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 地    图

当前位置:查字典地理网 >地理百科 >亚玛雷克沙漠

亚玛雷克沙漠
查字典地理网 来源|

地理百科

  •   亚玛雷克沙漠位于阿拉善盟高原东北部,地势东高西低。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10~30公里,面积5600平方公里,其中流动沙丘约占80%,固定、半固定沙丘占20%。沙丘形态以新月形链状、垄状为主,其次为波状沙地。该地区气候极为干旱,地表水缺乏。年平均气温5℃~7℃,多年平均降水量50~100毫米,年蒸发量2800~3600毫米。年大风日数40~60天。植被以砾质和沙砾质荒漠植被为主,有国家级保护植物绵刺、霸王等珍贵的古老残遗种。

  •   危害后果

      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原来处于相对固定和半固定状态并相对独立。卫星遥感数据显示,三大沙漠有6处“握手”。长约110公里的雅布赖山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东移的“桥头堡”,现在巴丹吉林沙漠已越过雅布赖山南北两端与腾格里沙漠“会师”。巴丹吉林沙漠孕育的亚玛雷克沙漠在阿左旗北部吉兰泰镇与乌兰布和沙漠紧紧相握。环保部门提供的数据表明,从1996年开始,三大沙漠整体年均扩大353平方公里。阿左旗林业局负责人认为,阿拉善年均刮7级以上西北风天数超过30天,这是沙漠扩大的主要原因。此外,人为的滥采滥牧和连年干旱也加剧了沙化的速度。他说,原来腾格里沙漠与贺兰山之间有片隔离带,10几年前这里还长着沙蒿、白茨等植物,如今,这些植物已被黄沙覆盖,沙漠每年以20米的速度向东推进。

      乌海市乌达区至阿左旗巴音浩特镇的乌巴公路,横穿贺兰山北端。从巴音浩特启程,沿乌巴公路行至下坡梁、木仁高勒一带,就能看到几处黄沙已爬上贺兰山半山腰。站在高处望去,漫漫黄沙逶迤而来,此时你脑子里只会有一个形容词:沙进人退。行至距乌达区25公里处,公路两边的山上,壅起的沙堆连绵不绝。刮过来的沙子,如脱缰的野马窜上了公路,在贺兰山余脉五虎山东侧,半山坡堆积的黄沙,远远看去,酷似一块块贴上去的玉米面饼。坐落在五虎山下的利尔化工公司院内居然也壅起了沙堆。黄河在阿左旗流经长约85公里。据测算,三大沙漠东移,每年将1亿吨黄沙倾入黄河。

      在贺兰山南端,黄沙越过贺兰山余脉沙口子山,逼近中宁县跃进渠。在中宁县胜金关一带,人们随时都能看到翻过贺兰山的成片黄沙。中宁县余丁乡永兴村农民贺永兴说,近几年这里不但风沙大,而且每年刮的风也比过去多,山上几年前栽的树都死了,沙蒿也旱死了,进山的路今年也被沙子埋了,上山拉矿石的汽车无法进山,每次刮完风,院子里都是黄沙,能扫几簸箕。中宁县自来水公司刘经理说,黄沙不但翻过贺兰山,现在已越过黄河在鸣沙乡一带“落户”,并形成流动的沙丘。

  •   周边环境

      亚玛雷克沙漠4阿拉善是我国最大的沙尘暴发源地之一,腾格里、巴丹吉林、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境内。而绵延200余公里的贺兰山是阻隔三大沙漠东移的天然屏障。贺兰山一旦全线“失守”,唇亡齿寒,风沙将危及银川平原,乃至华北地区。被称为没有石油的“小撒哈拉”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乌兰布和沙漠实现“恶劣联盟”后,挥师东侵,漫漫黄沙已经翻过贺兰山南北两端的余脉。三大沙漠“联手”翻过贺兰山局部地区的事实告诫人们,阿拉善的生态还在恶化

  •   形成原因

      亚玛雷克沙漠1可以这样说,沙漠是干燥气候的产物,干燥少雨是沙漠形成的必要条件。从整个地球来看,干燥气候区域(干旱区)的形成,主要与纬度、大气环流等因素有关。在南北纬15~35°之间,是副热带高压带(又称回归高压带)控制的范围,终年为信风吹刮的区域。在高压带内的空气具有下沉作用,空气下沉时形成绝热增温,使相对湿度减小,空气非常干燥。信风是由副热带高压带吹向赤道低压带的稳定风向,它在吹向赤道的过程中不断增热;空气越热,消耗的水量也就越大,结果使它成为十分干燥的旱风。这样,在副热带高压带控制区,大气很稳定,湿度低,少云而寡雨,成为地球上雨量稀少的干旱区。世界上多数大沙漠都分布在这里,如北非的撒哈拉沙漠,西南亚的阿拉伯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等。因此,有“回归沙漠带”之称。

      中国沙漠位于北纬35~50°、东经75~125°之间的温带地区。按照它们的纬度来说,不在世界上的沙漠带范围内,要偏北15到20度左右。而中国与世界上沙漠带同纬度的华南地区,不但没有沙漠,相反却是温暖湿润,终年常青;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到处是一片郁郁葱葱。

      中国位于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欧亚大陆的东南部,濒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这种海陆分布形势,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对中国气候产生了很大影响。冬季,大陆上的空气比海洋上的空气要冷,并收缩得比海洋上的空气厚重,空气压力增大。特别是位于中、高纬度内陆腹地的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蒙古国,那里冬季太阳辐射的热量很弱,黑夜又漫长,失热很多,因此空气十分干燥寒冷,冷空气大量积存形成强大的高气压区。而中国南方海洋相反是个低气压区。高压区的空气不断流向低压区,形成了中国冬季盛行的偏北风。到了夏季,大陆上的空气比海洋上要热,并膨胀得比海洋上的空气稀薄;海洋上的空气压力大,形成高气压区,空气就从湿润的海洋吹向大陆,使中国盛行偏南风。这种随季节而变动、交替的风,叫做季风。

