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东交民巷天主堂

东交民巷天主堂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东交民巷天主堂 所在地: 北京市东城区 票价: 免费 类别: 文化宗教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建造时期: 1901年 开放时间: 07:00-18:00

  •   北京天主教的建筑风格

      北京是一个胸襟开阔,脾气和善,古老而又文明的城市。自元朝在此建都至今数百年来,天主教,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源自不同地域的宗教,都在这里找到了一片沃土,扎下了根,并保持着繁荣。老北京人于习惯中略带好奇地看着大街上葛衣麻履的和尚、老道,或者白巾黑袍的修女,不时向他们投去一个和善的微笑。而夹杂在四合院中古朴的寺庙,矗立在街道旁边雄伟的教堂,也都早己融入了北京的风景,为这座古城增添着带有异国情调的绚丽。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年代,可以追溯到元代。据查,门头沟的后桑峪村在1294年就曾来过两个外国传教士,他们不知为什么要跑到老远的那个小山村去传教,1334年,在几间民房里建立了北京第一座天主教堂。明末的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接着,日耳曼传教士汤若望于明末天启二年(1622年)来到北京。自此,天主教堂在北京建了起来。目前城内属北京教区的有8座天主教堂:东堂,西堂,南堂,北堂,东交民巷堂,南岗子堂,平房堂,东管头堂。还有9座在郊区。总共是17座。

      由于天主教源于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筑形式皆与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罗马式,哥特式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国“坐北朝南为尊”的习惯,大多数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国则是坐西朝东的)。其中,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尖塔和内部挺拔的尖拱券顶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长的交混回响使神父的声音听起来充满神秘感,因而特别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睐。不少教堂的建筑形式都受到哥特式的影响。天主教信奉圣母玛利亚。在这十几座教堂外都有为她修建的“圣母山”或“圣母亭”。山是中国园林特有的假山,圣母安立在山洞之中。红柱琉璃瓦顶的中式亭子与洁白的圣母像显得十分和谐。其中永宁堂的“圣母亭”,考虑到圣母像比较高大,特意将柱子拔高了许多,这是很有意思的。

  •   历史

      东交民巷天主堂是北京建造较晚的一所教堂,其所在地在建筑教堂以前属于法国领事馆的范围。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之后,定居北京并且居住在东交民巷使馆区的欧洲人显著增加,这些侨民要求就近修建教堂以进行宗教活动。经过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驻华领事协商,法国领事馆将地皮转让,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籍神甫高嘉理负责,在现在的位置修建东交民巷天主堂。后期的建筑工作转由法国人斩利国负责。

      1904年,教堂建筑竣工,正式开堂。开堂后的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在华外国人为主要服务对象,主堂神甫和辅助神职人员均为法国籍人士,并归法国教会管理。

      1949年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接管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和地产,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划归北堂管理,1958年由于政府政策的变化天主教会的活动受到限制,东交民巷天主堂被关闭,建筑与地产被政府没收,划归台基场小学,教堂成为小学的礼堂,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损害。

      1986年台基厂小学从东交民巷天主堂完全迁出,教堂被发还北京教会,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开堂。1995年10月20日东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   天主教在中国

      天主教在元代已传入中国。当时虽然也曾在北京兴建教堂,但随着元朝的覆亡,天主教的发展也随之中断,一直到16世纪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与西方殖民政策的影响,天主教在中国的开展,才又逐渐热络起来。明万历十年(158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于次年在广东肇庆建立传教会所,天主教于是逐步深入中国,并在内地扎根。清初,天主教在中国得到较顺利的发展,神职人员像汤若望、南怀仁等,都受到朝廷相当的礼遇,甚至封为朝臣。但由于与中国政治文化的矛盾和冲突,再加上是否允许中国教民祭祖祀孔的礼仪之争,导致了从康熙后期开始的百年禁教,使天主教在中国的发展受到极大的打击和挫折。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鸦片战争后,清廷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才解开天主教在中国被禁教的束缚。此后,随着列强对中国的政治及军事干预,天主教在中国得到快速的发展,到19世纪末,各国传教士已在多数府、州、县建立教堂,特别是在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全国各式教堂已急遽增加至4000余处,教民约有近100万人。

      宗教的信仰,本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本国的历史及习俗有极大的相关性,但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与文化差异的影响,有时会造成令人无法弥补的遗憾和灾难。1900年义和团和天主教间的冲突所引发的“庚子事变”,就是这种遗憾的具体史实。

      在“庚子事变”中,北京包括东堂、南堂、西堂和北堂在内的多座教堂,均遭义和团团民焚毁攻击。特别是在1900年6月21日,当慈禧对各国下达“宣战谕旨”后,清军亦协助团民攻击教堂和使馆,而其中以攻打北堂西什库教堂最为惨烈,团民和防守在教堂的教民,均有极大的死伤。

