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北美洲

北美洲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北美洲(英语:North America)是北亚美利加洲的简称,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东濒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南美洲分开。世界七大洲之一。北美洲还包括加勒比海中众多岛屿。北美洲面积2422.8万平方公里(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3大洲。

  •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北美洲 外文名: North America 别称: 北亚美利加洲 面积: 2422.8万平方公里 人口: 5亿2872万(2008年7月) 地理位置: 位于西半球的北部。东滨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北濒北冰洋,南以巴拿马运河为界,同南美洲分开。 地方特产: 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镍、硫磺 机场: 芝加哥、、纽约、奥克兰、休斯敦、洛杉矶、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墨西哥城、和哈瓦那为主要国际航空中心

  •    海岸线较长,多优良港湾

      大陆海岸线长约6万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峡湾;南半部海岸较平直。

  •   九个地理区域

      分为东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的地区)、中部地区(拉布拉多高原 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西部地区(属美洲科迪勒拉山系北段,落基山脉是本区骨架)、阿拉斯加、加拿大北极群岛、格陵兰岛、墨西哥、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岛九个地区。

  •   交通发达

      北美洲10北美洲的交通运输业比较发达,铁路总长420 000多千米。内河通航里程约55 000多千米。公路四通八达。美国东北部是交通最发达的地区,其次是美国中部、东南部、西部沿海地区;加拿大东南部;墨西哥东部,以公路和铁路运输为主。古巴的糖厂铁路专用线较发达。加拿大中部地区的夏季河运、冬季雪橇运输也很重要。北部沿海地区以雪橇运输为主。 大宗外贸商品主要靠海运,重要的国际性海港有纽约、休斯敦、巴吞鲁日、费城、洛杉矶、巴尔的摩、蒙特利尔等。近年来集装箱运输发展迅速,纽约的伊利莎白、奥克兰、西雅图、洛杉矶的长滩为重要的集装箱港口。美、加两国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公路网四通八达,公路运输已成为主要的陆上运输形式。洲内各国之间,以及洲际客运主要靠航空。芝加哥、、纽约、奥克兰、休斯敦、洛杉矶、温哥华、多伦多、渥太华、墨西哥城、和哈瓦那为主要国际航空中心。铁路通车里程虽仍居世界前列,但铁路客运日趋萧条,主要用作货运.

  •   人口及语言

      人口全洲人口人口5亿2872万(2008年七月),居世界第4位。全洲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6.3人,分布极不平衡,86.4%人口集中在美国、墨西哥、加拿大3个国家,其中美国占61.4%。从波士顿到华盛顿的美国大西洋沿岸地区、五大湖附近和圣劳伦斯河两岸、圣弗朗西斯科到圣迭戈的美国太平洋沿岸、墨西哥城及其附近是全洲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200人以上。加拿大的大部分地区、美国西部干旱区、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的热带雨林地区人烟稀少,每平方公里不到5人。北冰洋上的一些岛屿,气候严寒,几乎无人定居。北美洲城市化进程较为迅速,20世纪初,农村人口占半数以上,现已有60%左右的人口居住在城市。美、加两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市人口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墨西哥的城市人口也达61%。

      民族、语言经长期人口迁移通婚,民族成份十分复杂。美、加两国欧洲移民占绝对优势。加拿大人口中,英裔占50%,法裔占30%。还有为数很少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美国除11.7%的黑人、1.5%的亚洲移民、0.6%的印第安人和因纽特人外,86%左右均为欧洲移民。1600—1980年间,约有6400万欧洲人移居美、加两国。其中19世纪以前以英国移民为主;19世纪主要是德国和爱尔兰移民;19世纪末北欧和南欧的移民迅速增加。北美大陆的黑人大部分是17世纪以来从非洲贩卖来的奴隶的后裔。亚洲移民主要是华人和日本人,除部分是19世纪劳工的后裔外,大部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移民。盎格鲁美洲通用英语,只有加拿大的魁北克省通行法语。

      墨西哥、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以西班牙移民为主,由于长期通婚,印欧混血人占绝大多数。墨西哥91.7%为印欧混血人,7.8%为印第安人,白人只占0.5%。危地马拉境内印第安人占多数。巴巴多斯、海地、巴哈马、格林纳达、牙买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等岛国则以黑人为主。这一地区绝大部分国家通用西班牙语,英、美、法的海外属地分别通用英语和法语。

