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内丘

内丘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87平方公里,地形东西长、南北窄,地势西高东低,山区、丘陵、平原约各占三分之一。全县共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常住人口32万。内丘历史悠久,置县距今已有2000多年,是中医鼻祖扁鹊行医故里,系“邢白瓷”发源地。内丘交通便利,资源能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近年来,内丘县以建设“经济强县、美丽内丘”为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邢台市第一平台县行列,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先后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民政工作先进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全国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    中文名: 内丘县 外文名: Neiqiu County 别称: 中丘 下辖地区: 辖官庄镇等5镇4乡 政府驻地: 内丘镇 行政类别: 县

  •   人口

      内丘县境内人口分布不均,西部山区人口稀 疏,中部地区人口较密。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县人口255387人,当时有汉族255345人,占总人口99.99%;其它民族33人,占总人口的0.01%。其中有回族、苗族 、朝鲜族 、满族 。全县人口密度 每平方千米331.2人。其中山区两个乡(侯家庄、獐么)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7.6人;丘陵两个乡(南赛、柳林)为每平方千米136.2人;平原五个乡镇(内丘、金店、大孟村、官庄、五郭店)为每平方千米554.6人,内丘镇为每平方千米788.4人。2013年,[1] 全县常住人口26.66万。

  •   内丘邢窑

      史籍称,邢窑在今河北省的内丘,而长期以来,却无人能在内丘发现这个名窑的窑址。这件事牵动了一位在邢台地

      内丘2唐邢窑白釉罐区工作的历史教师的心。他从50年代起,就从自己活动所能达到的范围找古窑址。日积月累,在靠近内丘的临城县境内捡拾了不少古陶瓷残器,做过许多研究,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成立了地方的邢窑研究组,终于在他们长年累月的劳动下,首先在临城初步找到属于邢窑性质的古窑址,发现的遗存极为丰富。器形都是碗、盘、壶、盆之类的日用器皿。其中碗类的圈足多作玉璧形底,精工制作,有润滑如玉的角感,有些瓷胎致密,瓷釉光润,胎釉洁白如雪,它不仅在器物造型、生产规模和内在质量方面都和史书相符。而且与同时期其它窑址器形和工艺特点的时代性上也是一致的,这使古陶瓷学术界大为振奋。1980年,专家们将其考察出土实物与这个研究组的仿制品进行了评价与鉴赏,在临城召开了学术讨论会。

      之后,河北省又成立了邢窑研究组,经过他们数年努力,特别是有些专家介入研究工作,以古陶瓷地质学的观点在内丘考察,终于在1984年~1986年于内丘有了重大发现,在120平方公里的内找到了更多的实物和28处古窑址。特别是在内丘县周围发现了密集的窑群,证实了唐代邢窑制瓷中心就在内丘,而且细白瓷生产所占比例比临城任何一个窑址的都大,内丘和临城窑址连成一片,是个巨大的瓷窑区。除了细白瓷,还生产粗白瓷、三彩釉陶、表瓷、黑瓷、黄釉瓷和芝麻酱釉瓷。至此,为隋唐传世白瓷找到了确切烧造地点的归宿,这个邢窑窑址在何处的“千古之谜”终被解开。

      内丘邢窑隋代窑址出土的白瓷精品,胎质洁白,胎薄,半透明,釉色纯正莹润。

  •   历史文化

      内丘古称中丘,历史文化灿烂。[3] 是华夏医祖扁鹊的行医圣地、生前封地、逝后葬地,被命名为“扁鹊文化之乡”。神头村扁鹊庙为全国最大的扁鹊庙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隋唐时期内丘古城是闻名全国的瓷都,代表中国陶瓷史“南青北白”的“邢白瓷”文明发源于内丘,被命名为“邢窑文化之乡”。牛郎织女传说和七夕文化的发源地就在内丘。历史上著名的二十四孝之一郭巨埋儿得黄金的故事就发生在内丘。文化遗存还有牛王庙戏楼、千佛阁、中丘书院、且停寺、张宾墓、黄岔和神头古民居村落等。

  •   历史沿革

      公元前21世纪,内丘之域属冀州。前15世纪,商代祖乙自相(今河南内黄)迁邢(邢台),辖县域。前11世纪,周成王为报周公辅佐之恩,封周公第四子姬苴为邢侯,统辖邢国,内丘之域属之。前635年,卫国灭邢又属卫国。前598年,晋景公占领卫国北部又归晋国。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归属赵国。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设郡县,始置中丘县(见《内丘县志》68页。一说西汉初始置中丘县,见《内邱县志》20页)。时内丘县境为信都(邢台)县地,属邯郸郡,《太平寰宇记》载:“西北有蓬山,丘在其间,故名中丘”(《顺德府志》载:“蓬山,在城西十五里”)。是时,县署设在今内丘镇西丘村附近,距县城5公里。新莽元年公元9年,改称直聚,后于23年复称中丘县。晋初,中丘县仍属冀州赵国。232年,升为中丘郡。经过十六国时期战乱变更,496年北魏时复置中丘县。

