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堰镇位于金山区中部,地处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上海的西南部,南接杭州湾大桥,北望上海市中心,是金山区中部经济文化重镇,更是规划中的金山新城区“后花园”。这里人杰地灵,环境优美,经济发达,生活健康,城乡和谐,镇域面积35.15平方公里,人口5万,辖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2008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2.23亿元,各类税收近5亿元。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张堰镇 所属地区: 中国 上海 下辖地区: 辖9个村民委员会、3个居民委员会 面积: 35.15平方公里 人口: 5万人 GDP: 19.5亿元(2008年) 地理位置: 位于金山区中部 所在地: 上海市金山区 票价: 免费 类别: 乡镇 占地面积: 约35平方公里 著名景点: 南社纪念馆 气候类型: 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
交通
张堰工业区紧靠新卫高速公路(A6)出入口;往北连接沪杭高速公路(A8),60分钟可达杭州;南距莘奉金高速公路(A4)入口6公里,15分钟可达杭州湾跨海大桥;东距嘉金高速公路(A5)入口8公里,接沪宁高速公路,150分钟可达南京,50分钟可抵上海浦东国际机场,30分钟可抵上海虹桥机场,还有通航能力达500吨的张泾河北接黄浦江,南抵上海石化,是水上运输的“黄金要道”。
-
历史文化
“千年古镇,百年风骚”是对张堰历史文化深刻的描绘。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公元907年左右)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历史上一直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和繁华的商业而被誉为浦南首镇。
张堰镇地灵人杰,人才辈出。据清《重辑张堰志》载,明清两代籍属张堰的进士23人,举人55人,贡生54人,武举6人,其他知名人士100多人。明代有刑部郎中吴梁;清初有官居“宰相、尚书、都御史”的王顼龄、王鸿绪、王九龄昆仲,王鸿绪因纂《明史稿》而享誉史学界;乾嘉年间,吴毓昌编弹词《三笑姻缘》独擅词坛;清末民初有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的高天梅,南社诗人高吹万,南社后期主任姚石子,南社金山籍人士中绝大部分是张堰人;柳亚子曾多次在张堰的南社集会中与众人诗歌唱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创立者李一谔原籍张堰。抗日战争时有在金山县首举抗战义旗的李新民(李一谔的弟弟)。现代有蜚声海内外的画家白蕉,有“半仙”之称的中医妇科翁薇卿。有以名字命名月球环形山的现代天文学家高平子以及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光纤之父”、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高锟。更有许多具有高级职称的文化、科技、医学等领域工作者在祖国各地施展才华,报效祖国。
张堰老镇区总体建筑风貌较为紧凑,建筑密集,呈现出很多小型空间和院落空间。原有大小弄巷29条,现有保存较好的清代以前建筑群4大块:石皮弄建筑群、政安弄建筑群、西河沿建筑群、南社纪念馆建筑群。除此之外,新尚路(旧名尚书浜)有白蕉故居和高天梅故居,高天梅故居中清代金、银桂各一株,已有150年历史,至今仍生机勃勃。百家村有建于民国22年(1933年)的百家天主堂,现为金山区天主教总堂。旧港村5组有保存完好的清代张单氏节孝坊。
张堰镇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重辑张堰志》载有明清两代所著书目269种。民国期间姚石子编著的《金山艺文志》更为方志界、学术界所推崇。金山最早的报刊杂志《觉民月刊》在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诞生于张堰,由高天梅、高吹万等组织的觉民社编辑。
张堰镇又是金山革命的发祥地,国民党金山县党部和中共金山县支部均在张堰诞生。清末民初期间,张堰镇是金山县政治文化的中心。
-
历史沿革
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明代设金山巡检司署和税课局于镇。清代镇设有金山分府署。张堰镇之名从唐末五代沿袭至今有一千一百年。清雍正四年(1726年)后属金山县。1935年划张堰为留溪、钦明两镇。1946年并为张堰镇,为县属镇;并设张堰区署,督导县境南片11个乡、镇。1993年12月,张堰镇、张堰乡合并,建立了新张堰镇。
-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张堰镇位于金山区中部,地处东经120°9′北纬30°位置,东邻亭林镇、山阳镇,南、西与金山卫镇接壤,西北与吕巷镇毗邻。西北片稍低,属松隐低平原的东南外缘,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高程3.4至3.8米;东南片略高,属金卫高平原的西北外缘,地面高程为吴淞基面高程3.8至4米,2012年,张堰镇全镇域面积35.15平方公里。 气候张堰镇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上海气候温和湿润,春秋较短,冬暖夏凉。1月份最冷,平均气温约4℃,通常7月份最热,平均气温约28℃。 地质地貌张堰镇位于长江三角洲南翼,太湖流域碟形洼地东南端。全境地势低平,地面高程自北西至东南略有升高,河渠交织成网。县境地貌经历了燕山晚期地质运动、新生代古气候冷热交替变化以及300万年来地壳的缓慢沉降,从而在前第四纪地层的基底上堆积了厚O~285米不等的松散岩层,造就了现今的地貌形态。根据地貌形成的外动力过程、成因及其形态,可分为湖沼洼地、湖积平原、泻湖平原、滨海平原、潮坪,以及剥蚀残丘6个地貌单元。
-
概况
近年来,张堰不仅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发展成就,而且也推动了社会、文化、党建等领域的全面发展。国家卫生镇、国家级上海张堰新材料深加工产业基地、中国经济文化名镇、全国百佳历史文化名镇、国家健康镇(试点)、上海市文明镇以及上海市五好乡镇党委等一项项荣誉,不仅见证了张堰人民勇于拼搏的过去,更预示着张堰人民美好的未来。
-
经济发展
2008年,张堰镇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5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02.23亿元,各类税收近5亿元。2012年,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8.09亿元,工业总产值149.91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8.4亿元;各类税收6.98亿元,镇财政收入2.3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034万美元,外资到位资金1100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7.12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7.63亿元。农村居民人均收入15461元,增长10.42%;城镇化率60.47%。 第一产业2012年,张堰镇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完成14家合作社的无公害认证,“金堰”牌小皇冠黄瓤西瓜市场销售增加;沙龙畜牧有限公司成立枫泾猪国家育种中心、种猪场;“金龙”酱菜产业化经营4000吨酱菜改建项目全面完工。 第二产业2012年,张堰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28.4亿元,各类税收6.98亿元,镇财政收入2.32亿元,合同利用外资2034万美元,外资到位资金1100万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28亿元,其中工业性投资7.12亿元;工业项目到位资金7.63亿元。 第三产业2012年,张堰镇累计帮扶546起,发放市民综合帮扶资金197.27万元。医疗救助67人次,落实救助金32.16万元。组织2批55名患者前往上海华山医院接受白内障复明手术。落实慈善救助资金22万元。全镇累计发放城镇低保保障金121.22万元,农村低保保障金14.05万元。实施现场检查98户次,处理36件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