  •   半岛与岛屿

      半岛总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千米。岛屿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

  •   历史

      北美洲2早在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前,印第安人已在北美洲繁衍生息。他们主要分布于从圣劳伦斯河畔到佛罗里达的大西洋沿岸、中部平原、墨西哥高原和中美地峡等地,依山傍水而居,以农业和渔猎为生,并曾创造了灿烂的玛雅文明和阿兹特克文明。

      哥伦布于1492—1504年间 4次率领西班牙船队到西印度群岛探险,4次航行分别到达巴哈马群岛、安的列斯群岛和中美地峡沿海地带。1497年,卡博特父子到达纽芬兰岛并进至圣劳伦斯河口沿岸。约40年后,卡提埃率法国军队沿圣劳伦斯河上溯,到达蒙特利尔一带。欧洲人“发现”新大陆后,相继占领和殖民,对印第安人残酷掠夺、肆意屠杀,并把他们从世居的土地上赶往西部干旱地区。

      16世纪中叶,西班牙人首先在美、墨边界以北的大陆主体部分建立了圣奥古斯丁殖民地。17世纪初,法国人在现加拿大东海岸的新斯科舍建立第一个居留地,随后建立了魁北克殖民地,并以此为基地,上溯圣劳伦斯河,越五大湖,顺密西西比河南下,扩张至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英国从17世纪初才在弗吉尼亚建立第一个永久性殖民地。此后,荷兰、芬兰和瑞典在大西洋沿岸地区相继殖民。至18世纪早期,北美大陆的殖民势力基本上是三分天下。英国占领了从新斯科舍到佛罗里达的大西洋沿岸狭长地带;法国占领了从圣劳伦斯河、五大湖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辽阔而肥沃的中部平原;西班牙占领了佛罗里达、得克萨斯、新墨西哥以及西至太平洋沿岸的广阔的远西地区。

      英国殖民势力在大陆东部扎根不久,英国移民及其后裔举行武装起义,并于1776年脱离英国,建立美利坚合众国。与此同时,一些亲英皇室的反独立者纷纷北迁加拿大安大略和魁北克两省定居。这就是北美大陆两个大国美国和加拿大的雏形。

      19世纪中叶,美国领土扩张至太平洋岸。1867年加拿大成为自治领,其版图也于19世纪70年代推进到太平洋沿岸。横贯大陆的铁路干线建成后,掀起了开发中西部的热潮。至此,北美大陆主体部分基本上已为英国殖民势力所控制。法国只剩下纽芬兰岛南面的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两组小岛屿。美国在其领土扩展到墨西哥湾沿岸后,开始向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扩张,占领波多黎各、控制巴拿马运河区、购买维尔京群岛的 3个小岛,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又接管了几个英属殖民地。由此,早期拉丁语系宗主国垄断统治的北美大陆南部、中美地峡和西印度群岛,美国的影响已日趋增长。

  •   地理

      北美洲3 1.范围大陆东至圣查尔斯角(西经55°40′,北纬52°13′),南至马里亚托角(西经81°05′,北纬7°12′),西至威尔士王子角(西经168°05′,北纬65°37′),北至布西亚半岛的穆奇森角(西经94°26′,北纬71°59′)。北美洲除包括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外,还包括加勒比海中的西印度群岛。

      2.面积总面积为2422.8万平方千米(包括附近岛屿),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16.2%,是世界第三大洲。

      3.地形分布大陆海岸线长约6万千米。西部的北段、北部和东部海岸比较曲折,多岛屿和峡湾;南半部海岸较平直。半岛总面积约为210万平方千米。岛屿总面积约40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之首,其中格陵兰岛为世界最大岛。

      全洲平原和丘陵约占总面积的42%,海拔5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58%,平均海拔约为700米。大陆地形的基本特征是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于东西两侧与海岸平行,大平原分布于中部。

      4.三大地形区北美洲4东部为山地和高原:圣劳伦斯河以北为拉布拉多高原,以南为阿巴拉契亚山脉,地势南高北低,海拔一般为300~500米。阿巴拉契亚山脉东侧沿大西洋有一条狭窄的海岸平原,西侧逐渐下降与中部平原相接。