      亚玛雷克沙漠2由于中国是东亚季风盛行的地区,降水的水汽主要是由西南太平洋、南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上吹来的湿润的夏季风带来的。因此,处于亚热带的中国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好首当其冲,降水丰沛,成了世界上同纬度雨量较多的湿润地区。然而,位于温带的广大西北和内蒙古地区,因深居内陆,距离海洋遥远,夏季风到那里已成了强弩之末(图2)。再加上其南部和东南边缘,有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造山运动升起的天山、昆仑山、秦岭、吕梁山及大兴安岭等高大山系,特别是有巨大的青藏高原,成了夏季风难以逾越的屏障。这样,湿润的海洋气流(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无法吹进,水汽来源被隔绝。致使夏季的西北和内蒙古地区,水汽十分贫乏,降雨量稀少。冬季,由于西北和内蒙古地区的北方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山屏障,来自蒙古 西伯利亚高压区的强大干冷气流可以倾注直泻,造成异常干燥寒冷的气候。

      正因为上面的原因,就使得中国西北和内蒙古的广大地区,终年处于极端干燥的情况下,形成了世界上最巨大的、具有典型大陆性气候的温带内陆干旱和半干旱区。气候干燥,降水稀少,流水作用就很微弱;相反,风的活动十分活跃,特别是在干燥气候影响下形成的缺少植物被覆的光裸地面,更加促进和加强了风的作用,使它成了塑造地貌的主要营力。疏松裸露的沙质地表在风的作用下,发生强烈的风蚀,沙土被风吹搬运;在风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风力无法挟带沙子继续前进时,沙子便堆积成沙丘,并进一步发展扩大,终于形成为广袤千里的沙漠。

  •   气候状况

      准噶尔盆地属温带干旱荒漠。气流从准噶尔盆地西部的缺口涌入。使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较为湿润,年降水量70—150毫米,冬季有积雪。降水春季和初夏略多,年中分配较均匀。

      气候终年为西风环流控制,属中温带典型的大陆性气候,降水稀少,年平均降水量102.9毫米,最大年降水量150.3毫米,最小年水降水量公33.3毫米,年均气温7.8℃,绝对最高气温39℃,绝对最低气温-29.6℃,年均蒸发量2258.8毫米,无霜期168天,光照3181小时,太阳辐射150千卡/平方厘米,大于10℃的有效积温?3289.1℃,终年盛行西南风,主要害风为西北风,风势强烈,年均风速4.1m/s,风沙危害为主要自然灾害,但光热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潜在优势。

  •   治沙成果

      上个世纪80至90年代,随着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当地提出了对库布其沙漠“北锁南堵中切割”的治理战略,并积极发动当地农牧民参与治沙。通过10多年来的治理,杭锦旗境内的库步其沙漠林草面积,由1996年的165.74万亩增加到现在的412.77万亩,植被覆盖率由11.2%提高到现在的28.5%。与1996年相比,风沙天气平均减少了28天,粮食产量由1003吨增加到1890吨,牲畜由10万头增加到了15万头。

      通过生态治沙,当地农牧民每户的收入已经达到了10万元以上。已开发的生态旅游点有大漠神光响沙和库布其七星旅游区两处,年旅游收入可实现100多万元。

      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局有关人士透露,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荒漠化和沙化的整体扩展趋势已经得到初步遏制。作为重点治理区域的内蒙古自治区,荒漠化和沙化状况如今有了显著改善。与1999年相比,内蒙古自治区的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分别减少了16059平方公里、4882平方公里。专家指出,这和内蒙古近些年的生态建设,尤其是发展“沙里淘金”的沙、草产业有直接关系。目前,内蒙古已有沙林草加工企业近千家,集生态、生产和生计“三生一体”的沙、草产业正成为内蒙古的朝阳产业。

  •   治理情形

      亚玛雷克沙漠5这些地区生态恶化与贫穷往往交织在一起形成恶性循环,完全依靠自身的力量已经无法走出生态与经济的恶性循环,或者需要极其漫长的岁月。如果没有国家特殊政策支持和扶持,其生态会持续恶化下去,贫穷也难以消除,更严重的是影响国家生态安全及环境质量,影响西部大开发的整体进程。像这些地区应给予特殊政策,包括持续的生态补偿,变分散投资为集中投资、部门治理为综合规划,改变区域发展方向和衡量、考核指标,实施生态导向战略及跨越式发展战略,走特区发展模式。

      作为我国最大沙尘源地之一的阿拉善盟,其自身生态战略位置的特殊性,应建成为国家生态特区,根据当地特点,实施全面的生态移民、保持沙漠原生态;系统治理沙漠边沿的生态退化,建立完整的沙漠防护体系(山地森林、梭梭、胡杨、绿洲);积极发展沙漠旅游业、推进沙漠科学研究;大力发展阿拉善特色资源产业;申报“巴丹吉林沙漠世界自然遗产”;为干旱沙漠区建立崭新的区域发展模式。

  •   资源价值

      亚玛雷克沙漠3沙漠内部绝大部分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其面积占整个沙漠面积的97%。形成中国面积最大的固定、半固定沙漠。固定沙丘上植被覆盖度40—50%,半固定沙丘达15—25%,为亚洲中部灌木漠的主要部分,是优良的冬季牧场。再加上埋藏的古冲积平原和古河湖平原,沉积有巨厚的第四纪松散沉积,赋存着淡承压水,使亚玛雷克沙漠虽有沙漠之名,但也是生机盎然,生存的植物多达300种以上。

学科中心