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教学 >其他 >怎样总结地理知识规律

怎样总结地理知识规律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2013-01-05 发表|教学分类:课改消息

地理教学

其他

在学习了大量感性地理知识之后,通过进一步地综合分析、比较判断、逐步推理,最终抽象出来的本质联系就是地理规律,任何地理规律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具有连续不断、符合实际变化过程中每一个状况的特点。如何掌握知识规律是地理学习方法中的重要课题,是培养学习能力的途径之一。

1、学习知识规律的重要性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在前面我们曾介绍了抓住地理规律推理记忆的典型实例和方法。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把握地理知识结构,特别是地理演变规律更是如此。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提高综合与分析概括能力的水平。 学习知识规律有助于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树立地理时空观念。

2、地理知识规律的基本分类 按地理学科的特点,我们将地理知识规律分为三大类型: 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规律。这是反映各种地理事物之间本质的、必然联系的规律。例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就是地形、气候、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与地下水等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这一规律普遍适用于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特征的学习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资源、能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要素之间也不断建立起来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规律特征,并使得相互联系这一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广泛地应用在地理学科中,成为地理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方式之一。

地理演变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发展变化必然趋势的规律。例2:在地质作用中,内力与外力总是同时作用;内力使地形不平,外力使地形趋向平坦;内力为主导作用力,外力为辅助作用力;它们共同决定着地壳物质循环的变化规律,使人类生存的地表空间总是在动荡起伏-相对稳定-动荡起伏之间变化着,处在一种相对均衡的状态之中。 地理时空分布规律。这是反映地理事物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必然分布状况,是中学地理知识规律的主要内容。

依据时空范围可分为五个小的类型:地理事物水平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世界上森林资源水平分布主要在热带和亚寒带地区,以及中纬度大陆东西两岸地区;地理事物垂直分布规律是地理事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例如在对流层中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的变化规律;地理事物日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一个太阳日内的变化规律,例如气温日变化规律-从午后14点到凌晨4点气温逐渐降低,从凌晨4点到午后14点气温逐渐增高;地理事物年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一年内不同季节的变化规律,例如塔里木河一年四季水量变化规律-随着气温的增高水量不断增多;地理事物的年际变化规律是地理事物在不同年份之间的变化规律,例如太阳黑子的11年变化周期。

3、总结知识规律的方法

(1)极值概括法。我们先一起分析一个实例,然后再总结方法。例3: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逐渐减小。可平时不少同学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却总是出现“近日点线速度大,远日点线速度小”的结论,这种结论显然没有概括出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分布规律,而只是提出最大和最小线速度值出现的空间位置,两个特殊点不能反映出公转轨道上每一个空间位置上地球公转线速度的大小和连续变化的全过程。前面正确的描述是符合公转轨道上各点线速度分布规律的。

从实例中可以发现,两种答案有着本质的差异,同时在手法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同学们是可以从失败的过程汲取一些有用的经验呢? 总结地理事物时空分布规律要从直观图像的仔细观察入手,这是抽象概括出地理分布规律重要基础。 抓住分布状况中的极大值和极小值,这是抽象概括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金钥匙。 由极大值(极小值)向极小值(极大值)做连续不断的时空描述,其中文字上经常采用“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加”的描述方式,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关键技巧,不能孤立地强调极值的时间位置。 得出地理分布规律后应做逆向描述的检查,即从极小值到极大值分布判断一次,看看规律是否依然成立。这是抽象概括地理分布规律的最后保证。

极值方法还可以更细致分为极值点方法、极值线方法、极值面方法及极值方向方法,这些方法应用在后面的范例再加以讲解。

(2)成因分析法。有些地理事物在时空上没有数量大小的变化,但它们在时空分布状态上也反映出明显的规律性,需要我们从成因上去分析概括它们的分布规律。例4: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大陆西岸30°-40°之间分布,这一规律适于全球种地地中海式气候的分布,是从太阳辐射、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风压带移动等影响因素中逐一分析得出来的,可以说不懂得地中海式气候的形成原因是不可能掌握它在世界的分布规律。成因分析法的具体步骤如下: 找出影响某一事物形成的诸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特别要注意影响因素的空间范围及空间变化尺度,这是确定地理事物分布规律的重要依据。

从上述知识中概括出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将这一规律放在全球分布图中去加以检验,便于巩固和验证。

(3)推理演绎法。对于地理演变规律的总结我们常常运用推理演绎方法。例5:未来世界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具有什么规律这是各个国家都在研究的问题。要想把握这一发展变化的趋向就必须从世界能源消费构成变化的过去、现状中去分析,运用推理演绎的方法得出结论。从人类的原始社会到今天,不难看出能源消费从单一化向着多元化构成方向发展着,过去的柴草、水能已扩展到今天的十几种常规能源和新能源;被消费能源的发热量也迅速提高,煤炭、石油与天然气飞跃发展到今天的核能;考虑到环境效益,新能源和水能日益受到重视。