      中部为大平原:位于拉布拉多高原-阿巴拉契亚山脉与落基山脉之间,北起哈德逊湾,南至墨西哥湾,纵贯大陆中部。平原北部多湖泊和急流,南部为密西西比河平原。平原西部为世界著名的大平原。

      西部为山地和高原:属科迪勒拉山系的北段,从阿拉斯加伸展至墨西哥以南,主要包括三条平行山脉,由东至西为:落基山脉、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岭-内华达山脉、加拿大西部沿海岛屿-美国海岸山脉,其中阿拉斯加山脉中的麦金利峰海拔6194米,为北美洲最高峰。东部山脉和中部山脉之间为高原和盆地,大盆地南部的死谷低于海平面86米,为西半球陆地的最低点。

  •   地质地貌

      地质基础构造基础及其形成北美大陆的地貌结构自东向西主要表现为三大纵列带:东带为阿巴拉契亚高地,中带为劳伦琴低高原和中部平原,西带为科迪勒拉山系。中带的北部为劳伦琴低高原,发育于加拿大地盾,与中部平原的基底同属北美洲古老陆块,格陵兰岛以及北极群岛的大部分也属之。古老陆块的外围环列着阿巴拉契亚、科迪勒拉、东格陵兰以及因努伊特等山系,由板块的相互作用演变而成。

      按板块理论,大陆开始时曾作为一些古老的小陆块存在,经过多次相互碰撞以及联合、分裂和再结合的大陆增生过程。太古代时,北美大陆曾有4个原始陆块,分居于相当现在的哈得孙湾南北一带,其组成岩石年代在25亿年以上,经过大陆增生过程,才结合成为巨大的古老陆块。在其形成初期,屡经造山运动,以后才趋稳定。它的北部自古生代以来,只经受过以上升为主的升降运动,古老的变质岩广泛出露,称为加拿大地盾;南部和西部在古生代的升降运动中以沉降为主,并间歇性地经受了海侵和海退,因而在前寒武纪基底上覆盖了平展的后期沉积,称中部地台。中部地台的东部以古生代覆盖层为主,西部在古生代地层上还广泛覆盖中生代地层。

      地貌结构 东带阿巴拉契亚高地属古生代褶皱带。其地貌特征和单元结构西南部与东北部不同。西南部由于构造上的差异,自东往西分为山麓台地、蓝岭、岭谷区和阿巴拉契亚高原4个地貌单元。山麓台地起伏和缓,西连蓝岭山麓,内侧海拔300~360米,向东倾斜,以“瀑布线”接沿海平原。蓝岭为一复背斜,其东西两侧有大规模的冲断层,地形崎岖。岭谷区有一系列平行褶皱和冲断层,地貌上表现岭谷相间的特征。阿巴拉契亚高原为一山前拗陷,地层近于平展,为海拔300~600米的低高原,但在河流深切地段,地面崎岖。东北部的广大地区表现为一波状起伏的高地,相当于西南部的山麓台地,海拔约300~500米,向东、南倾斜。其他3个单元发育不完整,范围狭小。东北部广泛受到冰川作用的改造。

      中带劳伦琴低高原和中部平原劳伦琴低高原偏于大陆东北部,经长期陵夷,地势不高,大部分介于200~450米间。它在古生代以来的升降过程中以上升为主,但哈得孙湾一带却长期处于拗陷之中,第四纪大冰期又因冰川的重压而沉陷(大冰期后已有所回升),地势低下,并形成一个浅水海湾。其边缘地带特别是东和东南一带地势高仰,因而高原展现为一从边缘向哈得孙湾低斜的浅碟状地面。地表起伏和缓,只有一些浅丘高出地面十几至数十米。大冰期时本区处于大陆冰川中心地带,故地貌的具体细节,广泛受到冰蚀作用的改造。位于劳伦琴低高原东北岸外的格陵兰岛,除东、北岸为古生代褶皱带外,也属古老地盾,为冰川所覆盖,冰面海拔一般达2000米,冰层之下为一低高原。

