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南沱镇

南沱镇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南沱镇地处涪陵以东长江“几”字形内河套地区,海拔在146米至667米之间,属长江河谷浅丘地貌。土地肥沃,气候温润,物产丰富,早在石器时代已有人类居住。榨菜、蚕桑、水果、生猪为全镇农业支柱产业。全镇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176个村民小组、2个居民小组,10859户35958人。交通、通讯、商贸发达,为涪陵东部重要物资集散地。西距涪陵城24公里,东距丰都县城23公里,长江黄金水道蜿蜒浸润28公里,涪丰公路纵贯全境,素有涪陵东大门之称。

  •    中文名: 南沱镇 面积: 67.14平方公里 人口: 35958人(2003年) 地理位置: 地处涪陵以东长江“几”字形内河套地区 地方特产: 龙眼、荔枝、五星枇杷、南方早熟梨、甜橙 知名产业: 食品加工 知名企业: 重庆华牧集团

  •   乡镇优势

      南沱镇2南沱镇位于三峡库区经济走廊的轴心点上,涪陵与丰都之间,涪丰公路南线纵贯全境,陆路距重庆江北机场108公里;拥有长江岸线28公里,码头4个,三峡蓄水后,将形成可泊万吨巨轮的天然良港,水路距重庆142公里。拟建涪(涪陵)利(湖北利川)铁路设南沱站。南沱镇为三峡移民重镇,近几年的移民开发以及今后的移民后期扶持,给南沱带来无限的活力与机遇。

      南沱镇榨菜产量居涪陵全区前列,榨菜年种植3万亩,产量6万余吨;榨菜附属产品绿叶也极具开发潜力。南沱镇为涪陵蚕桑大镇,现有桑树500万株,年产茧8000余担。龙眼、荔枝、五星枇杷、南方早熟梨、甜橙等特色水果8000余亩,现水果年产量3000余吨。年出栏生猪4万头;家禽50万只。位于南沱镇的三峡库区最大岛屿平西坝,可实施旅游开发。南沱镇劳动力资源丰富,老百姓求发展的要求迫切,干劲足,思想解放;干部能吃苦,肯钻研,团结奋进。

  •   乡镇风采

      南沱镇4南沱镇位于涪陵城东长江南岸,距涪陵城24公里,全镇幅员面积67.14平方公里,辖12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3.5万人,是三峡工程涪陵库区淹没大镇之一。全镇淹没3个集镇,各类耕园地6314.2亩,村组副业24个,工矿企业5个,专业设施公路3条。涉及农村移民10个村29个农业社,922户3705人,规划生产安置4695人。涉及12个单位663人,135户居民546人。自1993年以来,历届党委、政府认真贯彻开发性移民方针,紧紧围绕搬迁安置、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三大”历史任务,发挥求真务实精神,不断创新移民工作思路,成功地破解了移民工作中的一道又一道难题,带领广大移民群众不等不靠,主动搬迁,使移民搬迁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止2006年底,全镇移民搬迁任务已全面完成。在工作中,创造和总结出了一批可供库区借鉴的成功经验,树立了连丰村等一批搬迁典型;1997年10月30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1998年4月16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2006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到连丰村、睦和村视察就是对南沱镇移民搬迁工作的最好的肯定;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以土为本,就近安置,综合开发”和生活安置实行“五统一分”(统一规划、统一勘测设计、统一基础设施建设、统一划拔建设用地、统一建房时间、分户自主建房)城镇化建设经验得以在库区推广,就是对南沱镇移民工作最好的印证。从总体来看,搬迁后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移民生活水平有较大提高,已安置移民的住房条件普遍满意,人均居住面积由搬迁前的31m2增加到搬迁后的39m2。移民和库区社会基本稳定。

  •   城镇建设

      南沱镇3一是在调地进行生产安置的同时,采取多形式、多渠道安置移民的办法,鼓励有条件的移民自主出社投亲靠友,自谋职业和农业安置。调地进行生产安置,使移民社的移民和非移民平均享受土地,淹没土地的补偿由全社共有,用于发展移民安置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最现实、最直接的实际问题,使群众的心理平衡了,邻里关系更加和睦。移民自主出社安置,降低了就近后靠安置容量的压力。二是努力夯实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解决移民“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就医难、上学难”五难问题。几年来,全镇共修建移民村社道路25公里,整治堰渠3.5公里,整治山坪塘60余口,29个移民社实施了农电改造工程,电话、闭路畅通工程。移民安置区水、电、路、电视、电话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水平大大提高。

