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祭祀体文字

祭祀体文字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祭祀体文字是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通常是由僧侣用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写在纸草上,所以又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

  •   形成

      古埃及直接描绘物体形象的文字符号。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体系之一。自公元前3500年起逐渐形成,一直使用到公元2世纪。所记语种属古代埃及语,主要使用者为僧侣。这种文字通常被刻在庙墙和宗教纪念物上,因而在古希腊文中,称为“神圣的雕刻”或“圣书”。译成中文时,则借用了“象形文字”这一习惯用语。

      古埃及的象形文字系由原始的图画符号演变而来。按符号在文字体系中的作用可分为表意文字(意符)和表音文字(音符)两类。表意文字表现所描摹的实物或与之有关的某些事物的概念;表音文字则是用来拼音的符号,它原为表意文字,但又具有了标音的意义。

      据统计,当时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共计700个左右。古埃及象形文字的书写方式有直式和横式两种。直式是从上往下写;横式是从左向右或从右向左写。区别左右书写的方向是根据象形文字所表现的物体形象面向何方。

      祭祀体文字2古埃及的象形文字通常刻在庙墙、陵墓、石棺、调色板、雕像、洞穴峭壁等石质材料上,有时也写在陶片、木料和纸草上。前一类铭文刀法古拙,形状规整,其中具有重大研究价值的有金字塔铭文(见金字塔)、卡纳克遗址神庙铭文以及在萨卡拉墓地和阿拜多斯遗址等处发现的墓壁铭文。后者则主要是纸草文书(见纸草学)。

      中王国时代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这种新的文字通常是由僧侣写在纸草上,所以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也即祭祀体文字。

      前7世纪左右,僧侣体又演变出一种书写速度更快的草书体文字,通常用于日常公文的书写,因而称为世俗体。世俗体文字和僧侣体文字一样,一般是由右向左写。

      象形文字、僧侣体和世俗体3种文字形式一直使用到希腊、罗马统治埃及的时期。罗马帝国统治后期,大约从前3世纪起,古埃及文字逐渐被科普特文字代替。

  •   渊源

      古埃及文明是指在尼罗河第一瀑布至三角洲地区,时间断限为公元前5000年的塔萨文化到公元641年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历史。专家们实际探讨古埃及文化的时间范围,是公元前4245年埃及南、北王国的首次联合,到公元332年马其顿王国亚历山大占领埃及,托勒密王朝覆灭,亦即通常所说的历时三千多年的法老王朝。

      祭祀体文字1古埃及文字的形体的演变可分为四个阶段:

      1、象形文字:我们所知道的最早构成体系的古埃及文字材料,是象形文字(也称 圣书体),这种文字体系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

      2、祭祀体文字:为实用和方便起见,书吏又将象形文字的符号外形加以简化,创造了祭祀体文字(也称僧侣体)。

      3、世俗体文字:它是祭祀体文字的草写形式。与祭祀体文字对比,世俗体文字的连写形式更简单,已不具有图画特点,它的书写方向保留了祭祀体文字的传统。固定从右往左。

      4、科普特文字:它是古埃及文字发展到最后一个阶段的文字,深受希腊文、圣经文学的影响。

  •   简介

      古埃及中王国时代开始以芦苇笔为书写工具,因而从象形文字中演变出一种简化的速写形式。这种新的文字通常是由僧侣写在纸草上,所以称为僧侣体或僧侣文字,也即祭祀体文字。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