      墨西哥湾沿岸平原为近斯出露的海底,与大西洋沿岸平原相连,北起科德角,向南向西延伸,再东转至尤卡坦半岛,宽约100~4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地段海拔低于 120米。它由半固结或未固结的白垩纪、第三纪和第四纪沉积层组成,除局部地段外,向海缓斜。通过差别侵蚀,形成单斜脊与低地相间的带状起伏平原,这种形态特征比较典型地体现于墨西哥湾北岸的东西两段。

      西带科迪勒拉山系位于大陆西部,南北延伸,由一系列山脉、 山间盆地和高原组成。 海拔一般介于2000~3000米间;平均宽达800公里,最宽处为1600公里。主要形成于中生代下半期至第三纪,现仍在活动中。

      山间高原和盆地介于落基山脉与西部山地之间,自北往南计有育空高原、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哥伦比亚高原、盆地与山脉区(其北部称大盆地)、科罗拉多高原和墨西哥高原等。育空高原位于阿拉斯加中部和加拿大西北部分地区,为一波状起伏的切割高原,第四纪大冰期时其中、北和西部未受冰川侵袭。不列颠哥伦比亚高原为一切割的熔岩高原,第四纪大冰期时为科迪勒拉冰川中心所在,分布有各种冰蚀和冰碛地貌。

      西部山地分为内、外两带,隔以一道不相连续的沉降带。内带自北向南包括阿留申山脉、阿拉斯加山脉、加拿大海岸山脉、喀斯喀特―内华达山和加利福尼亚半岛山脉等,为一强烈褶皱、火成侵入与变质带,经长期侵蚀,花岗岩广泛出露。如内华达山脉,通过长期侵蚀和后期上升过程中所发生的断层和掀斜作用,表现为一自东向西倾斜的花岗岩断块山。此外,部分地段后来还受到火山喷出作用,如喀斯喀特山特别是南段即分布着一系列火山锥。外带北自阿拉斯加南岸的科迪亚克岛起,南至加利福尼亚半岛,主要为沿海岛山带及美国境内的海岸山脉。上述两山带间为一沉降带,形成一系列不相连续的海湾或谷地,如库克湾、皮吉特湾、威拉米特谷地、加利福尼亚大谷地和洛杉矶盆地等。

  •   宗教

      居民主要信基督教和天主教。

  •   政区

      注:此处的划分将北美洲与南美洲北美洲牧羊犬档案资料

      培育用途 玩赏犬

      中 文 名 北美洲牧羊犬

      俗名别名 小型澳大利亚牧羊犬

      英 文 名 NORTH AMERICAN SHEPHERD

      原 产 地 美国

      繁殖方式 胎生

      历史起源 起源时期:1968年;起初用途:伴侣犬;现在用途:伴侣犬

      习性 北美洲牧羊犬是一种特殊繁育程序的产物。是为了给居住在小镇上的人们培育一种小型的伴侣犬。育种者设想在使个体小型化的同时,仍然保持澳大利亚牧羊犬(北美洲牧羊犬的祖先)吸引人的气质特征,如恬静、敏锐的特性。这种优秀的伴侣犬喜欢与小动物一起工作。敏锐活泼,精力充沛,已经成为可爱的伴侣犬,应从小进行严格而恰当的训练。

      体形 身高:33厘米~46厘米;体重:7公斤~13公斤

      头部 头顶平坦

      下巴 嘴唇不下垂

      四肢 前后腿等长

      足掌 脚呈椭圆形、结实

      披毛 中等长度的被毛微带波浪

      毛色 多种颜色或任何颜色

      护 理 运动量比较大,但可以适应城市生活,被毛应经常梳理,但不需要专业修整。[3]

  •   概述

      北美洲1北美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北临北冰洋,西北隔白令海峡与亚洲相望,东北隔丹麦海峡、格陵兰海与欧洲相望,南以巴拿马运河同南美洲分界,范围主要包括北美大陆、中美地峡、西印度群岛,为世界第三大洲。

      北美洲海岸曲折,多岛屿、半岛与海湾。格陵兰岛是世界第一大岛,东南部的西印度群岛环绕形成的加勒比海是大西洋经巴拿马运河通往太平洋的要道。

      北美洲的地形明显地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北段,中部是广阔的平原,东部为低缓的高地。