      从1900年6月16日开始至8月14日为止,约10000名义和团团民和清军,联合攻打由法国天主教驻京总主教樊国梁所服务的西什库教堂。樊国梁在中国除了宗教的活动外,还长期为法国在华侵略的利益服务,因此,在事件发生后,他从法国及意大利公使馆借来部分水兵,连同当时大约3000多名的华人信徒在内,以武装抵抗义和团的攻击。由于他与当时权倾一时的军机大臣荣禄关系甚笃,在荣禄的授意下,命清军不必猛攻,并在调拨攻击的炮弹中,混入整批的废品,致使手持大刀长刃、奋力攻击教堂的团民在法、意军队机枪的扫射下,伤亡极重。连续数十日的围攻,义和团始终没有办法攻入教堂,只是让更多的团民和教民,在这一场谁也说不清对错的事件中,含怨牺牲而已。

  •   建筑

      相比于天主教在北京的四大教堂:南堂、北堂、东堂和西堂,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历史很短,规模很小,但东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筑小巧精致,同时也是北京市区内少有的没有经过彻底毁坏和重建的天主教堂。

      教堂现存建筑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典型的哥特式风格,高二层,坐北朝南,东西面阔三开间,南北进深十四开间;堂内为木结构,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圆柱支撑,地板铺有花砖甬道;教堂东西两侧装饰有在法国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厂小学占用作为礼堂期间,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圣堂正门上方为教堂主保圣弥厄尔的雕像,他是圣经中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被教会视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细节鲜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东交民巷建筑中最引人瞩目的两大亮点。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体建筑之外,在圣堂北侧还有一幢西洋风格的二层小楼,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东侧有十间砖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传统民居的格式,但门窗却施以拱券结构,堪为中西合壁之作。

  •   意义

      东交民巷天主堂不仅立足福传事业,而且也积极投身于两个文明的建设中。本堂教友在神父的引导和带领下,积极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经常组织信徒参与扶贫、赈灾等公益事业,并努力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由于教堂的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内涵,许多国际友人常来这里参加宗教活动或旅游观光。通过这一渠道,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在中国宗教信仰是自由的,甚而愿意有机会来华投资。这也充分证明东交民巷天主堂在独特的领域里,以优异而崭新的姿态为中国的对外交往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   概述

      东交民巷天主堂1东交民巷天主堂又名圣弥厄尔教堂、法国教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是一座建于1901年的两层哥特式建筑。东交民巷天主堂以其正门上方精美的天使造像而闻名。

  •   简介

      东交民巷天主堂,又称圣弥厄尔教堂。圣弥厄尔,意谓:“谁如天主”。在圣经中,他是保护以色列子民的总领天使(达10:13,21:1)。他曾战胜代表魔鬼的大龙,即远古的蛇和他的使者(默12:7)。教会尊他为新约子民的护守天使。东交民巷天主堂始建于1901年(光绪二十七年),座落在东城区东交民巷甲13号,占地面积2656.4平方米。教堂为哥特式建筑,现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东交民巷旧称江米巷,该地原属法国领事馆,因当时外侨教徒多,请求建堂。法国主教樊国梁与法国领事协商转让该地建造教堂,由法国遣使会拨款,法国司铎高嘉理负责建造,后又由法国人斩利国扩建。教堂建成后,本堂神父为法籍人柯来盟,副本堂神父为法籍人贾廷坤。

      东交民巷天主堂和北京其它四大教堂相比,它的规模虽然小,但是它综合了其它四座教堂的优点,在造型上别具特色,小巧玲珑,建筑风格却非常讲究。圣堂东西两面墙上装有清末从法国进口的彩色花玻璃。堂内顶部为斜坡型,上覆灰筒瓦,均为琉璃瓦。堂顶部用肋状拱券以增加高度,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圣堂东西宽三间,南北进深十四间,内有圆柱支撑,地板也为花砖甬道。从建成至今近100年来,未遭到任何灾害性破坏,保存的比较完好。

      新中国成立后,天主教北京教区正式接管该堂的房地产权。1951年以后,由天主教北堂管理,本堂神父姚光裕和副本堂神父张永善主持教务。1952年王师德、殿涤凡两位神父又在此就任本堂。1954年则由王基厅出任本堂神父。1958年由于天主教活动场所压缩,该堂关闭,后为台基厂小学使用。

      1986年为全面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台基厂小学从教堂迁出,教堂经过再次整修,于1989年12月23日重新开堂,定名为北京教区东交民巷天主堂。此后,高阳神父、王学群神父曾先后在这里出任本堂。当世纪的脚步踏入又一个新千年的时候,教堂再一次进行了全面整修,并于2001年12月8日(圣母无染原罪瞻礼)开堂。目前,本堂神父李山和副本堂张洪波神父服务在这座教堂。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