这些变化取决于各类能源自身特点、储量与分布状况、以及今后科学技术的发展状况与环境的要求。从上述分析我们推断:未来能源消费构成的变化规律将是消费构成的多元化和水能、新能源的广泛利用(煤、石油将作为化工原料)、以及以掌握太阳能制造氢为代表的最新能源不断涌现。上面为我们提供推理演绎法的具体步骤: 把握某一地理事物的原始或现在的基本状况。 分析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这里要考虑自然因素的变化趋向和人类依据发展需求所对自然因素改造利用的趋向。 运用地理事物各个控制因素的变化规律逐级推导地理事物的发展规律。

4、典型实例及方法说明 例6: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当6月22日前后几天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很显然北回归线上各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为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大值,那么极小值在什么地方呢?不少同学由于没有掌握好极值方法,随口答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递减”,这一答案从整体思路上看是对的,是连续不断的规律性描述。但此时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极小值并不在南北极点上,经计算北极点正午太阳高度角为23°26ˊ,而南极点处于极夜范围的中心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无从谈起。当同学们再次阅读6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剖面图时,就不难发现极小值点分别出现在南极圈的近日点上和北极圈的远日点上。正确的描述应为“6月22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是从北回归线向北极圈的远日点、向南极圈的近日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递减”,从实例中可知,仔细阅读图像和准确控制极值点是何等重要啊!同学们可以自己概括12月22日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

这里还需提示一点,6月22日时,赤道至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小值;而北回归线至北极点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达到全年的极大值;北回归线到赤道之间的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既不是全年的极大值,也不是全年的极小值,因为只有当太阳直射(两次)该地区和直射回归线的时候,该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才分别达到全年极大值(两次)和极小值。例6是应用了极值线到极值线总结规律的方法。 例7:关于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分为时间变化规律和空间变化规律两种情况进行讨论。当12月22日冬至来临时,通过读图可以找到全球白昼极大值(黑夜极小值)出现在南极圈上,而白昼极小值(黑夜极大值)出现在北极圈上,运用极值线方法可概括出时全球昼夜长短空间分布规律为:从南极圈到北极圈昼时逐渐缩小,夜时逐渐增加;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出现了全年的白昼极小值,黑夜的极大值,南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全年昼夜等长。上述规律的概括比起课本中南北半球分段总结的手法要科学简明得多,其关键是抓极值的正确思路。

当确定某一地点或一定区域范围后,我们就可讨论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规律。如北京从6月22日到12月22日,再到6月22日白昼时间出现逐渐递减到逐渐增加;又如9月23日到12月22日之间,北极圈内极夜范围逐渐扩大,9月23日极夜范围理论上为半个圆点,12月22日极夜范围扩展到北极圈以北全部地区,达到全年极大值。 例8:在讲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规律时,老师一般都先让同学们阅读我国降水空间分布图,并提示注意1200、800、400、200毫米几条重要的等降水量线的延伸方向和递变方向。这一教学过程就是要突出我国东南降水的极大值区域,以及西北的极小值区域。然后引导同学们从极大值方向(东南)向极小值方向(西北)概括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我国降水量逐渐递减。

这是典型的极值方向法的实例,这种方法在总结区域地理的分布规律中经常用到。这种规律有两大特点:第一是极值数据的隐蔽性,第二是极值范围的不规范性,“东南沿海”和“西北内陆”都不是严格的点、线、面,而是一个范围粗略的区域。 例9:洋流在全球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是风海流受全球盛行风的影响而形成的。在赤道到南北纬40º之间,受信风和赤道暖流的驱动,分别出现了北赤道暖流和南赤道暖流;同时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赤道南北两侧出现了逆时针和顺时针旋转趋向;受中纬西风的推动,南北纬40º附近又出现了自西向东的洋流流向;最终受地转偏向力和海陆轮廓的作用,又回到了赤道出发区。在中高纬海区受极地东风、地转偏向力、海陆轮廓的综合影响,南北半球出现了与中低纬运行方向相反的洋流。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全球洋流分布的基本规律是:中低纬度海区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西(大洋西侧)暖(流)东(大洋东侧)寒(流)。中高纬海区北逆南顺,西寒东暖;印度洋北部海域为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皆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也同样受到季风风向有规律变化的影响。南半球中高纬为环球西风漂流。 例10:掌握㵍流的全球分布规律后,世界渔场的分布规律也就随手可得了。

凡是由海洋下层向海洋表层有大量的上升海流的海域,一般来说都是有着渔场分布的可能性。如日本的北海道渔场、欧洲的北海渔场、北美洲的纽芬兰渔场都是寒暖流交汇引起下层海水上泛、带来营养盐分、吸引海洋浮游生物以至鱼群的典型实例;我国舟山渔场也是由日本暖流的一个支流-台湾暖流与华北地区沿岸寒流交汇而成的。秘鲁渔场好象具有特殊性,但其实质上也是具备海水上泛形成渔场的规律性。 例11:回顾和展望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分布状况,不难看出这样一条规律:由分散到集中,再由集中趋向分散。尽管发展中国家可能刚刚迈开第一步,大量集中发展了部分工业经济区,但最终要走完艰难的第二步,即由集中再趋向于分散。