      北美洲的气候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东西两岸的气候有明显的差异性:太平洋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南部为地中海式气候;墨西哥湾沿岸为亚热带湿润气候;中美地峡及印度洋群岛为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北冰洋沿岸为极地气候。寒潮与大西洋上的飓风是北美洲的灾害性天气。

      北美有广阔的温带草原和温带森林。中部平原有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湖、安大略湖、伊利湖五大湖,是世界最大的淡水湖群。发源于美国北部的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长的河流。

      北美洲有三亿六千多万人口,种族成份复杂,有白、黄、黑三大人种,也有混血人种。白人占80%以上,印第安人是北美的原有居民,欧洲殖民者到达之后,对印第安人进行屠杀,现在仅有几十万人。北部寒冷地区住着因纽特人,南部中美洲以黑人和混血人种为主。

      北美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加拿大、美国、墨西哥是其中面积较大的国家。

      北美自由贸易区:为了形成一个与欧盟相抗衡的共同币场,1998年1月1日,美国和加拿大正式签署“美加自由贸易协定”,1991年6月,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就建立美、加、墨自由贸易区开始谈判,于1991年1月建成北美自由贸易区,井决定于15年内分阶段取消关税壁垒,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区域性经济集团。不过,北美贸易区并没有完全局限于北美洲,1994年12月在迈阿密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决定于2005年建立一个包括北美、中美和南美的“美州自由贸易区”。

  •   气候特点

      北美洲7北美洲地跨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复杂多样。北部在北极圈内,为冰雪世界。南部加勒比海受赤道暖流之益,但有热带飓风侵袭。大陆中部广大地区位于北温带。由于所有的山脉都是南北或近似南北走向,故从太平洋来的湿润空气仅达西部沿海地区;从北冰洋来的冷空气可以经过中部平原长驱南下;从热带大西洋吹来的湿润空气也可以经过中部平原深入到北部,故北美洲的气候很不稳定,冬季时而寒冷,时而解冻,墨西哥湾沿岸的亚热带地区,冬季也会发生严寒和下雪的现象。

      北美洲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低于0℃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的3/4;整个北极群岛(北美大陆以北、格陵兰岛以西众多岛屿的总称)及格陵兰岛的大部分地区都低于-32℃,格陵兰岛中部低达?0℃,成为西半球的寒极区。夏季全洲普遍增温,最热月(7月,沿海多为8月)平均气温格陵兰岛中部为0-3℃,成为北半球夏季最凉的地区;其余广大地区都在0-32℃之间,其中20℃以上的地区约占全洲面积一半以上,30℃以上的地区面积较小。美国西南部的死谷,极端最高气温曾达56.7℃,为全洲最热地区。

      北美洲东部地区降水较多。加拿大和格陵兰岛的东南部、美国的东部、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年降水量约为500-300毫米;加拿大和阿拉斯加的太平洋沿岸高达2 000毫米以上,为北美洲降水最多的地区;佛罗里达半岛、落基山脉东麓及大平原、育空高原年降水量25000毫米;加勒比海地区属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

      气候类型北美洲幅员广阔,南北伸长,四周濒临大洋,在主要气候因素的作用下,气候类型多样,与亚洲不相上下。按1978年斯特拉勒气候分类,除高地气候外,计有13种,其中西岸海洋性气候为亚洲所无,冰原气候亚洲也告缺失。在亚洲东部和南部发育典型的季风气候(包括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在北美洲都不发达,而分别为中纬湿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和低纬信风海岸(热带海洋性)气候。

      北美洲的寒带和温带类型有冰原气候、苔原气候、高纬(亚寒带)针叶林气候、中纬湿润大陆性气候、中纬干旱气候、中纬西岸海洋性气候。冰原气候分布于格陵兰(沿海地带除外)。据埃斯米特站记录,格陵兰冰原7月平均气温仍低至-12℃,2月为—47℃,其极端性和严寒程度仅逊于南极洲。

      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虽占优势,但高纬针叶林气候比南面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范围更广。在斯特拉勒1978年的分类中,后者不是单一类型,而是中纬湿润(包括次湿润)大陆性气候和中纬干旱(和半干旱)气候两种类型的组合。这里气温年较差约20~40℃,按康拉德公式,大陆度介于40—60%之间。但同亚洲相比,北美洲温带大陆性气候不仅范围较小,而且大陆性也较弱。

