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帕泰岛

帕泰岛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帕泰岛是肯尼亚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据当地人传说,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在拉穆群岛上,长期以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关于中国水手的传说。

  •    名称: 帕泰岛 所属群岛: 肯尼亚拉穆群岛 气候条件: 热带季风气候

  •   人口

      帕泰岛人烟稀少,也不善言辞。岛上庄稼地很少,岛民主要是以出海打鱼为生,帕泰岛2但有资料说,该岛上的居民曾经长期养蚕织丝,而这些技术很有可能源于中国水手,只不过几十年前因为手艺失传丝织业渐渐在当地消失。当地还有人姓万(Vae),不过几年前搬离了帕泰岛。在帕泰岛,其被称作“瓦上家”人,这是拉穆群岛居民对中国水手后代的独有称呼,当地斯瓦希里语的意思是从上家来的人。当地历史学家怀疑“上家”(Shanga)这个名字来源于中国的上海。

  •   历史沿革

      据中国史书的明确记载,郑和率船队七下西洋,先后访问了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帕泰岛1最远到达非洲东岸赤道以南的麻林(今肯尼亚的马林迪)和慢八撒(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港)。据当地人传说,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上加村曾于14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来遭受葡萄牙殖民者入侵。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240多艘海船、2.74万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一共远航了7次。最后一次在归途中,郑和于1433年4月初,在印度南部西海岸之科泽科德逝世。

      17世纪,上加村毁于部族争斗,遗憾的是,许多中国人在此定居的物证损毁殆尽。中国水手的后裔们远走他乡。有的迁至遥远的非洲大陆,有的迁往距上加村10公里外的西尤村。在西尤村外有一处十分奇特的墓地。这个墓地和穆斯林的墓地差异很大。它没有朝向西北方的麦加圣地,而是朝着东北方向的中国。它也没有穆斯林墓地的石柱和阿拉伯铭文,取而代之的是镶满墓壁的美丽的中国瓷器。遗憾的是,墓壁上的瓷器大都被盗。

  •   地理位置

      帕泰岛是拉穆群岛中最大的一个岛屿,位于其南端的上加海域,是典型的环礁湖地貌。帕泰岛有3个上加村,其中的老上加村据说是中国水手登陆和最先居住的地方,虽然他们现在都移居西尤村,但还有一些可供考证的古墓群等。

  •   文化

      文化传说说起这次打捞沉船的合作计划,专家说,还得推到几年前。2005年,帕泰岛3拉穆群岛一位名叫谢里夫的女孩自称自己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所率领船队船员的后裔,来到中国“寻根问祖”。拉穆群岛周围有郑和沉船,一直是当地的一个传说。传说大约在600年前,一艘中国商船在拉穆群岛附近的海域触礁沉没,几十名水手逃生到岸上,在南端的上加村登陆,后来迁至西尤村,并繁衍至今。虽然没有文字记载或直接物证证明这些人的祖先是中国人,但他们仍坚称自己是中国人的后裔,因为这是世代相传的家训。

      根据当地人传说,中国商船在拉穆附近海域触礁沉没后,船上20多人为了求生,爬上了帕泰岛,并来到了岛上的上加村。上加村曾于14至16世纪繁荣一时,后来遭受葡萄牙殖民者入侵。17世纪,上加村毁于部族争斗,许多中国人在此定居的物证损毁殆尽。居民远走他乡。有的迁至非洲大陆,有的迁往距上加村10公里外的西尤村。在西尤村外有一处十分奇特的墓地。这个墓地和穆斯林的墓地差异很大。它没有朝向西北方的麦加圣地,而是朝着东北方向的中国。它也没有穆斯林墓地的石柱和阿拉伯铭文,取而代之的是镶满墓壁的美丽的中国瓷器。遗憾的是,墓壁上的瓷器大都被盗。 文物考古2010年2月23日,为寻找当年郑和沉船,中国第一次跨国考古,

      帕泰岛4中、肯两国专家将通过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水下及陆上文化遗存、遗址、遗物的考察、发掘,进一步破解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一些历

      史疑团。本次考古合作项目为期三年。商务部将其作为重要援外项目,无偿出资约2000万元项目经费。此后,肯尼亚还将在拉穆群岛为郑和建立郑和纪念碑。

      2010年3月,在肯尼亚发现的中国古瓷的遗址共有40多处,拉穆地区是最重要的一个。这里曾出

      土中国9—10世纪的瓷器,这是迄今整个东非海岸发现的最早的中国瓷器。此外,这里还曾发掘出大量16世纪、特别是17、18世纪的中国古瓷,其中绝大部分是青花瓷。当地自古以来也有在居室墙壁、墓穴四周饰以中国瓷器的风俗,用以表明主人的身份或地位。拉穆博物馆也展览有自12世纪以来各个时期的中国古瓷。2000年以来,当地渔民多次从该海域打捞上来完好的古瓷器和陶罐,有些上面刻有汉字,有些印有龙的图案,表明这些东西必定来自中国。肯方专家称,不断有如此完好的古代物件从该海域打捞上岸,说明一定有大型沉船在此。

      20世纪90年代,美国女作家李露晔在为郑和撰写的传记中叙述了自己在肯尼亚邂逅的传奇:一个黑人告诉她,自己是中国人的子孙,是数百年前肯尼亚拉穆镇帕泰岛中国船遇难幸存者的后裔。1999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纪思道沿着李露晔指引的方向,探访了肯尼亚拉穆群岛中的帕泰岛,采访了当地的中国人后裔。由于这位记者精通中文,对郑和研究有极大兴趣,他提出大胆猜想:这些自称有中国血统的人,很可能是郑和部下的后裔。

      当时的《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看到纪思道的文章之后,就踏上西尤岛,花三年时间进行采访。他发现当地的中国人后裔家庭很勤劳,使用一种中国常见的锁。还有人类学学者到那里做过调查,从肤色等方面进行研究。当地曾有几个捞龙虾的人,从海底打捞出两只龙纹罐子,很多人觉得是中国陶瓷,后来被内罗毕的一位商人花了2000多先令买走。不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秦大树教授说最新的研究发现,这个双龙罐并非来自中国。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