这是因为: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工业生产规模逐步加大,工业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越来越明显,结果使得工业分布越来越趋向集中;随着新的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以电子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逐步摆脱了自然条件的制约,在新的区域内依靠交通和人才发展起知识密集型的工业区。加之原来过分集中的老工业区不断出现各种各样的环境问题,各主要工业国先后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趋向。此外,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过去受殖民主义者的统治,工业分布呈现畸形状况-过分集中沿海地区。经济独立后,这些比较注重内地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发展,所以也形成了集中向分散的分布趋向。 例12:地热、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内能的释放形式,它们在时空分布上具有极强的规律性。

世界上火山、地热和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这是依据板块构造理论和实际统计资料证明了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特别是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消亡型边界,即两个板块相撞挤压的地区,各种内力地质作用表现得异常活跃。关于火山、地热和地震在时间上的规律,目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握,如一些休眠火山和一些构造地震还常以突发形式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这些有待今后研究与探索,最终人类是一定能够把握住它们活动规律的。 例13:关于月相的变化规律想必是很多同学都知道个概况,但恐怕能讲得一清二楚的同学就不多了。

在这里,我们只想做一些提示,让同学们自己通过观察、绘图、统计分析一下月相的变化规律。形成月相变化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月球本身不发光,完全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迎着阳光一面是明亮的,背着阳光一面是黑暗的;第二,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位置是在不断的变化着的,这是月球环绕地球、地球环绕太阳公转的结果;第三,观察月相变化规律的人们是在地球上,并随着地球自转。根据上述成因,请同学们自己填出下面表格,并概括其中的规律。表格中看到月相的时间是依据地球上晨昏线估算出来的,只要将地球的赤道大圆做24等分即可得出时刻,再由月球向地球做切线,就能确定某一月相出现的时间了。初见时刻的方向需要同学们明确一点,月球东升西落的周期是十二个小时左右(按春分昼夜等时计算)。

农历 项目 初一 四 七 十一 十五 十八 二十二 二十六 二十九 月相形状 明亮面积的比例 月相名称 看到的时间段 初见时刻的方向

5、总结知识规律时应注意的问题

(1)总结知识规律必须以大量感性知识为基础。有些同学平时对知识规律的学习十分重视,花了大量时间去钻研,但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究其原因恐怕是缺乏感性知识作为基础。 例14:前面讲到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具有大陆西岸30-º40º分布规律,但如果西风带控制35º-55º、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25º-35º、风带和气压带移动幅度约为10º左右这些地理知识不十分扎实的话,仅仅知道西风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式气候是不够的,是无法确定地掌握气候的分布规律的。 例15:我国水能资源十分丰富,主要分布在地形区第一阶梯的东侧和第二阶梯之间、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之间的过渡地区,这一规律除依据地形落差大小和河流流量大小等因素外,更重要地是从全国水电站分布图中观察、分析、概括得出的,没有对刘家峡、龚嘴、葛洲坝、鲁布格等电站分布的掌握,没有对地势呈三级阶梯分布的掌握、没有对我国降水分布的掌握,是不可能掌握水能资源的分布规律的。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的学习过程同样适用于地理规律的认识过程。

(2)学习地理规律必须树立空间观念。树立空间观念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和空间结构,没有空间思维过程的规律就不是地理学科的规律。 例16:当同学们概括彗星彗尾长短的变化规律时,就要仔细阅读彗星特有的椭圆形要道在太阳系内的分布状况;就要去发现并分析彗星运动与太阳位置远近的空间变化;就要考虑彗核冰物质受太阳温度的影响,就要观察彗尾长短与距日远近的空间联系。从中总结出由近日点到远日点彗尾由长逐渐变短,而且始终背向太阳风吹斥的方向。通常地理分布规律本身就是地理事物空间特点的反映。

(3)地理规律要善于联系应用其它学科的基本规律。学习地理刚入门时,很多同学就体会到地理学科强调各地理事物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基本规律。其实这一规律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一条基本思维方式,即万事万物是普遍联系的,并不是孤立存在于世界上。这一普遍规律已广泛应用规律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上,并产生了地理学科综合性的重要特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地理事物相互联系的规律正是人类生存发展过程中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思想。

【怎样总结地理知识规律】相关文章:

提高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策略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评价建议”解读

新课程,我们如何上课

谈谈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活动”

中学地理新课改概念教法例举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乡土地理教科书的现状和开发原则

新课程一堂初中地理公开课的思考

地理课改的思考

地理知识的记忆原则及方法

最新地理其他
热门地理其他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地理其他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