      气候分布格局北美洲气候类型的结构,在世界各洲中自成一格。其北部和东部,气温是气候类型分异的主要标志,所以各有关类型都是南北更替、东西走向。落基山脉东侧及其以西的西部广大地区,降水量为主要分异标志。因降水量的变异是东西向的,所以各气候类型便显示为东西更替、南北走向。墨西哥和中美地峡实际上是西部山区向南延伸。这种在更替和走向上东西部相对立的结构图式,反映了纬度因素和地貌结构对分异的重要作用,并对土壤和植被的分异图式也产生巨大影响。

  •   水系流域

      北美洲6北美洲的外流区域约占全洲面积的88%,其中属大西洋流域的面积约占全洲的48%,属太平洋流域的各约占20%。除圣劳伦斯河外,所有大河都发源于落基山脉。落基山脉以东的河流分别流入大西洋和北冰洋,以西的河流注入太平洋。内流区域(包括无流区)约占全洲面积的12%,主要分布在美国西部大盆地及格陵兰岛。

      密西西比河是北美洲最大的河流,按长度为世界第四大河。其次为马更些河、育空河、圣劳伦斯河和格兰德河等。北美洲的河流上多瀑布,落差最大的瀑布是美国西部约塞米蒂国家公园的约塞米蒂瀑布,落差达700米。

      尼亚加拉瀑布,落差51米,宽1 240米。北美洲是个多湖泊的大陆,淡水湖总面积约40万平方千米,居各洲首位。湖泊主要分布在大陆的北半部。中部高原区的五大湖:苏必利??面积为245 273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有“北美地中海”之称。其中以苏必利尔湖面积最大,为世界第一大淡水湖。 

  •   火山与地震

      北美洲5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是太平洋沿岸火山带的一部分。北美洲有活火山90多座,其中阿留申群岛有28座,阿拉斯加有20座,中美洲有40多座。北美洲西部也是世界上地震频繁和多强烈地震的地带。

  •   玉米故乡----墨西哥

      北美洲11

      墨西哥是玉米的故乡,墨西哥人对玉米有着深厚的感情。墨西哥人在长期以玉米为主食的历史岁月中酝酿出了“玉米文化”。

      现代考古证实,玉米起源于一种生长在墨西哥的野生黍类,经过逐渐的培育,大约在3000-4000年前,中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已经开始种植玉米了。

      现在的墨西哥人对玉米的种植和加工技术可以说是已经发展到了极致。

      墨西哥人最先培育并推广了彩色玉米,像深蓝色、墨绿色、紫红色,还有红、黄、蓝、白、绿各色间杂的五彩玉米。

      墨西哥人对玉米的感情,近乎达到了崇拜的程度 在古代印第安人的宗教文化中,玉米已经超出了普通食物的概念:墨西哥民间有许多关于玉米的神话和传说;古代印第安人信奉的诸神中,也有好几位玉米神,例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等;在玛雅人的神话中,人的身体就是造物主用玉米做成的;在乡土文化中,“玉米人”已经成为对中美洲印第安土著人的一个代称,

      历史上生活在墨西哥的古代玛雅人,以太阳的位置和玉米的种植将一年划分为9个节气。

      在第二个叫做“成熟”的节气,大约在8月初,是人们辛苦一年后开始收获和欢庆的日子。

      人们收获鲜嫩的玉米,举行一些特定的宗教仪式和欢庆活动,比如用羊羔、饮料祭祀玉米神等。

      在现代墨西哥社会,由于玉米在人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全国要规划出大面积的土地种植玉米,各地区再根据各自的气候与土壤特点辅种其他作物。

  •   经济

      北美洲8工业:美国和加拿大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工业基础雄厚、生产能力巨大、科学技术先进。农、林、牧、渔业也极为发达。北美洲其他国家除墨西哥有一些工业基础外,多为单一经济国家。北美洲采矿业规模较大,主要开采煤、原油、天然气、铁、铜、铅、锌、镍、硫磺等,而锡、锰、铬、钴、铝土矿、金刚石、硝石、锑、钽、铌以及天然橡胶等重要的战略原料几乎全部或大部靠进口。主要工业品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的比重为:生铁、钢、铜、锌等均占20%左右,铝占40%以上,汽车约占37%。