      隋开皇初,因避杨忠之讳,改中丘为内邱,属赵州,大业二年,属邢州,后又历经变化,至清代,因避孔丘讳,改“丘”为“邱”,属直隶省顺德府;民国25年,划属河北省十三督察区;1939年太行区抗日根据地创立,辖内邱县,1941年9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辖太行区,内邱县为其一专区,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内邱县划归河北省邢台专区,1958年属邯郸专区,1960年改邯郸专区为邯郸市,内邱仍属之,1961年,复设邢台专区,内邱县还属之,1970年,邢台专区改为邢台地区,仍辖内邱县;1993年7月邢台地区与邢台市全并为邢台市,仍继辖内邱县。

      县名规范1967年,成立“内丘县抓革命促生产第一线指挥部”,该印文将“邱”字改为“丘”。1968年,成立“河北省内邱县革命委员会”,又将“丘”字改为“邱”。1977年,“河北省内邱县革命委员会”更名为“内丘县革命委员会”,同时上级颁发了中间带有国徽的“内丘县革命委员会”铜印。1982年,“内丘县革命委员会”撤销,同时成立“内丘县人民政府”。至1989年,县内各单位印章刻制和文件印发中“丘”、“邱”两字混用之处甚多。1990年,县委统一了“丘”、“邱”使用,将县内各单位印章统一改刻为“内邱县……”,同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将“内丘县”更名为“内邱县”,但未获批。后除“内丘县人民政府”等由上级颁发的铜印外,全县各乡镇村、各单位均以“邱”字为用。2009年8月3日,内丘县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规范使用县名用字的通知》,要求全县各乡镇、各部门在工作中使用县名时,凡涉及文字材料撰写、公文印发上报、印章审批、公章使用等方面统一使用民政部批准的标准县名“内丘县”。此后,内丘县名的“丘”、“邱”混用得到了统一规范。

  •   土地资源

      内邱土地总面积771平方公里,其中农、林、水、园等用地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二;未利用土地38万多亩,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

  •   地理位置

      内丘1内丘内丘县位于河北省西南部,邢台市中西部,太行山东麓,东经113°56′43″至114°38′16″,北纬37°9′11″至37°26′39″之间。东西长61千米,南北宽31.2千米,总面积771平方千米。东与隆尧县、任县相连,南与邢台县接壤,西与山西省昔阳县交界,北与临城县、赞皇县毗邻。县人民政府驻地内邱镇,位于县境东部平原区,北距省会石家庄84.6千米,南距邢台市27千米。隆昔公路东通隆尧县,西接昔阳县,中交京广铁路、107国道及京深高速公路,横贯县境东西。

      内丘县地处太行山东麓,由分水岭的中低山经岗丘向山前平原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形成山地—岗丘—平原的梯形地貌。西部山岭重峦叠嶂,平均海拔约1000米,最高海拔1822米。中部丘岗绵延,平均海拔约400米。东部平原广袤平坦,土地肥沃,最低海拔45米。三类地貌约各占三分之一左右。本县位于北半球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四季寒暑分明,雨量偏少。

  •   旅游资源

      内邱旅游资源丰富,前景广阔,但起步较晚。有鹊山风景区、寒山风景区,有扁鹊庙、杏峪原始次生林、太子岩自然景观、且停寺自然景观等

  •   矿产资源

      内邱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有煤、铁、铜、铅、锌、钼、铝、铀、石膏、黄铁、石墨、石英、长石、水晶、云母、蛭石、电气石、白云岩、冰洲石、方解石、石灰岩、石膏、耐火粘土、紫木节、明矾、磷、闪石棉、建筑沙、柘榴子石、硅石等30多种有用矿石。其中矿床和已开采的规模较大的矿产地24处,矿点64处,矿化点84处,共计172处。

  •   行政区域

      2000年底,全县共设置3个镇,6个乡,共309个行政村。内邱镇位于内邱县东部,镇人民政府驻地县城胜利路南侧。面积69平方千米。辖53个行政村。大孟镇位于内邱县东南部,辖24个行政村。金店镇位于内邱县东部,辖47个行政村。官庄乡位于内邱县东南部,辖20个行政村。五郭店乡位于内邱县东北部,辖37个行政村。柳林乡位于内邱县中部,辖41个行政村。南赛乡位于内邱县中部,辖31个行政村。獐么乡位于内邱县西半部,辖21个行政村。侯家庄乡位于内邱县西部,辖35个行政村。2013年,[1] 全县共辖5镇4乡1园区(内丘镇、金店镇、大孟村镇、官庄镇、柳林镇,五郭店乡、南赛乡、獐么乡、侯家庄乡,工业园区),309个行政村。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