积雪,以使入口能够免于被积雪掩埋。但是常年的积雪还是使得两个考察站的建筑不堪重压,建筑的安全收到了很大的威胁。
进入到21世纪,人类尽管已经能够在太空建设空间站,但是在规划南极点建设新一代的考察站仍然给美国极地考察的管理者制造了很多难题。新一代的考察站无论从规模还是功能上,已经不是前两代考察站所能比拟的。新的考察站建筑面积达到7430平方米;新站的主体建筑由两栋C型的双层建筑相连而成,新站可以容纳150人度夏工作和生活,50人越冬;项目的造价达到1亿5千万美元,预计其每年的维护费用高达1500万美元;考察站所需的多达1万多吨的建筑物资都需要通过配备雪橇的LC-130大力神运输机运抵工程现场,据估计光是运载这些建筑物资就需要大约1000个架次;考虑到南极短暂的夏季给航空人员留下的不足100天的作业时间,以及不可预料的恶劣天气,项目工程经理还要根
据工程进度需要决定什么时候运哪些物资,这些计划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项目原计划应该于2005年完成,但是由于南极恶劣的气候以及诸多不可预见的困难,再加上项目规模的扩大,新的南极点站于2008年初正式启用。
新的考察站凝聚了世界最高水平的设计理念、施工工艺,大量新材料、新技术在这里得到应用。整个考察站主体结构由36根钢柱支撑,每个C型的建筑单元下面为18根;当需要提升建筑的时候,18名人员分别照顾一根钢柱,使用总计36个千斤顶,每次可以提升一个完整的C型建筑单元;提升整个建筑需要30天的时间。这样的设计使得该考察站的预期使用寿命相比其它考察站要长得多。考察站的设施齐全,无论是度夏宿舍还是越冬宿舍,无论是起居空间还是娱乐设施,无论是网络还是医疗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一个可以种植蔬菜和鲜花的暖房。得益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协作,考察站的卫星通信带宽高达50M/S。 [3]
-
简介
世界最南的站——美国阿蒙森·斯科特站:1957年1月23日建于南极点,海拔2900米。以最早到达南极点的两位著名探险家阿蒙森、斯科特的姓氏命名。每年有30人左右在这里越冬。
此站海拔约2,835米,位于一望无际的南极大陆冰床上,在这个位置的厚度约2,850米,雪约以每年60–80毫米(换算成水)的速度累积。有记录的气温在−13.6°C至−82.8°C之间。年均气温−49°C。月均气温在12月的−28°C到七月的−60°C之间。平均风速5.5m/s,有记录的最大阵风24m/s。
阿蒙森·斯科特站建有4270米长的飞机跑道、无线电通讯设备、地球物理监测站、大型计算机等。可以从事高空大气物理学、气象学、地球科学、冰川学和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冰层以每年平均10米的速度向南美洲方向移动,所以考察站的实际位置已偏离了南极点。为此美国制定考察站重建计划,现已完成了新油库和机场跑道工程,整个计划预计5年完成。
这里的气象站就是岛上的气象中心,各站的气象观测资料汇集到这里,然后再发到世界气象中心。
阿蒙森·斯科特站,由极地最著名的探险家罗尔德-阿蒙森第一个到达,他是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人。斯科特第二个到达,后不幸死亡。后来为了纪念他们,就命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
-
考察站建筑特点
美国阿蒙森·斯科特南极站的设计使得研究人员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南极气候的研究上,而不用耗费大把时间去除雪。当遇到速度超过24千米/小时的大风时,雪会被吹起,飞过翼状的考察站上空,而不是被吹到考察站上方,从而节约了每年除雪必需的6万升燃料和1500小时的人力。根据电脑模拟的结果,考察站将在大约15年之后为大雪所覆盖,因此考察站的每一根支撑柱都带有支撑力为50吨的液压千斤顶,能够将考察站整体升高7.3米,从而使考察站的运行年限再延长30年,并且同样无需为除雪而头疼。在建成9年之后,最后一批科考设备已于2007年1月份安装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