      北美洲9农业:北美洲农业生产专门化、商品化和机械化程度都很高。中部平原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区之一,农作物以玉米、小麦、水稻、棉花、大豆、烟草为主,其大豆、玉米和小麦产量在世界农业中占重要地位。中美洲、西印度群岛诸国和地区主要生产甘蔗、香蕉、咖啡、可可等热带作物。

      工业的地理分布

      早期主要集中在中部大西洋沿岸、五大湖和圣劳伦斯谷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南部“阳光带”的兴起改变了工业结构和布局的特点。 以加利福尼亚、 得克萨斯和佛罗里达州为代表的“阳光带”,依靠有利的资源和自然条件,迅速发展了宇航、石化、旅游等产业,老工业带的工厂和人口也大量入迁,形成以现代工业为主体的新兴工业区。近年来,以硅谷、波士顿 258号公路、硅三角为代表的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改变了工厂布点的传统模式。近20年来,墨西哥由于石油工业的崛起和城市化的加速,在首都及其邻近地区形成北美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工业区。

  •   资源丰富

      矿产资源多北美洲矿产资源种类繁多,煤、石油、铁、铜、铅、锌、镍、钼、钒、银、铂、铀、石棉、钾盐、磷灰石、硫等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加拿大地盾在前寒武纪曾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并伴以火成活动,金属矿丰富,但缺乏燃料矿。金属矿主要有铁、镍、铜、锌、金、轴,次为银、钴、铂、钛等,矿床比较分散,多分布于火成岩侵入体周围附近的接触带或沉陷盆地中。拉布拉多和苏必利尔高地(苏必利尔湖西北和南面)是重要铁矿产区。魁北克省西南部至安大略省东部为以镍、铜、铅、锌、铀、银等为主的多金属矿区,其中萨德伯里的镍、铜矿具有世界意义。安大略省西部、草原省东北部以及地盾西缘湖带也为一重要的多金属矿区。

      中部地台富燃料资源,为本洲煤、石油和天然气的主要储、产区,分布广泛,向北远及马更些河三角洲以及北极群岛。本区后期覆盖层具有一系列盆地和穹地,对燃料矿床的形成和储存十分有利。中部个别地区还富藏并盛产铅、锌、钾盐和磷酸盐等矿。沿海一带富藏石油储油层多在盐丘中。北岸的油田主要分布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 阿巴拉契亚褶皱带既有同岩浆活动有关的金属矿藏,也有分布广泛的煤盆和一些储油构造。

      东南以产石棉著称,东北部其他地区则多铅、锌、银、铜等金属矿,纽芬兰东北的贝尔岛有赤铁矿,但现已停闭。西南部的矿藏首推煤矿,储量约占美国1/4,产量约占3/4,而且烟煤品位较高;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还有美国最大的无烟煤区;金属矿中铁较重要,主要产于伯明翰附近,因长期开采已濒枯竭。

      除砂矿外,其形成同火成活动和构造有密切关系,分布上主要同侵入体与变质带相联系。如美国境内著名的蒙大拿州比尤特铜矿(1980年已停闭)和犹他州宾厄姆-坎尼恩铜矿均属斑岩型铜矿,同斑岩的侵入体有关。墨西哥高原也是重要的多金属矿区,贵金属中的银矿向负盛名。西印度群岛中古巴的红土型镍矿的储量和牙买加的红土型铝土矿的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

      森林草原广阔北美洲森林面积约占全洲面积的30%,约占世界森林总面积的18%。主要分布在西部山地,盛产达格拉斯黄杉、巨型金针柏、奴特卡花柏、糖槭、松、红杉、铁杉等林木。草原面积占全洲面积14.5%,约占世界草原面积的11%。

      水力资源丰富北美洲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蕴藏量约为24 800万千瓦,占世界水利资源蕴藏量的8.9%,已开发的水利资源为5 360万千瓦,占世界的34.7%。

      生物多北美洲沿海渔场的面积约占世界沿海渔场总面积的20%,西部和加拿大东部的边缘海区为主要渔场,盛产鲑、鲽、鳕、鲭、鳗、鲱、沙丁、比目、萨门等鱼类及*类,在加拿大东部边缘海区还产鲸。北部沿海有海象、海豹以及北极熊等。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