      三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全镇共计种优质龙眼2000余亩,枇杷80亩,高标准柑桔园3000亩。发展移民生猪养殖户500户。睦和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无粮村”、“生态移民示范村”,并被确定为重庆市“千百工程”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之一。2006年4月2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睦和村视察工作。

      四是大力实施移民“头脑武装”工程,充分让移民的观念“新”起来,行动“快”起来。几年来,全镇各类技能培训共计培训移民2500余人次,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解决移民就业问题,有的移民成了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使全镇发展势头日益强劲。移民安置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移民社实现了水、电、路、宽带电视、电话五通,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逐年提高,移民人均年纯收入从1998年的2147元增加到2006年的3448元。

  •   文化效应

      南沱镇6“魅力南沱·首届三峡库区龙眼文化节”于9月16日开幕至今已有10多天,得到了区内外的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一是实现了促农增收目标。同饮长江水的南沱龙眼比其他地方的龙眼卖价高出3.0元/斤左右,仅此为果农增收240万元。让移民感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生产生活的关心与支持,让移民看到了依靠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果树致富的希望。二是助推了乡村旅游发展。从08年8月下旬开始宣传举办龙眼节以来,每天都有不少游客进入睦和、连丰龙眼园采摘、购买龙眼,欣赏田园风光和平西坝的独特风景,吃农家饭品农家菜。睦和村的10户农家乐日接待游客在100人以上,开幕式前后高峰日接待游客达2500人。乡村旅游成为了该村农民增收的一个新产业。三是增强了果农管好果树的自觉性。南沱镇现有成片果园1.3万亩,涉及农户6000余户。通过办节,使果农看到南沱果子的好行情,果农们都愿学技术,管好自己的果树,促进了果园管理。四是丰富了新经济党组织的活动内容。南沱镇睦和村党委果品支部从办节开始,就组织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头以节促果树管理,以节促乡风文明建设,以节促村容整洁,展示新农村建设的新形象。同时每位党员都自愿成为龙眼文化节的志愿服务者。五是充实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内涵。南沱镇睦和果品协会组织会员适时采摘龙眼、分级捆扎,并采用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销售的办法提高其附加值,协会会员户平增收628元。六是给干部提供了大练兵的机会。培养了干部在工作中注重历史资料收集的习惯,锻练了干部应对复杂局面和组织协调指挥能力。

  •   概况

      南沱镇1南沱镇为三峡库区移民重镇。近年来,南沱镇结合移民生产生活安置,加速库区生态经济系统重建,将三峡移民迁建作为一次重塑古镇风貌,再创南沱新高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促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镇内2万亩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2000亩食品加工工业园区已具雏型。业主经营、规模发展的新型产业模式正在形成,农民生活正逐步由温饱向小康迈进。三峡水库蓄水后,江中岛平西坝将成为三峡库区江心最大孤岛,经国家三建委规划,已列入国家长江上游重点旅游开发项目。南沱镇民风淳厚,人文荟萃。既有底蕴深厚的川江古迹,又有整齐划一的移民街景;既有历史悠久的龙舟文化,又有实干争先的南沱精神。平西龙眼闻名川渝,南沱榨菜远销中外。

      南沱镇有务实求进的镇级领导班子,有灵活优惠的对外开放政策。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长江上游生态经济带的建设,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的南沱镇必将成为新一轮的投资开发热土。

  •   重点产业

      南沱镇5生猪依托重庆海林良种猪养殖总场,实施生猪品种改良,发展瘦肉型商品猪。与重庆华牧集团签订了为期三年的10万头洋三元瘦肉型猪购销合同。榨菜走公司加农户的路子,建成上规模、上档次、科技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基地。

      食品加工水果、榨菜、猪肉等食品的成品、半成品加工,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的食品加工工业园区。

      观光农业结合涪陵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发展观光农业。

      着力打造“一基两园一街两村”(放心肉猪生产基地、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食品加工工业园区、‘长江鱼’饮食文化一条街、睦和农家休闲娱乐村、平西坝旅游度假村)。重抓生猪、榨菜、水果发展,促进食品加工工业,带动二、三产业,推动南沱镇“三化”进程。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